2020年11月,首屆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在武漢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日新月異”“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將加速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希望湖北省和武漢市以此次大會召開為契機,“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貢獻”。
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普的作用,賦能科技創新,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通信管理局的領導下,于2021年5月17日“世界電信日”正式成立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名字命名的“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工作室由武漢通信學會承辦。
一、信息通信科普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產業飛速發展的今天,5G+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日益成為改變世界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在2024年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新質生產力”“新型工業化”“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工業互聯網”等有關信息通信行業的關注熱點,以及未來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工作部署,無不體現了國家對于信息通信行業的高度重視。
信息通信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高速網絡、先進的終端設備以及創新的應用服務,為人們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信息交互方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在網絡基礎資源方面,我國域名總數為3024萬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11.1億個。在移動網絡發展方面,我國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1129萬個,其中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293.7萬個,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達1423億GB,移動互聯網應用蓬勃發展,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得以拓展出更加寬廣的應用場景,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活躍APP數量達260萬款,涵蓋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網絡娛樂、在線教育等多個領域,進一步覆蓋了網民日常學習、工作、生活。
這些新技術新應用場景緊密聯系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人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信息化帶來的生活便利。信息通信技術為整個數字經濟的發展構筑了一個穩固的地基,使得數字經濟能夠蓬勃發展,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機遇。但我們也注意到,雖然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新技術、應用不斷涌現,但是公眾對于這些新技術和應用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導致他們在運用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伴隨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提高,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公眾在網絡使用過程中缺乏足夠的網絡安全意識,容易成為網絡攻擊的受害者。因此,進行信息通信科普,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時代信息通信前沿及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公眾網絡安全認知水平和安全技能,已經成為一項迫切且必要的任務。尤其是在“老齡化”嚴重的今天,老年人在面對新技術和新應用時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困難。他們可能會因為無法適應信息時代而被邊緣化,科學普及就成為助力廣大老年人走進數字時代、融入數字社會、享受數字生活的最好途徑。
二、面向時代需求的信息通信科普經驗探索
(一)院士團隊引領,聚集行業人才
工作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擔綱領銜。劉經南院士曾任武漢大學校長、昆山杜克大學校長、國家“973計劃”顧問組專家,長期從事信息通信研究與教學工作,是我國信息通信領域帶頭人,對該領域的發展有充分的前瞻性研究。劉經南院士熱心科普并積極投身其中,曾多次通過科普進校園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衛星導航、信息通信等技術,為我國信息通信領域的科技人才培養作出積極貢獻。
在劉經南院士的感召下,來自湖北省信息通信行業運營商、設備制造商、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等領域和機構的190位行業專家和志愿者積極投身科普工作。工作室圍繞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網絡安全、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元宇宙等專家擅長的領域,對信息通信行業技術演進、行業關注熱點、應用融合創新等重點內容開展科普工作,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科教興國戰略、促進信息通信科技更好更快發展貢獻力量。
(二)規范運作模式,堅持科普常態化
工作室落實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通信管理局共建機制,在兩家單位的領導下積極開展科普工作,由武漢通信學會負責具體組織和宣傳,以電信基礎運營商、電信設備制造商、通信科研機構為依托,發揮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系列信息通信科普宣教活動。
工作室自2021年成立至今,結合“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網絡安全宣傳周”“世界電信日”“武漢光電子產業博覽會”“5G+工業互聯網大會”等重大紀念日及重要節點組織科普活動44場。相關活動聚焦信息通信前沿技術和社會關注熱點,充分發揮院士、專家在科學普及、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回應社會關切話題。
工作室著力打造全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的典型和創新亮點。線上創建抖音、微視、頭條、B站、科普中國等宣傳媒體賬號,月平均發布18條次科普短視頻;培育“周末公開課”長視頻品牌,為廣大用戶普及信息通信相關知識。截至目前,工作室媒體矩陣視頻瀏覽量總量近600萬。同時,組織專家撰寫、拍攝信息通信科普讀物和科普視頻,塑造廣大公眾認可、喜愛的科學教育品牌。
(三)聚焦行業熱點,堅持科普“五進”
作為信息通信科普領域的引領者,工作室充分發揮信息通信行業特色,結合當前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圍繞“雙碳”“網絡安全”“智慧城市”“5G+應用”“鄉村振興”等主題,分層分級分時向不同人群制定針對性的科普方案,滿足各類需求,提高科普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捕捉社會熱點,及時在媒體平臺向公眾科普喜聞樂見的行業資訊,提供科學嚴謹的解答。根據群眾需求,通過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五進”活動。
比如,結合“雙碳”發展戰略,科普工作走進武漢市江岸區岱家山科技園,為科技工作者帶來“‘雙碳’目標下的機遇與挑戰”主題講座,針對“雙碳”目標,從可再生能源、能源互聯網等方面就如何減少生物污染,以5G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實行節能減碳等話題展開探討,激發人們對于碳排放危害的思考,引人深思。
圍繞網絡安全,工作室從不同維度組織核心專家開展科普報告。如報告《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從信息社會的兩大痛點——信息泄露和網絡詐騙展開,分享如何做好數據與個人信息安全防范的解決方案;報告《智慧城市之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重點介紹智慧城市系統,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和時代新風。工作室還組織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共同舉辦“5G服務春風行動——信息通信科普展”,集中展示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在網絡、安全、場景、平臺、應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如5G+智慧城市、醫療、制造、工地、VR/AR、AI等。
除此之外,工作室充分發揮自身在信息通信領域的專業優勢,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湖北省委關于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的有關精神,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院士行”活動,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和科技惠農政策實施落地。工作室多次深入恩施、鄖西開展調研活動,提供項目咨詢、解決方案、技術培訓,幫助解決信息通信相關難題;通過經驗分享,協調行業專家交流信息通信領域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鄉村振興提供借鑒和參考;通過科普宣傳,普及信息通信知識,提高中小企業和農民對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的了解,不斷推動信息通信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和發展,為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發揮行業優勢,拓展科普渠道
電信運營商是信息通信行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信息通信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以電信、移動、聯通為主體的電信運營商共同在信息通信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通信服務提供、技術創新與研發、產業鏈協同、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于普及信息通信技術、推動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電信運營企業遍布各地的營業廳網點,為信息通信科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場地資源及宣傳渠道。工作室利用點多面廣的營業廳場所,能隨時隨地將信息通信科普帶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以湖北聯通為例,企業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發展國家隊、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依托工作室組建助老志愿者團隊,以“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園地”為載體,將營業廳作為科普常駐點,與“愛迪星工坊”“5G創新港”“5Gn數字化創新體驗中心”科普基地一起,為進一步推動信息通信建設提供強大科普平臺支撐。2023年7月,湖北聯通所屬的20家營業廳獲得“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園地”稱號。
(五)創新科普方式,激發公眾興趣
工作室一直致力于科普形式創新,希望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提高社會大眾對科普的關注和熱情。
2022年在5·17世界電信日暨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成立一周年之際,劉經南院士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圍繞“信息通信助力智慧養老”展開跨界對話,共同探討在5G、北斗、合成生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不斷融合發展的趨勢下,“智慧養老”如何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健康的管理和更加貼心的服務。活動線下設立1個主會場和5個場外活動區,采用“互聯網直播系統+電視電話會議系統+360沉浸式互動”三種形式聯動。線下共計1500人參與,線上近10萬人次觀看直播。
為紀念2023年世界電信日,工作室舉辦了“有‘信’遇見”專題音樂會,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和湖北長江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傾情演出中外經典名曲14首,用音樂講述100余年信息通信發展歷程,暢想信息通信發展的未來。這場創新形式的電信日紀念活動對于提升信息通信行業社會影響力,推動“數字湖北”建設,讓社會公眾更好地分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具有特殊意義,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三、關于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通過三年時間運行,培育了科普品牌、科普隊伍,拓展了科普渠道,建立了良好的內部工作機制,為今后科普工作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社會資源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協同性有待提高。科普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政府、社會組織作為科普工作的推動者和組織者,協調調動社會資源尤其是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至關重要。
二是科普內容和形式的更新和創新滯后。科普內容和形式只有做到與時俱進,才能滿足人們對前沿科技的及時獲取、關注,防止偽科學泛濫。
三是科普產品制作成本高投放廣泛性不夠。目前,公眾喜聞樂見的科普產品主要是科普視頻和科普讀本。科普視頻拍攝制作成本高,傳播成本更高。科普讀本最大的難點在傳播渠道,作為社會組織,很難將行業特色科普讀本滲透到教育、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因此如果政府可以統籌協調社會和公共資源,將會極大地提高科普產品滲透率。
四是科普宣傳和業務實踐融合不夠。當前,有部分觀點認為科普應當是知識傳播,不建議摻雜業務和應用,特別是商用領域不便著墨過多,否則就不是“純科普”。實際上,科普宣傳和業務應用及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而且能夠極大地調動企事業單位的科普積極性,彌補社會組織科普經費不足問題。
放眼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將在很長時間內發揮重要作用,并持續影響人們的生活,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將充分發揮院士團隊的引領作用,努力融入國家“大科普”格局,打造具有行業特點和體現行業優勢的科普生態,高質量推進信息通信科普駛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