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6月揭牌成立以來,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在孫和平院士引領下,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兩翼理論”為指導,以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為己任,在科普隊伍組建、體制機制創新、高質量體系化科普活動開展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逐漸摸索出充分利用精密測量領域相關專業知識、技能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推動科普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的特色發展模式。
該模式以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思維為引導,將科普活動與專業研究相結合,既展示了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又激發了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經過近兩年的生動實踐,工作室利用電視臺、網絡、地鐵交通工具和面對面等多種形式,針對不同人群,特別是大中小學生,開展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和地球精密測量相關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思想傳播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據統計,自成立以來,工作室開展科普活動200余場,覆蓋97所中小學,線上受眾達百萬量級,線下面對面交流受眾超4萬名。相關工作有效地激發了院士所在團隊、單位、行業科普工作者的熱情,帶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科普,形成了關心科普、參與科普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院士領銜,身體力行,親身示范實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孫和平始終認為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的兩個重要方面。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他說:“科學家應將所學回饋社會,做科普的源動力來自對社會的責任感?!?/p>
在“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成立的揭牌儀式上,孫和平院士提到,目前國民總體科學素質與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迅猛發展的經濟還不相匹配,如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居民的高質量生活,培養下一代高素質勞動者,提高廣大農村居民和普通產業工人科學素養與文化技術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孫和平院士選擇用實際行動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以做科研的精神做科普。作為科普工作室首席,孫和平院士親自到大學、中小學、企業、機關和省級黨校等主講科普報告40余場,包括第54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周、宜居地球科普大講堂、第三屆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高端論壇、科學與中國、湖北省科普迎新年、武漢市全國科普日、武漢電視臺江城科學講堂、測繪大講堂、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河南省委黨校與重慶市領導干部培訓班等,向公眾深入淺出地科普“什么是精密測量”“精密測量如何助力國家發展新格局”的有關內容。在參與這些各級各類大型科普報告的過程中,孫和平院士以做科研的精神做科普,針對不同科普對象與受眾對知識吸收能力的差異,不斷調整重點內容與講授方式,在科普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科普水平。
二是踐行科普服務社會理念。為落實中共湖北省委“院士專家企業行”活動,孫和平院士先后多次前往三峽水庫、白鶴灘水電站和丹江口水源地開展地質地震災害實地調研,從精密測量領域對長江大保護涉及災害監測與預警等方面提出多項科學建議,并被白鶴灘水電集團等采用,對相關問題立項攻關。
三是探索思考梳理科普新模式??破展ぷ魇页闪⒁詠?,孫和平院士不斷思索科普模式與體制機制創新,在帶領青年志愿者實現科普形式多樣化與提高科普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帶頭作用。2023年9月,孫和平院士受邀出席2023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并在高峰論壇上做主旨報告,向來自13個國際組織、29個國家的科技組織和機構的約700名中外代表分享“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的成功經驗,圍繞科普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賦能現代化建設、協同推進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展開研討交流。
二、探索機制,破除障礙,實現科普創新
科普工作就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科學家與公眾,高質量的科普能使科學的進步惠及社會各類人群。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從運行機制、科普隊伍建設、科普合作等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著手,逐一探索破除這些障礙的新策略。通過整合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與武漢地區高校的科普力量,行業學會、展覽館、野外科研觀測臺站和其他院士科普工作室的科普資源,形成了新時期開展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在運行機制方面,針對當前科普資源分配不均衡、科普傳播渠道有限、科普團隊專業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工作室積極尋求創新解決方案。比如在設定任務目標、策劃科普活動和運行實施過程中,工作室定期與中國科學院和當地省市區科協等相關部門交流溝通,采用動態調整工作計劃、職責分工和評估機制等管理方式,確??破展ぷ魇业母咝н\作。在如何高質量、多層次、體系化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方面深入思考,探索實踐,通過制作詳細的活動流程體系模板,從人員及方案、前期準備、現場過程、后期復盤等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管理,確??破栈顒禹樌M行和高效實施。
在科普隊伍建設方面,工作室以“院士引領,科研人員廣泛參與,研究生全面實踐的新型科普模式”為指導思想,充分發揮精密測量領域有志于科普的人才和團隊力量,深入挖掘相關科普文化資源,引導更多的科普志愿者和熱心人士,特別是青年科普志愿者加盟,樹立其對科普工作的責任感與榮譽感,激勵他們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貢獻力量。2023年5月,工作室利用在武漢召開全國性地學領域學術會議的契機,整合高端優質科普資源,組織參會的青年專家組成多方協同的高水平科普團隊,深入武漢6所學校開展科普活動。工作室還聯合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會和九三學社開展科普進縣市系列活動。僅2023年就有60多位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和高校的青年專家志愿者參與,到武昌區、孝感市、潛江市、黃岡市、黃石市、公安縣等地的中小學開展科普活動,介紹最前沿的國際科技發展動態和成果。
在科普合作方面,充分利用精密測量領域的大眾媒體、學術期刊、展覽等多樣化的傳播渠道,不斷探索科普資源的開放共享機制,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普小組,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的創新,提高科普知識的含金量。工作室作為多方有力支持的重要科普平臺,與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地球物理學會、湖北省天文學會、湖北省自然資源學會、湖北省晶體學會、熊永紅科普工作室等深入交流合作,簽署科普合作協議,共享科普資源,打破了傳統的孤島化、碎片化科普工作模式。為進一步打破科普工作的地域限制,發揮指導示范作用,工作室還積極推動科普飛地建設,在重慶成立了科普工作分室,在浙江成立了科普基地,與當地科研機構、高校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形成合力,推動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立足武漢,深耕校園,樹立良好品牌
基礎學科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它能夠為個人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和知識技能的支撐,也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精密測量,這個看似“高深”“冷門”的學科,實際上涉及了天文、物理、化學、地理和生物等多個專業領域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健康、環境等息息相關。同時,這些也正是基礎學科教育所涵蓋的學科。因此,將精密測量相關科學知識和技術融入到基礎學科教育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多學科知識,還能為他們打開通往科學研究的大門,培養更多具有跨學科視野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工作室在建立之初便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積極尋求將精密測量知識普及到基礎學科教育中的方法和途徑。
一是積極參與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度窨茖W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強調要“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工作室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將精密測量知識融入教師培訓課程,提升教師的科學素質和教學能力。2022年7月,工作室科普團專家閆昊明研究員為來自湖北省的100名小學科學教師現場授課,幫助參訓教師開拓科學視野,提高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實施水平;2023年8月,孫和平院士與劉買利院士積極參與“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活動,為來自湖南、湖北和安徽的120余名中小學科學教師授課,共同學習探討科學教育的理念、方法及教學技術;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被孩子們熱情稱為“火星叔叔”的工作室專家鄭永春參加“地球與宇宙科學教育”研討會,對科學公開課進行現場點評,與中小學科學教師進行互動問答,并就相關科學教育給出建議,提出“導師式”教學可有效引導中小學生探究學習科學知識。
二是扎根校園將科普與教育相融合。作為我國教育強省,湖北省一直以來都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武昌區,作為武漢市的核心區域,也是湖北省的教育重鎮,以其卓越的教育質量和豐碩的教育成果,成為全國聞名的教育強區。工作室作為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與武昌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精密測量領域全國首個以院士領銜命名的科普工作室,以武漢為主要陣地,將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回饋公眾期待。工作室結合行業領域涉及多學科交叉知識的特點,扎根校園,通過科普與科學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將科普內容融入學校日常教學中,開展“科學家講科學”活動,逐步構建了工作室的品牌骨架。僅2023年工作室組織邀請來自中國科學院和高校的20位涵蓋天文、物理、化學、生物、地學、醫學、工學、情報學等多學科的科普專家,走進武昌區22所中小學,結合各自科研領域和科研前沿,以科普報告、科學教育培訓等形式,開展高水平報告22場,輻射約6000名中小學生。在武昌區的高質量科普實踐表明,這些科普進校園的活動不僅可以為基礎教育送來“源頭活水”,有效地傳播科學知識、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方法,還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有助于為科研事業培育后備力量,為科研隊伍拓展人才來源,為推動科技發展積蓄有生力量。工作室將繼續秉持這種理念,不斷深化科普進校園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努力將更多高端科普資源送到更多的學校中,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四、緊跟時代,聯動交流,開創科普新局面
單個科普工作室的能力是相對有限的,除了要做好自己所在領域的科技傳播,工作室還重視加強與其他幾家院士科普工作室、國內外同行的交流合作。2023年8月,孫和平院士與陳孝平等其他7名在漢院士聯名發起科普倡議書,呼吁廣大科技、科普工作者積極投身到科普傳播事業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
工作室通過建立常態化的交流與合作機制,開展多元化的合作項目,共享科普平臺與資源等措施,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實現跨界交叉聯動,形成特色優勢互補,推動工作室各項工作全面進步,為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工作室緊跟科技發展步伐,及時更新科普內容,結合人民群眾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科普產品,豐富科普表現形式。比如充分利用衛星導航地面觀測臺站優勢,在浙江上虞建立科普教育基地,提供線下實地參觀的科普服務;通過在新媒體平臺投放公益宣傳視頻、在地鐵車廂設立科普問答、在科普活動現場連線南極科考人員的方式,有效提升科普的趣味性、互動性和參與率,提升科普效果。通過整合優質科普資源、撰寫科普文章、編撰科普書籍、制作科普手冊、聯合電視臺錄制科普節目等從科普資源、內容和形式、渠道等方面實現了科普工作的不斷創新,將科學普及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經過多方協同合作與不懈努力,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已初具特色。如今,一種積極參與、熱心奉獻的科普氛圍,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科普運行機制正在形成。目前工作室志愿者隊伍已發展至百余人,主編的科普圖書入選“2022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和中學地理輔導材料等;專家志愿者閆昊明研究員榮獲“湖北省十佳科普達人”和“武漢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皩O和平院士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上虞科普基地”被浙江省紹興市認定為2023年基層特色科普館,“孫和平院士重慶科普工作室”入選2023年重慶市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名單。
面向未來,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將繼續深化這種特色發展模式,充分利用精密測量領域的專業優勢,攜手社會各界力量,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培育科技創新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工作室也將積極探索科普教育與科技產業相結合的新模式,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方式,為我國的科技事業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