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梁祝新歌》的故事背景,是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一則悲劇愛情故事,其藝術化地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蘊。《梁祝新歌》無論是在創作技巧還是在歌唱演繹方面,都飽含著濃厚的情感。對《梁祝新歌》故事背景、創作技法、音樂特點進行分析,從歌唱聲音的情感表現、歌唱技巧的情感表現、面部與肢體語言的表現、歌曲全面的剖析與適當的處理等方面,探討《梁祝新歌》情感因素的掌握。
關鍵詞:《梁祝新歌》;歌唱演繹;歌曲表演;情感要素
由王慶爽作詞、鄧垚作曲、何相宜配伴奏創作的《梁祝新歌》,是根據中國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改編而成的。“梁祝”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纏綿悱惻,曲折動人,蕩氣回腸,周恩來同志將之比喻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新創作的《梁祝新歌》將低回婉轉的小提琴協奏與感人至深的歷史傳說相融合,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部柔美又激昂的樂章。對于《梁祝新歌》這樣一首感情充沛的歌曲,在情感表現方面,演唱者要在演唱中做到歌唱的聲音有感情、有內容,歌唱的語言要通過音調、節奏、音量的調節體現歌曲的情感,歌唱的過程中要注意面部與肢體的表情,同時要注意歌曲本身與歌唱技巧的處理。把握住其情感要素,才能更好地演繹這首經典的作品。
一、《梁祝新歌》的創作分析
(一)《梁祝新歌》的故事背景
《梁祝新歌》的故事來源于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據傳,梁山伯收拾包裹離家去書院念學,偶遇了同去念學的祝英臺,祝英臺隱瞞了自己女扮男裝之實。誰知二者一見如故,遂結拜為兄弟,同入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讀書的日子里,二人朝夕相處,相知漸濃。待祝英臺返家之時,梁山伯十八里相送,無比牽掛。而后梁山伯受師母指點,知道了祝英臺乃女子之身,于是帶上信物玉扇蝴蝶墜前往祝家求婚,沒想到被祝家拒絕。悲憤的梁山伯返家后,大病一場,郁郁而終。祝英臺聞得梁山伯死訊,更是肝腸寸斷、生無所戀。祝家與馬家聯姻,祝英臺心有不愿而被逼入轎。行至梁山伯墓前,祝英臺下轎哭拜,悲痛不止而身亡,兩人后被合葬。傳說梁祝二人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起舞。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這樣一則民間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是因為它不僅歌頌了一對青年男女純潔的愛情、藝術化地記錄了深刻的歷史悲劇,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蘊,有其獨特的文化審美價值。在古代中國,由于“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封建觀念,女子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很少有機會念書,更談不上追求自由的愛情。在充滿悲劇色彩的梁祝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臺先后為情而死,二人化為比翼雙飛的蝴蝶,雖象征著人們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祝愿與期盼,但如此真摯的愛情卻不能以鮮活的方式存在,令世人無比嘆惋。在這個悲劇故事的結尾,祝英臺為了爭取自由捍衛愛情,以死抗爭。祝英臺以死對命運的激烈抗爭,至今讓人感觸尤深,這也激發了《梁祝新歌》的創作。無論是《梁祝新歌》的作曲,還是作詞中“不要來生,不愿化蝶,只要塵世大愛如歌”,都表現著創作者濃厚的情感,這是對愛的吶喊,是對崇高愛情的升華。
(二)《梁祝新歌》的創作技法
音樂的創作技法,決定了音樂作品整體是否和諧與有氣勢。就《梁祝新歌》來看,其樂段起伏鮮明,呈現出如泣如訴的畫面感。
在前奏部分(圖1),由高音區的琶音伴奏音開始蕩漾開來,將觀眾帶入這樣一個滿懷悲情與轟轟烈烈的傳說故事,曲聲悠揚,引人入勝。
在作品A段(圖2),創作者采用音程級進與跳進相結合的創作技法,創造明顯的音樂上的張弛感。并在樂曲第3小節創造連續兩次下行旋律音程,帶動歌曲情感上的起伏。節奏上較多地切分節奏型,調動了音樂內在動力。在歌曲寫作結構上,既有傳統模式,又有自己的創新,如用連續十六分音符增加緊張與不安感,推動樂曲的行進。
在作品B段(圖3),創作者先是在第一部分采用了純五度音程,使音樂具有為觀眾所熟悉的民間曲藝風范。同時,運用長短句結合使音樂結構呈現一唱一答兩相呼應。節奏上采用規整節奏與切分型節奏相結合,動力感十足。
配合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在伴奏織體上利用左手八度和右手七和弦的結合,使整段音樂和聲上和力度上有了低音區的支撐。最后的鋼琴伴奏音型采用十六分音符與三連音結合為低音作支持,同時還采用震音奏法結合漸強的力度,將全曲推向了高潮,讓觀眾的情緒高漲,達到理想的藝術創作效果。《梁祝新歌》的創作技法,促進了歌曲情感的有力表達。
(三)《梁祝新歌》的音樂特點
《梁祝新歌》的音樂特點,離不開音樂對梁祝故事的闡述與情感的表達。在引子的部分,音樂從弱到強,仿若蹁躚的蝴蝶飛入畫面,帶人們走進一個浪漫而又悲情的故事,既引出了《梁祝新歌》的主題,又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在歌曲呈示段,音樂是對故事的說明與闡述,通過音樂表達人物情感,渲染了整體的音樂情緒。通過樂句“同頭不同尾”的轉換方式,以及基本結構結束的調性和終止式,不僅使音樂情緒的變化強烈,更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熱烈。在展開段,音樂的戲劇性與真實性驟然凸顯。排列十二句的方式,發展出豐富的音樂情緒,突出了人物情感的劇烈與起伏。由疑問式展開而來的樂句,似在問他人,又似在問自己。同音不同字的方式,反映了人物情緒的急促與不安。變化音及一字多音的運用,結合了傳統戲曲的音樂表達,更加貼近觀眾。樂句的變奏及略高的音域,表達著主人公尋找愛人的決心。接著弱拍起句,則反映了主人公的痛苦與無助,如泣如訴,引人憐憫。而后突然的高音區的抒發,正是人物情感的宣泄。接下來更高音的使用,體現的又是愛情難成的悲苦。歌曲的尾段則是呈示段后半部分的重復變化,堅定地表達了祝英臺不愿意化蝶,只想今生愛一場的心聲。《梁祝新歌》由落在主音的呈示段和落在屬音的展開段、再現段組成,首段完全終止式的結束,凸顯主題,又滿腹情感,在歌曲情感的宣泄中使觀眾產生共鳴,深入觀眾內心深處,絲絲入扣,整支樂曲既凄美又氣勢磅礴。
二、《梁祝新歌》情感因素的掌握
(一)歌唱聲音的情感表現
在《梁祝新歌》的演繹中,需要重視歌唱聲音的情感表現,結合歌詞來表達整支歌曲的情感及思想,用真摯的情感來打動觀眾。歌唱藝術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演唱者歌聲的表達。歌聲應該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能感染觀眾。其次,咬字與吐字也要求準確到位,不能含糊。因此,表演者在演唱《梁祝新歌》時,要注重聲音,準確表達《梁祝新歌》應傳遞出的思想感情,發揮歌曲的感染力。在演唱《梁祝新歌》時,由于演唱感情內在婉轉,應保持咬字連貫,保持字腹部分收音較慢。
在藝術性歌唱中,聲音的色彩就是歌聲的表現力,演唱需要依靠聲音的不斷變化來著力體現。因此,演唱者要注重歌唱中的音色。歌唱效果的好壞與音色息息相關。音色動人與否是衡量表演者表達效果與歌唱效果的關鍵所在。動人的音色會直擊聽眾的心房,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預期的表演效果。同時,在整體歌唱發聲狀態基本的范圍內,歌唱的聲音需要做某些音色、氣息等的調整,形成符合情感表達需要的聲音質量,以此來表達《梁祝新歌》。
(二)歌唱技巧的情感表現
歌唱技巧的運用是由內而外的呈現,需要完整表達作品的真實意境及創作者的真實意圖,以完成聲樂藝術的創造任務及以情感人的目的。正確的發聲技巧對于舞臺表演者抒發音樂情感及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有著積極作用。
在《梁祝新歌》的情感表現中,正確的發聲技巧能夠讓表演者把作品蘊含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為了更好地突出歌曲《梁祝新歌》所想表達的情感及作品內容,往往需要表演者對音色進行一定程度的潤色,根據《梁祝新歌》中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曲式段落,恰當地調整自我音色。技巧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聲樂曲目的藝術性表達,對于曲目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共鳴與換聲的技巧也尤為重要。演唱者可以通過把握共鳴在各聲區里的混合比例,平衡各共鳴腔,以達到理想的發聲效果。例如:在唱高音時相對增加頭腔共鳴;在唱中音時相對增加口咽腔共鳴,以使發聲更加圓潤流暢;在唱低音時,要以胸腔共鳴為主,適當地加入頭腔共鳴。通過不斷訓練與協調,保證在換聲區發聲時,無明顯的痕跡。在《梁祝新歌》歌唱發聲中,只有通過及時地調節各共鳴腔體,才能在保證歌曲演唱優美流暢的條件下,更有力地表達《梁祝新歌》的情感。
(三)面部與肢體語言的表現
歌唱是音樂化的語言,形體語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梁祝新歌》的演繹中,也需要表演者結合歌曲來表現情感。眼神的運用在演唱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眼神會反映出歌曲所要表達的不同情感,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因此,在演唱《梁祝新歌》時,面部表情要生動自然,咬字要自然放松,下頜要微微向里收,脖子和后背連成一條線,要使用面部表情打動人心,傳情達意,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世界,引起聽眾的共鳴。
(四)歌曲全面的剖析與適當的處理
歌唱者的藝術情感體驗,是表達情感的基礎。在《梁祝新歌》的演繹中,從歌詞來看,抒發了梁祝二人悲情卻又熱烈的愛,詞曲交融,化為一體,反映了作家的藝術情結。演唱者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同樣要蘊含著作家對梁祝故事的主觀感受,化景為情思。
“花開花落,飄飄飛彩蝶,不是你不是我。百年千年,愛如長河,流過你流過我。日出日落,飄飄飛彩蝶,飛過多少花朵。不要來生,不愿化蝶,只要塵世大愛如歌。不要來生,不愿化蝶,只要塵世大愛如歌。問花問月問流水,情在愛在人何在,落花無語念君歸,千山萬水尋你回。關山夢遠,寸寸柔腸心碎。”《梁祝新歌》中蘊含的情感是那么的充沛,是創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表演者在《梁祝新歌》的舞臺上,要將自己化為曲中人,化為主角,用真情實感體現人物的喜、怒、哀、樂的情感,以更好地演繹《梁祝新歌》。
三、結語
情感是歌唱的生命,聲樂演唱藝術,就是演唱者運用一切藝術手段和技巧,有效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情感。《梁祝新歌》的主題以傳說中凄美的愛情故事為題材,采用了高超的創作技法,有著鮮明的音樂特點。在《梁祝新歌》的演繹中要想準確掌握情感因素,需要注重歌唱聲音與歌唱技巧的情感表現,還要練習面部與肢體語言,并準確地對歌曲進行全面的剖析并做出適當的處理,把握好《梁祝新歌》的情感表達,以與觀眾產生共鳴,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余開荃.歌唱的藝術表現:高師音樂強化訓練聲樂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
[2]趙淑云.走近音樂:歌唱藝術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4]周小燕.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
[6]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7]靳曉莉.聲樂藝術概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8]張貴華.簡論對歌曲及其演唱的理解[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