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當今社會對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據統計,全國共有近兩百所高校開設了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專業定位是使學生掌握戲劇影視表演理論與實踐知識。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人才的培養具有其自己的特點,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探討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現存問題,提出新時代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
戲劇影視表演藝術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戲劇、中國戲曲、意大利即興喜劇等舞臺表演藝術。而后隨著電影藝術的興起,演員不僅要掌握舞臺表演的技法,還要適應、掌握影視鏡頭前的表演技巧。新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日新月異,觀眾對于戲劇和影視的體驗要求也越發豐富。如今,多媒體戲劇、浸入式戲劇、3D電影、真人互動影像游戲等新型藝術形式興起,既豐富了觀眾的生活,又為演員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因此,高職院校要針對自身的特點,探索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新途徑,以培養學生適應不同表演形式的能力。
一、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一)學生基礎相對較弱
在現行錄取規則下,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相對較低。學生入校時在專業成績或文化成績上總會存在“瘸腿”的現象,而專業成績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學生成為演員的基本素質和藝術感受力,文化成績會影響學生對文字和人物的理解能力以及學習習慣。因此,要想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日后的市場競爭中不落下風甚至脫穎而出,高職院校的教師更加需要耐心和方法。
(二)培養時間相對較短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往往只有五個學期,甚至只有四個學期。而戲劇影視表演的學習是一個需要“開悟”然后不斷積累實踐經驗的過程,具有天賦和悟性的學生會更快地找到表演的方法,而天賦和悟性不足的同學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方法加以引導。面對這樣的情況,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這將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實習、就業以及職業發展。
(三)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目前,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師資隊伍以年輕教師為主,他們在資歷與教學經驗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師甚至缺少行業實踐經驗。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多多參加對自身專業能力提升有幫助的學習活動或戲劇影視實踐演出,以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同時,學校也應更多地引進具有一線實踐經驗的“雙師型”人才,從而擴充師資隊伍。
(四)課程設置缺乏特色
戲劇影視表演教學模式存在普遍性,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沿用中央戲劇學院或北京電影學院等國內一線院校的教學模式,教材及教學內容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面對這種情況,需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增強其科學性;注重課堂教學改革,運用多元思維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積極進行校企、校團合作,創作原創劇目,以賽促教,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
二、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的改革策略
(一)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
科學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為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提綱挈領。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育人的綱領性文件,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前提和基礎。然而,不少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科學性不強、特色不鮮明的問題,難以發揮人才培養方案應有的綱領性作用。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既要符合戲劇影視表演的專業性,又要適應高職院校的特點。比如,在培養目標中應明確培養具備適應不同形式、情境的實踐型戲劇影視表演技能人才。更加強調實踐與專業技能是高職院校有別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基礎理念,也是高職院校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
與此同時,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社會需求、生源結構的變化以及學科的發展決定了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定期修改。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結合高職院校和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特點,根據社會需求和生源結構的變化科學地進行調整、完善。以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為例,每學期或每年都會進行人才需求調研。調研采取“三線并舉”的方式,一條線走訪校企合作、校團合作的用人單位、表演院團,了解市場變化和單位的用人需求;一條線拜訪戲劇影視行業的專家、學者、教授,了解國內外戲劇影視表演藝術的新發展,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和表演教學方法;一條線跟進已經就業或正在實習的同學,了解他們在學習與實習工作中的需求。通過“三線并舉”的調研方式形成調研報告,反哺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調整與完善。
(二)運用多元思維,豐富實踐課程體系
戲劇影視表演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藝術。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特性與高職院校的特點決定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被放在人才培養的第一位。觀眾在觀看戲劇影視作品時,欣賞的是演員的表演而非理論,因此用人單位與專業院團在挑選演員時,考量的也是演員的專業技能而不是理論知識。此外,高職院校學生基礎較弱、培養時間更短的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在培養戲劇影視表演人才時必須以實踐為主,培養實踐型技能人才。教師在授課時也應盡量精簡理論內容,在完成基礎理論講授的前提下,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實踐教學上。通過元素訓練、片段改編、劇目創作等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表演技能。與此同時,在課程設置時,應當運用多元思維,在傳統的表演、臺詞、形體、聲樂課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的變化,開設諸如鏡頭前表演、戲曲身段、影視動作、影視配音、舞臺技術、舞美常識、舞臺主持等選修課或實踐型的素質拓展課,豐富課程體系,發掘學生潛力。教師也應當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元思維,因材施教,結合音樂、道具、多媒體技術等,運用啟發、示范、戲劇游戲等方法發掘學生的閃光點,促使其在表演上“開悟”。
(三)專業匯報演出常態化,搭建課內實踐平臺
觀演關系是指戲劇演出中觀眾與演出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存在沒有觀眾的演出。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學生僅僅在課堂上學習表演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的成長需要踏上舞臺,面對觀眾。專業匯報演出正是學生展示自己、提升專業技能的重要平臺。
以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為例,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研室安排的課內演出不僅僅有最后一學期的畢業大戲,還有每學期必須完成的專業匯報。專業匯報按專業課程和學期劃分,表演課、臺詞課甚至形體課、聲樂課每學期至少進行一場匯報演出,匯報演出以每學期或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為主。以表演課為例,即單人小品匯報、交流小品匯報、影視片段改編匯報、中國名著片段匯報、外國名著片段匯報、畢業大戲。演出場地為閩臺戲劇學院(戲劇影視學院)小劇場和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大劇場。演出前學生會通過海報、電子邀請函等方式進行宣傳,邀請學院師生、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走進劇場觀看演出并提出寶貴建議。通過常態化的專業匯報演出,師生們在排練中增進情誼,培養團隊意識,積累寶貴的演出經驗,提升專業能力。讓學生享受舞臺、熱愛舞臺也是戲劇影視表演教學的育人目的。
(四)積極打造精品原創劇目,以賽代練
塑造角色的能力是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提升學生角色塑造能力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劇目實踐。無論是國內經典劇目還是國外經典劇目,形形色色的經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于學生而言既是一次挑戰,又是一次難得的自我提升的機會。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雖然在培養時間上少兩個學期,但劇目實踐依然是重中之重。
以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為例,劇目實踐從第二學期開始,從影視劇片段改編、中國名著片段改編、外國名著片段改編到畢業劇目,劇目實踐存在于五個學期。與本科院校相比缺少的交流小品、風格題材或獨幕劇,雖不體現在課程名稱上,但是內容卻融進了其他表演課程中。比如第一學期的元素訓練中包含交流小品的內容,第三學期的中國名著片段改編與第四學期的外國名著片段改編分別融入了風格題材與獨幕劇的相關內容。可以說,高職院校雖然培養時間短,但是培養內容一點不比本科院校少。要做到這點,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教師需要使用效率更高的教學方法,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劇目引領”不單指國內外經典劇目的排演,其核心是原創劇目的創作。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評價一個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成功與否,必然要看該專業是否擁有創作原創劇目的能力。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立足于原創劇目創作,在專業創建后的短短四年半時間內創作了大量原創戲劇作品,如大型原創話劇《閩西兒女》以及原創小品小戲《衛國》《明天會更好》等。這些劇目在福建省藝術節、福建省大學生戲劇節的比賽中獲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話劇《閩西兒女》是由教師擔任編劇、導演,所有角色均由學生飾演的原創大戲,其在第四屆福建省大學生戲劇節中獲得了“優秀劇目獎”“優秀導演獎”“表演一等獎”等獎項,又在與眾多專業院團的比拼中榮獲了第八屆福建省藝術節的“院校劇目獎”“導演獎”二等獎、“表演獎”二等獎、“編劇獎”三等獎等眾多榮譽。可以說,原創話劇《閩西兒女》的橫空出世,打牢了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根基,為其注入了專業發展的原生動力。同時,原創劇目的排演、參賽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在比賽中獲得的榮譽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向業界和市場展示了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成果與特色,增強了用人單位對本專業學生的信心。
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要想培養高素質的戲劇影視實踐型人才,實現人才培養的改革,離不開“劇目引領、原創鑄魂、以賽代練”。
(五)積極尋求校團融合、校企合作,拓寬就業
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最終要接受用人單位和市場的檢驗。積極開展與專業院團和相關企業的合作,進行校團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與福建人民藝術劇院進行校團融合,以該專業優秀在校生與畢業生為主體,打造福建人藝青年團。這些學生作為該劇院演員團隊的后備與補充,可以參與《共飲一江水》《雀起無聲》《風從茉里來》等話劇與浸入式戲劇的演出。福建人民藝術劇院的專家可以作為本專業的校外學科帶頭人或客座教授,指導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工作,進而真正做到校團融合。
除了與福建人民藝術劇院進行校團融合,該專業還與福建省芳華越劇院、北京無用無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事業單位開展校企合作,積極打造文旅演藝劇目,服務福建文旅產業發展。其中與福建人民藝術劇院、北京無用無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煙臺山沉浸式劇場成為福建省文旅廳重點文旅試點項目,共同創作的浸入式戲劇《雀起無聲》成為福州首部現象級浸入式戲劇。高職院校加強校團融合、校企合作,可以使學生在與專業演員的共同創作中快速提升專業能力,增強對市場和競爭的適應力。此外,該合作模式使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人才培養面向市場,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截至2023年,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保持在100%,專業對口率高達90.9%。
三、結語
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立足于高職院校與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特點,不可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應當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運用多元思維,豐富課程體系和教學手段;通過常態化的專業匯報演出,為學生搭建扎實的課內實踐平臺;積極打造精品原創劇目,以賽代練,高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專業素養;面向市場,積極尋求校團融合、校企合作,拓寬就業。
參考文獻:
[1]楊濤.新時期戲劇影視表演教學探究[J].戲劇之家,2020(7):164.
[2]李博.多元思維探討戲劇影視表演中的教學方式[J].藝術研究,2016(4):156-157.
[3]穆欣.高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大眾文藝,2015(14):210.
[4]梁爽.戲劇表演專業教學現狀及思考[J].藝術評鑒,2018(1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