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文旅融合下的北大營遺址建設進行分析,指出其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創新策略,包括深化文化研究、深化文化探索及加強品牌建設,旨在提升其教育價值與游客體驗。強調多渠道營銷與戰略合作的重要性,展示通過這些措施有效解決現存問題并挖掘文旅潛力的可能。建議遺址持續創新并加強合作,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新視角。
關鍵詞:文旅融合;北大營遺址;文化創意中心建設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文旅產業已經顯著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增長和文化遺產的傳承。特別是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這一創新的發展模式通過深度整合文化資源與旅游活動,不僅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還推動了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這種模式創建了一種互利共贏的關系,既提升了旅游體驗,又加深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與尊重。
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而紅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是其中的重要內容[1]。沈陽作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東北重鎮,擁有眾多珍貴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地域風貌。北大營遺址作為沈陽市的文化瑰寶,不僅是歷史與現代交匯的橋梁,還是傳統與創新融合的典范。在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過程中,北大營遺址的開發與利用不僅能夠加強公眾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歸屬感,還能夠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廣泛的國內外游客,展現沈陽乃至東北地區的魅力和活力。
本研究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利用北大營遺址的獨特文化資源構建沈陽的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通過深入分析北大營遺址的歷史價值、現狀及其在沈陽文化旅游發展中的作用,提出具體的建設策略和實施挑戰,旨在為沈陽乃至其他具有類似文化資源的城市提供策略參考和實踐指導。
一、北大營遺址發展現狀
北大營遺址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意義。遺址中保存的建筑遺跡和文物不僅展現了過去社會的生活方式、軍事防御系統,還展示了沈陽這座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特點。它不僅吸引了眾多歷史學者和文化研究者的關注,還成為游客了解沈陽乃至東北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隨著全球旅游業的復蘇,沈陽市及整個東北三省在2023年迎來了旅游產業的重要轉折點。據沈陽市文旅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五一”“十一”期間,沈陽市累計接待國內游客1 219.55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221.4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10.11億元,同比增長393.58%,各項指標增幅均創歷史新高。這一增長的背后,是沈陽乃至東三省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尤其是在文旅融合方面所做的創新嘗試和努力。
數字化和科技的應用正在成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對深度文化體驗的追求則促使旅游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同時,區域間的合作也成為加快文旅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未來,沈陽市和東北地區有望借助文旅融合的強勁勢頭,進一步提升其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中的競爭力,為地方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以沈陽故宮的數字化展覽為例,通過利用最新的數字技術,為游客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成功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和科技愛好者。
2024年元旦假期,遼寧文旅市場迎來“開門紅”。全省接待游客737.6萬人次,同比增長157.6%,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46.8%,旅游收入51.6億元,同比增長203.8%,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45.8%,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預計2024年,全省將接待游客6.27億人次,同比增長23%,旅游收入5 600億元、同比增長12%,文旅投資項目數600個、投資金額280億元,同比增長18%。沈陽的文旅產業發展雖然步入了快車道,但在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第一,北大營遺址面臨文旅產品差異化的挑戰。在目前的文化旅游市場,沈陽及遼寧地區的旅游產品展現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不少文旅項目采用了類似的歷史文化元素和展示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創新性和個性化體驗的設計。作為沈陽市的重要歷史文化地標,北大營遺址面臨著如何更好地利用其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以及如何區分自身與其他文旅產品之間的挑戰。目前,遺址在轉型成為文化創意中心的過程中存在過度依賴傳統的展示和講解方式的現象,限制了與現代旅游需求結合的新思路的探索,從而影響游客的整體體驗和留存效果。
第二,文化挖掘不充分,文化展示與體驗需進一步深化與豐富。北大營遺址盡管本身蘊含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但當前的文化展示和體驗缺少對文化的深度挖掘,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遺址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介紹過于淺顯,未能深入探討和傳遞遺址背后更加復雜和豐富的文化層面;二是在游客的體驗設計上,缺乏深度和互動性,未能引導游客進行深層次的文化探索和學習。因此,要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資源潛力,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和融媒體傳播技術,推動優秀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和活化利用,向存量資源要效益,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2]。現代游客對于旅游體驗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觀光轉變為尋求深層次的互動和體驗。然而,北大營遺址在這方面的努力顯然不足,缺少創新的互動體驗項目,如角色扮演、互動工坊或增強現實技術等。這種體驗的缺乏進一步加劇了文化挖掘不足的問題,導致游客難以通過參觀和體驗獲得滿意的文化學習和認知提升。
第三,北大營舊址的文化旅游品牌潛力尚未充分發掘。盡管北大營舊址具備作為一個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先天優勢,但未能在更廣泛的公眾中建立起強有力的品牌形象,這主要歸因于三個方面。首先,品牌推廣活動的不足限制了其在潛在游客心中的認知度。有效的品牌推廣策略能夠確保目標受眾了解北大營舊址的獨特之處,以及它為什么值得一游。然而,目前的推廣手段過于傳統或局限,未能充分利用現代營銷工具和社交媒體平臺的力量,導致舊址的故事和價值未能廣泛傳播。其次,缺乏針對性的品牌形象塑造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品牌形象的構建不僅需要準確傳達其文化和歷史內涵,還要與現代游客的興趣和需求相吻合。北大營舊址需要通過更有針對性的內容和體驗設計,凸顯其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獨特地位和教育價值,吸引那些尋求深度文化體驗的游客。最后,品牌差異化的缺失進一步削弱了北大營遺址的吸引力。在眾多的歷史文化旅游地中,如何讓北大營遺址脫穎而出,成為一個不可復制、具有獨特吸引力的目的地,是當前推廣策略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要求遺址在展示方式、教育項目、游客體驗等方面進行創新,以提供區別于其他旅游地的獨特體驗。
二、北大營遺址的文化創意中心建設策略
(一)深化文化研究,創新體驗,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以文化傳承為目的,推動文旅融合,有利于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求。文化變遷理論認為,文化在社會變遷中將發生功能上的改變,從滿足人們在制度、物質上的生產、生活需要,轉為對人們審美、心理上的滿足[3]。深挖遺址的文化有利于提升北大營的教育價值。這不僅包括宏觀的歷史敘述,還涵蓋個體經歷和社會生活的多維度展示。通過整合歷史檔案、口述歷史和文物收藏,北大營遺址能夠為公眾呈現一個更為豐富、立體的歷史圖景。
通過文化創意,借助高科技手段,創新開發一些新奇獨特的文化旅游產品或服務,為旅游資源缺乏的地域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4]。創新體驗設計是提高遺址吸引力的關鍵,應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為游客創造出沉浸式的歷史體驗。此外,開展互動展覽和體驗活動,如歷史重演和角色扮演游戲,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同時提供教育性與娛樂性并重的學習體驗。
滿足不同游客需求,提供多元的個性化服務。根據游客的興趣和背景,提供定制化的導覽服務、專題講座和互動工作坊,幫助游客深入理解北大營遺址的歷史和文化。例如,為學生群體設計的教育項目和歷史愛好者提供的深度研究活動,都是提升個性化服務的有效途徑。
(二)深化文化探索,豐富互動教育體驗
首先,深化文化探索的目標是通過全面挖掘和研究北大營及其相關歷史事件的多維度信息,為游客提供一個內容豐富、立體全面的文化學習平臺。這包括對北大營在“九一八”事變中的角色,以及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展示。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出版研究成果,以及在遺址內設立專門的展覽區,可以使游客在參觀過程中,不僅僅是觀看歷史遺跡,更是在了解和思考歷史的深層含義。其次,注重開發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和互動體驗,以激發游客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例如,設計互動式展覽,通過觸摸屏信息站、互動問答等非虛擬現實技術的互動方式,讓游客主動探索遺址的歷史和文化。同時,引入角色扮演、實景解謎等游戲化學習方式,將歷史教育與趣味互動相結合,提升游客的體驗感。最后,組織主題性教育活動,如歷史講座、文化工作坊和歷史主題的社區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分享深度的歷史知識,開展與歷史相關的手工藝品制作等,旨在通過多種形式讓游客深入了解北大營的歷史和文化,從而在教育中獲得樂趣,提升文化體驗的深度和廣度。
(三)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文旅項目影響力
第一,構建獨特的文化IP。北大營遺址作為一個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擁有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價值。依托于深厚的“九一八”事變背景,遺址具備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辨識度的文化IP的潛力。通過打造一系列可識別的符號、形象和故事,不僅可以在視覺上強化品牌形象,還能夠通過各種衍生產品如圖書、紀念品,甚至影視作品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促進文化傳播,提升經濟效益。
第二,實行多元化的內容營銷。在內容營銷方面,北大營遺址應創造多元化且具吸引力的內容,以吸引不同群體游客的關注。這包括制作高質量的紀錄片、舉辦在線研討會,以及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獨特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解讀。這樣的內容策略不僅能夠使遺址與公眾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還能有效提升遺址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第三,戰略合作與品牌聯動。通過與旅游公司、教育機構、媒體平臺等不同領域的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北大營遺址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品牌聯動,共同推廣遺址的文化旅游項目。這種跨界合作不僅能拓寬遺址的受眾基礎,還能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文化旅游體驗,同時提升遺址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吸引力。
三、結語
基于文旅融合背景,探討了其如何促進地方經濟增長與文化遺產傳承,特別是通過沈陽北大營遺址案例,深度分析了文旅產業的發展潛力和挑戰。文旅融合不僅能有效保護文化遺產,還能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為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地區提供了互惠的發展道路。通過對北大營遺址現狀的分析,總結出文旅產品同質化、文化挖掘不足、品牌推廣不足等核心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設策略。這些策略包括深化文化研究、深化文化探索、加強品牌建設,以提升遺址作為文化創意中心的功能和吸引力。特別是構建獨特的文化IP、實施多元化內容營銷、開展戰略合作等措施,被視為推動沈陽乃至東北地區文旅產業發展的關鍵。綜上所述,本研究不僅對北大營遺址的發展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和建議,還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支持。未來,期待看到沈陽乃至東北地區在文旅融合發展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就,展現出更加獨特的魅力和活力。
參考文獻:
[1]王雄青,胡長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紅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基于江西的視角[J].企業經濟,2020(11):100-107.
[2]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43-49.
[3]謝鳳艷.關于文化變遷的闡述[J].新聞論壇,2012(1):63.
[4]李芹.區域旅游品牌構建研究:以大黃山旅游區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