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描是以線為表現手段的畫法,是中國畫的基礎訓練形式之一。白描以筆線立骨,通過具有書寫性的線條來進行造型。對白描及歷代白描花鳥畫演變進行簡單的概述,從筆法與墨法、構圖等角度分析白描花鳥畫的藝術表現特征,探討工筆花鳥畫中白描花卉的教學。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白描花卉;白描教學
一、白描概述
“白描亦稱白畫,方熏《山靜居畫論》言:‘世以水墨畫為白描,古謂之白畫。’關于白描,有兩種解讀:一是指運用毛筆雙鉤或單鉤造型的白描繪畫形式,也稱作白描畫;二是指工筆畫暈染敷彩前先用毛筆勾勒點線的繪畫步驟,也稱作白描稿。”[1]5白描以筆線立骨,通過具有書寫性的線條以及具有審美要素的各種線條的對比關系來表現點線之間的結構。在用線的過程中,講究“一筆造型”,即在一筆之內表現物象的結構、質感及姿態之美,要求既符合物像結構自然規律美又符合藝術審美表現。白描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方圓、輕重緩急、濃淡干濕等與造型生動有機的結合,表現出物像本身的結構、質感、動勢、空間,用“寫”的方式傳情表意。線條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審美效果,可通過線與線的結構組合,如前后、疏密、映帶、轉折、穿插等關系來經營畫面的空間、位置、意境,進而使畫面產生氣韻生動的美。
二、歷代白描花鳥畫發展演變
花鳥畫發展到唐代成為獨立的畫科。唐代以前,花鳥畜獸在繪畫作品中多作為裝飾紋樣或者是作為道釋人物的配景,其形象符合早期藝術審美的追求與表現,造型簡潔夸張、生動自然,充滿了稚拙的天趣。當前發現的最早的白描人物畫,是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人物御龍圖》。畫面人物用墨線勾勒,其中的龍、魚、鶴造型生動簡樸,用線流暢古拙,反映出先民們征服自然的浪漫主義氣質。甘肅嘉峪關出土的魏晉時期墓磚畫,用簡潔的線條表現畜牧、庖廚、農事等生活化的場景,白描墨線的表現較為單一,線條無明顯的深淺濃淡變化,用筆具有速度上的節奏感,無提按頓挫的變化,充滿裝飾性與稚趣,從線條的表現與變化中可以體會百姓生活的安樂。唐代人物畫技法逐漸成熟,花鳥畫受人物畫的影響,不僅追求物像勾勒,更注重用點線表現物像的造型、結構,線條表現出勻潔、流暢、嚴謹等特征。韓滉的《五牛圖》中,牛的姿態各異,用粗筆線條表現出牛的筋骨體格、生動姿態及不同牛的皮毛質感,造型嚴謹,畫面沉著大氣、古樸凝重。五代時期,花鳥畫出現了不同的風格流派,題材更為豐富。黃筌雙鉤填彩,徐熙落墨成花。畫家用白描手法對物像的表現進行深入的探索,注重花鳥的自然形象。黃筌的《寫生珍禽圖》用細筆勾勒出二十四只動物,而后敷色,在渲染中將墨線融入動物的結構體塊,色彩與墨線銜接自然,畫中的動物姿態各異,靈活生動,鳥的羽毛、龜的背、昆蟲的觸須等細節刻畫逼真,線條因物像不同而質感不同。宋代花鳥畫與山水畫并盛,是花鳥畫史上的一個高峰時期。宋代花鳥畫追求寫生,寫其生氣、生機又不拘于客觀對象,注重格物致知。受理學與禪宗的影響,追求理而兼具神趣,在筆墨形似的基礎上追求神韻意境之美。這一時期文人畫家在筆線造型上注重寫,寄情于梅蘭竹菊,不謂“畫”謂之“寫”。北宋李公麟開拓了白描的新局面,使之成為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其《五馬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部分用淡墨點染,神采各異。南宋揚無咎的《四梅圖》用墨色表現出梅花的生動之姿,以形寫神。宋代的白描花鳥畫創作中。一部分畫家追求寫實嚴謹,一部分畫家注重文心、文意入畫。縱意寄興的白描法到了元代逐漸盛行。元代花鳥承宋明之理,作品多作墨花墨禽、墨蘭墨竹,注重“以書入畫”,突出點畫的書寫性。以竹為例,“寫干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2]。趙孟頫提倡作畫需有古意,提出“書畫同源”。元代的白描花鳥畫更加趨向文人畫,在勾花點葉間顯現畫家的精神,如王淵《竹石集禽圖》、陳琳《溪鳧圖》。明代花鳥畫受北宋重彩工筆畫和元代文人畫風的影響,畫風上分三種風格流派,即邊文進代表的工整派、周之冕代表的勾花點葉派、林良代表的寫意派。雖有三種風格,但無論工致還是放逸,均各具特色,重師法自然,在筆法造型中注重表意與寫心。花鳥畫在清代的發展十分繁榮,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自立新意。由于清代金石碑學的發展、西方繪畫的傳入,加上工具材料生宣、長鋒軟豪毛筆的使用,花鳥畫在物像表達上有特殊意味的變形夸張,點畫對比關系強烈,具有個性化與趣味性。白描風格在用線上有兩個派別,一路是惲壽平、蔣延錫、鄒一桂、樊圻較為工整的用線,另一路是石濤、朱耷、揚州八怪、海上畫派等偏寫意的用線。花鳥畫在這時期題材范圍進一步擴大,既有自然花卉、鳥獸,又有書齋案頭的雜件小品,也有與農舍相關的器件等。白描用筆繼承元、明,并不斷深入拓展與運用,追求筆墨點畫的獨立審美,以書法筆意勾勒入畫,狀物寄情。
三、白描花鳥畫的藝術表現特征
(一)筆法與墨法
中國畫的線條講究“一筆造型”。“苦瓜和尚說畫法‘立于一畫’,一畫即起,抑揚頓挫、筆斷意連,如詩音平仄,韻律綿延。”[1]53畫家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與理解,對其進行藝術性的概括、提煉與加工,用“寫”的方式表達自身情感,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狀物抒情。
筆法在線條中的表現,體現在最基本的勾線行筆、起筆與收筆的運動過程中。白描線條的用筆與書法相似,接近于小楷線條,線條要厚實、圓潤、飽滿、有力。黃賓虹總結的用筆法則為:“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墮石。至于笨、濁、滯、澀之筆便非重。變則在于前四法的融會貫通。”[3]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用筆要保持中鋒,注意起筆與收筆。起筆、收筆要明確,頓挫分明。從起收筆藏鋒和出鋒可以歸納出實起實收、實起虛收、虛起實收、虛起虛收四種類型的線條。實起實收的線條即線條的兩端都不露鋒,見頓挫,多用于畫枝干、莖梗,也可用于表現花瓣;實起虛收的線條起筆時收鋒有頓挫感,收筆時輕提出鋒,但也要有收勢,不可草率了事,多表現花瓣、葉脈等;虛起實收的線條露鋒起筆,收筆藏鋒,見頓挫,多用于表現花瓣、葉脈等;虛起虛收的線條兩端露鋒,在表現時要沉穩,忌浮滑、輕佻。在行筆的過程中,行筆到線條轉折的地方要調整筆鋒,可適當放慢行筆的速度,略做停頓;也可重新起筆,充分釋放毛筆的彈性,保持中鋒。
中國白描花鳥畫用筆造型的同時也離不開管毫中的用墨之道。中國古代畫家十分注重并講究用墨,巧妙利用墨色的變化,根據毛筆中的水分,控制墨量,以墨代色,提出“墨分五色”。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4]其中的“五色”即焦、濃、重、淡、清五種顏色。在一幅白描作品中,花卉的結構部位要對應不同的墨色,墨色的變化體現了不同結構部位的質感,如硬、軟、剛、柔的區別。根據質感的不同,墨色的枯濕程度也有相應的變化。
不同線條給人不同的視覺心理感受。“直線和圓弧線及其各種不同的組合和變化,可以界定和描繪出任何可視對象。”[5]線條可以分為直線、曲線和折線三種基本形態。直線平靜,曲線柔和,折線具有運動感。線的粗細、濃淡、線與線的間隔及線的方向性,以及線不同的組合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在白描花卉的創作中,需在不同結構部位用不同的線條來表現不同的質感。一般花頭部分的線條用筆多虛入虛出,表現花頭的細柔與花瓣嬌嫩柔軟的質感;葉、莖部分的線條相對較粗,兩端收筆較多,提按頓挫、粗細變化明顯表現出葉子的飽滿;木質的枝干線條粗且多轉折,頓挫明顯,表現出木質蒼勁有力的質感。
(二)構圖
構圖又稱“章法”,或者稱為“布陣”“布局”等,即東晉顧愷之提出的“置陳布勢”、南齊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一幅好作品中的構圖是畫家用心經營所得,在大千世界中觀察發現、提煉取舍,使情趣、意境得到完美的體現,內容、形式和審美意境達到高度和諧統一的關系。畫家在創作中有意識地設計構圖是至關重要的。
對立統一是構圖的基本法則,就是利用矛盾關系,如大小、長短、高低、遠近、疏密、濃淡、動靜等,對比襯托,使表現物像的形、神、色、態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構圖的任務有六個。一要布大勢,如房屋的骨架,要氣勢貫穿,表現出物像的氣魄、氣質,節奏分明,動靜結合。二要定賓主,即確定畫面中有一個主體內容,有主要表現對象,然后還需要有賓,使畫面內容分明且相互呼應。三要營開合。文章有起承轉合,畫有開合起結。“開”即在構圖中把景物鋪開,“合”即收,使畫面中的氣不外溢,“起”即布局之始,“結”即畫面首尾呼應,畫盡意無窮。四要明虛實,即明確畫面虛實對比關系,密不通風,疏可走馬,處理好畫面的疏密聚散。五要排穿插,即通過畫面中內容的穿插和交叉關系來表現空間關系,如梅花枝干“女”字交叉、蘭葉“交破鳳眼”等。六要分層次,通過調整畫面內容的虛實、濃淡、遠近、疏密,使畫面空靈生動。
四、白描花卉教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先要對白描做基本的概述,使學生了解什么是白描,以及白描的基本特點、藝術情感、表現形式等。然后,對歷代白描花鳥畫的發展演變做基本闡述,使學生了解白描花鳥畫的藝術表現特征,并以名家作品為范本,進行詳細的鑒賞和講解。
以《王道中工筆花卉白描》中的作品為例,當學生拿到范本時,首先引導學生對范本進行觀看。一看范本中的元素組成——基本上由花、葉、枝干組成。二看花葉枝干的線條質感——花卉線條流暢,用線較細,表現出花瓣的柔軟,嬌嫩的質感;葉子的線條圓潤飽滿,隨著葉子的結構,線條轉折清晰,且表現成熟葉子與嫩芽的線條不同;枝干用墨較重,頓挫分明,線條短促,跳躍感較強,用筆與畫樹法相同。三看線與線之間的疊加關系——如花朵在前、葉子在后時,疊壓的線條會出現粗細輕重上的變化,不僅區分了花與葉的質感,還產生了前后的空間關系。四看畫面中物像的疏密關系——花密葉疏或者花疏葉密,其節奏韻律關系明顯,畫面顯得有生機有活力。五看構圖——范本基本上是折枝構圖,要清楚枝干的出枝位與主花的位置,出枝位大多在畫面的邊角位置,而花的位置大多位于九宮格的中心。六看如何經營位置,引出構圖相關知識,為下一步的寫生做鋪墊。
看的下一步是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演示線條的粗細、輕重、提按的變化,示范墨的濃淡干濕帶來的不同感受,展示花、葉、枝干勾勒的方法。學生實踐的過程中,用筆要保持中鋒,能自如地控制毛筆,靈活使用虛起實收、虛起虛收、實起實收、實起虛收的線條用筆,可以用墨色靠用筆的輕重、粗細來區分花葉枝干的線條,可以用淡墨、中墨、濃墨來表現不同物像的關系。
學生實踐后要給予反饋,點評作業,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優缺點,指出問題,給予適當的鼓勵。作業點評可以更加直觀地讓學生理解不同線條所帶來的審美感受,理解什么是用筆用線。教師要在客觀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審美。客觀講解理論知識,即用科學的方式破解用筆用線的底層邏輯,即什么是正確的用筆,線條的質感或者質量是怎么表現的。用筆、線條在本質上是一個物理現象,審美感受是物理現象產生的一個結果,從而引申出一個物理量——壓強。正確的用筆,即在流暢、自然的書寫過程中讓筆毫在紙張上的壓強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線條的質感(質量),即壓強在合理的范圍內變動的過程中,筆毫在紙張上留下的痕跡的特征區別。線條會隨著壓強的增大或給人更強的挺拔感、硬朗感、蒼茫感等,會隨著壓強的減小給人帶來溫潤、靈動、飄逸等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即讓學生感受美、發現美、懂美,品味自然界中不同物像帶來的不同審美感受,豐富內心情感,感悟生活。
五、結語
白描是一門具有獨立藝術審美價值的藝術表現方式,既可狀物又有寫心功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將白描花卉臨摹、寫生、創作結合中國畫的創作規律、觀念與表現技法形成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的研究。在教學白描花卉的用筆、用墨、構圖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進行理性客觀的繪畫理論知識講解,又要進行審美的培養,引導學生思考生活與藝術、筆墨與時代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劉海勇.中國畫花鳥白描[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
[2]柯九思.丹邱題跋[M]//愈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1 070.
[3]黃賓虹.黃賓虹藝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61.
[4]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50.
[5]荷加斯.美的分析[M].楊成寅,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