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管樂器由于其體積輕巧、便于攜帶的特性,在大眾中的普及性越來越強,職業團體的數量逐年遞增,管樂演奏人才的市場需求開始不斷增長。分析中國管樂演奏人才的需求現狀,提出有效設置合奏課程、提升實踐教學質量、重視理論文化累積的策略,對管樂演奏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的革新做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藝術院校;管樂演奏;人才培養模式;音樂素養
“如果說自19世紀下半葉起,三大音樂體裁——交響樂、歌劇、舞劇統治了世界音樂舞臺的話,而當今世界無疑已進入了交響樂、歌劇、舞劇、民樂和管樂五大體裁的時代了?!盵1]當下,管樂器由于其體積輕巧、便于攜帶的特性,在大眾中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管樂器的用途廣泛,管樂的演奏、合奏形式多種多樣,加之國內職業團體的數量呈現逐年遞增的發展態勢,因此,管樂演奏人才的市場訴求開始增加。由此,高校特別是藝術院校關于管樂人才的培養方式及策略、路徑等方面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亟待解決。
一、中國管樂藝術人才的需求現狀
中國交響樂團的發展現狀是積極且充滿活力的。從最初的幾家樂團發展至今,已經有80多家交響樂團遍布全國各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樂團有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上海愛樂樂團以及昆明聶耳交響樂團等。這些專業的交響樂團大量引進國際、國內表演領域的頂尖藝術人才,提升了樂團整體的表演實力。
從實踐角度來看,高水平的交響樂團需要的表演人才,不僅要獨奏技術過硬,更需要具有較強的合作意識和較高的綜合音樂素養,才能勝任樂團的演出要求。藝術院校作為培育應用型表演人才的搖籃,其人才培養方向應是多元化的。藝術院校不能只注重獨奏表演人才的培養,還需要培養具有職業精神和團隊意識、能力過硬的合奏表演人才。同時,隨著社會公共文化的普及,群眾性的文娛活動逐步增多,且很多新成立或者想要成立職業團體的音樂組織都需要開展大型文藝演出活動來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需要招攬更多優秀的管樂演奏人才??梢姡軜费葑嗳瞬诺膹臉I路徑被大大拓寬。但在高校的實際人才培養中,確實存在教學目標與現實情況脫節的情況。這就需要藝術院校及時掌握畢業生的就業動向,拓寬就業市場,同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方案的適應性。
(一)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匹配度不高
當前藝術院校的學習氛圍比較濃厚,但是很多學生對于社會的發展形勢并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斷,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不強,往往局限在個人有限的認知當中。例如,眾多學生將自己的就業目標限定為職業演奏家或者職業獨奏家,期望未來能夠在音樂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但是,夢想和現實總是有一定的差距。職業團體對于管樂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入職標準也非常高,本科畢業生直接在職業團隊任職的情況可以說非常罕見。學生過早樹立較高的就業擇業目標,是有些不切實際的。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對管樂專業的就業形勢有清晰的認知,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二)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亟須革新
藝術院校的學生通常接受過多年的藝術培訓,又經過專業院??荚嚨膶訉舆x拔,所以普遍具有一定的音樂天賦。如何將具有一定音樂天賦的學生培養成才,對高校來說非常重要。藝術院校的領導及教師需深思人才培養方案的合理性和適應性,對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做出調整和完善,引導學生在就業壓力面前明晰自身發展要求和發展方向,適應復雜的市場環境,合理規劃人生發展路線。
此外,截至2023年4月5日,在中國知網(CNKI)上以“管樂”為主題檢索詞共檢索文獻568篇,其中CSSCI級別論文僅有51篇。在這51篇高水平論文中,再次以“管樂”和“教學”為主題檢索詞共檢索出的論文僅有18篇。論文數量較少,不利于管樂教學研究的開展。可見,對于管樂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少的,但是對于管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卻是必要的。
二、有效設置合奏課程,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意識
管樂團課程屬于合奏類課程,不僅可以通過訓練提升學生的個人演奏能力,還可以通過詮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等的作品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合作默契,由此提升學生的樂隊演奏能力。在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準和節奏的基礎上,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以樂隊指揮為核心,知曉指揮形體語言
指揮是一個樂隊的靈魂。指揮掌控著樂團整體的藝術表現力,指揮的肢體語言決定著樂隊整體表演風格的走向。這就要求每一位樂隊隊員了解一定的指揮技法,知曉指揮的肢體語言,理解指揮對于作品的速度、力度、情感表現的具體要求,并對指揮的手勢做出明確的判斷和準確的回應。
首先,樂隊隊員應當學習指揮的基本手法,包括揮拍、節奏、音量、音色等方面的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指揮的指令。其次,隊員要通過觀看優秀指揮家的表演,體會豐富的指揮技法和肢體語言,從而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再次,樂隊隊員應當主動與指揮溝通,了解指揮對作品的理解和要求,以便在演奏過程中更好地貫徹指揮的意圖。最后,樂隊隊員應當在演奏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并積極尋求改進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對指揮肢體語言的理解能力。
(二)以傾聽合作為宗旨,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演奏過程中,在聽自己演奏的同時,學生還要聽到同聲部、臨近聲部和較遠聲部的音律,并隨著不同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就需要管樂隊成員在日常訓練過程中要以傾聽合作為宗旨,培養團隊意識。首先,學生需要傾聽本聲部的演奏音色,做到與本聲部演奏音色的融合;其次,要注意傾聽其他聲部的演奏音色,做到均衡把握。
(三)以提升個人技能為訴求,懂得如何發揮個人優勢
能夠進行有效合作的前提,是個人技術過關,具備一定的藝術表現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參與管樂隊訓練的學生日常加強演奏基本功的訓練,以能夠勝任演出任務。樂隊中的每個成員都需要清楚自己所在的聲部在演奏過程中的位置和自身的角色,學會分辨自己所在的聲部是旋律聲部還是伴奏聲部,是和聲體還是音效,等等。
三、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演奏能力
(一)應對舞臺實踐中的緊張情緒
首先,教師要對舞臺實踐上的緊張情緒進行正確的分析,引導學生直面表演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在下一次舞臺實踐中證實解決對策的適應性和合理性。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適應舞臺,培養學生的表演自信心,使學生能在舞臺上成就夢想。當舞臺表現出現異常時,學生要能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情緒。舞臺上時刻可能發生意外狀況,考驗的就是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面對舞臺上出現的表演失常等情況,學生要有一定的“遺忘能力”。即當出現舞臺異常情況時,學生一方面要積極應對,同時也要將異常情況選擇性遺忘,不能讓情緒沉浸在異常情況中無法自拔,從而影響接下來的演出。
(二)在舞臺表演中適當呈現情感
藝術院校的學生雖然在藝術加試的時候經歷了層層選拔、優中選優,但是從舞臺表演上來看,他們的經驗是不足的。這種不足在情感表現上體現為情感抒發不足,或者情感抒發過度。情感抒發不足,即學生的演奏沒有得到觀眾的共鳴,或者說學生的表演只打動了學生自己,沒有打動觀眾。學生內心的情感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而舞臺情感抒發過度則與之相反,是指學生舞臺表現過于活躍和熱情,有時甚至超過了作品本身要求的情緒表現。這是舞臺表演失控的一種體現。表演者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過于夸張,也會讓觀眾產生不適感,導致觀眾不能產生情感共鳴,表演者在舞臺上得不到期待中的觀眾反應。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及時與學生溝通,并將學生舞臺表演視頻進行回放分析,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肢體語言在舞臺表演上的異常,并做出相應的調整。
(三)在舞臺實踐中確立個人風格
當學生能夠克服舞臺表演的緊張情緒,在舞臺上恰如其分地表現自己內心情感的時候,教師就要適時地幫助學生確立個人表演風格。同時,學生也要有確立自身表演風格的意識。剛剛接觸舞臺實踐的學生,往往沒有形成個人表演風格的意識。有的學生是單純的模仿,有的學生則認為舞臺上的演出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從實踐角度來說,個人表演風格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累積和表演實踐經驗的積累。學生要有形成表演風格的意識,不能一味地模仿前人,也不能完全憑借自身的想象,而是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多聽、多看、多感覺、多反思,在日后的職業生涯中逐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舞臺表演方式,形成具有一定個性特色的表演風格。
四、重視理論文化累積,提升學生綜合音樂素養
一位優秀的樂隊演奏人員,在較好地完成樂隊分譜的條件下,可以正確詮釋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音樂風格,既擁有應對演奏過程中突發狀況的能力,又懂得樂團演出禮節。這不僅需要大量的練習和藝術實踐,更需要較高的文化修養作為支撐。
(一)增強歷史學理論基礎
目前,對于管樂發展歷史,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認知,甚至有些學者的觀點是相悖的。這就需要管樂表演人才對管樂的歷史進行學習、梳理,對歷史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明晰中國管樂的發展歷史,厘清管樂理論中存在的不同論點,在學習和實踐中慢慢形成自己的認知。
在備考選擇專業的時候,有部分考生是因為不愿意學習文化課,轉而選擇藝術專業的。在很多藝術專業,特別是表演專業的學生的認知中,學習歷史學理論是浪費時間且毫無意義的。面對學生這樣的想法,教師要給予及時的糾正,引導學生在大歷史的背景下研究管樂歷史的發展意義和存在價值,意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引導學生明確管樂發展歷史對于管樂表演藝術人才的重要性,猶如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歷史對國人的重要性。
(二)形成一定的審美思維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只要是表演,就應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美學理論基礎。在音樂美學理論基礎之上,將理論知識擴充至整個中西方美學體系,在音樂美學視角下研究管樂的美學價值,在整個美學體系下思索管樂美學的存在價值。不僅如此,音樂與文學本身就是有交集的。中國藝術歌曲的歌詞本身就是一首詩,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對于管樂這種無語言的音樂藝術,其文學性體現在創作背景、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以及管樂整體的表演風格之中,學生需要深入領悟,建立一定的審美思維,以便更好地進行演奏。
縱觀管樂創作的發展歷史,管樂的創作發展與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情況是緊密相關的。它承載了不同時代下大眾對于國家發展的期待,以及大眾對生活的感受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國家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我國管樂創作更加多元化,并且注重作品思想精神的體現。不同時代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審美思維,這影響了一代人的創作。1949年后,創作領域急需學習西方創作技法來充實中國音樂創作體系,因此,當時的作品改編居多。且當時歌頌性質的管樂作品居多。20世紀50年代后,作曲家對西方創作技法的掌握趨于成熟之后,開始產生創作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管樂作品的想法。因此,具備一定本土元素的管樂作品相繼問世,雖然略顯青澀,但已經有了表現本民族精神特色的創作意識。這種創作意識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管樂作品以及交響管樂的創作都迎來了繁榮期。創作上的時代性彰顯著作曲家的創作個性和審美思維。在賞析管樂作品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總結管樂作品背后的審美規律,領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發掘創作背后的情感內涵,從而能夠更好地詮釋管樂作品。
五、結語
專業教師是藝術院校管樂教學最直接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是教學模式研究中的重要主體之一。系統的訓練和嚴謹的教學是管樂演奏人才培養的基礎,大量的藝術實踐和文化素養提升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支撐。只有完善的教學體系才能引導學生認知社會需求、明確畢業目標和追求,構建新時代下管樂演奏人才培養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卞祖善.中國管樂演奏藝術邁入新時期:解放軍軍樂團2008樂隊匯報音樂會有感[J].人民音樂,2009(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