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溫飽得到解決,手中攢有幾個閑錢而且交通也便利時,就會生發出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走走看看的愿望。
我有兩個夙愿,一是到紅太陽升起的地方——湖南韶山去看看,一是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去走走。
2023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從朋友那里看到西昌建華旅行社“西安——延安——內蒙九日游”的宣傳單。哇——延安!哇——敕勒川!!哇——黃河壺口瀑布!!!……一個接一個的驚喜使我興奮得來不及多想,當下就回家拿錢直奔建華旅行社報了名。
7月10日清早六點半,我們準時從西昌起程。
我們這個旅行團足足一百人,五十個人一組,一個組乘一個大巴。我們那個組除了一個學生娃娃外,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輩兒的,甚至還有鶴發童顏的八十歲老人。
因為除了西昌到成都,成都到西安,西安到成都,成都到西昌均為動車外,其余七天都是坐旅游大巴。大巴車身比較長,前后兩個門,座號是固定的,所以除非是熟人,前后的游客很少有交流,以至組里有個七十四歲的老奶奶因為帶著一棵海椒苗作了九日游,被導游稱作“海椒姐姐”,“海椒姐姐”的昵稱已在后半截車廂叫響了好幾天,我們前半截車廂的人都還不知道。直到有一晚將“海椒姐姐”分來和我們住三人間,第二天早上要離開客房時,我以為地上放著的棗紅色塑料花缽是賓館的,昨晚關窗時哪位室友把它搬下來了。正準備把花缽放回窗臺去時,只聽那位老姐姐說:“那是我的,不用放窗臺了。”我覺得帶著一棵花苗跨省旅游,肯定是一棵很貴重的花苗了,不由得仔細察看時,才發現是一棵已現出花骨朵的海椒苗。天!這老姐姐真的是情趣高雅精神可嘉呢。
“海椒姐姐”本來想將海椒苗托付給旅行社的工作人員,請他們幫忙照看,無奈那天我們出發時旅行社的人還沒上班,“海椒姐姐”只好將海椒苗帶在身邊作陜西內蒙九日游了。回到西昌那天,我特意看了一眼那株跟隨我們車馬勞頓作了九日游的海椒苗。喲!還是像它的主人一樣精精神神的,如果細加察看的話,興許還能看到已結的有小小的海椒個兒了吧。
我們這個組五十人中有十九個彝族女性,除極個別為孀居者外,其他的老伴均還健在,卻只有一個是和漢族老伴一起出來旅游的。看人家漢族老頭兒老太太都是雙雙對對恩恩愛愛地出游,這回還有四對金婚銀婚者,在希拉慕仁寶音滿都拉富麗堂皇的蒙古包“寶格達”,參加內蒙古首屆“關愛老人,醉美夕陽紅”的慶祝金婚銀婚活動了呢。
2011年4月,由旅行社組團的我們十幾個彝族女性去臺灣旅游,也是除極個別為孀居者外,老公均還健在,卻只有一個是老伴和她一塊出來的。由此我很納悶:“到底是我們的彝族男性不屑于與婆婆媽媽們為伍呢?還是我們的彝族女性獨立意識太強?”我百思不得其解。
或許因為沒有彝族男性在場,或許因為難得逮著這么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這些彝族奶奶們全沒了平時在家中、在族人長輩面前的中規中矩,她們盡情地歌唱,放肆地笑鬧。一些膽大的甚至說起一段又一段的葷段子來面不改色心不跳,前前后后的聽眾都被她的段子逗得撫著肚子抹著眼淚笑翻了,她卻還能一本正經地繼續她的講演,只是列車員列車長過來干涉時消停一會兒,列車員列車長的身影一消逝在車廂門外,她又氣定神閑地開始了一段又一段的葷素聯播。
當天下午一到西安,導游就爭分奪秒地安排大家去游回民街。可能因為是暑假,家長都帶孩子出來長見識,回民街那個擠啊,夾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不由自主地被推擠著往前挪,誰要是被踩脫鞋跟都無法彎下腰提一下,還有啥閑心東瞧瞧西望望地看異域風情,嘗異域美食啊。被人群醉得頭昏眼花的我們幾個熟人,只走了一小截街就逃也似地回到旅游大巴跟前,這才逃過一場劫難似地舒上一口氣。
黃帝陵
第二天上午,大巴載著我們從西安出發去黃帝陵。黃帝陵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從西安到位于黃陵縣城北橋山的黃帝陵有167公里,車程兩個多小時。
旅游大巴在黃帝陵對面停下讓游客們下車。站在公路邊舉目向對面的橋山望去只見滿眼的蔥蘢蒼翠。據導游介紹說,那是古柏群,3000余畝的橋山約有86000多棵古柏,其中光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30000多棵。這些古柏都不是天然生長的,它是千百年來由謁陵人、護陵人和當地老百姓逐年栽植的。從黃帝親手栽植第一棵柏樹起,祭祖植樹成為當地一種習俗延續至今,所以橋山柏樹樹齡都不一樣。橋山古柏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面積最大、最古老、保護最完整的古柏群,黃帝陵就座落在滿目蒼翠的古柏群中。
下得車來,步入10000平方米呈半圓形的黃帝陵軒轅廣場時,只見偌大的廣場鋪滿從秦嶺運來的天然河卵石,這5000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河卵石寓意著黃帝率領先民們草創五千年燦爛文明的艱辛。
走過橫跨印池長66米、寬8.5米,因橋墩橋梁橋欄均為花崗巖而被譽為近代石材第一橋的軒轅橋,回望植被茂密的印臺山,使人難以相信以黃土地著稱的陜北居然還有這么一個古木蔥蘢的地方。
印池其實是環繞橋山的沮河(古稱姬水)流過黃帝陵前的一段。傳說那時的黃帝經常在這段沮水水域中清洗大印,因而這段沮水水域就被稱為“印池”;清洗后的大印就置放于河邊的山上晾曬,于是就把晾曬大印的山叫作“印臺山”。
據說水域面積約200000平方米的印池中,“沮水秋風”、“橋山夜月”為黃帝陵八景中最具韻味的景觀。想想四周斑斕的秋葉倒映在幽藍如鏡的水面上,十五的月亮從橋山頂上晶藍的天空升起,四周一片寂靜,那景象該是一幅多美的畫面啊!
我們去的那天天氣特別好,黃帝陵頂蔚藍的晴空左邊現出七道中間長兩邊漸短排列成梭子狀的白云,有三道比較長的、很像是飛機尾跡線的條狀白云和七道梭子狀的白云相交叉,右邊天空的云絮有條狀的,也有羽狀的。噫——,莊嚴肅穆的黃帝陵,連頭頂的白云都充滿神秘色彩哩。
背山面水的黃帝陵分為兩部分,一是軒轅廟,一是黃帝陵。
迎面寓意帝王“九五之尊”的是龍尾道寬闊的九十五級花崗石臺階,臺階兩邊是列隊迎風招展的黃底紅字龍旗。據說五十六面龍旗,代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拾級而上進入高大巍峨的軒轅廟,廟院內有兩棵最負盛名的柏樹,一棵是位于廟門內左側相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約5000余年的,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之父”——黃帝手植柏。這棵柏樹高19.3米,粗11米,平均冠幅18.1米,當地老百姓用“七摟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的俚語來形容它的粗壯與高大。還有一棵是位于大殿前右側的“掛甲柏(也稱將軍柏)”,相傳漢武帝劉徹于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率領十八萬大軍北巡朔方凱旋歸來,在祭拜黃帝前他為了表示虔誠,將盔甲卸下掛在這棵柏樹上再進行拜謁。有趣的是好像掛盔甲的鐵釘斷在樹上一樣,樹身還留有瘢痕,更奇特的是,每到清明節,這些瘢痕就滲出汁液凝結成顆,在陽光下就像一顆顆晶瑩閃亮的珍珠。
在軒轅廟的碑廊中矗立有很多古代現代的石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由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回歸紀念碑”,2000年由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回歸紀念碑”。在這兩通碑旁邊有一小塊空地,導游說這是預留給兩岸統一時立紀念碑用的。我默默期待著這塊碑早日在這塊空地上落成。
軒轅廟和軒轅大殿中間是占地10000平方米,均由花崗石板鋪成的祭祀廣場,可同時容納10000人舉行祭祀活動。自西漢以后,橋山黃帝陵成為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并逐漸推行成為國家制度。特別是自1980年以來,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陽民祭的黃帝祭祀制度。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禮都由黨和國家領導人、海內外炎黃子孫代表等上萬人參加,即使是持不同政見的黨派,也在軒轅黃帝陵前將歧見擱置,將前嫌摒棄,達到中華民族最廣泛的團結。
軒轅殿由三十六根圓形石柱圍合成方形空間,中間是一尊黃帝雕像,四面青山透過列柱歷歷在望,寓義迎納四海九洲的炎黃子孫前來拜謁軒轅黃帝。三十六根圓柱之上是巨形覆斗屋頂,體現“黃帝明堂”的莊嚴肅穆,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使整個空間更顯得恢宏神圣。天氣晴好時,陽光直接映入殿內,藍天上的白云在天光中悠然飄過。地面按照東南西北中用青紅白灰黃五色石鋪砌,代表傳統的五色土,像征黃帝恩澤中華大地,體現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的思想理念。
在天光下,很多的游客虔誠地高舉雙手,擺出一副或挺舉天光、或承天接地的姿勢,祈求平安幸福、留下美好的一瞬。為游客拍照的師傅們雖然忽而拍照,忽而打印,忙得陀螺一樣轉,但照一張十五元,一天有那么多游客請他們照像,我想收入不菲的他們再苦再累心里也會蜜一樣的甜吧。
由于趕時間,出了軒轅廟,我們馬不停蹄地坐上觀光車直奔座落在橋山之巔的軒轅黃帝陵。下了觀光車,沿著林中的陵道氣喘吁吁往上爬,最先迎面的是黃帝陵守護神天黿,天黿后面是用青磚圍砌成花墻的高3.5米,直徑16米,周長48米,有著方形墓臺,扁球形土丘的軒轅黃帝陵——傳說中黃帝乘龍飛升時,群臣挽留不住,只拽下了黃帝的衣角、佩劍及靴子,為了紀念黃帝,群臣把黃帝的遺物埋在這里,所以黃帝陵為衣冠冢。在《史記》中唯一記載的一座黃帝陵就是這一座。這座陵墓196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古墓葬第一號。
旅行社本來的行程安排是沒有黃帝陵的,后來不知怎么把行程安排中的“鬼城”康巴什換成黃帝陵了。對于一些喜歡獵奇喜歡刺激的游客來說,可能神秘的“鬼城”更具誘惑力。但對于我來說,參觀黃帝陵是一個意外的大驚喜大收獲。曾經讀過魯迅的一首詩: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對其中的“軒轅”一詞我一直都懵懵懂懂,但又不求甚解,只覺得“軒轅”指的是祖國。來黃帝陵之前,不知道有個“軒轅黃帝”不說,有時甚至還把“軒轅”想象成古代一種木輪車子。就是到了黃帝陵,潛意識中還是不能把“軒轅”和“黃帝”疊合,心中還在嘀咕:為什么不稱“皇帝”而稱“黃帝”?
通過參觀,聽導游解說,略覽文字簡介,下來再查有關軒轅黃帝的百度,終于弄明白了《中華歷史朝代歌》中“盤古開天神話傳/三皇五帝數千年/炎帝黃帝華夏祖/堯舜禹王位讓賢……”是的黃帝就是軒轅。之所以叫軒轅黃帝是因為他曾居軒轅之丘。是軒轅黃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為后世政治體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軒轅黃帝制定了各種法規制度,為當時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是軒轅黃帝倡導“天人合一”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后來的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是軒轅黃帝倡導和平、守衛家園的理念,使中華民族在面對外敵時能團結一致守疆土。除此而外軒轅黃帝發明了天文、歷數、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等等等等。因而軒轅黃帝被尊崇為“人文初祖”,黃帝陵成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民族圣地、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黃土高原的綠色傳奇
吃過中午飯,旅游大巴拉上我們直奔壺口瀑布。陜北大地一路上郁郁蔥蔥,綠化特別好。已見不到杭天琪歌中:“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日頭從坡上走過/照著我的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的蒼涼與無奈。
導游介紹說,過去延安全境基本都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水資源極為稀缺,特別是因為移民屯墾毀林開荒,以及傳統的放牧,生態環境急劇惡化,逐漸成為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電影《黃土地》中的場景就是貧瘠陜北最真實的寫照。
看過《黃土地》將近四十年了,故事主人公翠巧如泣如訴、催人淚下的歌聲至今還在我耳畔回響:
“六月里黃河冰不化,
扭著我成親是我大,
五谷里數不過碗豆圓,
人里頭數不過女兒可憐,
女兒可憐,
女兒喲……”
故事的主人公翠巧因為母親早逝,姐姐出嫁,她和蒼老的父親,悶葫蘆一樣的弟弟憨憨相依為命。除了地里的活外,她柔嫩的肩膀還得擔起挑水推磨紡線等等繁重的家務。身子的疲累還在其次,最使她痛苦不堪的是愚昧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給她定了門娃娃親,四月里就要估著她成親了。無法擺脫厄運的翠巧只有在深夜紡線時,推磨挑水時借助凄婉的歌聲抒發心中的哀怨與無助:
“溝里頭的葫蘆山上的瓜,
不想成親我挨過打,
女兒可憐,
女兒可憐,
女兒喲……”
“天上的沙鴿對對飛,
不想我那親娘再想誰,
女兒可憐,
女兒可憐,
女兒喲……”
父親要將翠巧嫁出的那年剛開春,有個叫顧青的八路軍文藝工作者來采風,就住在翠巧家昏暗破敗的窯洞里,翠巧一家稱這個“公家人”為“顧大哥”。顧大哥和他們一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經常給他們講延安軍民的生產生活。聽顧大哥說延安沒有強迫婚姻,延安女孩的婚姻都由自己作主,顧青的話像一縷清風吹進翠巧沉悶壓抑的生活,她滿心向往著有朝一日能去有著明朗朗的天的延安,過上自由幸福的好日子。
四月里顧青完成采風任務要回延安了,渴望擺脫厄運的翠巧希望顧大哥能帶她一塊走,可“公家人”有“公家人”的紀律,不能擅自作主的顧大哥說回去后一定向領導反映,領導批準了他就立馬回來接她,這無疑給了絕望中的翠巧一線光明與希望。
顧青走后婆家要將翠巧娶進門了,父親傾其所有給翠巧置辦了嫁妝,請了一班吹吹打打的送親人,把翠巧抬到了婆家。就在那天夜里翠巧拼命逃了出去,她要渡過黃河去有八路的地方尋求自由、幸福,結果在黑沉沉的夜色中,小小的身影連同她如泣如訴的歌聲被黃河吞沒了。這是一個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故事,由薛白扮演的翠巧穿著打了補丁的紅襖子,梳著大辮子的清純模樣,什么時候想起都叫人心痛。
由翠巧的悲劇聯想到我們涼山的女性,在民改以前,平民百姓女性的婚姻全由父兄作主,女奴的婚姻連父兄都沒權作主,全由主子說了算,當事人千不愿萬不愿也不能說個“不”字。即使是統治階層的女性,婚姻也由不得自己,由此造成了許許多多的人間悲劇。據說,敘事長詩《媽媽的女兒》就是一個被強迫遠嫁他鄉的土司女兒由感而發的痛苦呻吟:
“難道世上女子最低賤?!
難道人間女子最卑微?!……”
可以說敘事長詩《媽媽的女兒》是對強迫婚姻字字血聲聲淚的控訴。
別說舊社會,就是民改后涼山彝族女性婚姻大多還是秉承父兄之命,媒妁之言。我有個低我兩個年級的小學校友,同村冒根兒好姐妹。我倆最羨慕的是鄉上那些穿著花襯衣,梳著兩只大辮子如雞群中的鳳凰一樣的女干部,向往著有朝一日也能過上她們那樣的幸福生活。可因為兩換親——她家拿她給哥哥換了個媳婦——小學還沒畢業就給她舉行了婚禮。雖然還沒正式到婆家生活,但每逢過年過節或者作什么儀式,回回嫂子都要把她喊去。有一次她婆家又要作什么儀式了,早上她嫂子就通知她:“記住下午一收工就別再在外邊瘋玩了,趕快回來換衣裙。我倆得在天黑前趕到家。”
她一臉無奈地跟我說起這事,看她很不情愿的樣子,我決定幫她來場小小的反抗,給她支招收工后別急著回家,料想她嫂子找不著她,肯定就會放過她的。我倆躲進生產隊羊圈樓上的燕麥秸堆里,任她媽她嫂在村巷中急匆匆地一面找一面見人就問,結果都說沒見著。她嫂子找不著人就把所有的惡氣撒向婆婆:“明擺著你女兒的意思是不想嫁我弟弟了,可以呀,她不去我家,我回去后你家也休想叫我回來!”見氣急敗壞的兒媳說完扭頭回家了,她知道這個本身就嫌她家窮困,想來不想來的媳婦說得出作得出,心急如焚地來回穿行在村巷中聲嘶力竭地一邊喊一邊罵:“死妮子,你死到哪里去了?要是把你嫂子氣走不再回來的話,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倆藏身的羊圈就在村巷邊,透過墻洞能一清二楚地聽到她母親她嫂子的對話。從小就很懂事的她,知道這場小小的反抗所帶來的利害關系,無可奈何地嘆了一聲:“唉——,沒辦法,看來不跟她去不行了。”然后三下兩下梭下樓,回家換上衣服,緊趕慢趕地趕她嫂子后邊去了。看著她急匆匆的背影,我覺得她好可悲,好可憐啊。
后來,我們那所小學的同學,有些通過參加整建社工作隊成為基層干部,有些通過讀中專、讀大專當上了醫生或老師,而條件比誰都優越的她卻因為了保全哥哥的婚姻,犧牲了自己的前途,小小年紀就坐家當了母親,與從小憧憬的當“工作干部”的理想失之交臂了。我想,她在背上背一背重東西的同時,懷里還用背帶吊著吃奶的娃娃艱難度日的時候,無疑是很羨慕當了“工作干部”的同學的。但時光一去不復返,無可奈何花已落去了。唉,真的,女兒好可憐啊!直到現在,我們都當奶奶了,我都還在為她扼腕嘆息。
到達陜北之前,先入為主的我因為電影《黃土地》,因為歌曲《黃土高坡》,對陜北的想象還是滿腦子的溝是黃土,墚是黃土,塬是黃土,峁是黃土。到了陜北后,才知道如今的陜北大地已抬眼就見綠了。
導游介紹說,1999年8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到延安視察時,作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重要指示,并要求延安人民變“兄妹開荒”為“兄妹植樹”,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美好家園。
自1999年以來,延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全國率先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同時精心組織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在延安這片紅色熱土上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陜北高原大綠化的“綠色”革命。這項工程是建國以來國家在延安投資最大,實施期限最長,覆蓋面最廣,群眾得實惠最多的項目,全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受益,讓延安山川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退耕還林第一市,并由此開啟了全國封山禁牧、退耕還林的先河。
壺口瀑布
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的壺口瀑布,位于秦晉峽谷的南段,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有道是山西人看壺口“千里黃河一壺收”,陜西人看壺口“黃河之水天上來”。導游說因為山西一側的地勢高于陜西一側,所以亞洲第一飛人柯受良和黃河娃朱朝暉飛越壺口瀑布,都是選擇從山西一側越向陜西一側的。她建議大家每人出點辛苦費,然后請大巴司機把大家載向山西一側。
“黃河九十九道彎,壺口瀑布最壯觀”。豐水期壺口瀑布上游寬300米的水面,在長不到500米的距離內,被收束歸槽成寬度僅20-30米的壺口狀,流速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4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下,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壯觀景象。
導游說夏秋豐水季的瀑布可高達40多米,我們去時雖然已是夏季了,可能雨水少,還處在枯水狀態,瀑布高度寬度都只是豐水期的一半,但因為能湊近瀑布深槽旁觀看,還是能領略到激流澎湃,狂濤怒吼,水沫飛濺成迷蒙水霧的壯觀景象。如果在豐水期,根本不可能那么近地看到壺口瀑布最真實的樣子。真的是有得必有失啊。
導游說隆冬時節,壺口瀑布的水霧在冷風中頃刻間凝結成冰,就像一個倒掛的冰峰,包裹著河岸和護欄,俗稱“壺口冰掛”。試想晴日里,藍天麗日下四面山上皚皚白雪圍護著銀光閃閃的壺口冰掛,那是一幅何等壯麗的景色!
看眼前奔騰咆哮著濺起蒙蒙細雨般水霧的壺口瀑布,《黃河大合唱》令人熱血沸騰的旋律又在我的心中激蕩不已。1938年冬,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瀑布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頑強不屈地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受到深深的震撼,由感而發寫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朗誦詩《黃河吟》。次年元月光未然到達延安,在一個聯歡會上朗誦了他的這首詩作。被延安濃厚的抗戰氛圍感動著,一直都渴望創作一部象征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抗戰音樂作品的冼星海,聽了光未然滿懷激情的朗誦,深受感染的同時建議光未然將《黃河吟》改寫成《黃河大合唱》,并承諾一定要給《黃河大合唱》譜曲。在延安簡陋的窯洞土炕上,冼星海支撐著病體夜以繼日,只六天六夜就創作出八篇樂章,其氣勢之磅礴,堪稱民族音樂經典。因《黃河大合唱》起到了鼓舞千千萬萬中國人民抗戰的斗志,在當時被報刊評論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
壺口瀑布東側的山西吉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我讀過吉縣縣委書記陳保堂寫的《兩次“飛黃”的臺前幕后》。時任吉縣縣委書記的陳保堂,本著當官不為民,不如回家種紅薯的初心,想利用壺口瀑布的有利條件,在任期八年中,給吉縣蹚出一條依靠旅游致富的路子。
生在吉縣的黃河娃朱朝暉在柯受良成功飛越壺口瀑布后,覺得人家遠在臺灣的柯受良都飛越壺口瀑布了,黃河邊長大的人不能輸了這口氣,在三番五次要求不得批準的情況下,毅然和老父親闖進吉縣常委會議室,立下生死狀:“飛越失敗了,即使丟了命,責任自負,不要政府分文。如飛越成功,要在壺口瀑布邊舉行盛大婚禮。”誰都明白,飛越成功是喜上加喜的婚禮,飛越失敗可能就是葬禮,不光是陳保堂書記,連在場六萬觀眾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結果是黃河娃朱朝暉硬是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無畏精神和精湛的車技,挑戰極限從山西一側平臺騰空而起,在壺口瀑布上空劃過一道漂亮的弧線,穩穩地落在陜西一側的平臺上,當即就在壺口瀑布邊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為吉縣的早日脫貧,嘔心瀝血的陳保堂除了冒著丟官追責的風險成功舉辦了為慶祝香港回歸柯受良駕車飛越壺口瀑布,為慶祝澳門回歸黃河娃朱朝暉挑戰極限駕摩托凌空飛越壺口瀑布,還連續策劃舉辦過六屆“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旅游月”活動,推出過比如河北姑娘楊云在壺口瀑布上空走鋼絲,比如天津小伙張志強乘密封艙漂壺口等等一系列驚險的表演項目。陳保堂希望這些驚險的活動能成為產生轟動效應的廣告,使壺口瀑布火爆起來,帶動吉縣旅游業,助推吉縣的經濟發展。為了吉縣的發展,陳保堂衣兜里還總是揣著一張背面印有壺口瀑布的五十元人民幣,不失時機地向人們宣傳壺口瀑布。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7年6月1日前來目睹柯受良駕三菱車飛越壺口瀑布的觀眾就有10萬人;1999年6月20日前來目睹朱朝暉駕摩托車飛越壺口瀑布的觀眾也有6萬人。兩人成功飛越壺口瀑布的壯舉,通過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以及北京電視臺的直播和各省市電視臺爭相轉播,使處在深山少人問的吉縣和壺口瀑布,飛出了秦晉峽谷,飛向了全國,飛向了世界。
為吉縣的脫貧殫精竭慮的陳保堂書記,在柯受良成功飛越壺口瀑布后,有心將載著柯受良飛越壺口的三菱轎車留在吉縣,展示在壺口岸邊,供游人參觀、拍照留念。無奈囊中羞澀,拿不出柯方索要的100萬美金,付了3萬人民幣才爭取留下的19米起始跑道,后來也不知所蹤了。這些都成為陳保堂書記心中深深的遺憾。
傍晚從山西繞回陜西時,看到剛才我們游覽過的山西壺口邊還有很多游客在留連,公路下方的陜西壺口邊也還有很多忘返的游客。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導游的英明決策,她既讓我們欣賞了山西人看壺口“千里黃河一壺收”的壯麗景象,也讓我們領略到了陜西人看壺口“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
北京知青舊居
游覽過壺口瀑布,傍晚時分到達座落在延(安)壺(口)公路邊,距壺口瀑布19公里處的延川縣高柏鄉楊家莊,從上面寫著“北京知青舊居”的袁家大院照壁右下角小字知道當年下放在這里的是北京海淀區礦山學院附中69級學生。當時有28000名16—20歲的學生懷著“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圣地情結,告別首都北京,乘坐“知青專列”奔赴延安。那個年代曾有一首張郁作詞,溪坪作曲的《延安窯洞住上了北京娃》的歌風糜全國。
“山丹丹那個開花喲(那個)賽朝霞,
延安(那個)窯洞住上了北京娃,
漫天的(那個)朝霞山坡上落喲,
北京(那個)青年在延河畔上安下家,
安下家……”
首唱張菁深情的歌聲曾隨著當時很流行的廣播喇叭傳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那優美婉轉的旋律還時不時地在我的耳畔回響。
“北京知青舊居”原先只是當地村民為迎接六名知青,順著山勢挖出的六孔土窯洞。知青們在這里生產生活了近十年,同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知青返城后,因為無人打理,眼看知青窯洞就要坍塌了,具有超前意識的村民袁耀堂為了留住那段難忘的歷史,以自己的瓦房老宅置換知青窯洞,并投入大量的勞力和資金,不僅對原有的六孔窯洞進行維修加固,而且還在旁邊續建部分窯洞,并平整溝渠,擴大場地,辦起了具有相當規模的集住宿、餐飲、休閑、文娛表演一條龍服務的農家樂——袁家大院。
我們到達那里時,展現在眼前的是陜北風情很濃,時代感很強,依山就勢建造的一溜十幾孔土質窯洞,窯洞的腦畔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大字,窯洞間有很多當時的宣傳畫和標語,比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等。
窯洞的門楣及窗欞上方懸掛著玉米、高粱、辣椒、大蒜等等。撩起一角的藍白格子門簾內火炕、炕桌、灶臺、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一應俱全,窯洞前是一個大場壩,有一埋頭奮力向前的拓荒牛雕塑,一輛解放牌大卡車,一輛小四輪,還有一匹套在大磨盤上的小毛驢,還原了那個時代典型的陜北農村生活場景。獨特的景觀吸引著眾多的游客,有的拉著小毛驢轉圈磨面,有的撫著拓荒牛,有的站在車門邊,留下一個個難忘的瞬間。晚上場壩上燃起熊熊篝火,當地頭戴白羊肚手巾,腰拴紅綢帶的小伙子,穿著紅襖綠褲、梳著獨辮子的大姑娘打著腰鼓扭著秧歌開始了自導自演的“村晚”。很多游客不顧旅途疲勞,也興致勃勃加入了互動表演,歌聲笑聲此起彼伏,使人不禁產生出一種今夕是何年的迷離與恍惚。
聯歡場地邊上是一溜展銷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平臺,生意很紅火,很多游客興之所致,大包小包地直往旅游大巴上搬各種心儀的東西。聰明的老袁不僅為游客還原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陜北人的生活場景,使游客開眼界長見識得到愉悅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兒孫掙下了可觀的家業。
圣地延安
因為怕路上堵車,第二天清早5點我們就從袁家大院向延安出發了。
從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到1948年3月23日黨中央離開延安前往西柏坡,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戰斗生活了整整十三年,這十三年延安成了領導全國革命的戰略指揮中心和總后方,扭轉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使中國的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到延安來旅游,相信大家和我一樣,都是帶著一種朝圣的心情而來的。
一路上一車的人興奮地唱著一首又一首的紅歌,唱過《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唱《軍民大生產》,唱過《軍民大生產》,唱《南泥灣》……唱了幾十年的《南泥灣》,今天終于見到了真真切切的陜北南泥灣,只見南泥灣的標志——金色的稻穗拱門兩旁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莊稼,南泥灣真不愧是陜北的好江南啊!
“但七十年前的南泥灣可是個有名的爛泥灣呢。”導游介紹說:位于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汾川河上游狹窄谷地的南泥灣,三五九旅進駐這里墾荒生產前是一個野草叢生,荊棘遍地,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
紅軍到達陜北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加上國民黨反動派軍事包圍、經濟封鎖,造成根據地日益嚴重的經濟困境。針對嚴峻的局勢,1939年2月,毛主席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長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奔赴南泥灣一手拿槍,一手拿鋤,實行軍墾屯田。經過短短幾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大量財富,實現了生產自救。
到達南泥灣一下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徽,這就是有名的南泥灣黨徽廣場了。
黨徽廣場位于南泥灣桃寶峪村口,稍稍仰立的黨徽正立面為紫銅板,側立面為不銹鋼板,雖然都為金屬材質,因為在表面作過特殊的紋理加工,看上去就像是石頭雕鑿而成的。黨徽高13.8米,13代表黨中央在延安經歷的13個春秋,8代表8年抗戰;寬19米長21米,代表中國共產黨誕生于1921年。在這枚世界上最大的黨徽上刻滿馬克思用德文寫就的不朽篇章——《共產黨宣言》。
很多前來參觀的團體或個人都在黨徽前莊嚴地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留下難忘的一瞬。雖然還想徜徉在南泥灣遙想當年軍民如火如荼的生產大運動,無奈導游又在催促大家快上車了。
前邊一個小時車程處就是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我好想快快見到白慧文在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以澎湃的激情朗誦的“滾滾延水河,巍巍寶塔山”。
對于延安,除了由衷的景仰之外,我對她還懷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1981年4月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第六期在北京開班,開班典禮會上來了許多延安魯藝的師生,比如周揚、丁玲、賀敬之、張光年(光未然)、秦兆陽、謝君宜、蕭軍等等。會后這些令人肅然起敬的魯藝人不但和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合影,有些還親自給我們授課。70年代我在西昌師范讀書時,曾有個叫張淑容的老師給我們上過語文課,她是一位參加過12·9學生運動,奔赴延安后在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中學——延安中學當過老師的老革命。矮矮墩墩壯壯實實的張淑容老師講起課來抑揚頓挫,特別吸引人,她講課的神態及滿口東北話至今還使我難以忘懷。我們涼山州文聯已去世的副主席楊維也是一位老革命,他十幾歲就已是共產黨的地下交通員了,到延安后也在延安魯藝學習過;還有紅軍過越西時參加紅軍并被編成“倮倮連”的彝族戰士,有的戰勝千難萬險終于到達陜北,在延安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最使人過目難忘的是一張五個彝族紅軍在陜北的留影,雖然他們的著裝不整齊,有的還打著赤腳,軍禮也不是那么的標準,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他們由衷的崇敬之情。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革命老前輩,他們是我們彝人的驕傲!
下得車來,天哪!前來參觀的人見不到首尾,在雨中機械地挪動著腳步,聽耳麥中導游有一句沒一句的解說,別說想在某個景點前停下多看幾眼,就是鞋跟被踩脫都無法蹲下往上提一提。急行軍似地走過延河邊毛主席曾經種過菜的畦田,走馬觀花般走過楊家嶺毛主席和老一輩革命家住過的窯洞,中央大禮堂,然后趕往圣地大劇院看中國首部大型紅色實景演出劇《延安保育院》的演出。
在車上導游已聲情并茂地給我們講過延安保育院的感人故事。抗日戰爭時期,奮戰在抗日最前線的八路軍將士子女和烈士遺孤大部分無家可歸,鑒于這種情況,宋慶齡、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聯名建議中央盡快成立保育院,收養這些流離失所的孩子。
1938年10月在延安城南柳林建成第一所保育院后,又陸續建成中央托兒所、延安第二保育院等,先后收養了幾千名革命后代,成為烽火硝煙中的“紅色搖籃”。電影《啊,搖籃》再現的就是當年保育院的感人故事。據說耳熟能詳的兒歌《丟手絹》,就是當時的保育員鮑侃為了讓一個因為失去父母整天愁眉苦臉的小孩能笑一笑而創作的詞和游戲,這首詞經過作曲家關鶴巖譜曲后,成為幾代中國人傳唱不衰的童年記憶。
講到一些保育員為了保護革命后代,不惜犧牲自己,甚至犧牲自己的孩子時,導游幾度哽咽,她希望大家踴躍為延安的希望工程獻一份愛心,購票觀看《延安保育院》。
我們幾個想為延安獻愛心的當下就報名去看演出。不看演出的呢,導游讓他們隨便在延安街上逛逛,反正到時間上車就行。
正如《延安保育院》入場券上所介紹的:“這是一場集聲、光、電、水、火、霧、樂、舞、歌為一體的視聽盛宴”,在震耳欲聾的轟鳴撞擊耳膜,光電火刺激視覺神經的演出大廳昏頭脹腦地耐著性子坐了一個多鐘頭,一出來又被導游帶到賣狗頭棗等土特產的自選商店。導游說,這些賣土特產的都是革命后代,希望大家獻愛心多多支持,于是大家就都帶著對革命前輩的崇敬之情買了各自喜歡的特產,然后又急匆匆上車奔向延安城西北8公里外的棗園。
受賀敬之深情歌頌延安的詩:“……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樣里……”的感染;受白慧文“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全國人民都仰望著你呀/革命圣地——延安”的鼓動,到寶塔山上走一走是我這一趟延安之行最期待的。結果因為看演出,和心心念念的象征革命圣地的標志——寶塔山失之交臂。延河水倒是見到了,可能還沒到豐水期,沒見著滾滾的氣勢,延河的水小到仿佛打赤腳就可蹚水而過。其實交了錢購了票也就等于獻了愛心,獻了愛心后完全可以利用看演出的一個多鐘頭去寶塔山圍著寶塔轉個夠,然后居高臨下俯瞰一下因為狹長被人稱為“一線”城市的整個延安城的。可因為神經短路想不到這層上,只知道機械地按導游指令行事,以至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游覽棗園同樣是急匆匆地走馬觀花。據導游說,棗園原先是一處地主莊園,土地革命時期歸人民所有,當時的黨中央花了200大洋購得。1939年2月中央社會部進駐棗園后將棗園改名為“延園”。1943年至1947年棗園成為中央書記處駐地。因園內種有很多棗樹,附近的村民都稱它“棗園”,這個名稱就沿襲下來了。棗園中現在還留有很多高大的棗樹。一條6公里長的人工渠從棗園穿流而過,這條水渠是1943年毛主席領導軍民興修而成的,這項用于灌溉泄洪的水利工程使當時靠天吃飯的5個村1500畝旱地得到旱澇保收,因此被稱為“幸福渠”。1974年劉文西等畫家共同創作的《幸福渠》再現的就是幸福渠建成通水時的歡樂場面,這幅國畫因而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紅色經典。
林木蔥蘢,環境清幽的園林中央座落著中央書記處禮堂,依山分布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中央領導舊居,舊居前是任弼時、周恩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當時稱五大書記)意氣風發,昂首闊步走向未來的銅像。很多的游客懷著崇敬的心情爭相在五大書記銅像前留影。由于時間倉促,那天沒能去棗園后溝參觀毛主席為悼念張思德發表《為人民服務》講話的廣場和土臺,沒能瞻仰張思德的雕像,因此也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真應了那句“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名言,跟旅游團呢,吃住行和景點購票不用自己操心,但不能隨心所欲地看自己想看的景點;自由行呢,吃住行和景點購票又太麻煩。
由此,我萌生了一個愿望,就是約上三五幾個能夠同頻共振的好朋友到延安作十天半月的慢慢游。
我想去延安西北145公里處被譽為二萬五千里長征終點的吳起鎮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找尋當年“鑼鼓響/秧歌起/黃河唱/長城喜……”的歡快熱烈場面,領略“陜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的喜悅,以及陜北人民歡迎紅軍到來時“千家萬戶把門開/熱騰騰的油糕擺上桌/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的軍民魚水情。
我想去延安南部100多公里處的富縣直羅鎮柏山寺腳下參觀直羅戰役紀念館,去憑吊直羅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935年11月國民黨軍隊企圖趁紅軍經過長途跋涉立足未穩之機消滅紅軍,11月21日—22日在大雪紛飛中毛主席部署史稱“切尾巴”戰役,“活捉敵酋劉師長/勝利完成奠基禮”,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想去延安東北106公里處的清澗縣高杰鎮毛主席打下《沁園春·雪》腹稿的高家坬塬追尋偉人的靈感。1936年2月,準備率部東征山西的毛主席,帶領中央機關在清澗縣高杰鎮袁家溝村生活戰斗了16個晝夜。2月7日是元宵節,那天恰好下了一場百年罕見的大雪,這是毛主席在陜北過的第一個冬天。當他爬上高家坬塬察看東征的路線時,被眼前“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像”的北國風光所震撼,當晚回到住處后在老鄉家如豆的燈光下將激蕩胸中的曠達豪邁一氣呵成地抒發出來,成為雄視千古的不朽詞章。《沁園春·雪》經過歌唱家劉秉義激情昂揚、聲情并茂的演唱,真的是余音繞梁,使人久久沉醉其中。說《沁園春·雪》是黃鐘大呂一樣的存在,我覺得一點都不夸張。
我想去延安城內二道街,參觀《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中唱的“為把日寇驅逐于國土之東/為擔起解放救國的責任/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子孫”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舊址。抗戰暴發后,全國許多優秀青年投奔延安追求革命真理。他們中有出身貧苦的青年學生、教職員、工人、農民、公務人員,有地主、資本家及國民黨軍政人員的子女,甚至還有南洋華僑。從抗日軍政大學畢業的很多人后來都成了革命事業的中堅力量。
我想去延安北部90多公里處的子長縣瓦窯堡參觀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以及毛主席和當時的領導者舊居。瓦窯堡從1935年11月7日到1936年6月21日為中共中央所在地,1935年12月17日—25日第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瓦窯堡田家院張聞天的住處召開,會議上發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救國最強音,并將此前“工農共和國”的提法改為“人民共和國”。在這里紅軍從7300余人發展到30000余人。可以說瓦窯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曾在這里辦過學。
我想去延安南部100多公里處的洛川參觀洛川會議舊址。1937年8月22日至25日,第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決定組成由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周恩來為副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并由中央軍委發布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我想去延安城南柳林村參觀毛主席提議創辦的延安最初的托兒所舊址,重溫保育院在艱苦歲月中,為培育革命后代作出的不朽貢獻。
我想到安塞高橋鎮洛平川溝廟梁山下,當年張思德犧牲紀念地去憑吊去抒發緬懷之情;我想去棗園后溝廣場去看看毛主席1944年9月8日在中央直屬機關為追悼張思德召開的大會上發表《為人民服務》講話的土臺,瞻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張思德的雕像。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掀起學習毛主席“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的熱潮,那時的公社社員每天出工要扛上紅旗,帶上《毛主席語錄》牌,中午休息要么學習文件,要么教讀“老三篇”,要么教唱語錄歌,而且要求會背會唱,唱語錄歌倒不難,特別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短小直白又朗朗上口,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兩三歲的娃娃都會唱。背“老三篇”對于我們上過學認識漢字的人來說不成問題,因為烙進心里了,到現在都還可以提示上句就可背出下句,甚至還能成段背出。但對于不會漢話不識漢字的人來說,無疑是難于上青天。他們只是懵懵懂懂地知道張思德是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人;白求恩是個為了幫助中國人民抗日,從遙遠的外國來救治八路軍傷員的好人;愚公是個決心搬走擋在他家門前的三座大山的老頭。雖然背不了“老三篇”,但學習了這些好人的事跡后,他們會不計報酬地去做好事,記得我們村一個飼養員總是悄悄地帶上鋤頭將崎嶇的馱糧馬道修了個平平展展。有個翻身的女奴隸用蹩足的漢語將“老三篇”從頭背下來了,這是個奇跡,記得當時還把她樹為學習“老三篇”的典型在全公社表揚,我覺得她肯定是帶著強烈的翻身感,懷著不背下來無以報答毛主席恩情的樸素的階級感情將“老三篇”死記硬背下來的。
我想去延安城東隔河與寶塔山、鳳凰山相望的清涼山延安新聞紀念館,尋訪當年的紅色聲音。當年的清涼山萬佛洞一排排簡陋的石窯中駐滿了新華廣播電臺、新華通訊總社、解放日報社、邊區群眾報社、中央出版發行部、中央印刷所等等新聞單位,成為萬眾矚目的“紅色新聞山”。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就是當年黨中央從延安將他委派到上海建起秘密電臺的李白,他發出的一個個情報就是發往清涼山的。從延安清涼山奔赴白區隱姓埋名進行情報工作的革命先烈李白、張露萍們為了信仰不惜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影片中李俠在自知落入虎口不可能再生還的情況下,從容地發完關于國民黨軍隊長江防務的情報后,告知延安清涼山上的戰友:“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場面,什么時候想起都使人不禁潸然淚下。要知道,李白犧牲后僅隔20天上海就得到解放了啊!
我想去延安北門外的橋兒溝魯迅藝術學院舊址,追尋文藝前輩們閃光的足跡。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創辦于1938年2月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當年的魯藝群賢云集,文星薈萃,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劃過的一道燦爛光芒,不僅在革命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現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魯藝也被譽為“新文藝圣殿”。
我想去王家坪當年毛主席曾住過的窯洞前看看毛主席和剛從蘇聯回國的長子毛岸英促膝談心過的石階石凳,追思七十多年前一代偉人濃濃的舐犢之情,然后去延安東南郊毛岸英的“勞動大學”——吳家棗園緬懷毛岸英不凡的足跡。
我想去寶塔山圍塔徜徉,然后居高臨下地俯瞰又長又窄的“一線城市”延安;然后去削平33座大山建成的延安新城逛逛。
我想在黃昏時分漫步在延河邊,領略當年的進步青年在艱苦的戰斗生活中懷揣革命理想,歌唱“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的浪漫情懷。
我想到去延安東北105公里處,習近平總書記十五歲就在那里當知青,和當地的農民戰天斗地,直到1975年10月才離開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去看看那片曾使習總書記迷惘、彷徨過,但使他堅定了人生目標,并充滿自信的山山水水。
延安大學是英年早逝的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路遙走出陜北的起點,也是他靈魂歸結的終點。我想去延安大學的文匯山瞻仰路遙陵墓,去緬懷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貢獻”的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蒙西印象
在踏上內蒙大地之前,我對內蒙的了解都來自歌唱內蒙大草原的歌。最初知道內蒙緣于還在上小學時老師教的一首歌:
“英雄的祖國開遍英雄花,
有兩朵英雄花開在草原上,
一朵花是十一歲的龍梅,
另一朵是九歲的玉榮小姑娘……”
老師說這兩個草原英雄小姐妹在暴風雪中為了保護生產隊的羊群,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敢地和風雪搏斗,羊群倒安全了,兩人卻不幸被凍傷了。
我的家鄉西昌市大箐鄉勝利村俄鳩壩是塊很大的壩子,因有寬闊的草場養有很多的牛羊,一到冬天還時不時地來場厚齊地埂的大雪,所以對這個故事不僅不難理解,還覺得特別親切。六十多年了,這歌就像刻進心田一樣,到現在我還能完整地唱出來。
后來聽到越來越多歌頌內蒙的歌,比如胡松華的《贊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騰格爾的《天堂》《蒙古人》,德德瑪的《遠去的母親》《牧村的黃昏》,呼斯楞的《鴻雁》,布仁巴雅爾的《天邊》,王樹理/吳秀云的《敖包相會》,圖拉的《牧歌》《站在草原望北京》等等等等,使我在享受到優美歌聲的同時,也對內蒙有了自己的想象。這次到內蒙西部旅游,雖然走馬觀花,但還是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內蒙草原的遼遠空闊,馬背民族的勇敢堅韌、豪爽好客,領略到蒙古人獨特的飲食,比如手把肉、馬奶酒等等,獨特的文化比如安代舞,比如獻上天藍色哈達唱酒歌迎接客人,特別是唱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的長調時,真的可以說聽一遍足以醉三天呢。
“小北京”——榆林
被譽為“塞上明珠”的榆林,位于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接壤區。東依駝山,南憑榆陽河,西臨榆溪,背踞紅山的榆林,自古以來一直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商品貿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也是戰爭的前沿陣地。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侵,自戰國時期就在這里修筑長城,將榆林建成堅固的軍事要塞。
榆林古稱“上郡”,始建于明洪武二年,距今約6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這里是邊塞重鎮,明朝先后在這里設置了榆林寨、榆林衛。之所以叫“榆林”,大概因為該地區榆樹特別多而得名。因為它座落在駝山上,所以榆林還有個名字叫“駝城”。
榆林是唯一一座皇帝欽旨修建,城墻可超過北京城的城市,明朝第十位皇帝(1491—1521年)朱元璋第七世孫武宗朱厚照1518年出北京渡黃河,來榆林蹕駐了三個月,他看到榆林城依山臨水,街道上閣樓相望,衙署相連,自己住的行宮玲瓏別致如紫禁城,高興地稱贊:“榆林真乃小北京也!”這是榆林被稱為“小北京”的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是充任國史館協修的榆林人清末翰林胡鼎彝(世稱胡翰林, 1854—1926年),有年秋天陪光緒皇帝下棋,當時正值淫雨天,光緒皇帝見他的老師胡翰林神情黯然淚水盈眶,便問他有何悲苦。胡翰林說他老家榆林民宅簡陋,每到淫雨時節就總是漏雨,他看到下雨想起他母親的房子可能也遭漏了,所以有些悲傷。聽到胡翰林的話,皇帝為胡翰林滿滿的孝心感動,下令將榆林的民宅都照北京的四合院修建。所以榆林是唯一一座皇帝欽旨修建,并恩準其城墻可超過北京城的城市。
榆林城有“南臺北塔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城內最有名的景點都在明清特色的中軸長街上,中軸縱貫南北將位于榆林城南榆陽橋東側山上的凌霄塔,位于城北紅山頂的鎮北臺,還有騎街的六樓(星明樓、萬佛樓、鐘樓、文昌閣、鼓樓、凱歌樓),這些景點都被巧妙地串在6.8公里長的中軸線上。中軸線路兩邊至今還有700多套明清兩代官員、商賈效仿京城青磚瓦舍大小連綴的完整四合院。
那天我們由南門口(鎮遠門旁)步入老城,順著城墻根青磚鋪就的寬闊大道一路向上,走到最高的城墻根向下俯瞰,只見老街周邊依山而建的民居都是灰墻灰瓦的四合院,給人一種古樸厚重的滄桑感,院與院之間胡同巷弄曲折有致,院內花草樹木生機盎然,放眼望去處處都是歲月安好的寧靜與祥和。從街邊蔬菜瓜果的品種、成色、價位可以看出,榆林是塊物阜民豐的好地方。
榆林古城南門口有一尊兩匹駱駝并肩昂立的白色雕塑,成為榆林有名的地標。據說在上古時期駱駝以軀體阻擋沙塵暴,挽救了榆林的眾多生靈,人們為了紀念它們塑了這尊雕象。
我們坐的大巴駛過城區時,一座不高但外觀特別大氣的建筑一閃而過,啊!陜北民歌博物館!陜北是民歌的富礦,信天游、爬山調、船工號子、榆林小曲、清澗道情等等等等,數不勝數。由此想起眾多的陜北民歌歌手以及他們演唱的歌曲,比如早先是民辦教師,后來榮獲西部歌王稱號的王向榮唱的《黃河九十九道彎》;比如草根明星王二妮唱的《一對對鴛鴦水上漂》《蕎麥花》;比如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銀鈴”的贠恩鳳唱的《翻身道情》《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比如馬美如唱的《淚蛋蛋掉在酒杯杯里》《牛鼻鼻鞋》;比如馮健雪唱的《女兒歌》;比如丁文軍/貳強唱的《趕牲靈》;比如雒勝軍唱的《圪梁梁》;雒翠蓮唱的《三十里鋪》;王曉怡唱的《蘭花花》等等等等,真的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好養心哪。在這些有名的民歌手中,有很多是榆林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榆林真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哪!
銀肯塔拉
“銀肯塔拉”為蒙語,意思是“吉祥的草原”或“和諧的草原”。其實銀肯塔拉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沙漠。
被譽為世界上最美沙漠之一的銀肯塔拉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我們進入銀肯塔拉坐的是長近3000米,行程半個多小時,據說為世界最長的沙漠索道。索道下起先還看得到低洼處有一蓬蓬駱駝草之類的綠色植物,漸漸地看不到綠色植物時,映入眼簾的全是綿延起伏的黃色沙丘,和顏色明暗分明的沙灣,較平的沙地像風吹皺的水塘,有著一道道波紋,大概是風留下的痕跡。一隊隊供游客騎行的駱駝溫順地載著游客邁著穩健踏實的腳步,在沙丘間魚貫而行。游客們坐在駱駝溫暖柔軟的雙峰間,聽著悅耳的駝鈴聲悠哉游哉地顛晃著感受自由探險帶來的舒心與快樂。
十九個彝人女性除了個別比較年輕的敢去騎馬騎駱駝擺拍外,年老的都怕自己腿腳不靈便,萬一有個什么閃失,自己倒霉不說,會連累同行者,甚至給家人帶來麻煩,所以都不敢去嘗試,只是遠遠地眺望欣賞一列列駝隊載著游客沿著沙丘緩緩而行,或者看年輕人坐著滑板從很陡的沙坡上倏地滑下。我看到一位年輕男士懷中擁著小孩坐在滑板上,從坡度不下七十度的沙坡頭飛快地往下沖,好害怕他倆半道上栽筋斗哦。
我們不敢滑沙坡,不敢騎馬騎駱駝,但我們也有我們的玩法。我們或以金黃的沙丘沙灣為背景,或以金黃沙丘上“銀肯塔拉”四個深藍色的醒目大字為背景,或和溫順的駱駝和坐騎親密接觸,用鏡頭留下一個個難忘的瞬間。還在最高的沙丘頂上用手機放上“達體舞”曲,手牽手跳起了歡快熱烈的舞蹈。
見我們舞之蹈之,馬上有很多游客圍了過來,我們的歌舞我們的服飾無疑在他們的眼中也成了一道風景,當他們好奇地問我們是哪里來的,是什么族時,我們中口齒伶俐者操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驕傲地告訴他們:“涼山西昌來的。發射衛星的地方知道不?涼山彝族知道不?”
看來我們中間有不少人是旅游達人,愛美的她們帶上一套又一套的行頭,她們用艷麗的服裝,飄逸奪目的各色紗巾裝扮自己,在藍天之下以浩瀚無垠的沙丘為背景,時而展開紗巾迎風起舞,時而將紗巾籠在頭上擺出各種妖冶嫵媚的樣子,反正逮著這難得的機會盡情地放飛自我,盡可能地留下靚麗可人的一瞬,留待以后老得走不動時,再靠著墻根烤著冬日的暖陽,或傍在火塘邊翻開相冊,慢慢地欣賞,舒心地回味。
敕勒川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廣義的陰山山脈西起阿拉善高原,東至多倫以西灤河上游谷地。陰山包括狼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大馬群山等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山峰。南坡陡峭北坡平緩,平均海拔在1500—2300米之間的陰山,像一道綿延約1200公里的屏障,橫亙于內蒙中部,擋住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和南下的寒流,成為南北內蒙的分界線。陰山在解放以前或者更早的歷史上成為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兩方勢力極力爭奪的前沿陣地,從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中,就可以看出陰山所具有的特殊的戰略意義。
敕勒川草原原名“呼和塔拉草原”,意思是“青青草原”。敕勒川的確切位置在陰山中段大青山南面呼和浩特和包頭之間,距呼和浩特80公里的土默特左旗境內。大青山是陰山山地中山地森林、灌叢、草原景觀最為完好,也是陰山山地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因而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為大青山陰隔了北方的風沙,黃河水又為這片土地帶來滋養,所以作為八百里河套的前套——土默川平原才會如此富饒。
因為古時候曾有敕勒人部落在這里生活,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編進語文教科書被國人廣為傳誦的《敕勒歌》據說是由鮮卑語譯成漢文的,歌中描繪了敕勒川的天空就像一個穹頂帳蓬,藍天白云下微風過處青草欹斜俯仰時,牛羊在深深的草叢中時隱時現。好美好令人向往的美景啊!
可如今的敕勒川已找不到《敕勒歌》中描繪的影子。我們在敕勒川高大巍峨的景區大門前下車后,好多人興奮地高聲朗誦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張臂迎向敕勒川時,卻找不到詩中歌頌的美景。盡管已退耕還草,可能雨季還沒到,草長得很矮,甚至不及人的腳踝部,有的地方還裸露著地皮,羊的個子也很小,不免使人產生有點失落的感覺。倒是有一片莊稼不知是糜子抑或黍子還是高粱,反正不像玉米,因為玉米不會種那么密,綠油油地長勢很好。
繞過景區大門朝哈素海方向走去,因為灘涂潮浸的原因吧,成片成片的蘆葦長勢特別好。同行的女同胞們興高采烈地沖進蘆葦叢,換上色彩艷麗的衣裙,配上紅紗巾在微風吹拂中盡情地擺拍。萬綠叢中一點紅,艷陽下紅紗巾和碧綠的蘆葦簡直是絕配。套用《敕勒川》中的詞,真的可以說是“風吹蘆葦現靚女”了。
導游說再往里走就是被譽為“塞外西湖”“內蒙藍色明珠”的哈素海了。哈素海是蒙古語“哈拉烏素海”的簡稱,意思是“黑水湖”。為黃河改道后留下的牛軛湖,湖面面積約30平方公里,和我們西昌的邛海一般大,但平均水深才2米左右,我們的邛海平均水深14米,最深達34米;哈素海湖周周長24公里,我們的邛海湖周周長35公里;哈素海蓄水量3000萬立方米,邛海蓄水量為3.2億立方米,兩者間差別大著哩。
由于時間緊,我們沒能走近海邊,但已看得見海邊的亭子和停泊在港汊的打魚船了,似乎還看得見深藍色海面上涌起的微微海浪。
“上車啰,上車啰。”導游又在催大家上車了。
希拉慕仁大草原
因為被譽為詩畫草原而令人充滿期待的希拉慕仁大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北面100公里處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簡稱“達茂旗”)。“希拉慕仁”蒙語為“黃色的河”,是我國十大最美草原之一。
中午到達希拉慕仁時,恰遇下雨,先還只是小雨,中午該我們觀看大型室外馬術實景劇《一代天驕》時,狂風挾裹著暴雨,將看臺上的遮陽蓬布吹得“嘩啦嘩啦”直響,似乎不把蓬布掀開吹跑不罷休;被狂風吹斜的暴雨把游客從最低層看臺趕向最高看臺,還是被雨淋濕了。驟降的氣溫冷得游客們紛紛租了軍大衣裹住身子擠做一塊。寬大的表演場地已成一片稀泥漿,可演員們還是風雨無阻、一絲不茍地進行他們的表演,真佩服這些蒙古族青年男女演員們的敬業精神!
《一代天驕》共有六場情景,即天驕誕生、義結安達、搶親保家、歡樂那達慕、部落紛爭、統一蒙古各部落,講述了八百年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率領剽悍的蒙古民族在草原上成長、壯大、馳騁疆場的故事。百多騎人馬組成大型的表演陣容,盛裝的姑娘小伙根據劇情時而在箭飛弓鳴中保家衛國,時而在那達慕空靈的長調中輕歌曼舞。以他們精湛的馬術技巧,時而從隱身的馬肚底下飛身躍上馬背,時而貼身馬側,時而倒立馬背,時而雙腳倒掛在馬背上,俯身拾起撒落地上的一根根哈達,時而一人腳踏兩匹并駕飛奔的馬,時而五人在兩匹并駕飛奔的馬背上疊羅漢,時而輕松自如地在馬背變幻正騎倒騎,時而仰天橫躺馬背……看得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充滿靈性的座騎會根據劇情在刀光箭聲中倒下……險象環生的表演激起看臺上瞠目結舌的游客一陣陣喝彩聲:“真不愧是橫掃歐亞,打下半個地球的馬背民族啊!”
四十分鐘驚心動魄的馬術表演剛結束,暴風驟雨這時也收起了淫威,頭頂現出了草原特有的藍天白云,大巴把我們載到當晚下榻的寶音滿都拉蒙古包。
兼具餐飲演出功能的巨大蒙古包“寶格達”前,為游客接風洗塵的蒙古族姑娘小伙唱起深情的酒歌款款迎上前來,將斟滿馬奶酒的銀碗托在藍色哈達上,向每位游客敬下馬酒。在這之前,孤陋寡聞的我以為只有藏族人興用白色哈達表達情意,想不到蒙古人也用哈達歡迎客人,而且用天藍色哈達表示尊貴。哦,想不到我們還是草原民族的尊貴客人呢。
午間,富麗堂皇的“寶格達”不僅為游客備下豐盛的蒙古族特色餐,還熱情地為我們當中的四對金婚銀婚夫婦送上大蛋糕,并舉行歌舞表演。彝族老婆婆們突發奇想:在有名的希拉慕仁大草原上買只大肥羊,來場打平伙!把這愿望跟“寶格達”的老板一說,老板欣然應允,當下張羅著買了一只肥羊,說你們只管去盡情地玩,羊肉由我們后廚負責弄好。
七月中旬了,也許雨季還沒到,希拉慕仁的草淺得只齊腳踝,有的地方甚至還裸露著泥土。倒是螞蚱特別多,腳步所到之處,驚起的螞蚱“嘁嘁嚓嚓”各處飛著。我發現這里的螞蚱是土褐色的,飛起來內翅呈白色;而我家鄉的螞蚱是褐綠相間的,飛起來內翅呈紅色。無邊無際的草原你想多看幾個地方,只有騎馬或坐觀光車,行車觀光途中這里一簇那里一簇的蒙古包,好像雨后的草地上冒出的一叢叢白色蘑菇,到處都是。但是導游說,內蒙的旅游業只限于短短的夏季三個月,九月以后基本上就關張謝客了。
傍晚我們回“寶格達”時,伙房用方形大木盤盛來羊肉,是大塊大塊按骨節卸開的蒙古族手把肉,吃的時候還得借助刀子切成小塊。希拉慕仁的羊肉特肥特嫩、特鮮特香卻沒有惱人的膻味。眾人大快朵頤一陣才想起羊湯,問后廚師傅“羊湯呢”?答:“倒了,因為羊湯是咸的,不能喝。”這才知道希拉慕仁的羊肉自帶咸味。晚上宵夜時,頓頓離不了湯的彝族老婆婆中潑闖能干者將一圪節一圪節的羊肉改刀砍成彝族坨坨肉,摻上寬寬的湯重新煮過,在羊湯中放彝人離不開的干酸菜,那美味簡直不擺了。
當我把我們在希拉慕仁大草原買羊打平伙的視頻發給親朋好友時,他們眾口一詞地驚呼:“哇——在內蒙大草原買羊打平伙,你們簡直太瀟灑,太有創意了嘛!”我想想也是,在內蒙大草原買羊打平伙,我們是絕無僅有的一群彝族老婆婆吧。
草原的夏夜清涼如水,晶藍的夜空似穹廬罩住黑乎乎的原野,滿天的星斗似乎低到伸手可摘,“寶格達”門前場壩燃起一大堆烈焰熊熊的篝火,蒙古族的姑娘小伙們在悠揚的歌聲中帶領游客跳起了安代舞。安代舞是蒙古族古老舞蹈的活化石,舞者一般兩手捏紅綢方巾作各種動作,就跟我們彝族姑娘唱“朵洛嗬”時用的方格圍巾,只不過彝族姑娘是借助方格圍巾將每位歌者連結成圓圈,緩緩轉動著圈子一人領唱眾人合聲。
安代舞動作簡單易學,曲調歡快熱烈,極富感染力,音樂一起再矜持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加入舞圈,跟著音樂節拍忘我地頓踏搖擺起來。那晚的安代舞沒有方巾,不論男女老少,人們后人把著前人的肩膀,圍著篝火不停地頓踏著搖擺著,雖然動作簡單如幼兒園的小朋友“開火車”,但亢奮的人們樂此不疲地轉了一圈又一圈。看來安代舞的群眾基礎,普及程度絲毫不亞于我們的“達體舞”“阿史且”。直至深夜人們才意猶未盡地回蒙古包歇息,因為明天還得起早趕路呢。
第二天清晨,太陽還沒升起,游客們便三三兩兩地踩著露珠在草地上徜徉,大口大口地呼吸草原沁人肺腑的清新空氣。初升的太陽剛一露臉,較為年輕又活潑開朗的游客作出雙手捧住太陽的動作,照出來就像真的一樣,太絕了!當其他人也相互幫忙著都想留下捧著太陽的倩影時,導游又在催:“上車了!上車了!”可我們像一群貪玩而不聽招呼的頑童,還在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徜徉留連,還在忙著多留幾張倩影。有個幽默風趣的年輕奶奶怕魂兒落在希拉慕仁大草原上,一路都在為自己喚魂:“×××,走嘍,回家去嘍,別再在希拉慕仁留連嘍。走嘍,回到兒孫身邊過火把節去嘍……”雖是調侃,但草原的藍天白云,草原的遼闊悠遠,草原深情悠揚的歌,真的是足以讓遠方來的游人留連忘返啊。
責任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