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山的小說《三家巷》具有獨特的文學史價值和重要的文學史地位。小說以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廣州為背景,通過周、陳、何三個家庭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三代人的人生軌跡,真實、深刻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革命的起源和過程,但沒有采用宏大敘事直接描寫重大歷史事件,而是使用與眾不同的側寫歷史的視角和手法,以家庭日常生活和父輩、兒女之間的復雜關系構成故事的基本線索。小說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尤其注重對人物成長過程的描寫,使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三家巷》展現(xiàn)了嶺南人的獨特性格特點,如務實、堅韌、開放等。主人公周炳身上既有廣東人常見的樸實、善良,又有在革命浪潮中逐漸形成的堅定、勇敢,這些人物性格成為地域文化的一種生動體現(xiàn),豐富了中國文學中地域人物形象的畫廊。細致的嶺南風情描繪是小說的亮點,譬如對廣州的民居建筑(騎樓等)、節(jié)日慶典(七夕乞巧、人日郊游等)、特色飲食(各類粵菜美食等)、婚喪習俗以及兒歌俚語等,生動呈現(xiàn)了一幅百科全書式的嶺南風情長卷。
本期專題的三篇文章,分別從百年文學史意義和革命文學敘事特質、南方精神書寫三個角度論述《三家巷》的價值,或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或體察入微、細致深入,既有歷史理性高度,也有人文關懷的深切和審美感悟的獨到。張麗軍從百年中國新文學發(fā)展史的大歷史視域來認識和思考歐陽山的創(chuàng)作道路,重新審視和探究歐陽山的審美理念、創(chuàng)作路徑、精神轉向與藝術風格,進而在整體上呈現(xiàn)歐陽山的創(chuàng)作風貌、獨特審美個性以及對當下中國文學的啟示,認識和思考百年中國社會革命與建設歷史進程中嶺南文學的獨特價值,思考文學廣東在中國新文學中的獨特性存在。張麗鳳認為歐陽山在日常生活視域下對現(xiàn)代革命的文學想象有效補充了以城市為中心的現(xiàn)代革命經驗,豐富了現(xiàn)代革命的文學書寫;同時也為后革命時代的文化生活及民族情感結構提供了可能性路徑。咸立強以求證歐陽山在廣東大學做旁聽生的相關細節(jié)作為敘述原點,從歷史關聯(lián)性的視角挖掘歐陽山“嶺南文派”之“南方精神”實質,探究典型人物形象俊美特質的塑造,對美的意涵與革命之間的關聯(lián)進行再思考。
三篇文章立足學術前沿,論從史出,貼近文本,有理有據(jù),不作無根論斷,充分論述了《三家巷》不僅是廣東文學的經典之作,而且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主持人:陳希
(評論家,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現(xiàn)代作家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