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女(1925—2013)原名鄺健廉,祖籍廣東開平,出生于廣州西關。是20世紀中國最負盛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之一。她不僅是“紅派”藝術的開創者,更是將粵劇藝術推向新高度的杰出代表。從戰亂走到和平,從舊社會走到新中國,從粵劇名伶蛻變為勞動人民的紅線女,紅線女所開創的紅派表演藝術被譽為嶺南文化瑰寶,成為粵劇旦角藝術的矚目成就。紅線女畢生與祖國榮辱與共,為中國戲劇事業鞠躬盡瘁,她為粵劇事業的傳承、創新、弘揚、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紅線女其人
紅線女生長在一個與粵劇淵源極深的家庭。伯父新華(鄺殿卿)是同治年間粵劇重新興起時的第一代武生、粵劇的泰山北斗;外祖父聲架南(譚杰南)亦演武生,馳名于東南亞;舅父靚少佳(譚少佳)歷任省港大班正印小武,在兩廣、東南亞、美洲均享盛譽;舅母何芙蓮是著名粵劇花旦,亦是帶紅線女入行的師父。紅線女對粵劇有著深厚的情感與獨到的理解,她憑借過人的天賦與不懈的努力,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非凡的才華,在粵劇舞臺上獨樹一幟,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紅派”藝術。她的唱腔行云流水,情感飽滿,仿若天籟,既有傳統粵曲的韻味,又融入了現代歌唱元素,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紅腔”,深受觀眾喜愛與推崇。
紅線女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家和粵劇文化使者,她多次走出國門,將粵劇藝術帶向世界舞臺,與各國藝術家交流切磋,促進了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她的足跡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為粵劇藝術的國際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75年的藝術生涯中,紅線女不僅在粵劇領域深耕細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還積極投身于電影、粵劇動畫等多元藝術形式的探索與實踐,為粵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她的作品如《搜書院》《關漢卿》《李香君》《刁蠻公主戇駙馬》《拾玉鐲》等,不僅是粵劇的經典之作,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瑰寶。
紅線女的一生,是對藝術不懈追求、勇于創新的一生,是對粵劇藝術無盡熱愛與執著追求的生動寫照。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我的生命屬于藝術,我的藝術屬于人民”的深刻內涵,為后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她的藝術成就和精神遺產將永遠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在粵劇藝術的道路上繼續探索與創造。
二、“紅腔”與粵劇《祥林嫂》
人們把紅線女所創造的聲腔藝術稱之為“紅腔”?!凹t腔”在粵劇聲腔中獨樹一幟,是紅派藝術的核心,在演唱藝術上,聲、字、氣、情四方面的造詣都達到了卓越不凡的高度,發音行腔,婉轉自然,結實而又達遠。它還有著甜美的音色,有著豐富的技法,有著鮮明的特色,有著強大的感染力,有時響遏行云,動人心魄;有時如怨如訴,凄婉感人?!凹t腔”清脆、圓潤、甜美、達遠,像色澤晶瑩的碧玉,像玲瓏剔透的水晶,光彩奪目,紅線女的唱腔中有很多花腔、小腔,因此有人稱她是粵劇中的“花腔女高音”?!凹t腔”對比起其他粵劇旦角唱腔,總能給人以既新奇又不失傳統的感覺。
“紅腔”藝術以紅線女獨特的嗓音條件和精湛的演唱技巧為基礎,融合了粵劇傳統旦角唱腔的精髓,同時吸收了京劇、昆曲、歌劇以及西洋美聲唱法的技巧,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演唱風格。其唱腔特點可以概括為“曲隨人變,腔隨情生,因人命腔,千人千腔”,既保留了粵劇唱腔的流暢與婉轉,又賦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和表現力。
在演唱技巧上,“紅腔”注重發聲、呼吸、咬字、共鳴、行腔的完美結合,使得唱腔既清脆透亮又寬厚深沉,能夠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紅線女在演唱中善于運用豐富的音色變化和細膩的情感處理,使得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樂句都充滿了生命力,讓觀眾在欣賞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波瀾起伏。
“紅腔”的藝術風格表現為慷慨大氣而又深沉內在,這與紅線女所塑造的一系列表現堅忍敦厚、抗爭不屈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緊密相關。她通過精湛的演技和獨特的唱腔藝術,成功地塑造了許多經典的藝術形象,如《搜書院》中的翠蓮、《昭君公主》中的王昭君、《李香君》中的李香君、《打神》中的焦桂英、《祥林嫂》中的祥林嫂等,這些形象不僅深入人心,更成為粵劇史上的經典之作。其中粵劇《祥林嫂》更是紅線女晚年特別喜歡的一出戲。大約在1997年的一次藝術研討會上,她談到粵劇《祥林嫂》時說:“我很喜歡祥林嫂這個人物,在十幾歲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我覺得祥林嫂是個典型的中國婦女,幾十年來我一直想把這部作品搬上舞臺……粵劇《祥林嫂》是我近年來花的心思較多,著力最重的一個戲……”
1998年12月22日晚,粵劇《祥林嫂》在“紅線女從藝60周年晚會”上首演,這是紅線女在舞臺上的最后一次演出,是她粵劇生涯的收官之作,自此之后,紅線女再也沒有上演過新的粵劇劇目。紅線女所主演的粵劇《祥林嫂》,是她塑造社會底層弱女子的代表之作;是紅線女將花腔女高音融入現代戲的經典之作;是紅線女把生命精神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的最后巔峰之作。
在粵劇《祥林嫂》中,紅線女演唱的整首曲目雖然只有短短的18分鐘,但卻能將粵曲中最能表達悲劇人物際遇的曲牌、小曲用到極致。整首唱段完全符合祥林嫂的人物身份,真可謂是凄涼人唱凄涼調!全曲是由“江河水”“反線二黃”“乙反二黃”“子規啼”“乙反南音序”“木魚”“乙反二黃”“新腔二流”“流水行云”連綴組成,所選曲牌或小曲均有悲涼的調性和色彩,或沉郁,或凄涼,或哀怨,或悲憤……
唱段一開頭,紅線女就用小曲“江河水”來生動刻畫出祥林嫂悲劇性的音樂形象,并把這種音樂形象用各種曲牌和小曲作起、承、轉、合來貫串?!敖铀痹磉_的是一弱女子在失去丈夫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之后,望著逝去的江河水無助而凄慘的哭泣,似乎那滔滔的江河水就是她傾瀉不止的眼淚。“江河水”中的弱女子與祥林嫂何其相似,凄婉的旋律用來表現祥林嫂這個人物最是合適不過了,可謂悲聲奪人。接下來唱“反線二黃”,主要表現祥林嫂沉郁的情緒,連唱“子規啼”“乙反南音序”和“木魚”時,聲聲啼血,字字悲愴,而“乙反二黃”則讓祥林嫂的音樂形象顯得更加哀怨蒼涼,悲痛欲絕;唱“新腔二流”時唱出了祥林嫂似被死神步步緊迫的催促之聲;最后唱“流水行云”時表達出祥林嫂極度哀傷下的無奈和絕望,終歸回到孤寂的茫茫大地,吐盡最后一口抗爭的氣息。讓人瞬間心碎,也讓人感到一種無法言喻的悲涼,強大的感染力讓人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從大量的紅腔曲目中可以發現,紅線女常將粵劇唱法與美聲唱法相互融合:以粵劇唱法為主,以美聲唱法為輔,吸收美聲唱法的發聲和技巧以豐富她自己的聲腔——這解釋了她的唱腔中為何包含如此多花腔女高音這種標志性的歌唱技巧。紅線女在粵劇《祥林嫂》的演唱中,除了那些“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神情兼備”的行腔外,用得最為特別的就是花腔女高音。有人看了粵劇《祥林嫂》后說紅線女用花腔女高音來表現祥林嫂,聽起來很不自然,有點違和,更有甚者說花腔女高音和人物不和諧,破壞了紅腔。
我們先來看看西方的“花腔女高音”:它一般分為戲劇花腔女高音和抒情花腔女高音,從它們的所用之處來看,戲劇花腔女高音通常運用在扮演歌劇里一些不理智的、情緒激動的女性角色上,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朱麗葉,用花腔女高音來表現角色高昂、激烈、熱情的情緒。而抒情花腔女高音通常用來抒發熱情積極的情緒,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純粹是一種歌唱的表達,如《春之聲圓舞曲》歌唱春天。
如此看來,如果紅線女硬將這兩種花腔女高音生搬硬套到祥林嫂身上,那確實很不自然,確實有點違和。但紅線女在粵劇片段《祥林嫂》的唱段中對花腔女高音做了巧妙運用:
唱〔反線二黃〕:黃土掩瘦骨殘軀,掩不盡綿綿長恨。
“恨”字后面的拉腔是全曲第一次出現花腔女高音。
唱〔乙反二黃〕:躲不開來,逃不脫,好一比惡鬼纏身。
“身”字后面的拉腔是全曲第二次出現花腔女高音。
唱〔新腔二流〕:都說我來生再世,受苦更深。
“深”字后面拉腔是全曲最后一次出現花腔女高音。
整首曲目一共出現了三次花腔女高音。我們來看看曲牌、曲詞、花腔女高音三者和祥林嫂這個舞臺人物之間的關系。唱詞“黃土掩瘦骨殘軀,掩不盡綿綿長恨”是“反線二黃”的最后一句,由小曲“江河水”起唱再接“反線二黃”,這兩段曲牌主要表現祥林嫂悲涼沉郁的情緒,但唱到“反線二黃”的中段需要有個小高潮來將悲涼沉郁的情緒進行宣泄,讓祥林嫂這個人物在宣泄過后更覺凄涼無助。這既是人物的需要,也是演員自身演唱的需要,這個小高潮用花腔女高音來表現祥林嫂內心的綿綿長恨最為合適。承唱“乙反二黃”“子規啼”“乙反南音序”“木魚”,唱經幾首曲牌和小曲來進行敘述后再接唱“乙反二黃”,最后一句唱詞為:“躲不開來,逃不脫,好一比惡鬼纏身?!毕榱稚┻@種像被惡鬼纏身的感受和努力想掙脫這種感覺的強烈欲望,不但需要用舞臺的身段動作來表達,更需要用聲腔來強化。而花腔女高音恰恰又是最為貼合的選擇。轉唱“新腔二流”,最后一句唱詞:“都說我來生再世,受苦更深?!贝藭r的祥林嫂被可畏的人言徹底擊倒,紅線女用花腔女高音唱出最后一個“深”字,仿若一瀉千里的洪流,唱出整首曲目的最高潮,唱出了祥林嫂被死神步步緊迫而發出的摧心裂肺呼喊之聲。
三次的花腔女高音分配合理,全在節點上,整個聲區自下而上混合,聲音統一連貫,沒有明顯的換聲點。三次花腔女高音都以7、4音為骨干音,整個聲腔充滿了悲涼、哀痛、絕望的情調。紅線女將花腔女高音用在唱腔當中并不是為了“撚腔”(炫技),而是為了充分表達人物的內心和情感而設置。花腔女高音是紅線女用聲腔塑造祥林嫂悲劇音樂形象的主要表達方式,為紅腔用花腔女高音成功塑造不同人物增加了范本。與其說花腔女高音是紅線女在粵劇《祥林嫂》的演唱技巧,不如說祥林嫂這樣一個苦難深重的底層婦女,若不借助紅線女的“紅腔”(“花腔女高音”)不足以表達其強烈的吶喊、絕望的呼號、無奈的抗爭……直到生命的寂滅。
三、粵劇《祥林嫂》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粵劇《祥林嫂》是一部改編自魯迅小說《祝?!返幕泟‖F代戲,具有深遠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其藝術價值首先體現在人物塑造的深刻性?;泟 断榱稚烦晒λ茉炝讼榱稚┻@一典型的舊中國婦女形象。祥林嫂命運多舛,受盡封建族權、神權、夫權的壓迫,其坎坷而悲慘的人生經歷深刻反映了舊社會女性的不幸與掙扎。紅線女通過精湛的表演,將祥林嫂這一角色演繹得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感情充沛、深入人心。特別是紅線女運用的“紅腔”中的花腔女高音技法,以其響遏行云、動人心魄的歌音,如泣如訴、凄婉感人的韻味,將祥林嫂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曲中的人物形象躍然而出,形態活靈活現。這種獨特的演唱藝術,不僅豐富了粵劇聲腔藝術的表現力,也為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其次體現在表演藝術的創新上。粵劇《祥林嫂》作為一出人物內心獨白的獨角戲,沒有對手,沒有念白,從頭至尾只有一人表演和演唱。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要求演員具備極高的表演技巧和藝術修養,能夠通過聲腔、動作、眼神等多種手段,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充分展現出來。紅線女在這部戲中,將對舊社會婦女飽受三重大山壓迫深表同情的深刻體會融入到藝術創作中,一切從人物出發,充分展示了“紅腔”的藝術魅力。她運用豐富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將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和內心世界表現得細膩而深刻,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最后體現在音樂與戲曲的完美融合上?;泟 断榱稚吩谝魳吩O計上也極具特色。紅線女巧妙地運用了多種曲牌,如“江河水”“反線二黃”“乙反二黃”“子規啼”“乙反南音序”“乙反二黃”等,通過不同的聲腔表現,將祥林嫂的情感變化和心理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泟 断榱稚分械某凰囆g不僅豐富了戲曲的音樂語言,還使觀眾在欣賞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和內心世界。
粵劇《祥林嫂》的歷史意義首先體現在反映社會現實上。通過講述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女性的悲慘處境和社會現實的殘酷性。它讓人們看到在封建制度下,女性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以及她們在困境中的不屈與抗爭。這種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映,使粵劇《祥林嫂》具有強烈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
其次體現在推動粵劇藝術,特別是現代戲的發展上?;泟 断榱稚返某晒撟骱脱莩觯粌H豐富了粵劇藝術寶庫,也為粵劇現代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通過對現代題材的成功改編和演繹,展現了粵劇藝術在反映社會現實、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特魅力和強大生命力。這種勇于創新和探索的精神,對于推動粵劇藝術的不斷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體現在生命精神的張揚上。紅線女從藝七十多年所創造的成功作品,大都洋溢著可貴的生命精神?;泟 断榱稚愤m當的弱化了對祥林嫂“怒其不爭”的態度,強化了祥林嫂對生存的強烈欲望,充分體現紅線女對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所感悟的主體意識,強調生命精神的可貴。作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現代戲作品,該劇不僅傳承了粵劇的傳統藝術精髓,還通過對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演繹,展現了紅線女始終把生命融化在藝術之中,在作品中洋溢著對生命的熱烈追求。這種在作品中透出的生命精神為后來者在舞臺人物的創造上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結 語
無法之法乃為至法,大師無技巧?;泟 断榱稚芬云渖羁痰乃囆g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成為粵劇現代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也為我們了解和認識舊社會女性的悲慘命運和社會現實提供了寶貴的藝術資料。與此同時也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紅線女的這種生命精神和舞臺人物的相互關系,祥林嫂成為她這種生命精神在舞臺上的具體體現,成為她用心血與靈魂去塑造的特殊人物,祥林嫂這一人物將“紅派”表演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祥林嫂這一舞臺形象是紅線女特立獨行的生命狀態及那潤物無聲,大技若無,迥異于人的藝術風格的最好“注腳”。
(作者單位:紅線女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