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5-10
作者簡介:沈絢楠(1990—" ),國家圖書館館員。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能夠有效保存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文化多樣性的全方位展示,因此建立一個全面、可靠、可持續更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數據庫建設的實際應用案例進行分析比較,旨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持續開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4)06-0080-04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是收集、保存、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和知識的專業、綜合性數據庫。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傳統文化和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傳統技藝、口述傳統和表演藝術等。該數據庫旨在記錄、收藏和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并將這些傳統知識傳承給后代。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是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方式,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提倡的精神相契合。
1" 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重要文化資源,是文化多樣性的具體表現和重要展示,種類、形式多樣,以活態形式傳承于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是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是在科學分析、合理構建和有效運行與管理之下的數據庫,具有方便、快捷的查詢功能,能夠系統、全面、真實地記錄某個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利用。此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有助于將田野調查成果形態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多種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建設主體是多元的,政府文化部門、文化事業單位等都有合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義務[1]。筆者介紹了三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模式,即政府文化部門建設模式、圖書館建設模式、檔案館建設模式。
2.1" 政府文化部門建設模式
2.1.1" 政府文化部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依據。2011年正式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十三條明確指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2]。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文化和旅游部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負責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工作。
2.1.2" 相關實踐經驗。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主要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的具體實施,該工程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科學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文化數字化創新工程。2006發布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數據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的階段性成果,雖然形式簡單,但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該數據庫包括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單、相關的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料,以及相關的研究報告,具有在線查詢功能。用戶可根據地理位置、遺產項目類型、時間等條件進行檢索和篩選,自由瀏覽和搜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了解其歷史背景、傳承方式、相關的文化習俗等詳細情況。此外,該數據庫還提供線上教育和推廣活動,如主題研討會、展覽、培訓等,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2.2" 圖書館建設模式
2.2.1" 公共圖書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依據。公共圖書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依據主要包括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對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保護方面的要求、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公共圖書館有責任收集、整理、保存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職責。我國十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第十四條指出利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公共圖書館通常根據發展規劃和戰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館藏范圍,建設相關數據庫,為公眾提供相關資源和服務。例如,國家圖書館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推動網絡資源、活態記憶資源、紀錄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資料等各類型資源入藏”[3]。
2.2.2" 相關實踐經驗。筆者通過瀏覽30家省級公共圖書館的網站發現,大部分圖書館自建或購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題數據庫,一般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陜西省非遺數據庫)、特色資源庫(山西省圖書館的山西春節年俗活動、山西春節年食篇)、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稱(黑龍江圖書館“望奎皮影戲”)等命名。此外,在國家圖書館的中文數據庫特色資源類別中有地方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該資源為征集資源,國家圖書館通過征集各省圖書館資源,以統一的視頻、文本、圖片等格式,展示在網站上,供讀者免費使用。公共圖書館在文獻信息采集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較為先進的信息采集設備,可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開展田野調查和口述史采訪等工作,并將所采集到的資源進行整理、分類、記錄;通過進一步的加工、數字化存儲,增強數據的可訪問性和保存性,對數據進行詳細描述和標注,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得以長期保存利用[4]。公共圖書館擁有專業的文獻編目人員,可對收集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進行分類、整理、編目,根據相關的數據編目標準,逐步建立該類資源的編目體系和目錄體系,以方便讀者查找及利用。公共圖書館學術積淀深厚,可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蘊含的文化內涵,結合館藏文獻,開展關聯性研究,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方位闡釋,向民眾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包容、開放的學術交流空間,通過建立開放、共享數據庫的方式,為讀者免費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2.3" 檔案館建設模式
2.3.1" 檔案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依據。檔案館的基本職能是負責收集各類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檔案和史料,以維護歷史的準確性和文化的多樣性。檔案館一般通過對檔案進行鑒定、分類、整理和數字化處理等方式,推動優秀檔案的研究和傳承[5]。《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十二條規定:“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建立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快檔案資源數字轉型,推動專題目錄和數據庫的建設。”[6]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在漫長的傳承與發展歷史中留存下來許多一手的檔案史料,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屬于檔案館保存范圍。
2.3.2" 相關實踐經驗。目前,檔案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實際案例較少。檔案館應根據檔案資源建設需要,將收集、征集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理、開發,建設檔案數據庫。2023年8月,揚州市啟動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7]。福建省龍巖市檔案局(館)通過加強與當地文化藝術團體的交流與合作,全面征集具有閩西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初步建立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專題數據庫[8]。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館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工作及項目成果征集工作,制定了統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分類標準和管理方法,以期為建設數據庫打下堅實基礎[9]。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多種建設模式分析
不同主體建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展示了各行業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為了全面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面貌,多主體需要構建一種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綜合性建設模式,聯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3.1" 三種模式的建庫相似點
3.1.1" 目標和意義相似。三種建庫模式在建設過程中存在差異,但共同致力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障文化多樣性的目標是一致的。此外,不同主體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庫的過程中都秉持著合作共享的理念,以實現數據共享、知識傳遞。三種建庫模式都具有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等意義。
3.1.2" 收錄范圍相似。不同主體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時都會考慮收集和整理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和數據,如: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社會實踐、節慶活動、傳統手藝技能、傳統音樂舞蹈、傳說故事等。
3.1.3" 采集數據的方式相似。不同主體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時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采集和整理,如田野調查、實地拍攝、文獻搜集等,還通過分類編目的方式,建立標準化的分類體系,以便民眾查詢和檢索。
3.1.4" 數字化手段相似。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時,不同主體往往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數據庫管理系統、互聯網、移動應用等,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存儲、管理和展示,創建相應的數據庫平臺和網站,提供在線訪問和使用。
3.2" 三種模式的建庫不同點
3.2.1" 數據內容側重點不同。由于建庫主體的不同,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存和保護的側重點也不相同。政府文化部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注重數據庫中內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登記信息、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內容是其收錄的重點;圖書館注重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及相關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數據,以及展示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館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中相關資料的保存與收藏。
3.2.2" 數據來源不同。不同主體有不同的數據來源途徑及方式。政府文化部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要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數據來源主要依靠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報送數據;圖書館通過學術研究、實地調查、項目展示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等方式獲取數據;檔案館是收集各類型資源的檔案機構,主要通過征集等方式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10]。
3.2.3" 存在的問題不同。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定位不同,在資源瀏覽、檢索方面存在差異。政府機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中的申報材料、資源介紹等表述性內容較多,研究性內容較少,數據庫內部關聯較差。在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中,古代典籍和研究成果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源信息沒有得到整合,數據更新速度較慢。檔案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以保存為目的,檢索功能不夠健全。
4"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未來建設方向
三種建庫模式都有一定優勢,但由于建庫主體不同,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數據庫的質量無法保證,數據庫內容同質化,數據庫建設深度不夠,數據庫對傳承人的展示不夠全面等。因此,相關主體應以問題為導向,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如本真性、整體性、可解讀性、可持續性等原則,建設一個能夠全方位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臺,還要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不斷探索和創新,吸取多方經驗,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持續開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述傳統和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知識和實踐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等。相關主體應全面收集、保存不同形式和內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傳承人和相對應的生態環境,為民眾記住、了解、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便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建設一個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是一個可行且正確的選擇。相關主體應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設界面清晰、搜索功能強大的數據庫平臺,方便民眾查找和瀏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應該由單一機構或個人承擔,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需要各個層面的參與,如政府、學術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相關主體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李志勤.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等教育耦合發展實踐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3):1-4.
[2]"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363.
[3]" 國家圖書館“十四五”發展規劃[EB/OL].[2024-04-12].https://www.nlc.cn/dsb_footer/gygt/xxgk/2021 10/P020211009593349959836.pdf.
[4]" 王曉青.公共圖書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J].圖書館學刊,2012(3):61-62.
[5]" 邱翠.我國檔案館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J].學理論,2014(22):181-182.
[6]" 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4-04-12].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 3.shtml.
[7]" 揚州啟動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EB/OL].[2024-04-12].http://news.yznews.com.cn/2023-08/09/content_7589661.htm.
[8]" 林永忠.福建龍巖市檔案局(館)建立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專題數據庫[J].蘭臺世界,2012(9):56.
[9]" 讓非遺更好傳承中華文明:各地檔案部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掠影[EB/OL].[2024-04-12].https://www.nbdaj.gov.cn/yw/yndt/202206/t20220630_46098.shtml.
[10]" 周耀林,趙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建設“群體智慧模式”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110.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