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推動大面積提高單產。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產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擴大油料生產,穩定畜牧業、漁業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支持節水農業、旱作農業發展。加強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防控。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嚴守耕地紅線,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治理,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補助水平。各地區都要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毫不放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強化易地搬遷后續幫扶。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讓脫貧成果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穩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啟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深化集體產權、集體林權、農墾、供銷社等改革,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改善農村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強充電樁、冷鏈物流、寄遞配送設施建設,加大農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我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發展提升空間。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讓有意愿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網,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加強無障礙環境、適老化設施建設,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新型城鎮化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提高精細化管理和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積極促進農民工就業,加強對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分類完善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措施,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堅決糾正性別、年齡、學歷等就業歧視,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適應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養老照護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努力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
(記者:蔣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