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也日益加劇,農村空巢家庭日漸增多、收入不穩定、養老支出增加、養老觀念淡薄等養老問題亟待解決。筆者采用實地考察、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河北省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進行深入研究,并對當前農村養老生活狀況進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對養老服務體系、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及精神文化生活等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以期推動河北省農村養老健康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養老;養老收入;養老消費;養老方式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5-1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03
0 引言
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極其突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有1/3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且在農村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8.70%。特別是,65歲及以上人口占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72.2%,高齡老年人口比重較高。2011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架構。2022年,《“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使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好的養老服務,通過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村(社區)下沉,實現社員(村民)就近養老,強化社區養老。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農村養老服務的精準化。因此,要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情況和養老狀況全面了解識別,并根據多樣化的養老需求來制定出合適的養老服務供給模式。
目前,已有的對農村養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養老需求、供給、影響因素、養老模式等方面,對農村養老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療養老、精神慰藉等方面。在對養老服務需求進行分析時發現,農村老年人對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等服務的需求較高,但因老年人身體狀況、觀念意識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1-2],且不同地區老年人對醫療、生活照料等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在大多數研究中,生活照料和醫療保健是目前農村老年人最為迫切的需求,影響老年人意愿的主要因素為經濟因素[3]。在所有養老模式中,農村養老模式以家庭養老為主。目前,農村養老模式由同一性向差異化方向轉變,而面對養老需求的差異性,需要多主體為農村養老提供助力,從而保障老年人權益[4]。農村養老雖以家庭養老為主,但仍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等主體的參與和協作。在農村養老服務中,存在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資金和制度保障不足等問題[5]。因此,政府、村組織要在農村養老事業發展中發揮出更大作用。政府通過整合多方供給主體,充分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等,建立具有活力的多元供給共同體,從而提高要素保障的效率,并提升農村養老的服務質量[6]。此外,不同地區的農村養老保障存在很大差異。其中,養老保險、代際支持等方式對農村老年人消費的影響較為突出。同時,養老保險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效應存在異質性特征[7]。現有研究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農村的養老需求,但農村養老不僅關系到農村老年人的收入、消費、觀念等,還與子女代際的經濟支持、目前的養老資源供應等都有很大關系。
1 調研區域與方法
筆者采用實地考察、座談交流、個別訪談、問卷調查、征求意見等方式,對河北省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養老方式等進行專項調研。其中,實地調研涵蓋河北省所有省轄市、2個省管縣(辛集和定州)及雄安新區。共收回有效問卷260份,占總問卷(300份)的86.7%,占收回問卷(279份)的93.2%。通過系統調研能詳細了解河北省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養老供需意愿等,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2 河北省農村老年人養老生活基本情況
河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河北省常住人口為7 461萬人,農村人口為2 979萬人(占總人口的39.93%),比全國農村人口占比高出3.8個百分點。河北省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有729萬人,占河北省60歲及以上總人口的49.2%,占河北省農村總人口的24.47%。其中,河北省農村65歲及以上人口有516.6萬人,占河北省65歲及以上總人口的49.72%。因此,河北省老年人和高齡老年人有一半左右都居住在農村,但農村的整體養老環境與城鎮有著很大差別。且隨著人口的流動,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還會進一步加深。河北省人口老齡化程度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仍在繼續加深,已接近深度老齡化標準。
2.1 收入低,支出偏高
從收入來看,河北省農村養老主要靠退休金(養老保險金)、多年積蓄和子女贍養。2022年,農村家庭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5 000~10 000元的占比分別為32.31%、24.23%,即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家庭占農村家庭總數的50%以上;而農村家庭收入在10 000~15 000元、15 000~20 000元的占比分別為16.92%、9.23%(總共不到1/3),年收入在20 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僅為17.31%。由此可知,大多數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普遍偏低。從家庭支出來看,主要支出項目有日常生活支出和醫療費用支出,只有少量支出用于農業投入、撫養晚輩、人情和出游。在每月生活開支中,100元以下、100~500元分別占比7.69%、26.15%,500~1 500元、1 500~3 000元、3 000~5 000元、5 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別為41.54%、18.85%、3.85%、1.92%。對比收入與支出可知,河北省農村老年人的支出較高。
2.2 農村“空巢”老人較多
隨著人口流動,留守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在走訪調查中,獨居的老年人占比為17.69%,主要是不習慣城鎮生活,所以沒跟子女一起生活;和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占比為53.85%,這是因為河北省農村老年人一般不愿麻煩子女;與子女同住或與孫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占比為26.92%;因子女外出而與未成年孫輩一起住的老年人占比為0.38%;在社會養老機構中居住的老年人占比為1.15%;有其他人陪伴居住的老年人占比不到1/3。
隨著老年人的年齡增長,“空巢”現象也日趨嚴重。在此次調查中,在老伴已過世的77位老年人中,獨居的占比為42.86%,與子女或成年孫輩一起住的老年人占比為51.95%。
2.3 精神贍養成為關鍵訴求,更傾向居家養老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主要有醫療保健、生活照料、緊急救助、休閑娛樂活動、心理護理等。調查顯示,農村老年人更希望在感情上得到家人關愛。雖然網絡越來越發達,但老年人仍希望得到家人陪伴。在老年人需要的養老服務內容調查中,選擇子女陪伴的占比最高(79.23%),其次是聊天解悶、文娛活動、文化培訓等。在養老方式選擇中,88.08%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選擇跟隨子女到外地養老、請保姆、社區服務、老人院的老年人占比分別為5.00%、1.15%、1.15%、3.08%。傳統意義上的居家養老服務更加注重生活照料和康復護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內容也在發生轉變。隨著農村老人養老需求的轉變,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業也開始增設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務。隨著養老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養老服務供給應具有更高的綜合性、專業性、針對性等,從而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務。
2.4 子女普遍較多,贍養老人支出占比不高
在此次調查問卷中,有1個子女的老年人占比為12.32%,有2個及以上子女的老年人占比為87.68%,無子女的老年人占比為3.46%。農村老年人普遍子女較多,無子女的老年人較少。
農村老年人子女的家庭年收入為1萬~5萬元、5萬~10萬元的占比分別為33.85%、36.92%,即年收入在10萬以下的占比在2/3以上。農村老年人子女的家庭年收入為10萬~20萬元、20萬~30萬元的占比分別為16.92%、6.54%,而30萬元以上的占比僅為3.08%。子女贍養是農村老年人收入來源之一,而每年子女贍養老年人費用在5 000元以下的占比為77.3%,在5 000~10 000元、10 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別為11.15%、8.85%,即每年子女提供的贍養費用在5 000以上占比僅為20%。往往農村子女的收入越高,對老年人養老生活的投入也越高。
3 河北省農村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農村老年人經濟收入不高
河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萬元。河北省農村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收入來源相對較少,主要靠勞動收入、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養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來實現養老。河北省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收入以勞動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為主,二者的占比為79.4%。在此次調查中,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有退休金、多年積蓄和子女贍養等。其中,來自子女贍養的占比為46.54%,且家庭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占比為56.54%。部分地區重幼輕老的觀念比較嚴重,導致大部分資金用于子女結婚買房、后代教育等,每月生活開支在500元以上的老年人占比為66.16%,。
3.2 醫療費用支出較高,老年人生病主要靠子女照料
在醫療方面,老年人每年支出100~500元、500~1 000元的占比分別為12.31%、25.38%,1 000~3 000元、3 000~5 000元、5 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別為29.62%、19.23%、13.47%。對比經濟收入與支出,其醫療費用支出較高。
在老年人生病時,多選擇老伴和子女來照料,而選擇親戚、護工等人員的較少。其中,選擇老伴照顧的占比為35.2%,選擇女子照顧的占比為48.35%,老年人自己照顧自己的占比為10.6%,其他占比為5.85%。
通過走訪發現,農村老年人普遍認為治療疾病的費用較高,不愿在治療過程中繼續增加負擔,只有在子女確實沒有時間或老伴實在不能照料的情況下,才會請護工或尋求其他人進行照料。
3.3 養老觀念淡薄,存在重幼輕老觀念
河北省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意識不強,且對養老內容和未來規劃都不明確。農村老年人認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且大多數農村老年人的觀念陳舊,不太關注醫療衛生,平時不太注重鍛煉身體,更不注重飲食營養。目前,河北省農村老年人以與子女或孫輩一起生活為主,不主動謀求更好的養老條件。如巨鹿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口占比較高,村中留守人員基本為老人和小孩,且當地7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不接受居家養老服務,更不愿意入住養老機構。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對某村委組建的大食堂,很多老年人因觀念陳舊而不愿意去就餐。此外,人們重幼輕老的觀念比較嚴重,村民都怕自己的子孫輸在起跑線上,認為再窮不能窮孩子,對子孫的教育和生活費用支出較高。
3.4 日常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較為單調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會幫忙帶孩子、做家務和從事農業活動。在對社區或村莊文體設施滿意度調查中,選擇滿意、基本滿意的占比分別為29.62%、53.08%,選擇不太滿意、不滿意的占比分別為13.46%、3.85%。雖然人們對社區或村莊所提供的設施的滿意度較高,但文化娛樂活動較為單調。60%以上的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主要為看電視、聽廣播、刷手機視頻、串門和朋友聊天,參加廣場舞、老年人模特大賽、詩歌朗誦等娛樂活動的老年人占比為16.92%,而參加老年大學學習、外出旅游的占比卻十分低。通過走訪發現,老年人期望多舉辦廣場舞、老年人模特大賽、詩歌朗頌、棋藝比賽等娛樂活動。
4 促進河北省農村養老生活健康發展建議
4.1 增加收入渠道,穩定農村老人收入
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應向老年人傾斜,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老年人,應提供就近務工的機會。政府有關部門應將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農村,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老年人進行再培訓,助其實現再就業。對從事農業的農村老年人,應積極對其進行技能培訓,提高機械的使用率,進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農產品品質。基層政府應積極引導村中大戶帶領老年人學習新技術,使其發揮輻射效應,從而實現共同致富。村干部應多多走訪,時刻關注農村老年人的生計問題,宣傳敬老、愛老的美好品德,倡導家庭資金向老年人傾斜。總之,應多途徑增加農村老年人收入,為農村老人幸福養老提供物質基礎。
4.2 政府積極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減輕子女負擔
政府應通過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和管理條例,做好整體規劃和引導,特別是對農村“五保”、低收入老年人應提供集中供養服務,提高供養水平。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推進鄉鎮級養老院建設,擴大其輻射范圍,增加基層養老服務供給的存量和質量。政府應為特別困難的殘疾孤寡老人購買服務,采用政策傾斜的方式,提高其養老質量;積極宣傳養老服務政策,改變農村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觀念;通過實施專項補貼等政策,增加對老年人的經濟補貼,減輕家庭及子女的經濟負擔。
4.3 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減少醫療開支
在農村老年人的所有養老需求中,醫療需求較為突出。應定期對農村老年提供無償檢查,特別是要滿足農村特困五保老人的日常醫療需求。積極深化長期護理險,以農村初保為基礎,避免因病致貧,為有重大疾病的農村老年人解決部分護理費用。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針對農村老年人看病成本高的問題,適當提高合作醫療的范圍,對農村老年人重疾普遍的地區,應適當提高大病救助標準。農村老年人患常見慢性病的比例較高,應積極推進將其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從而減少農村老年人的日常醫療開支。
4.4 加強村規及道德教育,樹立老幼都是家中寶的觀念
村規民約完善,且村干部積極參與管理的村社,往往表現出經濟繁榮、村民有愛等和美鄉村容貌。通過村規和道德規范來約束村民行為,使其認識到老幼都是家中寶,能積極贍養老人,并以贍養老人為榮,以老人幸福為榮。只有孩子有前途、老人安康晚年,家庭才安定、社會才穩定。農村地區應狠剎厚葬薄養的陋習,要積極宣傳贍養老人的美德;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模范選樹引領、志愿服務等文明實踐活動;充分調動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和廣大黨員干部來抵制不良風氣,關心本村(社)老人、重疾、五保戶等。各地應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引導村民積極參與,用村民身邊人、身邊事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從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讓孝善敬老成為農村新風尚。
4.5 完善老年文體活動設施,舉辦各種主題活動
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豐富的設施和場地。因此強化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及場所建設十分有必要。完善的設施是順利開展各項文體活動的重要保障。活動中心應積極建設圖書閱覽室、書法室、乒乓球、棋藝室、游藝活動室等,應積極維護村集體的健身器材等設施,為行動可自理的農村老年人提供健身的硬件基礎。同時,完善農村老年人活動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為維持良好的活動場所秩序、愉悅的活動環境提供規范。村莊(社區)應經常開展適合農村老年人、符合農村老年人觀念的文體活動,如詩歌朗頌、書法展、太極劍演練、太極拳演練、棋藝賽、老年健身舞、模特走秀等,使其享受晚年的快樂;發動有文藝特長的老年人發揮余熱,帶領周邊老年人積極參與健康老年人的活動。各村或社區應利用新媒體進行大力宣傳,既展現老年人的文化風采,又可向農村老年人傳遞體育健身等知識。
參考文獻:
[1]姚兆余,陳日勝,蔣浩君.家庭類型、代際關系與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06):34-42,156.
[2]李輝.農村自我養老的制度配置及其社會功能[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14-124.
[3]唐娟莉,倪永良.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意愿與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618-627.
[4]李樹茁,王鵬,李楠.養老脆弱性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策略的影響:基于安徽農村追蹤調查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23(4):83-97.
[5]夏柱智.找回村社: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困境與轉型[J].江淮論壇,2023(5):65-72.
[6]孫梟坤.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養老服務精準供給的實踐邏輯: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3(2):98-111.
[7]王震,劉天琦.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影響:基于CHARLS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21(4):105-117.
基金項目:河北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項目“河北省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和養老供需調查”;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后脫貧時期河北省深度貧困地區防返貧經驗研究”(20200202065);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創新能力項目。
作者簡介:苑浩暢(198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國際貿易等;姚楠(1981—),男,本科,高級農業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社會事業、農民體育;伊佳磊(1981—),男,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村社會事業、農民體育;劉偉(1988—),男,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村社會事業、農民體育;王亞榮(1991—),女,博士生,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