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中國化的、安全的、順直的、寬闊的、發展的、高水平的、雙循環的,不應該是外國化的、危險的、彎曲的、狹窄的、固化的、低水平的、單循環的。要走順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就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五項原則”,實施“兩藏戰略”,講求“三量齊增”,兼顧“三方利益”,保證“三鏈安全”,健全“五大機制”。
關鍵詞: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豐富內涵;踐行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5-1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04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舉措辦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此后,國內學術界對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在對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內涵的理解和解釋方面。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要同時體現“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三者的含義,是“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寓意的完美組合,不僅內涵極其豐富,而且要自覺踐行于糧食安全實踐中。
1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豐富內涵
1.1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中國化的,不應該是外國化的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中國背景下的本土化發展之路,不應該是國外背景下的被同化的發展之路?;趪椤⑥r情和糧情,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作為一種戰略思維[1],解決本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絕不依賴他國或他人,保持戰略主動性,走好本土化發展之路。
多年來,黨中央連續推出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和措施,來提高糧食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事實證明,我國已經克服了耕地數量減少、生態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薄弱、機械化水平不高、比較效益低、進口風險大等困難,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據統計,2022年我國糧食總消費量83 661.77萬t,包括國內糧食產量68 652.77萬t、進口糧食14 687.00萬t、出口糧食322.00萬t,糧食對外依存度依然較低。
1.2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安全的,不應該是危險的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不受威脅、沒有危險之路,不應該是造成損害、死亡或失敗之路。1949年以來,我國一直把糧食安全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將糧食安全擺在首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做好了風險管控,從而保障了糧食安全供給。
從國內來看,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態勢下,糧食產量穩定面臨一定的挑戰。目前,我國已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以此來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旱澇保收面積,規避多重風險,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從國際來看,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全球糧食供給的不確定性風險增加,國際環境對糧食安全的限制越來越多。我國積極踐行自由貿易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管理,在全球糧食安全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不僅為促進世界糧食事業健康發展、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糧食領域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開放模式,在糧食安全問題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道路。
1.3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順直的,不應該是彎曲的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路途順、道路直之路,不應該是彎彎曲曲、不順不直之路。1949年以來,我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以薄弱的農業基礎和經濟條件,經過持續努力,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糧食安全程度逐步提高。
1.3.1 糧食總產量連上新臺階
194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11 318.40萬t, 1979年增長到33 211.50萬t,2009年增長到53 940.86萬t,2022年增長到68 652.77萬t。近些年,糧食產量在持續增加。
1.3.2 糧食單產顯著提高
1950年我國每公頃糧食平均產量為1 154.91 kg,1980年增長到2 734.31 kg,2010年增長到4 973.58 kg,2022年增長到5 801.70 kg。近些年,每公頃糧食平均產量一直在創歷史新高,而且高于世界每公頃糧食平均產量。
1.3.3 人均糧食占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194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為208.90 kg, 1979年增長到342.74 kg,2009年增長到405.19 kg,2022年增長到486.15 kg。近些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一直在創歷史新高,而且高于國際公認的400 kg的糧食安全線。
1.4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寬闊的,不應該是狹窄的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寬敞、開闊之路,不應該是狹窄之路。
從思想認知上看,1949年后,全國各地每年狠抓完善基礎設施、加強育種育苗、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集成化技術等工作,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有力地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2]。
從高層決策上看,2015年我國提出將馬鈴薯作為主糧,使馬鈴薯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使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又“寬敞”了一些。尤其是近幾年,我國倡導踐行“大食物觀”“大農業觀”“大糧食觀”,無論是主糧或是輔糧,無論是細糧或是粗糧,無論是夏糧或是秋糧,凡是能夠保障糧食安全尤其是口糧安全的糧食作物,都已經被納入保障糧食安全戰略底線的范圍。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四大主糧合計產量由2015年的62 224.57萬t增長到2022年的64 129.94萬t。我國人均主糧占有量由2015年的449.84 kg增長到2022年的454.26 kg;2022年,我國人均主糧占有量超人均糧食占有量的93%。無論是從四大主糧合計產量來看,還是從人均主糧占有量來看,我國的糧食安全均得到了有力保障。
1.5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發展的,不應該是固化的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不斷更新的進步變化之路,不應該是固定的難以變化之路。
從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內涵來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糧食供應緊張,提升糧食產量成為這一時期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內容;改革開放后,由于我國糧食供應日益充裕,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在注重產量的同時兼顧了品質和效益;21世紀以來,保障糧食安全的內涵不斷拓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營養和均衡。
從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適時變化來看,1996年國務院發布《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明確表示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提出了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在糧食流通中逐漸擴大市場調節的范圍,并利用市場機制對糧食價格進行調節;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十五”計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在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強調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力求通過足量耕地產出足夠數量和優質的糧食;2013年糧食安全首次被提至“國家戰略”的高度[3],在嚴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的同時,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1.6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高水平的,不應該是低水平的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具有先進風格、領先性質之路,不應該是具有后進風格、落后性質之路。近些年來,尤其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明確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以來,我國牢牢把握新時代糧食安全所具有的全產業、多尺度、精準化、多維度、多因素等特征,扎扎實實地踐行了多視角的糧食安全觀、廣要求的糧食安全觀等新時代糧食安全觀,使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逐步朝著高水平方向發展,走出了具有先進風格、領先性質之路。
從多視角的糧食安全觀來看,中國新時代糧食安全不再是單一的“吃得飽”的數量安全觀,變成了由數量、結構、生態、質量等安全要素構成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架構的廣義糧食安全觀。在數量安全方面,注重從“糧食”聚焦“口糧”,確?!翱诩Z絕對安全”;在結構安全方面,注重以“市場主導+政府補貼”方式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確保不斷優化;在生態安全方面,注重從“高投入、高產出、高消耗、高污染”的集約農業轉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現代生態農業,實現了持續發展和綠色生產;在質量安全方面,注重以“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為目標,不斷完善糧食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和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監管體系[5]。
從廣要求的糧食安全觀來看,中國確立了“營養、綠色、多元、開放”的新時代糧食安全觀。在營養方面,倡導不僅需要吃飽,更多的是需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在綠色方面,倡導糧食生產與消費同樣要遵循綠色發展的要求,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全面提升糧食質量和糧食安全水平;在多元方面,倡導糧食安全體系的構建既需要多方面考量,也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6],而不能僅僅依賴糧農;在開放方面,倡導政策規導和市場適度放開,在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中充分利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
1.7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雙循環的,不應該是單循環的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應該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之路,不應該是國內單一循環之路。
鑒于已經形成了每年玉米、大豆產量和消費量之間的差距分別達到1 500萬t、1億t的產消格局,我國已經將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與構建新發展格局很好地結合起來。黨中央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
我國進口糧食總金額呈現出波動增長的態勢。2020年至2023年,我國進口糧食總金額分別為508億美元、748億美元、826億美元、805億美元,呈現出“增—增—減”的趨勢。我國沒有僅僅依靠進口、依靠國內單循環來保障糧食安全,而是采取依靠自產加進口、依靠雙循環來保障糧食安全,走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之路。
2 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踐行策略
2.1 持之以恒地堅持“五項原則”
持之以恒地堅持以人為本原則、以我為主原則、“兩手”調節原則、科技興糧原則、國外補充原則,這是走順和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客觀要求。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把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吃飽吃好問題作為“最大之事”,把保糧食安全、保民生必需作為頭等大事;堅持以我為主原則,把糧食豐產、糧供豐足、口糧安全、谷物自給、糧市穩定作為必須完成的分內之事,主要立足于國內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堅持“兩手”調節原則,充分放手運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適時適度運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堅持科技興糧原則,追求糧食科技的連續新突破,持續提高糧食產業經濟的科技貢獻率;堅持國外補充原則,盯緊國內糧食市場的同時不忽視國外糧食市場,運用國內糧食資源的同時不忽視國外糧食資源。以上“五項原則”雖然權重未必相同,但絕對不能有所舍棄。
2.2 持之以恒地實施“兩藏戰略”
持之以恒地實施藏糧于地戰略、藏糧于技戰略,這是走順和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基石支撐[8]。就實施藏糧于地戰略而言,要在運用“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好耕地紅線的基礎上,通過過硬實招、壓實責任、夯實高標準農田、強化激勵和懲戒等方略,把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農田建設好、改良好、治理好、利用好,確保糧食產能提升和糧食安全底線牢固。就實施藏糧于技戰略而言,要通過體制改革和創新,把“科技興糧”落到實處,無論是在品種上還是在技術上,都要能夠真正做到研發一批、儲藏一批、推廣一批,無論是糧食產前、產中還是產后,所有環節都要實現科技上的完全對接和完美融合。“兩藏戰略”雖然在有些地方分開部署,但絕對不能“兩張皮”。
2.3 持之以恒地講求“三量齊增”
持之以恒地講求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的增加,這是穩定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積極舉措。就糧食生產量增加而言,應在保證糧食質量、綜合效益的前提下追求高生產量;就糧食庫存量增加而言,應在保證庫存安全、避免損害的前提下追求庫存量,以此來滿足人們美好生活、抗災搶險、疫情防控、戰略儲備等需要;就糧食進口量增加而言,應在兼顧糧食生產者利益的前提下適當擴大進口量,以此來彌補國內市場品種、數量、品質等缺口。“三量齊增”雖然要求很高,但絕對不能“馬后炮”。
2.4 持之以恒地兼顧“三方利益”
持之以恒地兼顧糧食生產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利益,這是走順和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必然選擇。就兼顧糧食生產者利益而言,就是要讓種糧者有錢賺,種糧利益有所保障,讓糧農擺脫生產糧食越多越賠本、越吃虧等后顧之憂,心安理得地多產糧食和產好糧食;就兼顧地方政府利益而言,就是要讓糧食主產區有奔頭,利益補償得以實現,讓地方政府擺脫越抓糧食生產財政收入越低、區域經濟越落后等后顧之憂,心悅誠服地爭做產糧大?。痪图骖欀醒胝娑?,就是要讓國家糧食安全有依靠,糧食安全得以保障,擺脫社會效益實現的同時沒有體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等后顧之憂。“三方利益”絕對不能顧此失彼。
2.5 持之以恒地保證“三鏈安全”
持之以恒地保證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安全,這是走順和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和諧表象。就保證糧食產業鏈安全而言,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在內的糧食全產業鏈要健全,每個環節必須是完善的,從最初的糧食種植到最終的糧食產品消費都必須安全供給;就保證糧食供應鏈安全而言,無論是以加工企業、批發市場為核心還是以零售企業、第三方物配企業為核心,也無論是北糧南運還是南糧北運,從最初的出發地到最終的目的地都必須通暢順達;就保證糧食價值鏈安全而言,無論是進行原糧生產還是進行糧食加工,從最初的原糧到最終的糧食加工制成品都必須物有所值?!叭湴踩彪m然重視程度時有不同,但絕對不能不協同。
2.6 持之以恒地健全“五大機制”
持之以恒地健全立法保障機制、安全管理機制、環節控制機制、“頭尾”銜接機制、激勵約束機制,這是走順和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應然之舉。就健全立法保障機制而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重新修訂《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條例》,盡快形成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健全安全管理機制而言,要精心考慮糧食安全在穩市、備荒、恤農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充分認識糧食安全的公共產品屬性,因時制宜地改革糧食安全管理體制;就健全環節控制機制而言,要針對產購儲加銷等環節發展不平衡、資源利用不充分、經濟利益不協調等問題,實施好“五優聯動工程”,全環節保障糧食安全;就健全“頭尾”銜接機制而言,要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文章,力促糧食加工產業做大做強,使糧食產業鏈的延伸、價值鏈的提升、供應鏈的打造成為興糧、惠農、利民的系統工程;就健全激勵約束機制而言,要支持扶持糧食調出省,重獎產糧大省和誡勉產糧小省,使全社會形成保障糧食安全的強勁合力。 “五大機制”雖然側重點多有區別,但絕對不能“單打獨斗”。
參考文獻:
[1]崔寧波,王欣媛.新時代糧食安全:挑戰、內涵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0(3):5-15.
[2]王世海.從白皮書看中國糧食安全理論[J].民生周刊,2019(22):24-27.
[3]洪濤.稻米小麥自給100%沒有必要也不可能[J].黑龍江糧食,2014(6):11-13.
[4]張新平,代家瑋.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22(4):14-20,2.
[5]成升魁,徐增讓,謝高地,等.中國糧食安全百年變化歷程[J].農學學報,2018,8(1):186-192.
[6]成升魁,李云云,劉曉潔,等.關于新時代我國糧食安全觀的思考[J].自然資源學報,2018,33(6):911-926.
[7]李恕佳.三個“新”:把牢內涵和要求[N].河北日報,2020-11-13(3).
[8]毛長青.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D].長春:吉林大學,202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發展階段中國農業壓艙石作用的應然體現、實然考察及強化策略研究”(21BJY023)。
作者簡介:李銅山(1966—),男,博士,教授,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糧食經濟;張閣閣(2000—),女,碩士生,研究方向:農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