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一直以來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數字鄉村戰略的不斷推進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政策支持越來越多。從現實層面來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民數字化意識不足和信息利用能力較差、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基于此,提出對應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策略,為助推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不斷滿足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數字鄉村戰略;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
中圖分類號:D422.6;G24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5-2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05
0 引言
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逐步得到提升,特別是《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的頒布和實施,為提升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由于農村處于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末端,存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民數字化意識不足和信息利用能力較差、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因此現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村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基于此,筆者運用文獻研究法,對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現狀及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闡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具體路徑。此研究不僅豐富了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文獻,對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有關政策、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優勢、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積極緩解文化服務供需矛盾、滿足村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等具有一定的啟示。
1 相關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對公共文化的研究始于公共服務,并認為政府的作用在公共服務中占有重要地位[1]。彼得斯[2]認為,政府改革對政府治理的有效性發揮著重要作用。Banks 等[3]研究發現,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較為重要,并認為一個獨立的、運行良好的社會組織會發揮其監督功能,有利于公共服務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有學者開始重視公共服務供給與公共服務內涵等方面的研究。Bierbrauer等[4]研究認為,在參與約束的條件下,公共服務供給是有限的,需要足夠的政治支持和資源支持。Yang等 [5]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的公共服務可得性相對較低,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這種情況顯得尤為突出。但可以通過自我組織、土地融資等方法有效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6]。奧斯特羅姆[7]研究指出,公共服務是一種以服務形式為載體的公益性物品。Kornai[8]則認為,公共服務是政府要保障每個公民都能享有諸如教育、醫療等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Rapp[9]認為公共服務是接受公共服務的主體,在平等的條件下共同消費、享受的一種社會產品和服務。
國內學者基于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問題、效能提升等方面。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研究方面,有學者認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應該是政府[10];還有學者認為社區、社會力量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主體[11]。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問題包括供給不足或供給無效[12]、供需矛盾[13]和供給不均[14]等。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研究方面,眾多文獻從社會組織嵌入[15]、供給側視角[16]、文化資本視角[17]和公共文化視角[18]等方面探究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具體路徑。
國內外學者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為此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但是已有文獻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公共文化服務缺乏系統的研究,無法全面把握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影響因素和提升路徑;二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適配路徑尚不明確;三是已有文獻多從某一視角探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路徑,缺少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置于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進行研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提出和逐步實施,為此研究創新提供了窗口。
2 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現狀
2.1 農村文化設施不斷完善
在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共文化設施數量明顯增加。農家書屋、文化工程、體育建設設施等隨處可見,而且設施分布更加合理,方便了農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好處。二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質量顯著提升。農家書屋藏書更加豐富多樣,健身設施更加齊全,數字技術在文化設施中的運用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更高質量的文化體驗。三是公共文化設施功能不斷健全。除了傳統的閱讀、健身等功能以外,還增加了數字閱讀、在線培訓、網絡直播等新功能,使農村居民更加方便地獲取各種文化信息。
2.2 政府引導作用顯著增強
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明確將其列為鄉村振興和數字鄉村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陸續出臺和發布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多項政策文件,明確數字鄉村建設的目標和路徑,同時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推動以數字為核心內容的新興文化業態在鄉村的快速發展,助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擴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順應村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文化獲得感,有利于推動和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2.3 鄉村文化服務供需矛盾有所緩解
隨著數字化的飛速發展和逐漸普及,農村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原有的文化供給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群眾對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在數字化背景下,將數字技術嵌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存在的供給失衡與有效需求不足、單一供給和多元需求等矛盾。同時,數字技術的追蹤反饋機制,能夠方便政府部門掌握農村群眾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內容及動向,以便及時改善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的不同文化需求。
3 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所面臨的問題
3.1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公共文化數字化的重要保障,是加強農村群眾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目前,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依舊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數字硬件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由于地方政府及公眾對農村數字化關注不夠,數字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鄉村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等硬件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從而使農村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相對較低,進而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緩慢。二是數字軟件基礎設施建設不強。相對城市而言,農村地區存在5G網絡、工業互聯網、基礎軟件等建設不強、鄉村網絡覆蓋面不全、網絡信號差等問題,農村公共文化數字技術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限制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播,未能形成對公共文化的數字化體驗,容易壓縮農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選擇的空間,導致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緩慢,也不利于加快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進程。
3.2 村民數字化意識不足和信息利用能力較差
農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的程度取決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效果和高度。在數字鄉村背景下,村民能否享受到農村公共文化數字化帶來的紅利,取決于其數字化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因此,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的前提。然而,目前我國城鄉數字鴻溝問題依然突出。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農村居民數字素養平均得分35.1分,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37.5%;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得分僅18.6分,顯著低于其他職業類型群體,比全體人群平均值低57%。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3個方面。一是農村群眾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不高,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便利;二是農村居民電腦使用能力弱,智能手機的公共文化服務價值功能發揮不足,大部分村民使用智能手機僅僅是為了娛樂消遣;三是受傳統鄉村文化的影響,村民的文化偏好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依舊只滿足于原有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沒有正確認識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帶來的便利。上述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
3.3 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意識不強
相比城市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廣大農村地區普遍面臨著公共數字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服務的主動意識弱,設計的服務不能滿足鄉村居民的實際需求。由于服務者未積極主動了解和掌握村民對數字文化服務的實際需求,加之宣傳和推廣數字化的力度不足,村民不能有效地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導致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對村民的吸引力弱。二是服務平臺和服務方式有待進一步改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文化資源獲取的便捷性和資源的豐富多樣性方面。在智能化、數字化背景下,用戶需要的是一站式和一體化的服務平臺,但各類資源平臺彼此獨立、各自為政的分散現狀無法為用戶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導致不能有效地發揮信息的價值功能。因此,服務平臺對接不完善和服務方式單一導致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較低。
4 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策略
4.1 加快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在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為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需要進一步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和出臺一系列有利于鄉村數字公共文化發展的政策,購買數字化設備,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供優惠等,讓村民能夠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數字化設備和享受數字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其次,政府應增加對農村地區的數字化建設投資,包括加大對鄉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的投資力度,同時推進鄉村各種文化資源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有效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范圍,方便村民快速、高效地獲取優秀公共文化資源。再次,加強整合和規范各種網絡平臺建設,同時建立與先進地區共享的平臺,一方面使村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切實感受到文化共享帶來的實惠和便利,另一方面為村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
4.2 增強村民的數字化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
村民的數字化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關鍵要素。因此,如何增強村民的數字化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尤為重要,具體做法如下。一是可以從外部聘請相關數字技術方面的專家對村民的數字素養進行培訓,同時鼓勵和派遣村民到高校和其他機構學習數字技術,掌握數字化工具。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開展各種數字技能競賽,讓村民積極參與數字化建設,以增強自身的數字化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二是吸引數字技術人員來鄉村服務。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來提供各種優惠和激勵措施,使數字技術人才能夠安心為鄉村數字建設服務。三是建立不同職業群體數字技能培訓資源體系和課程體系,培養不同職業群體的數字技能能手和帶頭人,努力增強村民的數字化意識和數字利用能力,助力鄉村文化數字化水平提升。四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主體的積極性。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統籌規劃和布局,開展數字化試點,在全社會營造提升數字素養和技能的良好氛圍。總之,通過政府等各方的努力,可以有效提升村民的數字技能水平和數字化意識,共同營造提升數字素養和技能的良好生態環境。
4.3 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意識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意識的提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增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意識和效能,以優質的服務來滿足村民對公共文化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一是強化服務意識,樹立為解決村民的實際需求提供服務的思想,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堅持以村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二是創新服務模式,精準把握村民的數字文化需求,及時建立村民對數字文化需求的追蹤反饋機制,為村民提供豐富多樣的數字文化平臺。開展個性化、差異化的數字文化服務,增強村民對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三是完善服務體系,加大對公共文化數字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調動社會多方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鼓勵村民積極加入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四是創新運營機制,利用現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同時借鑒市場模式,吸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數字管理和運作,增強村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最終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數字鄉村戰略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提供了外在推力。近年來,我國在推動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提升進程中,主要面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村民數字意識不足和信息利用能力較差、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如果不及時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就無法全面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更不能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因此,在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要有效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就必須借助數字相關技術,加快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意識,改進數字文化服務方式,進一步增強村民的數字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等,穩步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參考文獻:
[1]羅森布魯姆.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M].張成福,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M].吳愛明,夏宏圖,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BANKS N, HULME D, EDWARDS M. NGOs, states, and donors revisited: Still too close for comfort?[J].World Dev,2015,66:707-718.
[4]BIERBRAUER F, WINKELMANN J.All or nothing: state capacity and optim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20,185:104955.
[5]YANG S, ALKIRE S, PENG Z. Measurement and decomposi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J].China Economist,2019,14(3):12-28.
[6]LU J, LI B, LI H. The influence of land finance and public service supply on peri-urbaniz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ounties in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9,92:102039.
[7]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M].余遜達,陳旭東,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8]KORNAI J.What the change of system from socialism to capitalism does and does not mea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0,14(1):27-42.
[9]RAPP L.Public service or universal service?[J].Telecomm Policy,1996,20(6):391-397.
[10]胡守勇.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研究綜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4(2):74-81,95.
[11]張志勝.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農民自主供給[J].科學社會主義,2016(5):79-84.
[12]陳波,丁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動力機制和路徑選擇:基于“互聯網+”視角的分析[J].江漢論壇,2017(10):28-33.
[13]廖曉明,徐海晴.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問題探析[J].長白學刊,2019(1):149-155.
[14]吳理財.積極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基于20省80縣(市、區)的問卷調查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8(4):21-27.
[15]李少惠,邢磊.社會組織嵌入: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路徑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1(10):32-38.
[16]丁治文,蔣鴿.供給側視角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研究:基于韶關市的調查分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1):141-143.
[17]崔娜.文化資本視角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理論模型構建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22(6):125-131.
[18]伲永貴,許家豪.公共價值視域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路徑:基于F市村圖書館的調研[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3,43(2):120-124.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研究”(22YBX006)。
作者簡介:羅陽(1977—),女,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圖書館情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