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對氮肥的需求尤為突出,但過量施用氮肥不僅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還會對農田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筆者以施氮量240 kg/hm2為對照,研究減施氮肥對小麥干物質累積量、產量及品質的影響,發現當減量10%施用氮肥時,小麥干物質累積量、產量及品質均能得到顯著提高;當減量20%施用氮肥時,小麥干物質累積量、產量及品質與對照無顯著差異;繼續減少氮肥施用量,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均會顯著降低。
關鍵詞:氮肥;減量;小麥;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5-80-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17
0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據統計,2023年我國小麥種植面積達0.236億 hm2,總產量達1.37萬t[1]。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和科技的進步,我國小麥生產總體上呈穩定增長的態勢,產量逐步提高,品質也在不斷提升[2-3]。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小麥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推廣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如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能有效提高小麥種植的精細化管理水平[4]。
氮素是小麥體內氨基酸、蛋白質等多種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麥生長發育的基礎[5]。充足的氮素供應能促進細胞分裂、長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6],加快營養物質的合成和積累,提高籽粒的灌漿速度和品質,促進小麥分蘗和穗分化,增加穗粒數和粒重,從而實現小麥產量的增加[7]。此外,合理供應氮素還能提高小麥的抗病性和適應性,維持小麥的正常生理代謝活動,提高其對逆境的抵抗能力[8]。然而,過量施用氮肥不僅無法實現小麥增產,還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當施用過多氮肥后,作物難以完全吸收利用,導致大量氮肥殘留在土壤中,對土壤酸堿度、微生物及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產生極大影響。過量施用氮肥不僅會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還會對農田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加劇土壤貧化和退化現象,導致土壤中氮素平衡發生紊亂[9]。氮素供應不足或供應過剩都會對小麥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并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負面影響。過量施用氮肥還會增加生產成本,導致經濟效益降低。因此,只有結合土壤肥力情況和小麥生長需求,采用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氮肥的作用,促進小麥健康生長,實現高產穩產與優質高效[10]。
筆者采用試驗法分析不同氮肥施用量對小麥干物質含量、產量及品質的影響,在保證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前提下,探索滿足小麥生長所需的最佳施氮量,減少氮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的污染,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營丘鎮。該地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夏季濕熱,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為6.3 ℃,降水集中在6—8月,年平均降水量為400 mm,無霜期為130 d。試驗地土壤pH值為7.3,有機質質量分數為13.34 g/kg,速效氮含量為39.37 mg/kg,速效鉀含量為161.97 mg/kg,有效磷含量為14.74 mg/kg,排水良好,且陽光照射充足。
1.2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濟麥44”,試驗用氮肥、磷肥、鉀肥分別為尿素(N≥46%)、過磷酸鈣(P2O5≥15%)、氯化鉀(K2O≥60%)。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計7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對照組,正常施用氮肥,施氮量為240 kg/hm2)、處理2(減量10%施用氮肥,施氮量為216 kg/hm2)、處理3(減量20%施用氮肥,施氮量為192 kg/hm2)、處理4(減量30%施用氮肥,施氮量為168 kg/hm2)、處理5(減量40%施用氮肥,施氮量為144 kg/hm2)、處理6(減量50%施用氮肥,施氮量為120 kg/hm2)、處理7(不施用氮肥)。每個處理重復試驗3次,共計21個試驗小區,每個試驗小區長20 m、寬5 m,面積為100 m2。于2022年10月9日使用播種機對所有試驗小區進行統一播種,每667 m2的播種量為20 kg,播種行距為20 cm。各處理除氮肥施用量不同外,其余處理完全相同,過磷酸鈣、氯化鉀的施用量均為100 kg/hm2。
1.4 測定指標與方法
1.4.1 取樣方法
使用五點取樣法進行采樣,即在每個試驗小區隨機選取5點,每點選取20株小麥進行測試。
1.4.2 干物質積累量測定
分別在小麥越冬期、拔節期、孕穗期、開花期和成熟期對每個試驗小區進行取樣,并將樣品置于105 ℃的烘箱中殺青30 min,于80 ℃條件下烘干至恒重,使用稱重設備來稱量各試驗小區小麥干物質累積量,并進行記錄。
1.4.3 產量
在各處理中,隨機選取5個面積為1 m2的區域,調查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和產量,并根據測定結果計算出各處理對應的數據。
1.4.4 品質
用M9100型近紅外整粒谷物分析儀來測定各處理下的小麥粗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硬度指數、容重和沉降值等指標。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氮處理對小麥干物累積量的影響
各處理下小麥抽穗期、灌漿期、成熟期的干物質含量統計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在抽穗期,以處理2的小麥干物質累積量最高(6 297.8 kg/hm2),與處理3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處理1。之后隨著氮肥施用量的減少,小麥干物質累積量越來越低,處理7(不施氮肥)的小麥干物質累積量僅為5 562.9 kg/hm2。在灌漿期,以處理2的小麥干物質累積量最高(15 041.5 kg/hm2),與處理3無顯著性差異,但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的干物質累積量,處理1、處理4的干物質累積量無顯著差異,處理7的干物質累積量最低。在成熟期,處理2和處理3的小麥干物質累積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下的小麥干物質累積量,且隨著氮肥施用量的減少,干物質累積量會越來越低。這是因為施用適量的氮素可促進小麥生長和對養分的吸收,有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碳氮代謝。當施氮量減少10%~20%時,雖然植株吸收到的氮素會有所減少,但并不會導致氮素缺乏,仍能維持植株正常生長,有利于干物質積累。但當施氮量繼續減少時,植株吸收到的氮素會顯著減少,而氮素缺乏會導致植物代謝和生長受到影響。氮素是蛋白質的主要成分,當氮素供應受限時,植物蛋白質的合成速度減緩,從而影響干物質的合成和積累,導致干物質累積量下降。綜合分析不同處理下小麥抽穗期、灌漿期、成熟期的干物質累積量可知,當施氮量減少10%~20%時,有利于小麥干物質積累。
2.2 不同施氮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各處理下小麥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和小麥產量統計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處理3的小麥穗數最高,處理2的千粒重最高,處理7的小麥穗數和千粒重最低;處理2的穗粒數最高(40.9粒),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7的穗粒數最低(27.9粒)。通過折合小麥最終產量后發現,處理2的小麥折合產量最高(8 191.5 kg/hm2),處理3的小麥折合產量為8 062.4 kg/hm2,處理2和處理3的小麥折合產量無顯著性差異,處理1、處理3和處理4的小麥折合產量無顯著性差異,處理7的小麥折合產量最低(7 244.7 kg/hm2),顯著低于其他處理。這是因為當施氮量減少10%~20%時,小麥可能會更加有效利用土壤中的氮素,從而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同時,適當減少氮肥施用量也會刺激小麥植株根系的發育,增加其對養分的吸收能力,且此時土壤中的氮素量仍能滿足小麥葉綠素合成和光合作用所需。當氮肥施用量繼續降低時,光合作用會減弱,進而影響小麥的穗粒數、千粒重和產量。
2.3 不同施氮處理對小麥品質的影響
各處理下小麥品質統計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處理2的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容重及沉降值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對比不同處理下的小麥濕面筋率和硬度指數后發現,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無顯著差異,當氮肥施用量繼續降低時,小麥的濕面筋率和硬度指數會顯著降低。綜上所述,當施氮量減少10%~30%時,小麥品質的變化不大;當氮肥施用量減少超過30%時,小麥品質會顯著降低;當氮肥施用量為0時,小麥品質最低。氮素是小麥合成蛋白質的關鍵元素。當氮肥施用量減少10%時,小麥植株為了維持正常生長和代謝,可能會更加高效利用氮素,使小麥蛋白質的合成更為集中和有效。同時,小麥植株通過優化養分分配,可使更多養分用于籽粒的形成和充實,進而提高容重。當氮肥施用量減少超過30%時,氮素供應逐漸不足,小麥生長受限,會影響小麥蛋白質的合成和籽粒的充實,導致粗蛋白質含量、濕面筋率、容重、硬度指數及沉降值下降。
3 結束語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對氮肥的需求尤為突出。近年來,我國在種植小麥時會過量施用氮肥,導致土壤中殘留大量氮素,對土壤酸堿度、微生物及土壤生態系統平衡產生極大影響,不僅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還會危害農田生態環境,加劇土壤貧化和退化。筆者以施氮量240 kg/hm2為對照,通過研究不同施氮處理對小麥干物質累積量、產量及品質的影響,發現當減量10%施用氮肥時,小麥干物質累積量、產量及品質顯著提高,當減量20%施用氮肥時,小麥干物質累積量、產量及品質無顯著差異,但當繼續減少氮肥施用量時,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會顯著降低。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可結合土壤肥力情況和小麥生長需求進行合理的減量施肥,以最大程度發揮氮肥的作用,促進小麥的健康生長和高產優產,減少氮肥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維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生產向更加環保、高效和可持續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皖玉,張志勇,張瀟斌,等.不同施氮量對小麥-玉米輪作體系氮素利用的影響[J/OL].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17(2024-03-22)[2024-03-27].https://doi.org/10.16445/j.cnki.1000-2340.20240321.001.
[2]白娟,李廣信.不同施氮量對冬小麥生長生理參數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23(9):48-52.
[3]鄭天翔,程紅玉,郭增鵬,等.減量施氮對河西灌區春小麥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24(1):94-101,112.
[4]高新,汪燁霖,朱泰武,等.不同施氮量對春小麥灌漿速率和產量的影響[J].新疆農業科學,2024(2):310-317.
[5]張廷澤,張歡歡.追氮量對小麥籽粒產量、品質及硒吸收的影響[J].基層農技推廣,2024(3):28-31.
[6]崔永增,韓江偉,姚海坡,等.有機肥替代氮肥對冬小麥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24(1):135-142.
[7]尚文鼎.探討氮素代謝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黑龍江糧食,2023(9):35-37.
[8]張建華,解麗麗,裴磊,等.不同施氮措施對強筋小麥生長、產量和品質的調控效應[J].農業科技通訊,2023(11):44-47.
[9]姚海坡,張經廷,姚艷榮,等.長期定位條件下氮肥對優質小麥氮素利用率及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23(24):71-77.
[10]于海濤,劉亞男,代興龍,等.施氮水平與種植密度互作對魯東小麥病蟲害發生、產量與氮素利用率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23(12):1370-1378.
作者簡介:馮慶俊(1980—),男,本科,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蟲害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