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作舞作為一種獨特的彝族舞蹈形式,一直是紅河縣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了彝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勇敢,也反映了彝族民間藝術獨特的魅力。然而,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樂作舞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挑戰,如何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活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紅河縣彝族樂作舞概述
樂作舞根據哈尼族語言音譯而來,“樂”為大家之意,“作”為玩跳之意,“樂作”是指大家一起來跳樂。“樂作舞”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發展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是哈尼族、彝族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精神。“樂作舞”起源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紅河縣阿扎河鄉垤施村和洛孟村,主要分布在紅河縣的十三個鄉鎮及周邊的哈尼族、彝族村寨,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哈尼族樂作舞和彝族樂作舞。其中,彝族樂作舞作為紅河縣的“縣舞”,是彝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過程中,模仿曬谷子、踩蕎麥等生產勞動動作,首先發明創造了“踩蕎舞”的基本動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代代相傳,人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發現、不斷發展,繼而在“踩蕎舞”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今天集歌、樂、舞為一體的“樂作舞”。樂作舞舞姿輕盈、瀟灑,膝部屈伸富有彈性,由十套舞步和兩套音樂旋律所組成,集中體現了彝族生態背景、生產體驗、生活場景。如舞蹈套路“踩蕎”“經線”“摸螺螄”是彝族先民模擬生產勞作動作衍化而來,其中“踩蕎”是由勞作時曬蕎麥、踩蕎麥的動作發展而來,“經線”則是由民間織布的一道工序發展而來。
目前,國家對彝族樂作舞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2008年6月7日,樂作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紅河縣,樂作舞不僅僅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當地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勞作休憩之余、喜慶節日之歡、休閑娛樂之遐,一起唱起歌圍圈而舞。
二、彝族樂作舞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資源,而彝族又屬我國六大少數民族之一。在彝族舞蹈中,由于彝族民族支系的不同,又或者由于地域的差異,其相應的舞蹈類型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精神內涵方面,還有藝術形式層面,而正是這種差異,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加絢麗多彩。紅河縣彝族樂作舞起源于生產勞作,深深扎根于民間,與彝族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彝族群眾情感、思想、文化的表達,記錄著彝族人民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習俗等。因此,彝族樂作舞在彝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彝族傳統藝術的代表,也是彝族歷史文化的載體。彝族人民跳樂作舞不僅能表達內心的情感、消除疲勞、愉悅心情、強身健體,還能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由于彝族人民對樂作舞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因此推動彝族樂作舞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紅河縣彝族樂作舞在傳承與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使許多傳統文化被邊緣化甚至消失,彝族樂作舞亦面臨著同樣的風險。不僅如此,由于年輕人的娛樂方式日趨多樣化,可供人們娛樂的項目更是不計其數,由于這些娛樂項目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使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逐漸減少,彝族樂作舞也因此面臨諸多挑戰。
(一)傳承人斷層
彝族樂作舞是彝族民間舞蹈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融合了彝族的音樂、舞蹈、服飾、民俗等文化元素,成為體現彝族民族特色、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的重要表現形式。然而,近年來,彝族樂作舞傳承人數呈下降趨勢,十分不利于彝族樂作舞的發展與傳承。
一是現有傳承人老齡化。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老一輩的彝族樂作舞傳承人已經老去,身體條件已經不再允許其有較大的肢體動作,導致樂作舞技藝面臨失傳。二是年輕一代對彝族樂作舞興趣不高。在現代社會中,年輕人普遍面臨著較大的經濟壓力,他們更傾向于尋找收入較高的工作,而較少愿意投入時間、精力學習民間傳統藝術,從而導致傳承人數量逐漸減少。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人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發生了變化,對彝族樂作舞這種傳統技藝缺乏興趣,使部分傳承人找不到合適的傳人。三是家長教育理念的限制。一些家長普遍注重科學、技術等學科的教育,而對傳統文化的教育相對較少,使青少年對樂作舞的了解不足,沒有形成主動傳承和發揚該舞蹈的意識。四是舞步套路豐富、技巧難度大。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難度較大,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學習和練習才能掌握。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去學習和傳承這些民間傳統技藝。
(二)宣傳力度不足
彝族樂作舞作為一種民間傳統舞蹈藝術,深深扎根于民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目前,彝族樂作舞僅在當地范圍內流傳,除了一些舞蹈專業人士有所了解,絕大多數人對彝族樂作舞知之甚少。
究其原因,一是重視不夠,宣傳推廣效果不理想。雖然當地相關部門采取了相關措施保護彝族樂作舞的傳承,但相比于其他的藝術形式,彝族樂作舞在宣傳與推廣方面還是存在不足。
二是宣傳方式落后,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運用現代化方式促進宣傳。社會在不斷進步,傳播方式不斷更新,各行各業的發展離不開新媒體平臺的運用。目前短視頻行業發展迅速,抖音、快手等平臺資源豐富,在此背景下,短視頻無疑是宣傳的絕佳手段。
(三)學習資源缺乏
一是目前專門講述彝族樂作舞的書籍資源較少,種類也不多。現有的此類書籍一般文字論述較為全面,但并沒有附帶相關學習視頻,只能作為專業人員查看使用,不適用于普通群眾。二是教育資源匱乏。絕大多數地方都沒有關于彝族樂作舞的教育資源,彝族樂作舞也只在民間舞蹈大類中被泛泛提及,即便本地學生也只能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課中學習少量彝族樂作舞,并沒有被納入學業考核,也未成為藝術特長生的專業。彝族樂作舞相關視頻很少,更難找到系統的教學視頻或者精彩的演出視頻,其主要原因是彝族樂作舞傳承人以年長者為主要群體,他們的短視頻拍攝、制作等知識缺乏。與此同時,目前舞蹈培訓機構也沒有彝族樂作舞的相關培訓,導致許多人沒有機會了解和學習樂作舞,缺乏系統的教學和一定的師資力量,這也是影響樂作舞發揚和傳承的因素之一。
(四)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是發展的根本,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如此。當今彝族樂作舞面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一是地方過于重視經濟發展,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資金投入不足。同時,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現代科技的共同推動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娛樂方式日益多元,一些企業逐利意識占主導,不愿對傳統舞蹈文化的發展投入資金。二是對傳承人的補貼不足。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有相應資金補貼,但補貼金額有限,無法支持傳承人進行一系列傳承活動。而傳承人沒有籌措資金的渠道,無法以演出等形式創收,又影響了傳承的積極性。資金的缺乏給彝族樂作舞發展帶來的是一系列連鎖反應,阻礙了彝族樂作舞的發展。
四、紅河縣彝族樂作舞傳承與發展的對策
(一)培養傳承人,鼓勵年輕人學習
在保護彝族樂作舞的過程中,應加強傳承人的培養,鼓勵年輕人參與樂作舞的學習和表演。
1.設立傳承人機制
鼓勵年輕人跟隨傳承人學習彝族樂作舞,并給予他們一定的榮譽和獎勵,支持有志于傳承彝族樂作舞的年輕人擔任傳承人,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支持。
2.開展“非遺進校園”
具體而言,一是在中小學、高校中開設彝族樂作舞的藝術教育課程,讓更多學生參與樂作舞的學習與表演,促進樂作舞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如此,各中小學的體育課程中還可以開設融入彝族樂作舞元素的民族健身操課程,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了解和認識彝族樂作舞文化。二是邀請圈內彝族樂作舞專家、學者、傳承人等進入校園、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述彝族樂作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樂作舞的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彝族樂作舞歌、舞、樂相兼的藝術表現形式。
3.面向社會培養傳承人才
通過舉辦彝族樂作舞蹈比賽和表演等活動,激發年輕人對樂作舞的興趣和參與度,引導其自覺承擔起傳承和發展彝族樂作舞的責任。
(二)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樂作舞影響力
在擴大樂作舞影響力方面,一是通過招攬專門的宣傳推廣專業復合型人才,并進行定期的人才培訓,讓樂作舞緊跟時代步伐,使樂作舞可以得到有效傳播,從而帶動彝族樂作舞的發展。二是要積極利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發布樂作舞相關視頻、圖片等資訊,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讓樂作舞從線上社交媒體平臺融入線下群眾的生活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宣傳推廣作用。三是舉辦樂作舞的宣傳活動,如舉辦講座和研討會、設立工作坊等,讓群眾了解和認識彝族樂作舞這一舞蹈形式。四是與當地旅游、文化、教育等機構合作,共同推廣彝族樂作舞,擴大其影響力,并鼓勵樂作舞創作者在保護樂作舞“原汁原味”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結合現代元素進行創作,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五是發展彝族樂作舞產業,將彝族樂作舞與傳統文化產業相結合,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為樂作舞的傳承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增加資金投入,拓展資金籌措渠道
一是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彝族樂作舞傳承及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用于彝族樂作舞的培訓、演出、研究和交流等活動,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樂作舞的學術研究,為傳承與研究工作提供理論支持。二是使彝族樂作舞積極融入當地旅游業,通過協助文旅部門拍攝各種形式的舞蹈短視頻來擴大影響力,并讓彝族樂作舞在旅游景點展露風彩,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彝族樂作舞,而且可以吸引社會力量和個人投資。三是相關部門聯合出版社、教育機構、高校等,出版關于彝族樂作舞漫畫書籍或者專業藝術書籍,通過售書的方式增加收入。四是傳承人、舞蹈機構以及當地相關部門聯合舉辦各類社會公益演出,通過公益演出的方式讓更多人看到彝族樂作舞震撼的表演效果,吸引贊助商投入資金。
(四)創新表演形式,促進樂作舞走出去
彝族樂作舞是中國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強化民族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強文化交流合作是時代發展趨勢。一是可通過區域合作的方式,鼓勵不同地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享樂作舞的文化資源,促進樂作舞在不同地區的發展。二是可創新彝族樂作舞的表演形式,對樂作舞進行創新性發展,結合現代表演形式和技巧,使其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促進樂作舞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三是要積極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讓樂作舞走向國際舞臺,使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樂作舞產生了解和認同感,促成各國之間的合作關系,讓樂作舞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其更大的價值,推動其創新、穩定發展。
五、結語
樂作舞作為紅河縣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彝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對樂作舞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秉持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熱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新,讓樂作舞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周慶,羅銀偉.紅河縣彝族樂作舞生態學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3,21(01):18-20+25.
[2]何欣.淺談紅河地區樂作舞藝術特征的發展趨勢[J].大眾文藝,2017(09):58.
[3]程玉.紅河縣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的文化闡釋[J].明日風尚,2018(05):122-123.
[4]張富林.紅河縣垤施村彝族“樂作舞”辨誤[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05):61-65.
[5]李兢.試述重視和加強紅河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作舞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要性[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06):174+176.
[6]劉婷婷.紅河州哈尼族彝族“樂作舞”廣場推廣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7]楊臻偉,謝莉鳴.淺析云南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以大理地區白族舞蹈為例[J].中國文藝家,2017(06):107-108.
[8]薛櫻,張國陞.云南紅河彝族樂作舞及其音樂概論[J].民族音樂,2022(03):70-73.
(作者簡介:鄧玟,女,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