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夠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夠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诖?,本文探討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性,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新策略,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二、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廣和傳播傳統文化
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策劃和組織各種內容與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有效推廣和傳播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傳統節日類文化活動。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價值觀念,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中國傳統節日源于古代農耕文化,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文化創造,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最具活力和影響力、最具民族特色和個性的傳統文化,其中寄托著無數美好的愿望,已積淀成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通過在傳統節日組織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使人們在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非遺展示、文化講座等活動。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和參與性強的非遺展示活動,充分彰顯非遺與現代生活的深刻聯系,描繪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傳承、弘揚的美好圖景,是展示非遺成果、呈現非遺之美的創新之舉。群眾文化活動可以為人們提供傳統文化傳播的平臺,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非遺技藝的獨特藝術價值,進而增進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近期連續組織非遺傳承人將“非遺·雅集”搬進街區,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駐足觀看和體驗。“非遺·雅集”集宣傳展示、產品銷售于一體,每次會設定不同的主題,邀請不同項目的傳承人來到現場,與游客互動。不久前,活動邀請到碑林非遺戲曲妝容傳承人黨莉莉和戲曲盔帽制作與箱倌技藝傳承人霍耀武,帶來了精彩的戲曲表演,讓游客從演唱、盔帽、戲服、妝容等方面近距離感受到戲曲文化的精深?;顒蝇F場異常熱鬧,精湛的技藝和非遺之美,讓游客感到不虛此行。
(二)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方式,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內容與形式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濱州市胡家園街道公共服務辦高度重視文化惠民工作,聚焦群眾文化需求,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街道開展的“廉潔潤初心”書畫展,組織轄區書畫愛好者歡聚一堂,在書情畫意中“繪制”美好生活;將文藝展演、情景劇演出等形式融入社區建設中,積極發揚志愿服務精神,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共建美麗和諧家園?;顒右院霌P傳統文化、提升群眾文化水平為目標,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三)有利于提升群眾文化素養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文化素養是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通過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可以為群眾提供多樣的文化藝術學習機會,拓寬文化視野,培養審美能力。沂水縣沙溝鎮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全鎮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上半年共入村開展文藝下鄉演出67場,播放公益電影100余場,服務群眾近萬人。一系列貼民心、聚人氣的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素質。
三、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
目前,個別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上過于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造成活動缺乏吸引力,無法滿足群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其原因在于缺乏對群眾需求的深入調研和了解,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只局限于舞蹈表演、書畫展覽等,未能及時掌握和滿足群眾對不同類型、不同風格文化活動的需求。
(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陳舊
由于一些地方群文機構文藝節目資源有限,常年表演相同的文藝內容,活動內容同質化,導致群眾產生了審美疲勞,無法激發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如某地連續幾年都在舉辦相同主題的傳統戲劇表演,盡管這些表演在初始階段可能非常受歡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缺乏內容創新則逐漸無法吸引觀眾,觀賞人數逐年減少。這種活動不僅降低了群眾的參與度,也違背了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初衷。
(三)資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資金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基礎,然而,當前相關部門資金投入常常難以滿足活動的實際需要,缺乏充足的預算和經費保障,使群眾文化活動在策劃組織、宣傳推廣以及具體落實等方面受限。此外,資金不足還影響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實踐,降低了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使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四)宣傳力度不足
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效果直接影響基層群眾的參與度。目前,個別地區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忽視了宣傳的作用,導致群眾文化活動缺乏影響力,難以發揮活動的社會價值。
首先,過于依賴傳統線下宣傳方式,在文化活動宣傳過程中未能有效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等新型媒介,宣傳方式滯后,導致活動影響力不高,群眾對活動的了解不充分,參與度較低。其次,活動宣傳的可持續性不足。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缺乏長期規劃與持續推進,難以形成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策略
(一)創新活動形式,實現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多樣性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可以采取一系列創新策略來優化。
1.注重活動形式的創新
打破傳統的活動形式框架,可以設置新型的藝術表演形式、創意展覽展示方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提升活動的吸引力和參與度。
2.重視參與方式的創新
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將線下與線上參與方式相結合,使更多人可以通過網絡參與到活動中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分析群眾需求和喜好,精準投放活動資源,提升活動的針對性。例如,2022廣東數字文化推廣活動以“粵新年·有虎氣”為主口號,活動設置“話你知”“帶你游”“同你玩”三大專題,作為新春文化大禮包,活動有線下制作傳統美食、學竹編剪紙,線上看行街游藝、賞民俗風情等,為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惠民大餐。
(二)挖掘區域文化特色,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質量
為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質量,可以通過挖掘區域文化特色來豐富活動內容。
1.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
了解本地的歷史、傳統、民俗、藝術等文化元素,通過組織展覽、表演、講座等形式,將本地文化資源呈現給群眾,加強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推動活動內容創新
除了常見的群眾文藝展演,可通過非遺作坊、手工藝作品展的形式鼓勵群眾參與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創作活動,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
3.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
邀請其他地區的文化團隊、藝術團體等參與群眾文化活動,展示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通過交流與合作,汲取其他地區的活動經驗和優勢,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升活動的質量。山東省泰安市近幾年探索的“文化走親”模式值得借鑒。2015年起,當地文化部門秉承資源共享的理念,推動轄區8個縣(市、區)的文藝隊伍“串門走親戚”,節目交流互演,凸顯地方特色,極大地活躍了全市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拓展資金來源,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資金是文化建設的基礎。近年來,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為有效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拓展資金來源。
1.爭取相關部門資金支持
爭取群眾文化專項資金,并通過做好詳細的資金使用明細,使每一筆資金都用到實處。
2.吸引社會力量的支持
可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提供品牌曝光等方式,吸引企業贊助文化活動。只有資金來源多樣多元,才能突破文化發展的資金瓶頸,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例如,中山市相關部門制定《中山市“綠色暑假 繽紛文化”活動資助計劃》,建立撥款資助的長效機制,每年資助50多家社會組織開展近百項“綠色暑假 繽紛文化”系列大小活動,以小量有限的資金撬動更多社會文化團體和社會資金參與活動策劃,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結合模式,推動“綠色暑假 繽紛文化”活動向社會化方向發展。
(四)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宣傳方式相結合,擴大群眾文化活動宣傳覆蓋面
為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可以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擴大傳播范圍和提升傳播效果。
首先,與當地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建立合作關系,加大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報道和宣傳力度。通過電視節目、廣播等形式,將活動信息推廣給更多的人群。
其次,創建群眾文化活動的官方賬號,用于發布活動信息、活動回顧等。發布有關文化活動的精彩照片、視頻,或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現活動的魅力和亮點。定期更新內容,與粉絲互動,增強與群眾的聯系。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能夠更廣泛地傳播活動信息,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同時,通過新媒體平臺提供的數據分析功能,了解受眾的興趣和需求,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優化宣傳內容和傳播策略,提高傳播效果。要建立專業的運營團隊,負責新媒體平臺的管理和運營,定期進行活動宣傳計劃的評估和調整。為加大文化生活宣傳力度,做好面對面的宣傳,壽光市在鎮街開通新媒體、張貼宣傳畫,在村(社區)充分利用微信群、“村村響”廣播,大力宣傳文化建設成就、亮點,全面提升群眾的文化活動參與度。
(五)建立健全合作機制,拓展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空間
文化館可通過與社區、行業協會、文化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協調和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通過開展多方合作、共同籌備活動,有利于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和資源,提升活動的規模和質量。例如,上海黃浦區文化館支部和共建單位大同居委會聯合舉辦的 “精彩夏日,美麗大同——大同花園繽紛之夏文藝納涼晚會暨黃浦區(創作)獲獎優秀作品展演”,在大同花園精彩上演。區文化館與大同居委會不僅為社區居民獻上了精彩豐富的節目,也拉近了社區與居民、文化館與居民之間的距離,更發揮了社區文化建設的骨干作用,同時為開展區域化黨建的共建互動打開了新的局面。
五、結語
群眾文化活動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目標,通過豐富活動的開展形式、提高活動的內容質量、拓展活動的發展空間、加強宣傳與傳播工作,可以不斷提升基層群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熱情,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文化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李瑞.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策略[J].大眾文藝,2017(18):15-16.
[2]劉毅超.淺析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2(23):99-101.
[3]蘇文斌.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模式探討[J].藝術家,2021(07):118-119.
[4]許靜.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策略探討[J].參花(上),2023(09):119-121.
[5]劉宗衛.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創新力度 [J].農家參謀, 2020(08): 250.
[6]于晶晶.新形勢下大型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策略分析 [J].藝術品鑒, 2020(08): 365-366.
[7]楊秀娥.關于新形勢下組織與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思考 [J].參花(上), 2020(03): 121-122.
[8]劉海娟.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創新力度[J].參花(上), 2019(06): 160.
[9]鄒資玲.論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組織與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J].參花(下), 2019(04): 159.
[10]蔣明娟.淺談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創新力[J].參花(上), 2019(04): 156.
[11]常娜.試論新形勢下如何策劃與組織群眾文化活動 [J].大觀(論壇), 2018(08): 118-119.
[12]陽丹.淺談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創新力度[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 2(20): 10+12.
[13]張海珠.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策略探微[J].大眾文藝, 2017(17): 16.
(作者簡介:王燦,女,本科,曲阜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