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旅融合發展成為新時代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趨勢。近年來,信陽圍繞文化旅游打造了“山水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旅游”“茶文化節”“根親文化節”,等等,使信陽的文化旅游產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隨著人們對旅游消費需求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的轉變以及我國相關產業政策的支持,信陽市文旅產業開始面臨更多的問題,急需注入新的發展元素,尋找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路徑。本文通過剖析信陽文旅視覺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關于融媒體助力信陽文旅視覺傳播的策略。
二、融媒體時代信陽文旅視覺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有效展示不足
信陽市被國家認定有較高價值的文物點7494處,文物總數在河南省排名前列,現有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13個。信陽的民歌、花鼓戲、茶葉等民俗文化產品共計有212項被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優秀文化遺產名錄。信陽紅色文化底蘊深厚,但是目前17個4A級旅游景區中,屬于文化類旅游景區的僅占30%,知名度較高的5A級文化旅游景點只有雞公山,各區縣政府對信陽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傳統建筑藝術、美食文化等其他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還存在不足之處。
(二)旅游視覺文化形象建構缺乏品牌塑造
1.品牌認知度不高
在建構信陽文旅視覺符號的基礎上,打造品牌視覺形象是旅游產業縱深發展的路徑。信陽在視覺旅游品牌的打造方面缺乏主題性和系統性的品牌建構,其品牌形象只局限于城市標識、宣傳海報等,與旅游產品的融合以及旅游產業中的應用比較有限,沒有充分發揮城市形象建設與文化旅游融合對城市更新的合力。
2.文旅產品外觀設計缺乏地域特征
旅游文化產品要吸引游客,就要借助差異化的地域文化特點進行品牌打造,強調產品的獨特性,提升資源感召力,激發人們的旅游欲望,再進一步地轉化為旅游行為。信陽的文旅產品缺乏設計, 很少融入當地傳統文化, 很難讓游客充分感受到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以信陽市周邊的鄉村旅游為例,雖然旅游產品的數量較多,但大部分規模較小,包裝只是簡單的盒子或者袋子, 有些商品甚至根本沒有外包裝,并且相鄰村鎮的旅游產品類似,都是以葛根、茶葉等農產品為主,并沒有將自身的特色融入其中。無論是自留還是作為伴手禮,在類似的旅游產品之間,游客都會更傾向于購買那些帶有獨特地域視覺元素的產品。
(三)旅游基礎設施有待改進,游客參與度低
近年來,信陽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尚不能滿足當下旅游新業態對旅游基礎服務設施的需求,也未形成完善的基礎服務設施體系,基礎服務質量還有待提高。目前,信陽大部分景區的旅游交通標識牌、旅游導覽圖、停車場指示牌、景區觀光車等基礎設施仍較為陳舊,沒有結合景區特點進行視覺設計,甚至存在一些指示性標識不清晰的情況。
除此之外,信陽大部分景區還存在服務互動性不足,游客參與度低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景區服務人員缺乏服務意識。大部分景區的服務人員沒有相關從業經驗,缺乏系統的培訓,對景區的產品特色也缺乏了解,因此普遍缺乏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景區的活動項目普遍較少,無法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
(四)文旅資源缺乏視覺思維展示和數字化管理
信陽文旅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了電視和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工具,但其宣傳策略卻缺少視覺思維的展現,沒有系列化的節目來增強其宣傳效果,也沒有系統的整體規劃來逐步推進宣傳工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信陽的文化旅游資源并不能很好地與現代傳播渠道融合,反而被邊緣化。這種情況顯然與新媒體的總體背景格格不入,也阻礙了信陽傳統文化面向河南,甚至面向全國的傳播。
信陽已有的文旅視覺傳播主要依賴傳統的戶外廣告投送方式,例如公交車、火車站等平面傳播途徑,其單一性和封閉性在很大程度上和信陽文旅的豐富多彩不相符。在新媒體環境下,對旅游資源的管理也缺乏新穎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以“圖像”形式存儲景觀和活態文化樣態的數字資源庫。因此,管理手段過于單一,方法過時,進程緩慢。
三、融媒體時代推進信陽文旅視覺文化傳播的對策
(一)充分挖掘文化內涵
首先,應充分挖掘信陽已有的文化旅游資源,將部分小眾的文化資源提上開發日程,追溯其發展演變的歷程,找尋有記憶點的形象和故事,為每個具有開發潛力的景區量身定做一套旅游模式。
其次,已經被充分開發的文化資源要想收獲更多客流量和游客的反饋,除了現有的傳統旅游模式外,還可以嘗試更多新型的聯動宣傳方式。以“紅色文化”為例,景區宣傳部門可以選擇與各個學校或單位合作排演幾部優秀的話劇或微電影。一方面,可以將紅色文化內涵用更加生動的形式講述出來;另一方面,還能擴大紅色文化在學校和社會中的影響力。
最后,文化類旅游景區不僅僅需要文化內涵支撐,更需要審美與文化內涵的相輔相成,在打造文化類旅游景區時,可以學習其他地區較為成功的做法。現如今國內外許多旅游景點都設計了沉浸式戲劇、沉浸式演出等,如山西平遙的大型實景沉浸式演出《又見平遙》,蘇州滄浪亭的沉浸式戲曲《浮生六記》以及河南鄭州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這些演出既激發了游客的興趣,又更好地讓游客體會到了景區真正想展示的文化內涵。信陽有許多紅色英雄故事,但廣為人知的卻寥寥無幾,將這些故事打造成形式新穎的沉浸式戲劇演出,既能讓景區走出目前因枯燥乏味而難以吸引游客的困境,又能講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
(二)建構差異化視覺文化形象
1.打造城市品牌形象IP
首先,對城市品牌視覺形象進行提煉和再設計,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城市IP形象。其次,以城市形象IP作為基礎,通過動漫、電影等形式打造情節豐富的故事,豐富IP形象內容。
文化旅游從經濟角度看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經濟,旅游消費背景下,特色文創旅游產品就是其消費者與當地文化最直接的媒介之一。以城市IP形象為基礎開發設計文化旅游衍生的旅游線路和旅游文化創意產品,在豐富旅游文化創意產品的同時,提升文化旅游體驗,從而帶來經濟效益。
“山哥茶妹”這兩個城市IP形象較好地體現出信陽的文化特質,在性格塑造上,“山哥”勤勞勇敢,“茶妹”可愛靈動、善良純真,充分展現了信陽人民的美好品質。在形象設計上,匯集了色彩鮮明的信陽元素,因此有利于信陽城市品牌的傳播。由此可知,城市IP形象的設計應做到既能放大地域元素,又兼具可愛的外形特征,只有這樣的形象才更利于IP的產品衍生。
2.改良公共基礎設施外觀設計
建構視覺文化形象重要的一環就是城市的建筑與公共基礎設施應設計帶有信陽文化特色的形象,無論是形狀、色彩或是圖案,都應根植于信陽本土文化特色。路牌、公交站、門店招牌、小吃街推車等都可以進行統一設計和規劃,將原本呆板的外觀設計成帶有茶葉、花鼓或山水等色彩豐富、抓人眼球的趣味性外觀,既方便城市管理,又能夠打造多道亮麗的風景線。
3.城市視覺形象與文旅協同
協調旅游開發建設與品牌管理,可以提升旅游項目可持續性和品牌價值。首先,確定城市品牌形象特點和要求以保證旅游項目與品牌定位相符。其次,優化旅游項目的視覺設計,選擇合適的色彩、字體、圖像等元素,以及精心設計的標識和標識系統,使其成為品牌重要的表達方式,并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同時,要成立專門的團隊或機構來負責品牌管理和旅游管理協調工作,確保品牌價值能夠得到有效傳播和體現。
(三)創新數字化旅游模式
1.虛擬技術構建場景
首先,將信陽各個旅游地的景色拍成圖片或短片,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預測消費者的心理和習慣,以消費者的愛好在其常用的App中進行旅游目的地推薦,通過視覺感官吸引游客,形成景區在受眾群體中的無意識傳播。其次,通過對特色旅游資源的數據采集,利用 VR、AR等新型技術,構建故事化、場景化、特色化的傳播內容,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媒體、旅游平臺等進行信陽旅游品牌的傳播。
2.搭建智慧旅游景區
信陽目前應用較多的智慧游平臺是公眾號“走讀信陽”,雖然點進主頁可以看到景區、線路、酒店等不同板塊,但真正應用時卻存在景區列表不夠完整,酒店、鄉村旅游、民宿客棧列表空白等問題,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一體化的智慧旅游。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實現信陽智慧旅游景區的搭建,可以將信陽市區及周邊鄉村的景區與各縣域內的大小景點進行整合,建立一個完整的旅游資源數據庫,設計電子票務系統、AR體驗服務等,實現市、縣、鄉鎮一體化的旅游系統,滿足現代消費者對景區智能出游服務的需求,提高景區的服務效率,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降低服務成本。
(四)提升城市旅游服務水平
旅游目的地自然特色和人文景觀是品牌的核心要素,美食、服務等都是品牌的配套要素。除了自然特色和人文景觀,信陽還應注重社會公共服務、旅游基礎設施、美食文化等配套要素,相關部門應繼續挖掘城市深層內容,推進城市常態化治理工作,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精細化的服務保障。如在“茶文化節”“根親文化節”期間免費接送游客,鼓勵多家餐館、酒店等場所提供人性化服務或幫助,設計價格親民的特色菜單等,提升城市旅游服務水平,推廣當地特色實惠的美食,給予游客地域性人文關懷,讓信陽成為部分游客度假休閑的常擇目的地。
(五)拓寬視覺傳播路徑,開拓文旅市場
1.網絡途徑
互聯網作為傳播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旅游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發展迅速。要加強互聯網思維,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即時性和交互性強的社交媒體傳播平臺中,通過通俗易懂的短視頻及音頻圖像解說來傳播旅游文化相關信息。
2.公益展覽途徑
為了更深入地推廣信陽旅游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日常工作中應始終將推廣優秀文化視為一項關鍵任務,并組織更多以信陽紅色文化或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公益性展覽活動。同時在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時也要注重將信陽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其中,這樣才能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通過持續加強以信陽文化為主題的公益展覽活動,我們不僅可以廣泛傳播這些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相關歷史知識,還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來傳播信陽旅游文化的深層精神內涵。
例如,在信陽博物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等舉辦的文化歷史展覽中,設計相關歷史的實景模擬、體驗參與、紀錄片展映等活動,引導群眾通過視覺去感知圖像蘊藏的歷史和精神。為了進一步豐富文化活動,可以策劃一系列以信陽傳統民俗為題材的演出活動,如花燈表演、舞龍舞獅、花鼓戲等,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參與,深度感受信陽獨特的歷史魅力和文化底蘊。除了上述活動,還可以組織以“紅色信陽”和“北國江南”為主題的書畫展、攝影展,這將使信陽的文化傳播更加鮮活和有趣,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了解信陽旅游文化的途徑。
(六)文旅共融,拓展信陽旅游產業新生態
信陽應滿足受眾的需求,拓展新形態的旅游潮流,規劃出迎合互聯網年輕群體的新型旅游線路。例如2023年互聯網大火的“City Walk”旅游形式對城市本身的旅游資源要求不高,而信陽本身是全國宜居城市的代表,非常適合借助這種出游形式進行路線規劃與宣傳。再如,信陽有羅山縣靈山寺這一名氣較大的寺廟,信陽文旅可以依托靈山寺,把賢隱寺、祝佛寺等多個寺廟結合起來規劃成一條全新的旅游路線,帶動周邊的旅游消費。
四、結語
基于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趨勢,本文對信陽市目前文旅產業視覺傳播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對融媒體時代推進信陽市文旅視覺文化符號的開發與實現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信陽文旅產業傳播發展的問題,實現信陽文旅更好更快發展的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媒體融合時代‘中國節日’系列與信陽文旅視覺文化符號實現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3XW022)。
(作者簡介:米瀅靜,女,碩士研究生,信陽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戲劇影視學;李琦琦,女,碩士研究生,信陽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