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有著極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明清時期,曲藝全面發展,古箏為其伴奏樂器之一。隨著傳統音樂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大批作曲家開始嘗試把曲藝和箏曲進行結合,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青年作曲家陳哲創作的箏曲《晨興》便是其中之一。《晨興》作為一首創新作品,作曲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對這一古老樂器不斷地進行探索,既融入了古箏傳統技法,也采用了一些新式的演奏技法,使這部作品不僅有傳統曲藝韻味,同時又富有時代氣息。
二、箏曲《晨興》的創作概述
(一)作曲家簡介
陳哲,青年作曲家,先后師從著名作曲家徐之彤、唐建平,作品涉及中西管弦樂隊、室內樂、器樂獨奏、藝術歌曲及舞蹈音樂等各類音樂體裁。近年來,其創作了多首古箏作品,如《蒼歌引》《大武》《晨興》《逐日》等。其作品自創作以來,就深受各演奏家及廣大箏曲愛好者的喜愛。在創作箏曲之前,她常年作為藝術指導為王中山、宋心馨等音樂家以及各古箏音樂會進行伴奏。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陳哲更加熟悉古箏創作的語境、樂器的性能以及人工定弦的特色。因此,她所創作的箏曲,在指法編排上科學合理,且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以及旋律美和情感美的統一。
(二)創作構思
《晨興》汲取了京韻大鼓的經典之作《丑末寅初》的素材進行創作,充滿純粹、地道的老北京味道,同時以“散、慢、中、快、急”這種由靜至動的速度推進來構架全曲,表現了老北京胡同的街坊鄰里或悠閑自得或忙碌緊湊的晨間生活。此曲應著名古箏演奏家毛丫之邀所創作,為其原創劇場型音樂會《老北京胡同》第一幕的器樂演奏部分,原名《晨夢初醒》。
三、京韻大鼓元素在《晨興》中的應用
(一)京韻大鼓概述
京韻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及部分東北地區,是中國北方說唱音樂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在全國的說唱音樂曲種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演唱時采用北京方言,所以也被稱為“京音大鼓”。京韻大鼓是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后發展而來,被當地百姓稱為“怯大鼓”。在傳入天津、北京后,經過劉保全先生的創新,采用北京語言聲調來吐字發音,并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形成了新的唱腔,之后統一稱之為京韻大鼓,屬于鼓詞類曲藝音樂。京韻大鼓在表演形式上雖然比較簡單,但表現內容十分豐富。
(二)京韻大鼓的唱腔元素在《晨興》中的應用
1.平腔
平腔是京韻大鼓最基本的唱腔之一。平腔的曲調線條平緩,音調與敘述語調相近,有口語化特點,適于敘述故事,多見于慢板。在這首曲子的慢板上,可以看到其對平腔的模仿。
該樂段旋律相對平穩、節奏緩慢地展開。樂段可分為2個樂句,在第1樂句(第14~17小節)中,整個旋律在較高的音區,以mp的力度輕柔、緩慢地展開,其樂句以3個連續的復附點八分音符結束,用左手快速地按壓至la音,以體現清晨的薄霧景象。第2樂句(第18~22小節)的旋律尾音落在主音上,為穩定終止,節奏歡快,音域開始下降,代表著新一天的生活將正式開始。慢板主要表現為“朦朧”,演奏時顆粒感漸弱,配合樂句的強弱力度,使其柔和而又連貫。
第1樂段結束后,作曲家用鋼琴演奏間奏旋律。慢板中出現了2次間奏,每次間奏結束,古箏旋律都會以do開頭,開始新的樂句。鋼琴與古箏的銜接音為主音,且古箏旋律的展開由倍低音區和高音區依次出現。這樣反復強調主音使樂曲舒緩,表現出平腔平緩的節奏特點。
2.長腔
“長腔”也稱為“大腔”,其聲腔持續較長,柔和細膩,回轉悠長,有利于情感的表達,以平腔為引子,經常在曲終之前穿插出現。長腔的音域較低,旋律始終保持平穩,不會出現大幅度的跳躍。在箏曲《晨興》的引子部分,也有對長腔調的模仿。其第5小節由弱起漸強的左手刮奏伴隨著右手7拍遙指展開旋律,后緊接第7小節富有張力的拍擊技法,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逐漸天亮的場景。
3.挑腔
挑腔又稱高腔,是京韻大鼓中應用較多的腔體之一,也就是先上挑音,然后下行,形成高低交叉的旋律線條。它通常用于演唱的開始樂段,聲音洪亮,音域寬闊,善于表達感情。在第25小節,第1次間奏結束后,古箏在高音區用帶有上下滑音、復附點節奏的遙指,凸顯了清晨起床時的情緒。在演奏時,左手的上滑速度要迅速且有力,下滑反之,給予情緒上的緩沖。
(三)京韻大鼓的韻元素在《晨興》中的應用
腔與韻是京韻大鼓的精髓,兩者缺一不可。所謂“韻”,就是對唱腔旋律的修飾,使作品具有地方特色。古箏右手為撥,左手為按。在箏曲中,“韻”更多地被視為左手上的韻律,可以采用倚音、滑音和震音等演奏技法,在京韻大鼓中構成裝飾性音符,起裝飾作用,達到一定的演繹效果。
1.滑音手法
在古箏的彈奏中,“韻”的運用——滑音是最基本的技巧。在古箏彈奏中,滑音手法指的是在彈奏完右弦之后,左手在左弦上按弦,然后再松開,從而獲得音高的變化。箏曲《晨興》中存在著許多滑音,可以將其分為上滑音和下滑音。如第36小節中上滑音的節奏比較迅速,此滑音的演奏方式借鑒了京韻大鼓唱腔中的上倚音。因上倚音在京韻大鼓唱腔中是快速的,在琴弦上出現這樣的標記時,則應以更快的速度來完成按滑。在演奏這個音符之前,要想使按、滑速度更快,應該用左手半按琴弦,右手彈撥完快速按音,兩只手幾乎同時發力,這種彈奏的效果使人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力量感。
在箏曲《晨興》中出現下滑音時,要用左手作韻,模仿柔和的語調,用稍微緩慢的速度進行均勻的按滑,在中板第82~107小節尤為明顯。此樂段的情緒是以《丑末寅初》中漁夫劃船的情景為素材,表現出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
2.顫音手法
顫音是一種用來表現“情”的曲藝技法,在曲藝中強調“聲情并茂”。在唱腔中,適當運用顫音技巧,可以有效地表達情緒,增強樂曲的表現力。顫音是古箏的基礎技法之一,類似于京韻大鼓中的潤腔。它的演奏方式是用右手撥琴,左手小幅度地在琴弦上按揉。由于古箏在彈奏時有很強的顆粒感,所以顫音的應用不僅加強了音色的變化,而且還能產生優美、動聽的曲調。如第28小節中第4拍所用的是古箏的“輕顫音”技法,在不改變基本音高的情況下,由顫音技法產生余音,力度漸弱,輕顫音的音效展現出了一種柔和的情緒,樂曲便從敘述轉向了抒情。
(四)京韻大鼓的打擊元素在《晨興》中的應用
京韻大鼓的表演形式為演唱者邊擊邊唱,右手持鼓箭敲擊高腳架書鼓,左手持木質鼓板進行擊節,其他的伴奏樂器還有大三弦、琵琶等。在箏曲《晨興》中,作曲家通過使用一些古箏技法以及特殊的擊打方式,模仿了京韻大鼓打擊樂器所產生的音效。在京韻大鼓里,一首曲子唱完后,演員會敲擊鼓面,以示表演的結束。箏曲《晨興》亦是如此,在樂曲的最后,重現了樂曲引子中的拍擊手法、鋼琴的和弦。這既是對京韻大鼓結尾的一種模仿,也是對音樂開頭部分的回應,使樂曲首尾相互呼應。
四、箏曲《晨興》的演奏分析
作曲家陳哲在箏曲《晨興》的定弦上使用了最基礎的古箏調式:G調。樂曲運用了基礎調式來表現老北京韻味,使其更具有獨特性。在《晨興》的結構安排上,融合了我國戲曲曲藝的結構,以“散、慢、中、快、急”這種由靜至動的速度來創作全曲。在節奏、節拍上,作曲家則是以大量的混合拍進行節拍變化,在速度安排上,作曲家融入西方的作曲形式,尤其在慢板至中板行進、快板與急板行進段落里進行了多次的速度變化,以此來體現老北京各個年齡層人物的特點。
(一)散板中的“泛音”
《晨興》的散板部分(1~13小節),開頭運用了2組低音和泛音,第1組左右手采用輕巧觸弦的方式,同時用小指將低音撥出,逐漸進入到高8度泛音彈奏,至余音快結束時進行第2組的低音及泛音彈奏。同時也遵循“同樣組音進行強弱對比”的處理原則,第1組到第2組的彈奏過程中,逐漸加強力度,至高音re時對泛音進行由強減弱再漸強的處理。該部分描繪的是清晨天還未亮,泛著白霧朦朧不清的情景。在演奏開篇散板部分時,應先做好呼吸的調整,掌心向內,小指側邊觸弦,力度適宜,將低音的音色展現出來,從而體現清晨的朦朧。另外,在演奏開頭散板部分時不宜用過大的力度。
(二)慢板中的“滑音”
慢板部分是由第14~57小節組成的,這一樂段以滑音技巧為主,作曲家給了2處演奏提示。第1處是慢板剛進入時的“清新朦朧”,其演奏力度不宜過強,且該部分運用了大量的滑音,表示天將要亮了的場景,充分表現了古箏的特點。作曲家給的第2處提示為“掙扎”,運用了高音mi及高音la的連續滑音,就像學生冬日早上掙扎著起床的復雜心情。作曲家在創作慢板部分時,提示處所演奏的音區及速度都不一樣,充分地體現了各個年齡層人物的不同特點。隨著速度的變化,演奏時應由慢漸至快。最后根據所提示的“一字一句”慢慢連接中板部分。
(三)中板中的“琶音”及“滑音”
首先,中板部分是由58~107小節組成,均在中低音區彈奏。在演奏這一部分時,應保持充分的力度。其第74~80小節,每小節第3拍運用琶音技法,彈奏時要把控好音色,使樂感強而不燥、燥而不虛。手指先拿住琴弦,發力時手的重心向下沉,控制好力度,使每個音具有顆粒性,演奏出來的效果清新朦朧且音色扎實。
其次,中板的滑音部分多為快速的直線上滑。第82~107小節,作曲家在此標注“悠悠蕩蕩的”,該樂段借鑒了《丑末寅初》中描寫漁翁泛舟的唱段,演奏時應將小船在水上晃蕩的情景盡可能表現出來。此樂段滑音的運用,左手力度要柔和,將上下滑音形成一個“圈”,使旋律聽起來圓潤飽滿,且力度不宜過大,表現出小船悠悠蕩蕩、怡然自得之情。中板樂段的演奏要將由慢漸快的感覺充分體現出來,而“快”則是在不緊不慢的狀態下快,避免一味提速以致上升到快板的速度后反而導致提速困難。
(四)快板中的“掃弦”
快板開頭部分,作曲家為此處標注的是“帥氣十足”。運用掃弦技法突出旋律重音,掃弦時在低音區用左臂帶動左手,手指并攏,往外撥四到五根弦。掃弦動作要輕盈又有力道,灑脫又自如。該樂段演奏時要將“帥氣”展現出來,使旋律緊湊,為急板做準備。
(五)急板中的“快速指序”
急板作為樂曲的高潮部分,以快速指序為主。作曲家通過密集指序演奏方法,以左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的級進變化描繪人們繁忙的生活。節拍和重音的不斷更迭推進音樂律動發展,在演奏時要注意節奏的變化和倚音的處理,以清晰的音色呈現出來。在214小節處,根據作曲家的提示“明顯的撤速并不斷漸慢至結束”將急板的最后部分,也就是樂曲的結尾一字一句演奏清楚,刮奏、琶音一氣呵成,完成整首樂曲的演奏。
五、結語
在現代音樂多元化發展的進程中,傳統音樂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特點相符,不斷地進行創新,以迎合廣大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古箏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演奏者對傳統音樂進行全面的認識,方能將傳統文化有效地傳達給廣大群眾。箏曲《晨興》是古箏和曲藝相融合而成的作品,作曲家將京韻大鼓元素運用于古箏的演奏,體現了古箏音樂創作的一種創新。本文通過結合自身演奏體會,對箏曲《晨興》中京韻大鼓音樂元素的應用與演奏進行了解讀和剖析,希望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江慧蓉.淺談箏樂創作中京韻元素的運用[J].戲劇之家,2022(24):21-23.
[2]巢霞.古箏獨奏曲《晨興》演奏分析[J].黃河之聲,2022(13):106-108.
[3]徐一笑.箏曲《晨興》中京韻大鼓音樂元素的運用與演奏技巧探究[D].信陽師范學院,2022.
[4]莊悅敏.箏曲《醉京斕》中京韻的演奏表現[J].藝術評鑒,2022(07):166-168.
[5]陳若陽.淺談箏曲《晨興》的藝術價值[J].明日風尚,2022(02):9-12.
[6]李雪影.京腔京韻自多情[D].福建師范大學,2022.
[7]胡睿君.古箏曲《晨興》作品與演奏分析[D].吉林藝術學院,2022.
[8]魏菀.淺談京腔京韻在當代創作箏曲中的運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9.
(作者簡介:楊濤,女,碩士研究生在讀,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