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書法藝術作為其表現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書法藝術體現的不僅僅是字體的藝術,也是人類內心情感的表達,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本文以顏真卿經典書法作品《祭侄文稿》為例,結合美學理論,探尋書法藝術的悲劇美。通過分析《祭侄文稿》悲劇美的呈現方式,以書法家情感的抒發以及接受者審美的表達角度來分析美學內涵。
一、《祭侄文稿》書法悲劇美概述
作為審美對象的書法藝術,其氣勢磅礴的書法與極度悲憤的情感表達便可讓人體會到其中的悲劇之美。書法家在悲痛壓抑的狀態下用筆之間情如潮涌,縱筆豪放,使觀者無不為之動容。《祭侄文稿》正是書法悲劇美的體現。當時顏真卿的子侄與堂兄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慘遭殺害。他懷著對親人的思念與哀痛寫下這篇文稿,字字泣血,句句斷腸。而我們作為觀者體會到的是一種摯情之感的悲劇書法美。
書法中蘊含的悲劇力量與文學作品所表現出的悲劇之美有著很大的不同,它直觀地體現了書法家的個人修養與情懷,后人觀之不難發現當時書法家的情感和心境。顏真卿與堂兄顏杲卿關系十分密切,兩家一直親如一家。血緣至親在“安史之亂”中取義成仁,對顏真卿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承受的痛苦任何人都不能感同身受。而在這樣狀態下寫出的《祭侄文稿》,對叛亂者的仇恨、對親人離世的悲痛等情感隨筆墨游走,宣泄而出,其中的悲劇之美在這幅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祭侄文稿》書法悲劇美的呈現方式
(一)文本分析
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寫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 )。全文二十三行,共二百三十四字,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稿是顏真卿在從兄杲卿及從子季明先后離世,哀慟之際,寫的一篇悼文。這篇文稿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體現。
《祭侄文稿》采用的是四字一句駢文形式。此文首先交代了顏真卿的官職,然后對其侄進行個人事跡的描述,其次對抵抗過程進行較為詳細的描寫。其中指出,當時戰況嚴峻,堂兄顏杲卿及侄子顏季明臨危受命,最終導致父陷子死的結局。通篇祭文,顏魯公雖極力克制感情,但是書寫時還是壓抑不住悲痛,《祭侄文稿》抒發了顏真卿悲憤難抑的心聲。加之書法作品作為傳達感情的途徑,文學性和視覺藝術性的雙重效果作用于觀者眼前,更讓我們體會到其中情感的真摯,以及書法家技法的高超。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文學與書法相結合的產物。在書法的長河里,優秀的作品不勝枚舉,但若是只憑寫得好就被稱為優秀則是遠遠不夠的。而流傳至今的《祭侄文稿》,其工整性不是大眾傳統觀念中的優秀作品,書稿中有許多涂改。殊不知,這正是該作品中情感與技法結合的精妙體現與自然流露。麻布紙上流淌的是書法,也是真摯情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因而被后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不是沒有道理的。
(二)技法分析
《祭侄文稿》整體觀之,章法上氣息流暢,筆墨變化豐富。細看《祭侄文稿》用筆轉折較為圓潤,呈現自然簡潔之美;密集處,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墨色對比強烈。其線條自然,無做作之痕,雄勁之中不失流動之感,流動中不失凝澀之貌,富有立體感。
1.章法
《祭侄文稿》整體自然天成,毫無雕飾,行文自由灑脫,涂抹之處較多,和傳統意義上的書法作品比似乎頗有偏差。然而氣勢雄強卻又有別開生面的觀感。章法左右飄忽不定,字局、行距變化較大,形成跳躍性變化。
2.結體
在結體上點畫外拓,外緊內松,例如文稿中“歲”“戊戌”等字;且字態發展上多取橫向拓展,例如“開國、蒲州”等字,且有篆籀筆意的開張圓厚之美,比如“父”“每”等字。著眼整篇文稿,給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其震撼人心的線條力量感。書法家的悲痛情緒在書寫之初慢慢流露,到文段中間漸漸壓抑不住,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書家的筆力,綿延迸發出《祭侄文稿》之靈魂所在,沉重有力。
3.墨法
在墨法上,開篇用筆渾厚雄勁,在書寫過程中顏魯公不斷回憶與子侄相處的時光,感情也慢慢積蓄,筆墨中夾雜著強烈的情感噴涌爆發,在麻紙上宣泄。同時,墨色出現了大量的飛白。當我們細細品味此稿時,該作品的中間部位,我們可以赫然看見“父陷子死”之處,在整幅作品中墨色較為厚重。在此刻的狀態下,不是為了追求書寫過程中的墨色變化,更多的是這四個字背后的深刻含義,重若千鈞,為朝廷捐軀的父子,血緣至親的存在,讓他在那樣的環境中,壓抑不住自己的情感,故而呈現這樣的視覺效果。
整篇文稿筆墨俱勝,行筆節奏變化莫測,從開始的墨色淋漓到筆墨枯干,墨色枯濕濃淡的變化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字里行間,隨情而變。通過筆毫來表達對親人的痛惜,感嘆至親對家國的忠烈之情,在此時可謂最恰當。全文墨色蒼潤兼施,由潤而渴,節奏分明,完全是情感內容與自然外化的結果。大量渴筆的運用,使得線質在蒼勁老辣中不失沉實挺勁。干涸的筆墨和厚重的書寫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不僅僅是一幅作品。
4.線條
《祭侄文稿》整體筆法圓轉,筆鋒內含,力透紙背,用筆的鋪毫和圓勢的外拓,讓線條看起來既沉重又神秘。筆速的變化,讓文字變得更加靈動,線條在保持圓潤和有力的同時,還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筋骨之力,可稱得上是妙不可言。此稿多處的涂抹是魯公的情緒波瀾起伏所致,與內心情感相得益彰。凡此種種,不僅體現了顏真卿即興書寫的狀態,更是反映了顏真卿書寫時的悲憤之心難以排解,只有通過筆墨來傾訴了。這正是體現魯公在創作中融情入書,以筆毫為媒,是情感波動的真實體現。
三、書法悲劇美的美學內涵
書法中的悲劇美學是美學研究中的一個范疇,同樣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美學角度講,書法藝術以線條為基礎,通過線條來表現書法家的藝術功底及內在情感。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悲劇美就是書法家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將書法家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
(一)從書寫者情感角度分析書法悲劇美的產生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會通過書寫來表情達意,而在傳達情感的過程中,行草書在傳遞書法家喜怒哀樂的情緒時更為直接。正如劉熙載所言:“觀人于書,莫如觀其行草。”手指握筆,筆墨游走,寫下書法,但若將書法看作只用筆墨完成的藝術,那對書法的理解就太過片面了。書寫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臨習屬于指尖中技法的鍛煉,每個書寫者均能做到,但是要想寫好卻遠遠不止于此。寫是一種方式,本質上書寫是為了傳達內在情感。而《祭侄文稿》就很好地體現出這一點。
《祭侄文稿》是顏魯公悼念子侄而寫的文稿,顏魯公當時的情緒心境造就《祭侄文稿》的完成,其內心情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此帖多用渴筆和枯筆,書寫時速度較快,蘸墨次數較少,在中途情感強烈時,更是無暇注意墨色的變化,也因此有較多的枯筆。這樣的書寫呈現出的藝術性,濃淡枯濕對比強烈,雖不是刻意為之,卻恰恰貼合魯公的心境,我們能特別感受到顏真卿切膚之痛。全篇或筆筆相連,或字字相連,在收放縱橫俯仰中體現出的是顏真卿內心最真摯的情感。他把對侄子的思念之情都化作筆下那一根根靈活多變的線條躍然紙上,一任感情在筆尖流淌,筆隨情走,情隨字生,這樣的作品在書法歷史上更是不可多得的行書作品。書法中線條的書寫加之情感的介入使書法作品傳達出更為深刻的視覺效果。語言的書寫本身就有傳遞情感的作用,而情感的加持對書法美的呈現、升華不啻為一種偉大的創造。這種創造不僅是對書法美的實現和確認,甚至可以理解為書法作品創作之外的“二度創作”。
(二)從接受者審美角度分析書法悲劇美的產生
書法藝術通過書法家在紙上書寫、觀者欣賞形成一個藝術閉環,不難看出它以文字為載體,傳達書法家內心情感,但同時書法家的二次創作也同樣重要。就如同《洛神賦》有眾多的書法家書寫過,大體上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從細微之處觀察,則不同書法家的書寫風格一目了然,觀者體會到的書寫感受自然不同。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運用線條傳情達意,在有限的空間里筆走龍蛇,簡單、含蓄卻可以無限延展。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是驚人的。由點畫線條構成的書法藝術,對線條的長短、粗細加以變化。線條的迅疾變換、起承轉合,表現不同的節奏韻律,演繹書法的美感。書法和線條是互為表里的,情感的變化依靠線條的律動和筆觸的抑揚頓挫來表現,而線條的運動是以情感為依據的。情感成為書法創作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它與線條相輔相成、互相成就。情感的表達需要通過線條的疾徐、提按、頓挫、曲直、疏密來表達,而線條如若沒有情感的加持則毫無生命力可言。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情感真摯,觀者即接受者深受感染,這種情感聯結極容易使接受者產生共鳴,這也正是書法之中情感打動我們的關鍵。當顏真卿得知堂兄與子侄被叛軍殺害的時候,對親人離世的悲痛之感便壓抑不住,外化為書法作品,被接受者欣賞,吸引著我們探尋書家的情感源流,追溯作品中情感的蹤跡。《祭侄文稿》高超的價值就在于其坦白率真,是以真摯情感運于筆墨且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進行創作的典范。
四、結語
《祭侄文稿》之美為書法建立起新的美學范式——書法藝術的悲劇之美。顏真卿的作品中流淌著是他的浩然正氣,是他的大義凜然、他的“氣格之美”,是中國書法史上不朽的藝術篇章。當我們欣賞此作品時,可以直觀感受到顏真卿在書寫悼文時的悲痛情緒,從極力克制到慢慢追憶而后情感隨書寫噴涌而出。悲劇美本質上屬于美學領域,從審美角度分析,和喜劇美屬于同種審美形態。書法的悲劇之美,亦是一種藝術之美,人們通常都認為悲劇是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而《祭侄文稿》也正是書法悲劇美中最典型的一種。美之所以是別具一格的形式、有生命力的形式,這是因為它超越了表象,抵達更深層次的內心世界。書法作品在創作時,其中情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只有情感的加成,產出的作品才會飽含書家自身的心跡,觀者在最終欣賞時,才會有所感悟。顏真卿即是如此,《祭侄文稿》不僅僅是其情感和書寫習慣的產物,它的出現更為后世的書法家創造了新的書寫形式,也更體現了嬗變中的書法悲劇美。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2]謝柏梁.中國悲劇美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嚴杰.顏真卿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張弘.顏真卿書法鑒賞[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8.
[6]楊吉平,李亞杰.相知何必曾相識——傅山與顏真卿書法師承關系論略[J].書法,2019(04):70-77.
[7]張衛中.向善與求真——中國傳統意向思維對 20 世紀文學的影響[J].徐州師范大學報,2002(04):26-30.
[8]王金龍.顏真卿《祭侄文稿》形式與情感芻議[J].中國書法,2018(06):130-132.
[9]郝明會.書法藝術悲劇美研究——以顏真卿《祭侄文稿》和傅山《哭子詩冊》為例[D].山西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程麗,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淮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lt;書法gt;)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