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國畫與中國書法都是中國傳統藝術瑰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與中國書法都注重對線條的運用,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觀點,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探索中國畫線條與中國書法線條的關系,對傳統中國畫這一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闡述中國畫線條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分析中國畫線條與書法線條的關系,最后對人物畫中書法線條的運用進行分析,旨在探尋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藝術的相通性,促進二者相互借鑒,融合發展。
二、中國畫線條概述
(一)中國畫線條技法的形成
中國畫線條技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國的象形文字,這些象形文字實際上是對線條的直接詮釋。隨著畫家的不斷探索和代代相傳,中國畫線條的技法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從最初單一的線條勾勒,到后來的“十八描”,使線條技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筆者將中國畫線條的發展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闡述。
1.原始社會至秦漢時期
在人類發展早期階段,人們以亦寫亦畫的方式,用簡單的線條來表現客觀事物形象,更注重對客觀物象的模仿,線條技法可以歸納為“劃”和“刻”。中國的象形文字和彩陶繪畫為此提供了證明。戰國時期,出現了類似高古游絲描的線條技法,線條形態相對單一,變化較少,粗細均勻。到了西漢時期,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線條整齊有力,可見線條的勾勒已經逐漸有了章法。線條粗細、色調及虛實的變化體現出線條技法開始變得豐富,線條形態也展現出流暢、挺拔、隨意的特點,開始追求線條的力量。
2.魏晉南北朝至唐朝時期
東晉顧愷之時期,中國畫線條技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注重描繪對象的精神氣質。到了金代,線條的表現則更加豐富、細膩。及至唐代,受到書法藝術迅速發展的影響,中國畫線條技法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線條的形態由以往的工整一致變得更加多樣。以吳道子為代表,開始借鑒書法線條提、按、頓、挫的變化,這些線條的筆勢非常豐富,不同類型的線條共同構成了生動的畫面。當時廣為人知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充分體現了中國畫線條的質感和動感,成為中國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3.宋元至明清時期
宋元時期,受文人畫等影響,人們開始注重水墨技法的運用,促進了筆墨技法的發展,線條風格在這一時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點。李公麟在傳統技法基礎上創新,通過方折挺勁的線描使線條更加豐富多樣。山水畫中的勾線染色逐漸演變為“皴法”,畫家運用類似書法的筆墨方式作畫。到了元代,畫家注重表達內心情感,筆墨流暢自如,將筆墨運用到極致,強調造型手法的符號化,同時文人畫中的線條技法也更加成熟。
明清以后,人們基本沿襲以前的繪畫技巧,進一步提升線條的縱深感,將人物、山石、樹干等表現方式總結為“十八描”“皴法”等,成為后世學習者可借鑒的程式化技法。明清時期的畫家石濤提出了“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觀點,他認為,用筆不僅要自由,也要遵循一定的章法,應做到兩者兼具,這使中國畫線條技法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二)中國畫線條形態的發展
中國畫線條發展歷程中,有以下幾個重要理論對線條形態變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1.顧愷之的“傳神論”
顧愷之的“傳神論”,改變了漢代以前繪畫線條只作物象之輪廓,使中國線條向深刻精微方向發展。
2.宗炳的山水畫論
宗炳的《畫山水序》是山水畫理論的基礎,雖然篇幅不長,但是無論是在繪畫理論上還是繪畫技巧上,都提出了獨到、深刻、全面的見解。這篇文章從“以形媚道”“應目會心”“暢神”等多方面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度思考,是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理論著作。它的核心理念是主張以線條來呈現山水畫與“道”“理”的聯系。
3.宋代文人畫論
宋代文人畫論,如蘇軾的“士人之畫”對當時產生了深刻影響,自此宋代氣勢莊嚴的繪畫居下,文人逸筆草草繪畫成為主流,線條多呈現陰柔、瀟灑、自由的風格。
4.董其昌的“南北宗論”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最早追溯到唐朝,之后由宋代文人畫發展而來,提倡“平淡”,反對“剛硬”,使中國畫線條進一步向“曲軟”“陰柔”發展。
5.徐悲鴻的藝術理論
徐悲鴻認為“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以素描為基礎,改變了傳統線描形式。
三、中國畫線條與書法線條的關系
中國畫的創作側重用線造型,形成了獨有的風格韻味,其對用筆有很高的要求,在造型方面要求線條簡潔、清晰、明確。這就要求畫家熟練掌控水墨、筆法等技巧,將情感和技巧巧妙融入線條之中,呈現出不同的畫面效果,從而創作出豐富的繪畫語言。趙孟頫重視書法與繪畫的關系,他強調書畫同源,主張把書法用筆引入繪畫之中。同時,中國畫對“以形寫神”具有極高的追求。齊白石曾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種“似與不似”的藝術追求在中國繪畫中就是通過書法用筆來展現的,這種線的運用賦予了中國傳統繪畫獨有的藝術魅力。
(一)起源:書法和中國畫用筆一脈相承
中國畫線條技法隨書法發展而來。在古時,畫家要“明八法而通六法,乃筆勢筆趣之轉運”,這充分證明了“書畫同源”的藝術理論,只有理解了書法的八法,才能通曉繪畫之六法。如果畫家不懂書法用筆,也就很難使畫面達到生動、準確、惟妙惟肖的效果。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其線條對中國畫線條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縱觀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其本質是語言符號的系統化和規范化,不同歷史時期,書法線條在中國畫中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點。原始社會時期,繪畫大多以巖刻為主,主要起記錄作用,因此這個時期的中國畫線條相對簡單、清晰、具象。中國早期文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其本身就與繪畫相關。隨著時代的發展,書寫工具和材料有了巨大的變化,字的結構、筆觸也隨之發生變化。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革出現了各種思想流派,書法藝術也有了巨大變化,產生了篆書,繪畫藝術中的線條也開始具有篆書的意味。到秦漢時期,雖然中國的繪畫藝術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但依然附屬于書法藝術,只是題材更豐富多樣,書法由篆書轉為隸書,線條上未有較大改變。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繪畫逐漸不再僅僅是記事工具,其藝術性逐漸增強,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畫線條的形式也隨著各類書體的出現逐漸變得豐富。
(二)技法:書法和中國畫都以線條為基礎
書法和國畫被視為中國傳統藝術的象征,它們的本質都與線條密切相關。在書法中,線條被用作一種藝術語言而存在。書法通過線條的運行使筆觸呈現提按、頓挫、連綿、短促或輕重緩急等不同的形式并產生一定的節奏和韻律,從而形成豐富的藝術效果。這些特點為以線條為基礎的中國畫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書法用筆在傳統工筆畫的創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傳統工筆畫對線條的流暢性和節奏感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同時也要求把控好露鋒和藏鋒,使畫面做到張弛有度,這樣才能很好地展示出畫面的生命氣息,使其形神兼備。
此外,古時有許多藝術家都提出過書畫共通的藝術理論,從這些觀點中不難看出中國書法和國畫用筆的一脈相承。例如,中國楷書的“永”字八法是書法的基本筆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基本筆法。
四、書法線條在中國畫中的運用——以人物畫為例
書法線條在中國畫中的運用是一種獨特而精妙的藝術表現方式。通過書法線條的運用,中國畫作品能夠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風格,使作品在視覺上更加富有韻律感。書法線條不僅僅是簡單的線條,它蘊含著藝術家的情感和思想,能夠傳達更多的內涵和意義。在中國畫中,書法線條的運用常常體現著藝術家對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理解,使作品更具有張力和表現力,同時也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宋朝有許多畫家將書法的筆法應用于中國畫中,這種書法筆法的運用讓畫面具有獨特的書法意趣。明朝杰出的書畫家徐渭,他的中國畫作品將文人畫推向了新的高度,使畫面達到了一種詩書畫印相結合的美感,同時也展現了書法線條在中國畫中的應用。
在傳統人物畫中,不少畫家將書法線條運用于繪畫中。例如梁楷在畫作《布袋和尚圖》中,運用“飛白”的筆法來描繪輪廓線,這種飛白的技法能夠凸顯畫面中點、線、面的和諧美,形成線條的粗細對比,表現出服飾的自然紋理和質感。他的筆觸急促而寬薄,橫拖豎抹,忽行又止,與傳統的皴法完全不同,但同樣能夠生動地展現對象的特質。通過控制墨色的濃淡,讓畫中和尚看起來姿態灑脫不羈。南朝時期畫家張僧繇,又被后世稱為“張家祥”,在《歷代名畫記》中就有評曰:“張僧繇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勾戟利劍森森然,又知書畫用筆同矣。”欣賞其作品《神農伏羲像軸》,其中線條“點曳斫拂”的特點就是將書法用筆運用到了繪畫中,從而塑造了人物形象,形成了獨特的“疏體”審美。
唐寅《王蜀宮伎圖》在畫法上傳承唐人遺風,線條流暢,設色艷麗。畫中仕女的造型則更多體現出明代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線條作琴弦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力度。由此可見,唐寅以書法入畫,行筆灑脫,筆法線條功俏力俊。
在當代水墨人物畫中,書法筆墨的特性依然是繪畫的核心要素。書法線條不僅僅作為歷史的傳承,更多用來體現其精神價值。例如當代畫家李洋,其作品《惠風七月》就體現了他“借物抒情,以形寫神”的觀點,作品線條靈動,充滿意趣,借用了草書的靈活多變,使畫面具有臨場性與隨機性。這一書法線條的運用使其繪畫作品在受到西方繪畫影響下,依然繼承傳統書法用線,同時注重對筆墨的控制和運用,用線頓挫老辣,墨色虛實變化豐富,枯潤得當,使其畫面獨具韻味。
當代畫家周昌谷,其對繪畫中的書法用筆也是深有研究,在作品《高原上的女兒》中,周昌谷展現了獨特的筆調和雄奇的筆墨,這與他對筆法和用筆方式的創新密切相關。周昌谷在對點厾技法創新的過程中,首先發展了“蚓書”體,這為他的點厾法創新奠定了基礎。通過寫生實踐,他將“應物象形”的理念融入點厾法中,在寫生過程中注重即興創作和靈活變通,這成為他筆下作品的獨特之處。在20世紀70年代,周昌谷創造了獨具個人特色的“蚓書”體,改變了之前沉穩老練的筆墨風格,轉向了圓潤華滋且不失放達的線條特征,他的筆法逐漸朝著寫實的方向發展,并形成了獨特的“寬筆”風格,這種“蚓書”體的筆墨特點既受書法影響,也受繪畫藝術的啟發,體現了周昌谷對“書畫同源”理念的詮釋。
五、結語
書法與中國畫同質而異體,中國畫線條的外在形式和演變發展與書法的關系極為密切,體現了中國式的筆墨特色。中國畫與中國書法在線條技法方面相互融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作為以線條為主要藝術表現形式的書法藝術與中國繪畫密不可分,加強書法線條在傳統繪畫特別是人物畫中的應用必將提升中國畫的藝術美感。
參考文獻:
[1]陳偉.中國畫——線的發展與魅力[J].美與時代(中),2017(08):45-46.
[2]肖瑤.中國畫的線條演變[D].天津大學,2012.
[3]張綾琦.書法線條對中國畫的影響[J].美與時代(中),2022(07):121-123.
[4]陳曉婷.探析線條之于中國人物畫的意義與作用[J].藝術評鑒,2020(10):39-40.
[5]張書珩,等.中國繪畫藝術全鑒[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
[6]鐘瑞軍.書法線條在中國畫中的藝術價值與繪畫方式[J].美術教育研究,2023(16):34-36.
[7]趙瑩.論魏晉時期人物畫線條語言與書法用筆之關系[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06):70-75.
[8]李在兵.因物生韻 以技進道——論中國畫的線條、筆墨和氣韻[J].現代藝術,2023(06):50-53.
[9]丁夢周.書法線條的剛性、柔性、生命感、節奏感——再論書法線條的屬性[J].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02):116-119.
[10]高海燕.何為以書“入”畫——談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J].中國民族博覽,2022(21):161-164.
[11]許亞彪.書法線條對寫意中國畫的影響探究[J].美與時代(中),2021(03):32-33.
(作者簡介:楊旸,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河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畫)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