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云南彌勒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規模化種植水晶葡萄,是集葡萄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重要產區。基于近5年的調查和實踐,從技術角度分析了水晶葡萄生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措施。
關鍵詞" " 彌勒;水晶葡萄;提質增效;存在問題
彌勒是全國水晶葡萄種植面積最大的產區,20世紀50年代中期引種成功,80年代實現規模化栽植。筆者用5年時間,對彌勒水晶葡萄產區所涉及的95%以上的村落進行了實地調研,基于現有條件下影響水晶葡萄提質增效的生產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管理建議。
1" "存在問題
1.1" "土壤管理" "據調查,80%以上的水晶葡萄園沒有進行深耕松土,沒有根據土壤性狀(pH值)進行改良;20%左右的葡萄園用微耕機淺耕,對深層土壤熟化作用甚微,熟化層淺,只有較少根系在0~15 cm土層范圍內向外伸展,葡萄生長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地上部枝蔓生長較弱。
很多生產者習慣于大水漫灌,造成葡萄園土壤板結,通透性差,不利于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抑制了土壤有機質的腐熟和分解,加重了地下病害(根腐病、根結線蟲病等)的發生,影響葡萄根系生長,造成樹體未老先衰。
筆者在東風農場及周邊10個村民小組實地調查,隨機抽取25個點查看葡萄根系,發現21個點的根系有不同程度問題,比如缺乏新的生長點,灰根、黑根、死根等,根有問題的植株地上部表現為新梢葉片發黃、長勢弱、葉片小。測定這些園子的土壤pH值,差距較大(低的4.9,高的8.9),表明土壤過酸或過堿對葡萄生長發育都有影響。
1.2" "施肥" "根據調查,大多生產者在施肥環節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1)生長期追肥。一般追施3~4次肥。第1次追肥多在萌芽后至新梢10 cm左右時施入,畝施24-6-10高氮型復合肥或其他復合肥40~50 kg,有的一次性施80 kg,不施坐果肥,不施腐殖酸、氨基酸、海藻、聚谷氨酸等壯根促長的功能性肥料,不作增溫促根處理,有極少數生產者習慣于施用含量較低的硼、鋅、鐵、鎂肥,特別是喜歡鈣、鎂、硼、鋅、鐵等多種中微量元素和氮、磷、鉀大量元素混施,施用時間、方法不對,造成微量元素與大量元素產生拮抗,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影響樹體生長和果實發育。
第2次追肥多在果粒花生米大時施入,一般畝施高氮或17-17-17、19-19-19的復合肥40~50 kg作為坐果肥,這時果實細胞分裂結束,施肥時間偏晚,對促進細胞分裂及果粒膨大效果并不理想。
第3次追肥多在果實進入著色期(果粒發軟)時施入,通常畝施硫酸鉀10~20 kg或磷酸二氫鉀5~10 kg。有的撒施尿素和硝酸銨鈣,粗放施肥導致肥料大量流失,吸收利用率低,果品質量下降。
第4次追肥就是月子肥(落葉肥),通常畝施15-15-15平衡型復合肥或磷酸二銨、磷酸一銨、硝酸銨鈣1包。這次肥料本應在采果后2周內施入,但生產者常常錯過最佳施肥期,有的甚至在采果后30 d才施肥,不利于樹勢恢復和枝條木質化。
調查發現,有些生產者熱衷購買高含量大量元素肥料,認為含量越高越好,但實際上葡萄整個生育期對氮、磷、鉀的需求是有一定規律和比例的,不會因為某種元素含量高就無限吸收,過高含量的肥料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會殘留在土壤中,破壞土壤酸堿平衡,引起土壤理化性狀惡化,反而不利于葡萄生長。
2)基肥。最好8—9月施入,不超過10月中旬為宜,有些生產者在冬剪前7 d才施基肥,而且存在使用未經腐熟的農家肥(燒根)、有機肥施用量不足、未搭配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按喜好和經驗施肥等問題。
1.3" "修剪、留枝量、產量" "表1是我們在東風農場及周邊村社各抽查點調查的棚架樹體長勢、留枝量、產量。調查過程中發現以下一些問題。
1)修剪。主要問題是沒有把氣溫、地溫回升時間與剪枝時間聯系起來,從10月至來年1月都有人在剪枝。
根據近15年來的氣象資料,彌勒年均溫17.3 ℃,≥10 ℃初日為2月16日,終日為12月4日,≥10 ℃有效積溫5 621.6 ℃,年均降雨量937.7 mm,空氣相對濕度72.5%,年日照時數2 003.2 h,年均日照率48%。12月至次年1月份氣溫最低,平均氣溫9.8~10.7 ℃,每年12月20日至次年2月6日會出現≤2 ℃的低溫(平均每年出現11.3 d),中間的1月6—25日會出現≤0 ℃的低溫(平均每年出現3.3 d)。
必須根據環境溫度適期修剪,大棚修剪時間一般在10月至11月下旬,小棚11月底至12月10日,露地栽培12月20日至次年1月上旬。修剪過早,地溫、氣溫低,根系處于休眠狀態,不能向新梢提供營養,發芽時間離根系活動時間越長,對葡萄生長的影響越大,可造成樹體葉片黃、新梢弱,生長不能正常進行,萌芽后容易遭遇霜凍,導致花序退化,坐果不良,甚至絕收。
2)留枝量。主要問題是留枝量過大。根據樹勢、架面空缺情況,修剪時按枝條強弱一般棚架1 m2架面留3~4個結果枝。第1年結果樹或第2年以上結果樹,培養出替換枝條的以長梢修剪為主;未培養出替換枝條的,從基部留1~2芽修剪,弱枝可回縮。從調查情況看,目前留枝量過大,1 m2架面通常留5個以上結果枝,萌芽后新梢過多,不僅抹芽定枝費時費工,還容易發生花序灰霉病,落花落果嚴重,果穗稀疏。
3)產量。水晶葡萄畝產量以2 000~2 500 kg為佳,目前畝產量1 120~4 000 kg不等,與樹體管理和留枝量有密切關系。產量過低,成熟期提前,效益差。畝產量超過3 000 kg,不利于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積累,果實著色期會拉長,果粉難以形成。在大棚高溫高濕環境下,負載量過大還會出現生理落果、果實成熟期推遲、果穗上色不均勻,發生白腐病、潰瘍病等諸多問題。
1.4" "病蟲防治" "水晶葡萄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有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潰瘍病、白腐病、薊馬、紅蜘蛛、果蠅、介殼蟲等。影響病蟲防治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對病蟲發生趨勢、發生規律、發生特點及防治關鍵期把握不準,導致預防措施不到位、防治不及時。
大棚、避雨栽培模式下,水晶葡萄病蟲害發生趨勢、發生規律有所變化,一些生產者未能根據變化情況防控病蟲,造成防控滯后,效果不佳。
另外,對病蟲發生特點、防治關鍵期把握不準,也會極大地影響防控效果。比如,炭疽病有兩次發病高峰,第1次在開花前后,主要侵染幼嫩枝條、葉柄、卷須和幼果,應從新梢生長期開始預防,謝花后的幼果期是防治關鍵期,如果等到果粒長到花生米大才開始防治,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再比如,潰瘍病的病菌為弱寄生性病菌,樹勢弱或傷口部位容易感病,硬核期至成熟期發病,大棚栽植模式下,溫度適宜、濕度大易發病,應從展葉至新梢生長期開始預防,防治關鍵期為坐果期到果實第2次膨大期,一些生產者對病害發生規律不夠了解,把大棚葡萄普遍發生的潰瘍病歸結為施肥、澆水、調節劑使用不當所致,錯過防治關鍵期。
1.5" "促早熟" "存在的主要問題:①促早后產量逐年下降。②修剪時間過晚,采果后無法進行枝條更新,培養新的結果枝組。③促花芽分化措施不合理。
1.6" "套種" "有些生產者習慣于在葡萄采收后套種蔬菜增加收入,但套種作物選擇不當(南瓜、黃瓜、豆角),常使葡萄園光照惡化,通風不良,導致白腐病、霜霉病、黑點病等發生蔓延,造成葉片提早脫落,冬芽腐爛,影響花芽分化和養分回流,萌芽后新梢葉黃枝弱,產量、質量低下,病蟲頻發,增加管理難度。
1.7" "大棚及避雨栽培
1.7.1" "大棚栽培" "大棚環境封閉,晴天棚溫上升較快,若調控不及時,棚溫超過30 ℃持續時間過長易產生熱害,對花芽分化影響嚴重,造成無花芽或帶小花序的新梢較多,產量不穩定。因此,在大棚促早栽培中,熱害防控是穩產的關鍵。
根據對單膜覆蓋大棚促早栽培棚溫的調查,11月8日至次年1月6日,晴天及多云天氣棚溫上升較快,內外溫差大,在棚膜全部封閉的情況下晴天棚內溫度每小時要上升10~10.4 ℃。封膜后到果實硬核期,棚溫超過30 ℃持續時間較長時,會灼傷花芽。冬芽萌動至花序分裂期,特別是絨球期,棚溫超過35 ℃以上持續時間較長時,易造成燒芽(多處發生)、花序退化、花芽變小。開花前后25 d是花芽分化關鍵期,20~25 ℃為適宜溫度,2024年棚內溫度大部分時間在35 ℃左右,濕度低,枝條徒長且細弱,產生大量落花落果。
1.7.2" "避雨栽培" "棚上覆膜后,棚內光照比露地減少1/4~1/3;四周用棚膜封住,避雨棚兩棚之間用膜連接或兩棚之間距離較小,架矮,干旱悶熱時棚溫高于露地3~4 ℃,易造成枝蔓徒長,節間拉長,葉薄色淡,光合效能減弱,養分積累減少,花芽分化受到影響,灰霉病、白腐病、潰瘍病較露地栽培發生嚴重,兩棚之間炭疽病發病率高,果粒難以著色,成熟時間比露地晚7~10 d。
2" "解決辦法
2.1" "優化土壤管理" "提倡秋季深耕,其目的一是加速土壤深層熟化,使根系獲得較大的營養體積,促進地上生長;二是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加速土壤有機質腐熟分解。秋耕結合施肥可提高地力,為葡萄根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增強樹勢。
土質黏重時,結合施肥逐年向外深耕。隔1~2年進行1次深耕施肥。深耕后,斷根處能夠發生大量新根,增強根系吸收能力。深耕改土效果一般能維持3年左右,深耕后2~3年產量有明顯提高,成熟期也有所提前。
pH值4.6~6的園子,在萌芽前和采完葡萄后用中化糖醇鈣鎂進行土壤調理;pH值8以上的園子,多施銨態氮肥,盡量不施硝酸銨鈣類肥料。
2.2" "科學施肥" "冬芽萌動至新梢長度10 cm前,氣溫、地溫低,以沖施中化腐殖酸、海藻、聚谷氨酸類功能肥為主,快速補充樹體養分,提地溫、促生根;同時葉面噴施pH值4.5以上的氨基酸葉面肥(pH值4以下無作用),配合中化高磷型12-50-5+TE肥,以利于新梢生長、花芽分化、肥料有效吸收利用。
新梢生長期花芽繼續分化,以高氮型32-10-8+TE水溶肥或海藻聚谷胺酸23-6-12全水溶復合肥為主。這次施肥對新梢加粗生長較為重要,應比傳統施肥量有所增加。重視中微量元素鈣、鎂、硼、鋅、鐵的施用,堿性土壤,在新梢長至3片真葉到開花前噴施中化樂富多或臺灣佳果多全效能葉面肥3~4次預防黃化病,初花期到盛花期噴中化速溶硼2~3次提高坐果率,防止落花落果。
葡萄坐果肥施肥時間非常關鍵,關系到當年產量和下年花原基形成。應在謝花后7 d開始施中化高氮型32-10-8+TE水溶肥或海藻聚谷氨酸23-6-12全水溶復合肥,不但能促進幼果膨大,還能促進花芽分化、枝葉生長,施肥量比傳統增加20%。
謝花后容易出現花冠不脫、坐果不良等缺硼癥狀,可在花前花后噴施速溶硼或液體硼500倍液預防。如果有大小粒、生理落果等問題,可在謝花后噴施中化思鈉鋅或液體鋅1 500~2 000倍液矯治(對葉面、果穗噴施3~4次)。花后也是補鈣的最佳時期,可用中化流體鈣進行根施和葉面噴施,根施每畝用500 mL晴天滴灌施肥,結合蒸騰作用拉動促進根系對鈣的吸收,葉面在早上10:00之前或下午4:30后用21%流體鈣1 500倍液葉面噴施,15 d噴1次,連噴3次,可有效減輕裂果、日灼、臍腐病和灰霉病的發生。新梢生長期用20%液體鎂600倍液葉面噴施3~4次,可預防缺鎂造成的葉片未老先衰。
著色期(果粒發軟)不能只施硫酸鉀,若沒有氮、磷配合拉動,鉀的吸收利用率不高。每畝施中化養田轉色高鉀型水溶肥5-12-40+TE水溶肥5~10 kg或每畝施海藻聚谷氨酸17-5-26加鎂全水溶復合肥40 kg加硫酸鉀10 kg、磷酸二氫鉀5~10 kg,葉面噴施中化磷酸二氫鉀葉面肥500倍液、流體鈣1 500倍液、液體鎂1 500倍液及優伽12-6-40 膨果型氨基酸微量元素葉面肥800倍液1~2 次促進著色。
采果后的“月子肥”(當地叫落葉肥)可起到恢復樹勢的作用。采果后14 d內施“月子肥”,每畝施中化海藻聚谷氨酸23-6-12加鎂全水溶復合肥15 kg,過晚容易造成結果枝副梢大量萌發。
從管理上來說,基肥最重要,應在早熟品種采果結束、晚熟品種3/4果實采收后施入,云南彌勒在8—9月施基肥較為適宜。如果施肥時間推遲到10月20日以后,施入的肥料無法充分發揮作用。最好選擇生物有機肥、充分腐熟的羊糞牛糞等,盡量不用雞糞和豬糞(含大量鹽分和重金屬)。施肥量:1斤果2斤肥,配合15-15-15平衡型復合肥40 kg/畝+土壤缺乏的微量元素+復合生物菌5~10 kg/畝。施肥方法:穴施或條溝施,成齡樹順行向距主干50 cm開溝,溝深30 cm、寬35~40 cm(挖溝時避免傷及大根),生物有機肥或有機肥可一次施入溝內,再回土與其拌勻,或施1層肥回1層土),施肥結束灌1次透水。
2.3" "科學修剪" "修剪必須考慮當地氣候條件。云南彌勒水晶葡萄大棚栽培可在10月至11月下旬修剪,12月份后氣溫下降,結果新梢及果粒對低溫的抵抗能力增強,在采用二膜覆蓋或保溫設施齊全、噴施防凍液的情況下,基本無大礙。次年4月中旬果實成熟上市,可實現一年二熟,二次上市時間在8月份。
避雨栽培在11月底至12月20日修剪。發芽至新梢生長期有一定風險,可采取與大棚栽培相同的防護措施,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在低溫來臨前12~24 h全樹噴施胺鮮酯、蕓薹素、氨基酸混合液,全園澆透水,避免幼嫩新梢、花序遭受低溫危害。
露地栽培12月底至次年1月中旬修剪。發芽后能避開1月6—25日可能出現的0 ℃以下低溫凍害,新梢生長期氣溫很快上升到白天22 ℃以上、夜間12 ℃,達到23~32 ℃能滿足其開花、坐果、果實成熟的需要,23 ℃根系開始活動,吸收水分養分,較短時間進入正常生長,對花芽分化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修剪時剪除病蟲枝、過密枝,使架面結果枝組分布均勻。
留枝量根據枝條強弱而定,1 m2架面留3~4個結果枝,即30 cm左右留1個結果枝,畝產量保持在2 000~2 500 kg。產量過高會導致成熟期延遲,自然落果、白腐病、炭疽病、潰瘍病發生嚴重。
2.4" "科學防治病蟲" "充分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
1)農業防治。彌勒全年降雨量較大,葡萄易感病,可將平棚架改為飛鳥架,提高結果位置,避免近地面濕氣對果穗的影響。
2)物理防治。大棚或避雨栽培+地膜覆蓋+果穗套袋能顯著減少雨水與植株、果穗的接觸,有效減輕病害。使用防雹網在防范自然災害的同時可以減輕鳥害。應用殺蟲燈可以減輕蟲害。
3)生物防治。提倡使用黃板和性誘劑。同時在葡萄園周邊種植部分顯花植物(如芝麻、向日葵、大豆等),能顯著增加益蟲(天敵)數量。
4)化學防治。根據葡萄各物候期病蟲發生規律早預防早治療,精準防治,詳見表2。
2.5" "套種" "南瓜、黃瓜、豆角不適合在葡萄園套種。應選擇套種花生、西葫蘆等矮稈作物。
2.6" "促早熟" "利用設施栽培的優勢使葡萄提早成熟的一種措施,表3是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成熟期調查。
1)采果后5月底前,棚架在枝條水平分布處(當地稱腰線)對結果枝全部進行更新,利用萌發新梢培養新的結果枝,此方法在東風農場大平地小組李沖園中進行2年試驗獲得成功,產量穩定在2 000 kg,均價22元/kg。
2)修剪時間掌握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15日前,4—5月上市,均價在26.5~22元/kg之間;露地葡萄12月下旬至次年1月10日修剪,修剪后使用破眠劑處理冬芽,2月6日以后萌芽,果粒火柴頭大時用葡萄早熟劑(卡拉霉素 4 mg/L+生物刺激素2 mg/L+生根壯苗膨果營養菌劑800倍液+保美靈5 000倍液)噴施幼果,可使其提前15~20 d成熟,6月初成熟上市,習崗哨村李金、碗白村王麗均價9.5~10元/kg。
提早成熟葡萄發芽后,氣溫較低,使用單膜大棚加升溫設施和防凍液增強抗寒能力。2024年東風農場三隊管偉10月20日修剪,發芽后采用“設施栽培+促早栽培+二次結果技術”獲得成功,4月份上市,均價26.5元/kg,采完果后4月份坐二次果,8月份上市,均價10.2元/kg,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3)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在枝條水平分布處(當地稱腰線)更新修剪,利用更新處冬芽萌發結果,5月份以后成熟的不宜二次結果,更新枝新梢生長期采取多次摘心促使花芽形成。
2.7" "大棚和避雨栽培
1)促早栽培破眠劑處理時間。在設施栽培或大棚栽培條件下,可利用破眠劑處理,使冬芽提早萌發、提早成熟。一般處理時間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一次果次年4月至5月中旬上市,二次果8月份上市。如果成熟時間過晚,不提倡做促早熟處理。
2)棚溫調控。按照物候期和天氣情況調控棚溫。萌芽期至開花前,棚溫20~25 ℃為宜,以28 ℃為上限,下午5:30封膜,防止棚溫下降。陰雨天轉晴后開棚調溫要及時,以防溫度過高而發生燒花現象,開花坐果期溫度以30 ℃為上限,不能超過32 ℃,花期盡量延長26~28 ℃棚溫的保持時間,謝花期保持26~32 ℃棚溫有利于坐果。進入坐果期后,當地最低氣溫在15 ℃以上且穩定,轉為避雨栽培,讓樹體回歸自然生長,有利于花芽形成。
讓雨水順膜流下排出園外,不落在葉蔓、果子上和園中,降低園中土壤水分和空氣濕度,減少病菌繁殖,減輕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的發生和危害。
參考文獻
[1] 苗天文,孫江.葡萄園如何科學使用單氰胺破除休眠[J].西北園藝,2022(2):32-34.
[2] 苗天文,賈云兵,許長領,等. 葡萄萌芽后霜凍的預防與凍后管理[J].2024(2):17-19.
[3] 云南省氣象局.云南省農業氣候資料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