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法制文明是中華各民族在中國本土幾千年歷史的長期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優秀成果,總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幾千年來成功治理多民族之社會和國家的經驗智慧,這些治國理政的法制文明成果與政治經驗智慧傳承發揚至今從未中斷,其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法治思想內涵和德法共治、多民族相互尊重等綜合治理的舉措與富國強兵的博大的法哲學理念,對于當下法治強國建設乃至世界法治文明的豐富發展仍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涵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說過:“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綜上,中華56個民族堅持不懈、始終如一地尊重歷史文化與民族團結及依法治國之高度文明的法治戰略視域下,堅定不移地傳承弘揚中國多民族共同推動發展之中華法制文明資源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尊重中華民族共同體本土客觀歷史文化發展演進中,要更加開放、包容、借鑒、吸收世界上更多優秀的文明,這樣才能傳承保護好5 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共同締造而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充滿自信的更偉大的文明和民族精神;在尊重人類文明與客觀歷史文明發展演進的科學規律中扎實推進法治強國建設和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堅決完成的共同任務。只有真正全面深入了解和尊重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中華法制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悠久歷史與輝煌成就,才能更有力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不斷促進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上,持續推動長治久安之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
本期刊出的4篇論文,從中國歷史文化演進與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基本規律相結合、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辯證關系為視角,充分闡釋了“中華法制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密不可分的關系。
霍存福的《中國傳統法文化視域下的陳顧遠“情理法”觀》,主要闡明了陳顧遠有關“情理法”的基本觀點及其論證過程。陳先生以賡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立場,嚴厲批評了法律實證主義,指出其狹隘性。而“情理法”作為中國古代法學的重要命題,既是傳統,又是延續至今的現實問題,梳理陳顧遠的“情理法”觀,可以為我們解決中國法律的諸多問題為推動建構中國法學自主體系提供有益借鑒。陳顧遠的“情理法”觀,要點主要有:首先,陳顧遠討論“情理法”問題與其對立面,認為單講法律而不講天理、人情的實證主義法學,是不全面的,既講法也講情理的法學,才是全面的法學,特點是綜合法學、儒家法學;同時,講“情、理”也可以拉近普通人與法律的距離,使人們易于理解法律。其次,陳顧遠通過中西比較的方式論述“情理法”,主要采取以西證中與中西互證的論證方式。比如,理是正義法、法是制定法、情是習慣法,三者各有其領域與主張。再次,陳顧遠對“情理法”以分言和合言的方式進行細部論證,對“理”或“天理”、“情”或“人情”、“法”或“國法”和“情理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實質展開了深入探討。最后,就陳顧遠“情理法”觀念的發展與細化進行了論證,認為陳先生“無宗教色彩”而重視“人情”與“有自然法靈魂”而重視“天理”“情、理、法”是“綜合法學的要點”是其“情理法”觀的核心觀點。通過對陳顧遠“情理法”觀點的梳理與總結,可以認為陳顧遠的“情理法”觀在著力解決廣義上的法律淵源和中國法律的核心價值問題,這為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思考。
閆曉君的《中國古代檢驗責任的發展與完善》,主要闡釋了中國古代檢驗責任的完善與封建法典的確立及司法檢驗制度的進步密切相關,并始終服務于檢驗制度發展的需要。檢驗責任體系漸趨完備的主要表現有三:首先,對檢驗主體的規制,在以法律形式確立檢驗人員官方身份和待遇的同時,又將其檢驗行為納入法律調整范圍內;其次,責任主體的細化使責任劃分更加清晰,并衍生出多層次、具有針對性的追責方式;最后,法律編纂技術的提高及檢驗程序的完備促進了法律規定的日益完備,是使檢驗制度順利運行的有力保障。我國古代在司法檢驗、偵查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成就,稱其為世界先進絕不過分。這種卓異表現的背后固然有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但絕離不開司法檢驗制度的支持以及檢驗責任的保障。通過對古代檢驗制度中“檢驗責任”這一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和縱向比較,不僅能夠引起學界對該項問題的重視和討論,也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汲取更豐富的智慧、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南杰·隆英強、王斌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創制的敦煌法學視域下中國法學話語體系的建構——從李功國先生主編的敦煌法學文稿談起》一文,主要探討了敦煌是世界文化的寶庫,自古以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創制的敦煌法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共同體創制的敦煌法學的研究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李功國先生主編的《敦煌法學文稿》,以敦煌遺書、彩塑壁畫、碑銘贊等為研究對象,選題新穎、研究方法多樣、視角獨特,具有豐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敦煌法學文稿包括敦煌法學在內的相關的豐富資源在其特有價值內涵之外,同樣有著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注重道德教化、開啟民本思想、重視成文化法典化、依法治理國家社會發展等共同特質。中華民族共同體創制的敦煌法學既能推動中華法制文明的豐富和發展,又能促使在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背景下創建敦煌法學新興學科并依托其豐富的出土文獻資料,全力推動現代法治中國建設和中國自主的法學“三大體系”的建構路徑,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法治強國建設提供重要借鑒。深入研究敦煌法學在內的整體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之客觀歷史地理基礎知識,還有助于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創制的法制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尋找現代法治建設可資借鑒之豐富資源。簡言之,創建敦煌法學學科體系、匯總中華法制文明和中國本土法治資源的整合,必將對從中華民族共同締造的法制文明歷史經驗中提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武航宇、鄧蘇雅的《清代盛京地區伍田管理和訴訟糾紛研究——以黑圖檔·嘉慶朝案件為中心》一文,主要探討了自先秦至清末,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不斷發展,形成了“民為邦本、明德慎刑”的民本思想、“禮法結合、德法共治”的治國策略、“法尚公平、執法原情”的正義理念以及“調處息爭、天下無訟”的價值追求。這些傳統法律文化元素在清代盛京地區的伍田管理中均有所體現。《黑圖檔》為盛京內務府存儲檔案,其中記載了一部分行政文書、涉及盛京內務府所屬伍田和所屬人口的有關案件,涉及文書內容包括自劃撥伍田到伍田投入使用階段各部門的行政流程和糾紛解決方式等。從這些案件的調查參與中可以看出,審理機關力求公正徹底解決糾紛。對承領人、佃戶而言,會受到處罰行為的范圍比較小。伍田作為一項新的官營租地,在進入租佃市場時,不論是在旗署管理和出租、民間的租佃和使用權流轉、糾紛的處理程序和處理依據,基本上都遵循了現成存在的習慣。在辦理涉伍田案件中,相關機關對于案件管轄和程序也是照著過去對于其他類官田案件的流程穩步推進。在進行行政決定和判決時,參照清代“繼承明朝的傳統,允許私人在被圈為官田以外的荒地進行耕種,以先占原則獲得土地所有權”的先占原則習慣,充分考慮開荒人利益,著重強調開墾的辛苦和開墾人的身份,做出有利于實際開墾土地的佃戶的決定。清代伍田糾紛案件為我們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這些啟示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當時社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也為現代社會的土地管理和糾紛解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