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語文教學中,對于“比喻句”的學習,不少教師常常僅關注其外在表達形式的精巧,而忽略其用語精當、邏輯自洽、前后關聯的用心之處。這導致一線教學對于以簡潔質樸、清新自然語言風格見長的作品不夠重視,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借鑒時難盡其妙。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中的五個比喻句在寫景狀物、遣詞造句、傳情達意方面具有極強的典范性,利用其開展比喻句的專題學習,是提升學生語言素養和文學素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比喻句;濟南的冬天;精準;精巧;精微
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一文,篇幅短小精致,語言清新自然,是寫景抒情的經典之作,也是提高學生語言素養和文學素養的絕佳載體。現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將其編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與《春》《雨的四季》《古代詩歌四首》等古今文學作品共同呈現“四季美景”的單元人文主題,同時肩負“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的單元教學目標。
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文字生動貼切,意味無窮,比喻的恰當使用更是其語言表達的突出之處。以《濟南的冬天》為例,不足千字的文章里,使用的五處比喻,生動細膩地寫景狀物,恰切妥帖地寫意抒懷,充滿著作者的精思妙想與真摯情感。結合文本,賞析這五個比喻句的精妙之處,是感知老舍先生語言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基于學情,利用這五個比喻句設計教學活動,是達成單元教學目標的有效路徑。
一、精準的寫景狀物
恰當運用比喻,不僅能讓讀者對所描繪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情感,從而引發讀者的共鳴。在關于比喻句的品析維度里,是否精準恰當地凸顯對象的特點,應該作為一個好比喻的首要標準。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以濟南與北平、倫敦兩地冬日天氣的比較切入,然后展開對濟南冬天的具體描寫。整個描寫,先整體后局部,先城內后城外,先言山后寫水,述中有議,景中含情。五個比喻句分散在文章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圍繞“冬天的濟南”,所喻對象不同,表達形式各一,既呈現個性色彩,又具有共性特征。
1.凸顯個體特征
第一個比喻句出現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兒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他們全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1]
在這段對濟南城的描寫內容里,作者將“濟南”比作“小搖籃”,既大膽新奇,又符合常理。“小搖籃”這個喻體用一個最為常見的生活用品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濟南城獨特的地理形勢:四周小山環繞,中間平坦小巧。最為關鍵的是,還化靜為動,讓人聯想到小小搖籃在陽光下輕輕擺動的溫馨畫面。初看簡單尋常,細想生動傳神。
第二個比喻句出現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從城內寫到了城外四周的小山:
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兒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2]
作者在這里將小雪后樹冠上頂著或多或少雪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護婦,除了幽默表現出山上松樹矮小的特征以外,還精準地描摹出了矮松樹冠頂著積雪、不復往日挺直的那種微傾之態,給人以溫柔之感。
第三個比喻句同樣出現在第四自然段,作者從對矮松的描寫過渡到對雪后山坡景色的整體描繪:
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兒更美的山的肌膚。[3]
“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呈現的是作者對雪后山坡景色的總體印象。因為下的是小雪,山坡各處被雪遮蔽情形不盡相同,坡上草色也是有露有藏,“花衣”這一喻體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陽光下雪后山坡的那種嬌美的神采和韻味。
第四個比喻句出現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承接上面第三個比喻而來,作者的視角從山坡的整體刻畫聚焦到山坡上散落的那些小村莊上:
古老的濟南,城內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兒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4]
在作者筆下,城外寬敞山坡上那些散落的小村莊,與四周景物構成的圖景,宛若唐代名手畫的小水墨畫。“小水墨畫”首言其小,讓人遙想這是作者在城中向外遠望,同時這個比喻也與村莊散落于山坡的畫面特點相符,這屬于精巧秀麗的小景,而非氣勢磅礴的大畫。“水墨”二字更是恰如其分地點出了黑白二色,精準地傳遞出了雪后山坡的獨有景象。寥寥幾筆,簡潔明了。
第五個比喻句出現在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由山及水,描摹著濟南作為泉城的總體特點,在水的滋潤之下,整個濟南城也變得清亮起來: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5]
出人意料的,作者將整個冬天濟南城比作一塊“藍水晶”,從“水墨畫”到“藍水晶”,一郊野一城市,一古老一現代,作者以小喻大,緊扣濟南城冬日特征,凸顯冬天濟南在陽光朗照、泉水滋潤下的秀麗之態、清亮之感。
2.聚焦共性特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五個比喻句分別圍繞濟南城的地理形勢、雪后小山上矮松的狀態、山坡雪后不同位置的不同景色、冬日濟南城的整體印象設置比喻句,生動形象地呈現不同對象的特點,比喻簡潔曉暢,韻味各具其妙。但整體而觀,可以通過這五個比喻句的使用,發現作者圍繞中心設喻的匠心獨運之處。
首先,五個比喻句雖然指向不同,但都呈現出整個濟南城“小巧”“秀美”“溫情”的共性特征。五個比喻中,有兩個直接點出了“小”,如“小搖籃”“小水墨畫”;另外三個雖然未直接言及“小”,但從所喻之物來看,無不具備“小巧秀美”的特征,如“日本看護婦”“花衣”“水晶”。同時,這五個喻體無一例外都與人的內心溫暖感受相關,“小搖籃”“日本看護婦”,一物一人,都涉及溫暖的照顧呵護;“花衣”“小水墨畫”“水晶”則是生活中精美的帶給人愉悅感受的事物,予人以美好體驗。
其次,從語言風格來看,五個比喻句均用語簡潔質樸,清新自然,善于從生活中選擇喻體,既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小搖籃”“水晶”“花衣”均以小喻大,將宏觀之景濃縮于生活小物之上,既展現對象特點,又饒有情味,觸人深思。“日本看護婦”則以人喻物,寥寥五個字就將雪后小山上矮松俯視濟南城的情態描摹得形神兼備。“小水墨畫”更是以簡馭繁,生動地展現出了雪后山坡小村莊雪景的那份幽遠靜謐之感,頗具寫意的神韻。
二、精巧的遣詞造句
日常教學中,對于“比喻句”的賞析,不少教師常常僅關注其外在表達形式的精巧,而忽略其用語精當、邏輯嚴密、前后關聯的用心之處。在這樣的教學慣式之下,以簡潔質樸、清新自然語言風格見長的作品則難以被重點關注,即便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借鑒學習時也淺嘗輒止,難盡其妙。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中的五個比喻句粗看簡單尋常,平淡至極;細品之后才會發現在看似簡單尋常的背后蘊含著作者的精思妙想,彰顯著老舍先生過人的語言素養和文學審美。
1.注重用語精當
文中的五個比喻句,句子短小,形式簡單,可以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給出喻體,喻體前沒有任何修飾,如第一個和第五個;另一類則是在喻體前或后給出簡潔修飾語,如第二個、第三個和第四個。無論是單獨的喻體使用,還是修飾語的添加,無一不體現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到和文學功力的卓絕。
如文中第一個比喻句,作者將“濟南”比作“一個小搖籃”,這一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狀和濟南所處的地理形勢頗為相似,但作者使用這一喻體并非簡單追求二者外形上的相似,而是精準地捕捉到了冬天濟南的獨特之處——“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小搖籃”所傳遞的溫暖之感就顯現了出來。更為妙絕的是,“小搖籃”常常是輕輕搖動的,一下就把整個靜態的畫面賦予了動感。試想一下,如果這里把濟南比作“小籃子”,外在特征依然符合,卻會喪失多少文學想象的美感!
再如文中第四個比喻句,作者將城外山坡上雪后小村莊的景象比作“小水墨畫”。除了這里呈現的景象和水墨畫有高度的相似性外,更為重要的是古代小水墨畫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愜意安適的情調與此刻作者眼中所見景象的特征相符。
又如文中的第五個比喻句,其本體和第一個比喻句相似,都是整個“濟南城”。但作者卻選用了和“小搖籃”截然不同的“藍水晶”來進行比喻。對比分析之后發現,第一個比喻句強調的是冬天濟南城的獨特地理形勢,而第五個比喻句側重于勾勒冬天濟南城帶給人的整體印象。再則,第一個比喻句著眼于四周的小山來進行喻體的選擇,而第五個比喻句則著眼于水的特點來進行比擬。二者雖然喻體差異甚大,但都精當地刻畫出了冬日濟南不同的特點。
2.強調前后勾連
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對任何語句的理解和品析,都不能脫離語言環境而獨立存在。老舍先生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對五個比喻句的使用,尤其關注前后內容的關聯,讓比喻句之間構成嚴謹的內在邏輯關系,在內容上形成巧妙的呼應之勢。
如文中的第二個比喻,作者將“山上樹冠頂著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護婦”,粗看之下,不以為意,但細究之下,才會發現其精當絕妙之處。松樹樹形上尖下寬,又在雪后因為樹冠頂著積雪微微前傾,實在和帶著護士帽、著護士裝的“看護婦”相似度很高。但為什么這里的喻體一定要用“看護婦”,而不用慣常的“護士”一詞呢?因為“看護婦”是護士中專門照顧老人和小孩的一種,重要的職責是看護和照顧,作者使用該詞的目的就是要凸顯山上矮松那種帶給人溫柔和順的感覺。那前面的修飾語為什么一定要是“日本”,而非其他國家名稱呢?在這里你會發現老舍先生語言幽默的一面,“日本”一詞既可以表現傳統認識里日本女孩矮小的特征,同時也把那種溫良恭順的神態展現無遺。最為關鍵的是,這里描繪的是山上的矮松,仿佛濟南城四周的小山上站著無數這樣的“看護婦”,那回到前文,作者說“這一圈小山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就找到了邏輯依托。原來前面將“濟南比作”“小搖籃”是為后面將“樹尖兒頂著一髻兒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護婦”埋下伏筆,兩個比喻句形成呼應之勢。“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也找到了恰當的說話者。
3.重視方法配合
修辭手法的使用往往不是單一的,高明的寫作者常常根據表達目的的不同進行寫作方法的有效配合。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描寫的出彩離不開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和其他修辭手法的精妙配合。
比如文中的第三個比喻句,作者在刻畫了山上矮松之后,將目光放到了整個雪后的山坡上。雪后的山坡,草色微露,積雪不勻,對于這樣的景象,作者寫到“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了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個比喻句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仿佛有一雙無形的巨手將小山梳妝打扮一般,而“帶水紋”更是強調了山坡被風吹動以及積雪變化的動態之美。在這個比喻句之后,作者描繪了日落時山坡的景象,如果再來一個比喻句,一方面有重復之嫌,另一方面也難以凸顯不同時段的景色差異,作者順勢而下,承接“花衣”的比喻,將山坡上的“薄雪”擬人化,呈現少女的秀美和嬌羞。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6]
前面的比喻和后面的擬人,都圍繞雪后山坡的景色而來,雖然未曾明確點出,但通過“花衣”“忽然害了羞”等詞語的使用,可以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遙想語句背后那位青春少女的美麗模樣和嬌羞神態。
三、精微的傳情達意
比喻句的使用不僅強調寫景狀物的精準,更需要追求寫意抒懷的恰當。老舍先生作為高明的語言大師,善于在寥寥數語間蘊含自己的獨特情思,情郁其中卻不外露,給讀者以美的想象與享受。《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的五個比喻句,堪稱傳情達意的典范。
比如在第一個比喻之前,作者有一段飽含情感的文字:
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7]
在創設的優美意境中,作者抒發了對冬日濟南由衷的贊美。這段文字之后,作者用“小搖籃”比喻陽光下的冬日濟南,把冬日濟南的小巧可愛、溫馨從容之感表現無遺。這個比喻句,除了承續前面的贊美之情外,還寄托了作者對濟南的那份呵護和憐愛之感,仿佛看著一個搖籃里的可愛嬰孩,忍不住要抱上一番,也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生發出對冬日濟南的向往之情,禁不住要對段末作者的提問作出肯定回答。
又如文中的第四個比喻,作者將山坡上小村莊的景象比作“小水墨畫”,又在后面貌似不經意地添上一句“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二者結合,給人無限遐想:為什么一定是唐代名手畫的,而非其他朝代的畫家呢?唐代是一個開放而輝煌的盛世,也是中國書畫的高峰。名手的畫作即便是書畫小品,也蘊含著大唐氣象,也彰顯著高妙的審美與品位。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象,雖然作者并未直接刻畫山坡上小村莊的具體景象,但其非同一般的秀美之姿與無盡神韻,也就蘊含其中了。
再如文中的最后一個比喻句,作者將陽光下被清澈泉水滋潤著的濟南城比作一塊“空靈的藍水晶”,一方面用“藍水晶”這個喻體彰顯出了濟南城高貴、現代、精致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和“小水墨畫”一樣的城外山坡景色形成鮮明對比,還和文章開頭的“小搖籃”里的老城形成呼應,凸顯了當時的濟南城既傳統又現代的城市特質,同時也巧妙地將作者對濟南的喜愛和欣賞暗藏其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里強調,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8]。顯然,“富有表現力”一詞并不僅僅指語言外在形式的精巧。這就啟發我們,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教學時,以語言為路徑,以形象為抓手,進入作者設置的情境之中,進而帶領學生去感受、體悟作品的深刻內涵是重要的教學之道。同時,對于教材中的經典文學作品,我們需要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深挖文本教學資源,重視經典文本的示范作用,這樣才能將學生語言素養和文學素養的提升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2][3][4][5][6][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7,7,7,7,7,7,7.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作者:黎炳晨,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
[責編:胡承佼;校對: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