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進步得益于科學研究者在科技期刊上公開發表研究成果,并通過開放的科學傳播方式,實現成果共享。科技期刊不僅反映學術價值,更應該服務社會需求,只有在社會需求的支撐下,科學產出才能源源不斷地涌現。
近年來,隨著國家、地方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舉國上下形成了辦好國產期刊,扶持國產期刊,把論文發在國產期刊上的良好態勢。做大做強我國科技期刊,建設全產業鏈的數字出版平臺,培育有影響力的期刊集群和期刊集團,是我們科技期刊人正在努力并有望實現的奮斗目標。
科技期刊的受眾群體主要是科研人員,所以,我們許多的編輯同行會用走進實驗室、走進科研院校的方式,近距離地與受眾面對面交流與互動,以我們的努力,重塑科學編輯的形象——從在幕后為他人作嫁衣的“裁縫”,轉變為科技傳播的研究者、實踐者。我們憑借專業與實力,為期刊匯聚前沿科研成果。同時,不斷探索把我國科技期刊及論文,以多元途徑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
2023 年10 月31 日至11 月2 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技期刊學會等多家單位攜手,共同舉辦了第一屆上海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大會,這是上海科技期刊學會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研討活動,吸引了全國600 多人參會。大會邀請了10 位院士主編,以院士圓桌會議的形式,就科技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問題展開討論,發揮高端科技智庫“引領思潮”和“決策咨詢”的作用。大會還舉辦了5 個專題論壇和多場同期活動,就“集群化出版發展”“科技期刊國際化之路”“科學家與編委”“高起點新刊”“期刊高質量發展與人才培養”等主題展開研討,報告人和參會者進行了熱烈交流。
對于植根中國、走向世界的高質量期刊,大家達成了高度的共識。
第一,辦刊基礎雄厚,高水平創新性內容多,期刊影響力大,傳播范圍廣,對學科和行業發展貢獻度大,已形成期刊品牌。
第二,遵循規范的出版流程,受到國內外科學家認可,被國內外重要數據庫收錄,擁有國內學術話語權,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
第三,能夠持續刊載國際權威學科專家的論文,發表得到重大和重點項目資助的論文數量多,且多為該項目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第四,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戰略,依托國內優勢學科,引領學科發展方向,并為新學科建設提供平臺,助力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和評估。
第五,能夠依靠期刊品牌和主編、編委的學術知名度,主辦國際學術會議,促進學術交流,聚集高水平人才,助推相關學科國際化發展進程,掌握相關學科的國際話語權。
第六,借助先進傳播技術和社交網絡平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快速傳播和應用。
第七,實行集群化運營,搭建數字出版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期刊內容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提高期刊的傳播速度和覆蓋面,降低讀者獲取學術資源的成本。
第八,構建知識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面向大眾推廣科普知識,提升大眾科學素養。
第九,維護科研誠信,重視學術誠信,優化中國科技期刊生態圈,專心致力于提升學術水平,服務于科研發展和科學家,不投機取巧,不惡意操縱評價指標。
第十,培養優秀編輯人才,注重編輯團隊的專業素養和審稿能力,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方式,加強編輯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期刊的整體編輯水平。
大家一致認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做好頂層設計,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和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只有營造良好的中國科技期刊生態環境,我們才能全面扎實推進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各項工作,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為早日躍居世界科技期刊第一方陣,建成世界科技期刊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持續努力、不懈奮斗。
三天時間轉瞬即逝,余音裊裊,不絕于耳。
《出版與印刷》作為此次大會的媒體支持單位,相邀同行撰文,共話期刊發展之真知灼見,延續會議精髓,于期刊中續燃思想火花,這也充分體現了期刊在傳播學術成果、服務社會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期專欄匯聚了開放獲取和國際傳播、高校學報的辦刊實踐、新媒體應用、“雙減”之下的全民科普等期刊同仁普遍關心的話題。我們希望投石問道,激發起更多的討論,凝練真知灼見,把期刊營造為科技期刊學術共同體的云上家園。
東方風來,翼起翱翔。我們期待更多的科技期刊飛向全國,飛向世界。
(作者系上海科技期刊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中國激光雜志社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