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探討圖書印裝質量管理和提升的路徑,以促進出版高質量發展。文章基于實際工作經驗,從圖書印裝質量管理視角探討出版單位提升圖書印裝質量的路徑,包括建立專業團隊、完善制度建設、制定規范流程、有效管理原材料、建立承印企業評價與考核機制、加強質檢環節設置等,以供同行借鑒。
關鍵詞:印裝質量;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規范流程;原材料管理;承印企業;質檢;高質量發展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33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有限公司
引文格式:李汝星. 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圖書印裝質量管理和提升路徑[J]. 出版與印刷,2024(3):97-102.
圖書作為知識的載體,不僅要求觀點鮮明、內容豐富、知識準確、形式美觀,還應具備較高的印裝質量。印裝質量涉及紙張、印刷、裝幀設計等多個方面,決定了讀者對圖書的第一印象。一本印裝精良的圖書,能吸引更多的讀者,提高圖書的市場競爭力。
圖書印裝質量管理是出版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出版單位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推進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下,提升圖書印裝質量,成為廣大出版單位管理者和從業者關心的重要命題。本文將從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流程規范、原材料管理、承印企業選擇和考核、質檢環節設置等方面綜合闡述圖書印裝質量提升路徑。
一、建立專業團隊
任何管理活動的核心都是人才。出版單位需要建立一支熟練掌握出版印刷專業知識,具備良好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具有專業精神和廉潔操守的工作團隊。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從事圖書印裝質量管理的部門通常為印制部或者出版科(部)等,有些出版單位還會單獨設立質量檢查部門。這些部門雖然名稱有所不同,但其職責基本相似。作為圖書印裝質量的主要負責部門,除了招聘時選擇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學科背景的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持續不斷地組織從業人員參加相關培訓。
培訓方式分為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內部培訓可采取靈活的方式,如定期組織印制人員參加的內部交流會,討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邀請經驗豐富和業務能力突出的員工擔任年輕員工的“工作導師”,幫助新人迅速適應工作節奏,熟悉業務流程。外部培訓方面,可以定期安排本單位印制人員到先進的承印企業實地學習印裝工藝和質量控制方法,熟悉材料、器材的性能,了解數字技術、機械工作原理。此外,各地的印刷行業協會、印刷工業品質量監督檢驗站也會不定期地組織培訓班,出版單位可以選擇合適的課程安排員工參加學習,并將其納入單位員工的整體培訓計劃。
培訓內容主要包含圖書印裝的工藝及流程、印刷材料及適性、印刷質量控制及檢測手段等。另外,還需重點學習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圖書質量管理規定》《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等,以及國家和行業的相關標準(見表1)。
二、完善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現代化企業規范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企業健康有序運行的保障,是從業人員履職的根本遵循。
首先,出版單位印制管理部門要有明確的部門職責,印制業務人員要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印制業務派發、承印企業選擇、質量管理等職權劃分要清晰,權責要匹配,充分兼顧單位內控管理與風險管理,兼顧質量與效率、管理與服務,形成權責分明、管控合理、監督有序的印制管理工作體系。其次,根據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本單位的質量標準。[1] 質量標準是產品質量評價的唯一依據。單位標準的質量要求不應低于國家及行業標準。再次,制定各環節的工作細則。工作細則是具體業務工作的指南,它為印制業務人員提供詳細的操作規程。從印前文件檢查、印刷工藝和裝幀材料的選擇,到印制任務的派發、質量的控制等,都給出了詳細的標準和要求。這些規定有助于提高圖書的整體質量。最后,建立印裝質量獎懲制度。根據承印企業產品的質檢情況,獎優罰劣。對于頻繁出現單冊不合格或成批質量問題的印廠,將暫停派發印制任務;對于問題嚴重的印廠,將重新評估其合作資質,甚至直接終止合作,以引起承印企業的高度重視,從而提高印制質量。
三、制定規范流程
流程規范是指組織內部各項業務流程應標準化、系統化、模塊化。它可以給組織提供一個可靠的管理框架,將企業各個部門的工作有機地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高效的運作整體,對于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降低產生質量問題的風險具有顯著作用。流程規范明確了各崗位的職責和權限,避免了工作交叉和推諉,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通過對關鍵環節和風險點進行嚴格把控,確保了產品質量。流程規范的持續優化和改進有助于企業提升整體運營水平。
圖書印制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從付印清樣核對到裝訂入庫,整個過程需要反復溝通、核對,確認諸多細節。流程的規范是為了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被忽略,因為一旦有所遺漏,就很容易出現重大問題。首先,在圖書交付印刷之前,印制人員應認真核查書名、書號、印張、定價、成品尺寸等信息,[2]檢查封面、扉頁、版權頁相關內容是否一致,檢查各環節是否符合印制要求。有問題的應及時反映并與相關部門溝通、協商。與編輯部門溝通確定圖書的用紙及相關工藝,并根據經濟實用原則提供合理化建議。其次,在藍圖(彩樣)經編輯簽字確認后才能下廠付印。對于在藍圖(彩樣)核對過程中有改動的內容,可以在原藍圖(彩樣)文件上替換單頁。如果需要重新導出整本印刷文件,就需要重新制作藍圖(彩樣)進行核對。再次,當印制申請審批通過后,開具發印工單(或憑單)時必須詳細注明印數、定價、成品尺寸、工藝,用紙的名稱、定量、規格,交貨地點和時間,以及個性化要求等信息。最后,當新書印刷完畢準備裝訂前,應安排印廠送來毛樣(裝前樣),[3] 仔細檢查印裝質量并交由編輯再次簽字確認后方可進行批量裝訂。
四、有效管理原材料
紙張作為圖書印裝的主要原材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圖書的印裝質量。如挺度、耐折度、勻度、透明度、亮白度、光滑度等,直接影響圖書在印刷色彩、圖文清晰度、裝訂平整度和耐用性等方面的表現。出版單位應建立科學完善的原材料質量管理體制,包括供應商準入、原材料選擇、質量監測等。
供應商準入可以從產品質量評價和供應商自身評價兩個維度建立評價體系。產品質量評價方面,在檢查供應商提供的相應紙張檢測報告的基礎上,還應委托具備相關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安排社內印制人員、策劃編輯、美術編輯和承印企業技術人員等針對不同紙樣進行相關指標的評分,通過評分高低得出不同品牌紙張的質量分級,在采購時結合價格因素綜合考慮。供應商自身評價包括社會信譽、供貨周期、售后服務水平和客戶投訴處理能力等方面。總體來說,市面上一些大品牌紙張質量更為可靠。
在選擇原材料時應根據圖書的類別和個性化需求,選擇合適的紙張。例如對于內頁,學術類專著、重點圖書,可以選擇純質紙、超感紙等中高端紙張;彩色圖書選擇定量80克以上紙張;兒童圖書考慮結實耐用,選擇較高定量用紙;畫冊或者彩圖較為精細的圖書可以選擇銅版紙或者輕涂紙等平滑度較好的紙張,以呈現較好的印刷效果;教材教輔類圖書考慮經濟實用,選擇一些低定量的膠版紙或者輕型紙。圖書封面用紙的厚薄可根據書芯的厚度選擇。精裝書的環襯起到連接封面和書芯的作用,用紙一般不宜太薄。
質量監測方面,應定期與合作印廠進行紙張使用情況調研,了解紙張常見的質量問題,諸如掉粉、起皺等。通過科學的供應商遴選和紙張使用監測機制,掌握紙張的質量情況,及時退換貨、更換供應商,確保原材料質量穩定。
五、建立承印企業評價與考核機制
承印企業的選擇至關重要。出版單位通常采用招投標的方式選擇合作印廠。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出版單位采購的合規性。但從印裝質量的提升上,僅通過招投標確定合作印廠還遠遠不夠,需要精細化管理。
以中小學教材為例,其印刷工藝相對簡單,但印刷數量大,幾乎都是通過彩色輪轉印刷機進行印刷。承印企業的印刷設備各不相同,有的是進口機型如小森、三菱、海德堡等,有的則是國產或合資品牌機型如北人、高斯等。總體而言,進口印刷機在套準精度、印刷壓力控制等方面要優于國產機。進口印刷機有兩個顯著優勢。一個是大多裝備有印刷自動套準系統和折頁套準系統,可確保四色套印和折頁準確無誤;而國產印刷機幾乎沒有這樣的系統,四色套準和折頁精度完全依賴于機長的操作水平和責任心,并且殘次品容易混入成品。另一個是大多配備有烘干系統。在高速印刷過程中,對于彩色產品,墨值過小會導致顏色飽和度不足,色彩缺乏層次感;而墨值過大,油墨不易干,則容易產生黏臟現象。烘干系統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目前,主流的書刊印刷企業普遍采用了膠裝圖文在線檢測系統。該系統通過工業攝像頭掃描產品圖文,并與正確圖文自動對比,自動識別錯帖、倒頁、少帖,極大地提升了質量控制精度。
出版單位的承印企業準入評價標準制定可參考表2,其中部分內容參考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于2024 年發布的團體標準《印刷企業綜合能力評價分級要求》(T/PTACAS7—2024)。每項評分標準的分值可根據出版單位實際情況自行設定。
出版單位選擇承印企業后,應建立考核機制,對合作的承印企業進行分級分類管理。[4] 首先,需要搜集整理出版單位內部相關部門的意見,然后按照印刷供應商的印裝質量、生產周期、承接業務量、服務意識以及供應價格等,適當配置權重,并計算出評估分數。其次,根據評估分數將合作承印企業劃分不同等級。最后,考核級別為優秀的,重大出版項目、重點圖書優先安排,印制任務量予以傾斜;考核級別為合格的,不安排重大出版項目、重點圖書生產,削減印制任務量,并加大質量抽檢數量和頻次;考核級別為不合格的,啟動淘汰和退出機制。
六、加強質檢環節設置
出版單位根據圖書生產工藝流程的特點,可以分別在印前、印中、印后設置質檢環節。印前質檢首先是電子文件的質量檢查,主要包括色彩模式、文字是否轉曲、出血是否齊全、圖像分辨率是否合格[5]、色彩是否真實自然、跨頁接版圖是否預留膠裝位、正背頁碼和相鄰頁碼是否套準等;其次要檢查藍圖(彩樣)的質量,沒有問題再轉交編輯核對確認。
印中質檢通常需要印制人員親赴印廠,實地檢查印刷裝訂質量,出現問題可現場糾正,以便不耽誤生產。過程中主要檢查套印、色彩飽和度、與原稿顏色是否一致、折頁精度、外觀有無瑕疵、封面工藝、裝訂牢固程度等。
印后質檢主要是成品質檢。質檢的方式可分為樣書質檢和實地抽檢。樣書質檢即檢測印廠送交的樣書產品。實地抽檢是指質檢人員赴印廠、庫房、銷售門店等進行現場抽檢。質檢過程最好兩人以上同時質檢,交換復核,進行質量判定。根據判定結果填寫質量檢測記錄表,并留存印裝質量問題的拍照記錄。定期抽檢保持一定頻次,確保抽檢品種在不同印廠間均衡分布,以便真實反映印裝質量。
通過科學嚴密的質檢工作,可實時掌握出版單位圖書印裝質量的情況和承印企業的加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對于檢測出的產品質量問題,要及時處置,盡可能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工作實踐中,圖書印裝質量問題的發生是隨機的。即便是行業內知名的優質印刷企業,也會偶發質量問題。雖然目前行業的設備技術水平,還做不到100% 合格率,但是可以做到未雨綢繆、嚴密監測。在圖書投放市場之前,及時發現和處理質量問題,避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負面社會影響。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出版單位應充分認識圖書印裝質量的重要性。圖書印裝質量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通過長期的努力和積累。出版單位應從多方面入手,加大投入,注重人才培養,提高質量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加強與優秀承印企業的合作,探索有效的路徑和策略,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懿倫.淺談提高圖書印裝質量的方法和措施 [J]. 印刷雜志,2021(1):51-53.
[2]王京美. 關于圖書印制及流程管理的相關探討[J]. 新聞文化建設,2020(6):15-16.
[3]朱飛. 淺談出版社的印制管理[J]. 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2):220-221.
[4]易帆. 淺談如何提高出版社圖書的印裝質量——以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為例[J]. 傳播與版權,2021(7):37-38,45.
[5]蔣媛,羅夢來. 設計細節控制與圖書印裝質量提升策略[J]. 出版參考,2021(10):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