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大學主辦的第十屆數量法學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24年6月在長沙舉行,來自國內外2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的60余名與會學者圍繞“實證法學研究與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構建”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與會專家從法學實證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進展、數字時代的挑戰與應對等角度,圍繞公共政策與司法制度的實證效能、法官裁判行為實證檢視和數字法治的方法革新與實踐探索等重大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進行了深入對話,立足中國法治實踐,融通國外優秀研究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自主性、原創性知識及理論。面對數字時代新的挑戰和機遇,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法學實證研究的應對之策在于不斷更新知識體系與研究方法,加強跨學科、跨國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構建具有自主性、原創性、科學性、標識性、包容性的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
[關鍵詞]法學實證研究;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司法制度;裁判行為;數字法治
[中圖分類號] G920.4 [文獻標識碼] 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1]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2]法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學科,科學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對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近20年來,數智技術的蓬勃發展推動了學科交叉視野下的工具變革,法學實證研究以嚴謹的數據分析、科學的研究邏輯為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司法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3]聚焦實證法學研究,創新法學研究方法,推動我國法治建設重大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的跨學科、集成創新研究,有助于為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貢獻力量。
鑒于此,2024年6月22日,由湖南大學主辦,湖南智慧法治研究院、湖南大學數理-計量法學研究中心、《湖湘法學評論》編輯部、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十屆數量法學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長沙市順利召開。60余名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云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甘肅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湖南工商大學、長沙學院、湖南警察學院、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Old Dominion University、Tulane University、Wayne State University、George Mas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法學雜志》編輯部、《湖湘法學評論》編輯部等單位的領導、專家,省內律師事務所等實務界同仁,以及在校博士生、碩士生等參加了會議研討。與會嘉賓就公共政策與司法制度的實證效能評估、法官裁判行為實證檢視和數字法治的方法革新與實踐探索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本次會議不僅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探討法學實證研究最新進展的平臺,也為擺脫當前研究困境、探索未來發展路徑提供了寶貴的交流機會。
一、公共政策與司法制度的實證效能評估
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抓住“法治體系建設”這個總抓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深化法治領域改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提出應當圍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加強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法學理論研究。[4]法學實證研究通過收集和分析實踐數據,從整體上觀測、描述、評估社會實踐現象,針對改革過程中的前沿性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為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和理論資源,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有獨特貢獻。
(一)公共政策實證效能評估
法治體系建設堅持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面對法治體系建設中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因此,當下法學實證研究選題不再局限于刑事量刑、損害賠償等傳統領域,所依賴的數據不再局限于裁判文書等司法數據,而是關注國家各方面工作的實踐數據,對公共政策的實證效能進行評估分析已經成為法學實證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明了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紛紛設立創新目標,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激勵創新。Fen Lin等學者通過分析中國538所大學獲得的76.9萬項發明專利數據,發現專利泡沫現象普遍存在,中國大學專利數量和質量(包括技術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的發展趨勢呈現負相關關系,而且政策因素與專利泡沫之間存在因果關系。2010年前后中國專利政策的轉變,包括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和創新補貼政策的實施,可能加劇了專利泡沫現象。研究結果表明,過度強調專利數量而忽視質量的創新政策不利于中國大學創新能力的提升。建議政府制定更全面的創新評價體系,鼓勵高校進行高質量的創新研究,并通過專利許可、質押等方式實現專利的商業價值。[5]
黨的十八大開啟的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對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問題以及權力割據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并提出了改革的任務要求。[6]我國目前對于知識產權保護采取的是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并行的“雙軌制”模式,知識產權保護既有司法機構的法律途徑,也有地方行政力量的行政手段。然而,由于地方司法保護主義的出現,地方政府往往傾向于保護本地區知識產權主體,對異地維權主體差異化對待,增加了知識產權跨區域交易的難度和成本。[7]如何破除地方司法保護主義、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已成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難題。王巍以江浙兩省的專利知識擴散為切入點,從社會信任的視角探討了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對知識產品交易的影響。其利用江浙地區城市數據分析了知識產權法庭設立對專利異地交易的影響,研究發現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完善能夠有效提高專利異地交易水平,專利知識主要在中心城市及其相鄰城市傳播并逐漸普及,且集中在非高新技術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通過路徑檢驗和機制分析發現提升社會信任水平可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正向促進作用。在實證研究數據的基礎上,王巍指出應當加強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的知識產權交流合作,培育知識產權保護的社會信任和尊重創新的氛圍,推動知識產權與戰略性產業的緊密結合。
在深入探討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國內法治建設的實證研究,同時也可以從國際學者的研究中汲取養分。Xiaojin Chen對新奧爾良市“社區的行走友好度”與犯罪率之間關系的探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學科研究的范例?!吧鐓^的行走友好度”這一概念主要涉及城市規劃、城市設計、交通工程和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它關注的是城市或社區環境對步行出行的支持程度,以及如何通過設計和管理手段來提升步行體驗。Xiaojin Chen通過研究新奧爾良市的街區群體樣本,發現社區的行走友好度得分指數與社區犯罪率之間的關系復雜,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行走友好度得分指數與謀殺、入室盜竊之間沒有顯著關聯,與嚴重襲擊、搶劫、盜竊之間存在非線性關聯,與汽車盜竊率之間存在直接線性關系。此外,鄰里集中貧困程度對步行性與犯罪之間的關系有調節作用:在貧困程度較低的鄰里,步行性得分與犯罪率之間的關聯性更強。這意味著步行性對犯罪的促進作用在貧困程度較低的鄰里更加顯著,而在貧困程度較高的鄰里則較弱。在此基礎上,Xiaojin Chen提出需要綜合考慮鄰里步行性和鄰里貧困程度等因素,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和社會政策,以減少犯罪的發生。
(二)司法制度實證效能評估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穩步推進,各項改革工作進展順利,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基礎性改革已經基本完成,“四梁八柱”主體框架也基本確立。[8]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標志著我國司法體制改革進入持續深化推進的新階段。深化綜合配套改革,主要圍繞司法體制改革的主體框架,從維護司法權威、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能等方面,對司法管理體制、司法責任制和糾紛解決機制作進一步完善和補充。[9]然而,司法體制改革需要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法律效果的評估性實證研究針對司法改革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對司法制度的實際運行效果進行評估,可以發現體制中的弊端,為改革提供依據。
犯罪治理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犯罪現象內部結構出現顯著變化,輕罪新罪成為犯罪治理的主要對象,與既有犯罪治理體系如規范體系、組織體系和思想觀念形成沖突。[10]司法體制如何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才能適應犯罪治理新形勢已經成為法學研究者亟須回答的問題。曾赟對于我國輕罪治理的現狀進行實證檢視,通過統計發現我國輕罪治理存在重罪化、重刑化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輕罪定義模糊且許多罪名刑種跨度大導致部分輕罪法定刑過重;第二,輕罪處理過于嚴厲,審前強制措施使用率高、起訴率高、認罪認罰程序適用率高;第三,輕罪司法存在非監禁刑判決率和緩刑適用率低的不足。輕罪重罪化、重刑化問題導致輕罪預防效果不佳,犯罪人數和再犯率呈上升趨勢。針對實證結果暴露出的問題,曾赟借鑒了德國、美國等國家的輕罪治理經驗,提出了輕罪立法輕和化、輕罪處理寬和化、輕罪司法輕緩化的治理路徑,旨在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輕罪治理體系,實現社會和諧穩定。[11]此外,涉罪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是優化輕罪治理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文姬等學者利用公開的檢察文書數據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涉罪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的成本—收益關系。模擬實驗結果表明,適用合規情形下,輕罪與重罪都有較為顯著的量刑激勵作用,從而提高企業合規經營的意愿,而企業是否坦白取決于查處概率。他們還提出了優化合規激勵犯罪預防機能的應對建議,包括構建涉企犯罪類案監督模型和再犯同類案件情形加重處罰??茖W化是我國犯罪學學科發展的趨勢之一,利用實證研究方法考察犯罪現象中的要素,分析評估犯罪原因,為司法改革有針對性地設計改革措施提供依據。網絡受害已經成為數字時代廣受關注的問題,身心未完全發育的青少年更易成為網絡受害者。Xin Jiang以來自中國農村的2763名青年為樣本進行分析,發現青少年受害機會受性別結構影響,女性比男性成為網絡受害者的風險更高。研究結果強調了在理解網絡受害的同時考慮日常活動和性別的重要性,為制定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網絡受害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了理論基礎。辛晏毓等學者研究了中國老年人中欺詐再受害的現象及影響因素,發現之前的欺詐受害經歷會顯著增加未來再次受害的可能性,而常規活動的多樣性和頻率會增加欺詐暴露,但會降低欺詐再受害的風險。故參與多種社會活動尤其是休閑活動可以降低受害風險。然而,關于常規活動對欺詐受害的影響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并開發有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
近年來“程序空轉”和“濫訴行為”等問題占用了大量司法資源,影響了司法效能與司法權威。[12]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項行政訴訟制度改革舉措也逐步展開,進一步明確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旨在既解決“立案難”痼疾,又防止濫訴現象。[13]然而,“濫訴”行為并不只局限于惡意訴訟、虛假訴訟、訴訟欺詐等情況,也包括合法的“過度訴訟”行為。何源探討了我國行政訴訟領域存在的“過度訴訟”現象,部分公民反復大量提起訴訟,導致司法資源分配不均,影響法院訴訟質效。其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過度訴訟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南等地法院,并以政府信息公開、行政復議等特定行政領域案件為主。這類案件往往脫離于基礎糾紛,形式上符合法定受理條件,但無助于實現權益、監督行政與化解爭議。在此基礎上,何源提出法院適度規制過度訴訟具有正當性,并建議規范過度訴訟的認定標準、規制方式和制裁效力,優化司法資源配置,實現司法制度的公平正義目標。馬超等學者則關注到異地代理這種“民間智慧”有利于訴訟主體與治理主體的“脫嵌”。其對中國裁判文書網和司法部公開的律師信息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委托律師的行政訴訟中三分之二委托的是外地律師,而異地代理增加了行政案件在形式審查階段的裁駁風險,但確實提高了原告在實質審查階段的判決勝訴概率。故異地代理是一把“雙刃劍”,其改變了律師與地方司法的關系,削弱了律師的關系能力,但同時也舒緩了律師職業能力的外在壓力,使得程序主義策略取代關系策略成為異地律師的主要訴訟策略。
司法透明是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遵循的重要法律原則,保障公眾的訴訟知情權、監督權等訴訟權利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促進司法民主。《中國司法透明度指數報告(2015)》顯示,司法公開存在諸多問題,必須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摒棄公共信息牟利思維,建立司法大數據。[14]裁判文書網作為司法公開三大平臺之一,被視為中國司法改革和司法公開取得的標志性成就之一。鄭云波等學者從法律地理學視角,分析了中國裁判文書公開的時空特征和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中國裁判文書公開經歷了初創期、穩定期、攀升期和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近年來公開率有所下降。從空間上看,各地公開情況不均衡,呈現“東高西低”的特點,且司法透明度與政府信息公開之間存在明顯的“同頻共振”現象。鄭云波指出,司法透明度的發展需要克服內部權威和外部壓力帶來的障礙,并建議法院在決策權衡時更多考量公眾意見,以提高司法公信力。
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必須來源于實踐、形成于實踐、發展在實踐中。[1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16]司法體制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任務,對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法學實證研究為司法體制改革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工具,不僅能夠客觀地評估司法制度的實際運行效果,還能夠檢驗改革措施的有效性,為改革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司法體制改革仍需不斷深化和完善,法學實證研究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建設和方法論研究,提高研究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務于司法體制改革。
二、法官裁判行為的實證檢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1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著眼于創造公正司法實踐、實現公平正義的社會與司法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正司法的現象和問題,努力使司法領域在公正司法實踐、維護公平正義上持續取得新的進展。加強司法規范化建設,是增強司法隊伍素質、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18]裁判文書作為重要的實證材料,具有信息豐富、覆蓋廣泛、規模龐大和獲取便利等優勢,其記載了訴訟參與人、程序、事實、論證、裁判等信息,是法院司法行為的直接產物,可供多角度研究司法實踐的實際運作。[19]以司法判決為數據基礎的裁判行為實證研究,可以揭示裁判行為中存在的不規范現象,發現制約司法行為規范化的深層次因素,從而為司法規范化建設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刑事審判的司法邏輯
刑事審判一直是實證研究的重點領域,能夠深入現實的社會情境和司法環境,為法律事實與規范之間的互動以及立法者、司法者和研究者之間的互動提供通暢的渠道。實證研究有助于彌補純粹思辨研究和比較研究的缺陷,使理論和法律規范的發展能夠建立在扎實的實證證據基礎之上,為修改立法和完善司法提供基于我國實踐并具有可行性的建議。然而,不少實證研究過于注重“問題導向”,造成事實數據與理論分析之間沒有內在聯系、結論缺乏理論歸納。[20]如何實現從“問題導向”到“理論驅動”的過渡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一個難題,也事關法治理論創新、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
當法院在認定與當事人相關的事實時,法院就在進行司法裁判。這涉及對當事人具體的所作所為、案件發生的具體場景和背景情況等裁判事實進行的認定。[21]左衛民通過分析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刑事判決書并結合訪談,發現中國刑事法官在事實認定方面存在多種模式,并非單一模式。在無證據爭議案件中,法官主要采用“拼圖模式”,即直接通過證據信息構建案件事實。在存在證據爭議的案件中,一部分法官會繼續使用“拼圖模式”,另一部分則會結合“印證模式”和“拼圖模式”,先通過印證解決證據信息指向的一致性問題,再通過拼圖確保證據涵蓋案件全部重要事實。其進一步指出無論是“拼圖模式”還是“印證模式”,中國刑事法官對證據的使用通常都是簡易、粗糙的,需要通過規范“拼圖模式”、完善“印證模式”、加強法官培訓和提升提升裁判文書質量等方式構建更具中國特色的科學化刑事案件事實認定模式。[22]
我國刑法對“手段殘忍”沒有明文規定,但其被廣泛用于故意殺人案件判決中,學界和實務界對“手段殘忍”的內涵和判斷標準存在爭議。辛晏毓等通過分析17785份判決書,揭示了“手段殘忍”的具體判斷標準,還闡釋了其對量刑的影響。其發現5種行為(多次侵害、多部位、多工具、多被害人、分尸毀尸)與“手段殘忍”認定顯著相關。在量刑方面,多次侵害和多被害人顯著影響刑期,其他行為則無顯著影響。這表明“手段殘忍”并非獨立的量刑因素,而是作為酌定量刑情節間接影響判決。[23]
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化和司法責任制的完善,“兩官”辦案的獨立性加強,其依法履行職責的狀況直接關系到一個地方法治能力、法治水平和法治環境。[24]我們期望法官在完全中立、不受外界影響的條件下作出司法裁決,然而在實際司法實踐中,法官時常面臨多方面非法因素的干擾。法學實證研究者以裁判文書為數據基礎,研究影響法官決策行為的因素,為司法機關和人大監督“兩官”依法履職、公正司法提供重要參考。Bin Liang基于對刑事司法專業人士(包括警察、檢察官、法官、律師、矯正官員等)的抽樣調查,發現司法實務人員對死刑的支持或反對態度與具體的罪名、司法實務人員的職業及個人背景(如教育、經驗等)有強相關性。此外,Bin Liang還發現法官性別對死刑觀點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在考察不同罪名時發現性別差異在性犯罪上表現出顯著性,女性對強奸罪的死刑支持率高于男性。于曉虹等學者以強奸案判決書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也得出了女性陪審員傾向于對強奸犯判處更重的刑罰的結論,并且加重情節的存在會加劇這種性別效應,地區性別規范對性別效應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在性別刻板印象較少的地區,性別效應更為明顯。
(二)民事審判的司法邏輯
實證研究方法通過數據分析和統計,能夠提供客觀和精確的研究結果,在研究有關數量關系的法律問題時具有一定優勢,特別是在量刑和民事損害賠償領域。殘疾賠償金的量定與計算是侵權糾紛案件審理中的重大疑難問題。[25]郝士銘通過數理分析和實證檢驗比較了中國的“等額量定模式”和英國的“差額量定模式”(以奧格登量定法為代表),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現行標準存在計算準確度低、主觀任意性強等問題,“差額量定模式”更符合“比例原則”和“比例賠償”的基本原則,更能體現個體差異,起到救濟被侵害人的作用。其主張借鑒奧格登量定法,結合規范理論和實證方法,通過比較“有損害”和“無損害”的狀態以及經驗實證評估,確定更科學合理的賠償數額。他建議盡快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在線賠償手冊,并動態更新。醫療損害鑒定通過分析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關系,判斷是否存在過錯,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以及過錯和因果關系對損害結果的影響程度。在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醫療損害鑒定是確認損害事實、劃分責任和確定損害賠償金額的重要依據。王中通過對醫療損害糾紛案件一審裁判文書進行分析,驗證了當前醫療損害鑒定制度下醫學會鑒定與司法鑒定意見存在的偏差,發現醫學會鑒定傾向于維護醫療機構利益,導致其鑒定意見在過錯認定、因果關系判斷等方面與司法鑒定存在顯著差異。為解決這一問題,王中建議從厘清鑒定概念、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統一標準和優化司法銜接機制等方面對醫療損害鑒定進行“一元化”改造,以實現醫患雙方利益的平衡保護。
撫養權裁判涉及多重復雜因素,包括子女的年齡、意愿,父母雙方的撫養條件和經濟能力等。胡昌明以離婚案件撫養權裁判為例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了性別因素如何影響民事司法決策。研究證實當事人性別、法官性別和子女的性別對于司法裁判都有影響。具體而言,在大多數情況下,女方獲得撫養權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在子女年齡較小、女方存在有利撫養條件、男方存在不利撫養條件等情況下;男女法官的裁判存在顯著差異,女法官更傾向于將撫養權判歸女方,而男法官則相對更中立;子女性別也影響撫養權裁判,與男孩相比,女孩更可能被判歸女方撫養,但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影響逐漸減弱;性別的影響受法定條件制約,法定條件如子女長期隨父親生活、女方存在不宜撫養的因素等,會削弱性別對撫養權判決的影響。此外,胡昌明還分析了社會性別觀念對司法決策的影響,并指出法官的性別意識、原告性別比例、代理人情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撫養權判決。
司法行為規范化作為一個相對宏大、抽象的命題,實則是由無數個細微、具體司法行為的規范化來實現的。在司法實踐層面,法學實證研究能夠通過對每個具體司法行為的實證檢視,深挖不規范司法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因素,為規范司法行為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案。
三、數字法治的方法革新與實踐探索
隨著社會生活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數字治理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的必由路徑和時代特征。[26]構建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字法治模式,是新時代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重大使命,也是新時代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換道超車的必然要求。[27]這就要求法學實證研究學者進一步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計算科學領域的方法與技術。
引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強化數字技術在犯罪防控中的應用,對于提升犯罪治理效能至關重要。在犯罪學研究的深化過程中,我們不僅需持續探索各類犯罪行為的數字化特征,為智慧警務、數字檢察等提供堅實支撐,更應審視當前數字治理實踐中遭遇的挑戰與困境,完善相關制度,以提升犯罪防控的整體能力。Mengyan Dai將計算機科學中的建模模擬技術與社會科學中的犯罪理論相結合,創建了一個基于真實美國城市的全面互動型的犯罪分析和警務模擬平臺。該平臺融入了大量真實城市數據和實際警務工作經驗,可以根據環境和實時數據進行犯罪的時間地點分析和預測。利用此平臺,可以將警察學研究中以地點為基礎的巡邏模式和以個人為基礎的警務模式進行建模,用數據模擬的方法進行多種情況下的隨機對照試驗。實驗結果與文獻中的經典實驗相互驗證,提供了尋找控制犯罪的最佳途徑的方法。
在數字時代,青少年黑客攻擊(即青少年未經授權訪問和操作計算機系統)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Siying Guo通過疊加集成學習(SEL)完善了對青少年黑客的檢測。該方法結合了20個機器學習(ML)模型的輸出,使用元學習器來開發一個更精確的決策支持系統(DSS)。其提出的SEL模型在透明度、靈活性和準確性方面都超過了通用的ML模型,可以有效識別青少年黑客風險。此外,它還能對引發青少年黑客攻擊的理論風險因素進行排序,通過決策樹識別出其相對重要性。未來還將開發人機交互界面、實施預警系統和制定預防措施等新功能。
雖然智慧警務在實踐中成果越來越多,但其實際運行效果并非完全達到預期。Yan Zhang對休斯敦警察局利用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來減少性交易犯罪的智能警務項目進行了過程評估。SNA是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近年來應用很廣。其對比了項目實施前后的性交易犯罪的抓捕數據,發現性交易犯罪抓捕數據沒有顯著改變,證明了該項目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世界范圍看,無論是老牌的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都在加快數字科技在法治領域的應用,推動數字法治建設成為全球法治發展的亮麗的風景線。[28]法治建設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數字時代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我國也已經開展了數字警務、數字司法、數字檢察等領域的數字法治建設,但仍面臨數字技術與法治建設無法充分融合、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要尋求更先進的數字治理模式還需要借鑒世界先進數字法治的創新成果并進行理論升華和制度轉化,不能照搬西方理論,而是要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
四、法律實證研究的視野:國內與國際
第二屆經驗法學青年學術沙龍與此次論壇同時舉辦,此次學術沙龍的主題是“法律實證研究的視野:國內與國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共同參與學術交流,展開了國內與國際的對話。建設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必須以全球視野和開放心態,推進法學知識體系交流互鑒,通過與國際學者進行交流,了解國外法學實證研究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共同探討法學實證研究的發展之道。
法學實證研究作為一種經驗研究,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種范式。[29]定性研究側重于對研究對象某些具體性質的深入描述,力求對少量個案進行充分描繪;而定量研究則采用數量分析的方法,旨在獲得具有普遍性和在一定范圍內可推廣的有關研究對象的認識。[30]法學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優勢和功能,也面臨著不同的現實難題。
國內的法學實證研究大多會包含定性分析的內容,但純粹的定性研究很少,學者對定性方法的理解和運用不足。曾赟指出,美國法學界對定性研究也持排斥態度,而英國法學界承認實證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方法。Xiaojin Chen認為,定性研究本身的時間成本以及學者的學術考核等方面的壓力影響了定性研究的發展,但仍需鼓勵學者們進行定量與定性的混合研究,其認為可以通過訪談、參與式觀察、案例分析、話語分析等定性的方法挖掘出更多定量研究無法呈現的新的信息和深層的機理,兩種方法結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問題,揭示事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盡管定性研究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但其深度和豐富性可以為研究帶來更多的見解和實用價值。對此,辛晏毓也表示定性研究的潛力是無限的,混合方法的應用可以彌補單一方法的不足,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辛晏毓認為裁判文書文本可以作為融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橋梁,裁判文書作為文本資料,可以通過定性方式進行標注,以分析法官的思考過程。對于具體如何進行混合研究,夏一巍介紹了混合研究方法的三種主要范式:一是“三角印證”范式,即對同一個問題同時使用定性素材和定量素材,如果得到相同的結論,則證明該結論是可靠的;二是順序型范式,又分為“順序解釋框架”和“順序探索框架”,前者是先通過量化數據找到一些有趣的相關關系,然后用定性的方法來補充背后的情境,后者則是通過定性研究了解問題,再用量化方法推廣,看結果是否在更大范圍內具有代表性;三是嵌入性范式,將研究問題分層,針對不同的層次選擇適用定量研究或者定性研究。無論采用哪種具體的范式,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都有利于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也使得研究結果更具實用價值和政策意義。
當前,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新一代數字技術蓬勃發展和深度應用加快了數字社會建設的步伐,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對于數字時代的挑戰,周文章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雖然降低了實證研究的技術門檻,但也帶來了對研究專業性的質疑,面對這樣的數字時代浪潮沖擊,人工智能本身的邊界在哪里?我們要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來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對此,周翔建議國內法學實證研究的青年學者不要過度強調方法和技術,應當關注選題如何更好嵌入規范實踐,將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結合,如此才能提升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劉星建議學者不斷加強學習,并嘗試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結合,同時加強合作,以克服自身知識的局限性。石家慧指出數字技術的確給法學研究帶來了挑戰,但各個國家因國情不同,所面臨的數字挑戰的形式和程度也不同。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但也存在很多現實問題,例如美國建設的評估罪犯危險性的康帕斯系統和利用技術預測犯罪趨勢的警察預警系統都因算法歧視和黑箱問題受到公平性和公正性質疑。雖然智慧法院系統在中國已經出現,但其應用效果和接受度有待考察,存在產品設計不符合法官習慣和行業壁壘等問題。對此,石家慧建議學者關注數字技術的公平性和正義性,并思考如何將數字技術應用到司法實踐中??飫P認為首先應當從三個角度理解數字時代的內涵:一是研究對象或內容的數字化,比如民法典中的電子合同問題;二是數據要素市場的形成,數據本身就是財產,我們需要解決如何將其涵攝到民法典的規范體系當中的問題;三是處理問題過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诖?,匡凱認為在數字時代實現人機的友好互動可能是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的最優解。然而,Bin Liang對于數字法治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認為大數據存在局限性,學者應當區分法學和科學,不要過分強調數字技術對法學研究的沖擊。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大數據讓大家去分析,也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可以用大數據去分析。張傳璽同樣認為數字法治的發展可能存在過熱的現象,建議學者從潑冷水的角度理解數字法治的挑戰,并關注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的角度??偠灾?,數字時代對法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法學界需要積極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更新知識體系,提升研究能力。
法學定量研究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在國外尤其是美國已經發展了百余年,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國際視角來看,國內定量法學研究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來自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陸譯嘉指出美國法學界對定量研究的接受度更高,法學院也更加開放和包容,容易吸引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促進了跨學科研究。美國法學研究重視數據分析和模型構建,但也存在過度依賴數據的傾向。胡昌明就我國法學定量研究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首先,從整體上看,國內實證法學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迅速,但仍屬于小眾領域。具體而言,國內法學實證研究學科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刑事訴訟和刑法領域,而民商事領域相對薄弱。其次,重視實證研究的刊物和專門研究實證法學的機構較少。胡昌明認為造成此種現狀的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國內數據開放程度不足,2021年后裁判文書網的上線率和上線數量出現了斷崖式下降,對實證研究造成了很大影響;二是法學期刊對實證研究的接受度不高,發表難度大;三是實證研究本身的研究周期較長、成本較高,與學者評價機制存在沖突;四是法學實證研究人才隊伍培養不足,師資和培訓資源較少。最后,他指出我國法學實證研究也存在過度重視方法的問題,導致沒有數據和模型的文章發表難度很大。雖然實證研究是以數據為基礎的,但也離不開理論框架的支持,王中指出,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很難找到一個通俗易懂的理論來支撐假設,即使找到了相關理論也很難根據理論來解釋實證的結論。對于國內和國際法學定量研究在發展中呈現出差異的原因,張傳璽認為是因為各自的社會結構和環境不同,對問題的關注重點不同。此外,國內的法學教育建立的知識結構也影響了我們知識生產的方式,通過學術交流促進知識生產互動有利于豐富實證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質量。
針對法學期刊對于實證研究接受度不高的問題,夏一巍結合自身豐富的審稿經驗提出了實用性建議:國內學者投稿國內期刊時,首先需要轉變思維,關注中國問題并從中國視角出發;而對于國際期刊,通常需要將中國的經驗放在全球理論的框架下來探討,提出一些全球都尚未發現的有趣議題,并且找到獨特的方法來呈現,才可能被國際社區接受。因此,在文獻綜述部分要說明文章研究主題在全球范圍內的學術和實際意義并強調研究創新性和獨特性。何海波指出實證法學研究學者在國內發表文章,需要盡量向非專業讀者解釋清楚專業術語的含義、選擇使用的統計方法以及如何解決統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國學者已經認識到國內實證法學研究的不足之處,并積極探尋發展之路。中國法學應當構建起自主的學科體系,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更不能照搬照抄別國法學學科體系。[31]面對數字時代的挑戰,學者們一致認為應當融通國內外各種資源,在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的同時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嘗試混合研究方法,并加強與國外學者的合作交流,克服自身知識的局限性,為我國法學實證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
第十屆數量法學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突出了“實證法學研究與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這一宏大主題,與學術進步、國家發展相契合,不僅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搭建了法學交流的平臺,也為推動中國法學實證研究的規范化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對于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意義重大。會議主題涵蓋了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既有對公共政策與司法制度的實證效能評估,也有對法官裁判行為的實證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會議強調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結合的重要性,還展示了數字法治的方法革新與實踐探索。在國內外與會專家學者的努力下,會議評估了公共政策與司法制度的實證效能,總結了法官裁判行為的司法邏輯,發現了制約裁判公正的深層次因素,明確了國內外法學實證研究視野的異同,回應了數字時代對法學實證研究提出的挑戰。法學實證研究作為一種重要的法學研究方法,在推動中國法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客觀地評估法律制度和司法實踐的效果,還能夠揭示法律現象背后的規律和機制,為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司法實踐的推進提供科學依據。展望未來,在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背景下,法學實證研究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研究重點應當轉向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的前沿問題,立足依法治國實踐,致力于發現制度與實踐相悖之處,揭示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應當以全球視野和開放心態推進法學知識體系交流互鑒,在加強跨學科、跨國的合作交流的同時堅持守正創新,進一步構建具有自主性、原創性、科學性、標識性、包容性的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數字時代要求法學實證研究學者進一步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計算科學領域的方法與技術,推動研究方法與技術的革新,積極探索中國法學實證研究的方法體系,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證研究方法。此外,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要加強法治人才隊伍建設,著力發現、培養優秀的實證研究人才,同時要優化研究環境,打造嚴謹治學、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我們相信,在全體法學實證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法學實證研究必將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為中國法治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為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貢獻力量。
【Abstract】June 2024, the 10th Quantitative Law Forum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ymposium sponsored by Hunan University was held in Changsha. Nearly 200 scholars from more than 20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d the theme of “empirical legal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legal knowledg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gress of legal empirical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in the digital era, the participating experts conducted in-depth dialogues on some major basic theories and frontier issues, such as the empirical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policy and judicial system, the empirical review of judges’ adjudication behavior, and the method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digital rule of law. Based on China’s rule of law practice, they integrated excellent foreign research experience. A series of theories of autonomy and originality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face of th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digital age, the experts agreed that the solution to legal empirical research is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research methods, strengthen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and further build China’s independent legal knowledge system that is independent, original, scientific, distinctive and inclusive.
【Keywords】legal empirical research; China’s independent legal knowledge system; the judicial system; the act of judging; digital rule of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