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離散與聚合:民族文化傳承的內生機理及其現實啟示*

2024-01-01 00:00:00楊春楊軍
廣西民族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本文運用生態文化基因理論,從自然生態視角解析桂黔毛南族的競生文化基因,解讀毛南族傳統文化離散于壯侗語民族文化的特質;從社會生態視角分析桂黔毛南族的共生文化基因,探討毛南族文化多元聚合的規律。通過揭示毛南族傳統文化生發的深層機理,為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現代化發展提供參考路徑。

【關鍵詞】離散與聚合;毛南族;生態文化基因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4-0156-0009

【作"者】楊春,貴州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楊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講師。貴州貴陽,550025。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貴州平塘縣與獨山縣交界的卡蒲、六硐一帶,該區域既是我國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區,又是歷史上南嶺、苗疆兩大民族走廊的匯集地。相對封閉的喀斯特山地環境和多民族遷徙、融合的弘大社會歷史,造就了毛南族生態文化基因獨特的多元結構和漂移的運動規律——在遷移、分化、融合中發生重組、變異。毛南族的文化基因包含著自然生態的封閉性與歷史社會生態的開放性,是離散與聚合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桂黔毛南族生態文化基因的特質及其運行規律,為揭示民族文化傳承的深層機理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范本。

一、文化基因與生態文化基因論的提出

文化基因研究始于英國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kwins在1976年提出的一個同生物基因相對應的文化復制概念——模因(Meme),意指文化傳承的基本單位。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化基因理論引入中國以來,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上迅速生根,為中國的民族學研究帶來了新視野、新方法和新境界,同時,積淀豐厚的中國哲學亦為文化基因研究開辟了新路徑、新體系。西方的文化基因學說,本質上是對生物遺傳基因的類比和平移,這種類比容易混淆人類生理遺傳與文化傳承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其敘說往往缺乏邏輯自洽性,其研究指向往往陷于機械主義的哲學觀。中國學界在參照生物遺傳基因論的基礎上,賦予文化基因以文化傳承、傳播、發展機理的深刻內涵,并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史學觀建構其理論體系。

何謂文化基因?這是文化基因理論確立的首要問題。國內學者圍繞文化基因概念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辨析,形成了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說[1]、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說[2]、深層文化結構說[3]53~55、文化傳承因子說[4]等主要觀點,筆者通過參考上述觀點,結合對西南少數民族文化運行的觀察與思考,提出了文化基因的兩個基本分類和生態文化基因的論點。決定民族文化傳承的根本因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族群特有生產生活方式及其在具體文化事象上的意識表現,可稱為顯性文化基因,另一類是族群共有的情感記憶和價值觀念對文化運行的潛在作用,可稱為隱性文化基因。顯性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外部約束條件,例如:生產生活方式作用于信仰、民俗等文化的動因;隱性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內在激勵因素,例如:感念、認同等。無論是顯性文化基因還是隱性文化基因都存續在一定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中,文化基因是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共同作用的復合產物,每一種民族文化都帶有特定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基因編碼。從生態觀的角度定義文化基因,是指在特定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中形成的決定文化傳承的情感記憶、價值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及其作用的文化意識,這就是所謂的生態文化基因概念。生態文化基因論不僅考察文化基因如何作用于文化,還注重考察生態系統如何作用于文化基因,認為自然、社會生態系統的延續決定文化基因的復制,自然生態的改變、社會生態的遷移導致文化基因的變異。

文化基因分類概念和生態文化基因論的提出,有助于明晰文化基因研究的對象,揭示文化基因研究的方法路徑,有助于修正當前學界存在的將文化元素、文化事象等同于文化基因,從而陷入文化到文化自循環[5]的錯誤,對于文化基因研究范式的建立具有積極意義。首先,顯性文化基因與隱性文化基因概念的提出明確了文化基因是民族對文化的主觀意識,不是靜態的文化元素,而是文化動態傳承的時空節點。例如:有學者將壯侗語民族干欄建筑的獨特樣式、材質、技藝作為建筑文化基因加以提取,實則這些建筑風格元素只是文化基因的外在表征,而非文化基因的本質內容。壯侗語民族干欄建筑的顯性文化基因是由山地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所決定的趨利避害的民居效用意識,其隱性文化基因是族群對祖輩家園的共同情感記憶,在壯侗語民族干欄式建筑文化的世代傳承中顯性基因為外在約束因子,隱性基因為內在精神動力,兩者共同作用構成了壯侗語民族建筑文化從巢居、柵居到干欄、半干欄演進的時空鏈節點。其次,生態文化基因論的提出揭示了文化基因研究的路徑:自然、社會生態環境決定文化基因的生成、復制,文化基因的復制決定文化的傳承。自然、社會生態環境的改變決定文化基因的變異,文化基因的變異決定文化的演進、發展或衰弱、消亡。自然、社會生境為文化基因之源,歷史文化為文化基因之流,文化基因蘊藏在歷史文化運行的深層機理中,只有通過整體生態觀的透視才能加以識別、萃取。

二、桂黔毛南族的自然與歷史社會生態系統

(一)桂黔毛南族的自然生態系統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毛南族人口數為12.4萬人,其中戶籍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有5.9萬人,約占全國毛南族總人口的48%,戶籍在貴州平塘、獨山兩縣的有3.7萬人,約占全國毛南族總人口的30%,其余毛南族人口大多分散在廣西和貴州各地。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跨東經107°51′~108°43′,北緯24°44′~25°33′,大小環江和打狗河貫穿全境。環江西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俗稱三南地區或毛南山鄉,是廣西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地帶。三南地區與廣西南丹縣、金城江區,貴州荔波縣接壤,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250~1043米,境內石山陡峭林立,為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洼

地,石漠化嚴重,耕地稀少,水土不易保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當地的交通極為不便。廣西毛南山鄉屬于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在20°左右,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適于植物生長,境內西北部的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貴州荔波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連成一片,為全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帶。貴州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平塘縣與獨山縣交界處的卡蒲、六硐一帶,地理位置為東經107°21′~107°24′,北緯25°41′~25°44′,平均海拔800米,地勢北高南低,屬于中亞熱帶巖溶喀斯特地形區,區內多峰林谷地,耕地資源十分有限,年平均氣溫18℃,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卡蒲、六硐一帶交通閉塞,兩條古驛道從東西兩側經過,東面由廣西南丹經貴州獨山到都勻,西面由廣西天峨經貴州平塘到都勻,貴州毛南族就聚居在當中的崇山峻嶺、亂石密林處,其間只有羊腸小道,運

輸全憑人挑馬馱。

(二)桂黔毛南族的歷史社會生態系統

毛南族屬于壯侗語民族,壯侗語民族是歷史上百越民族的后裔。先秦時期百越族就生活在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的廣大區域,地跨今中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諸省和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國。百越民族支系眾多,按照歷史居住地域可劃分為中國江浙地區的于越和東甌、江西的揚越、福建的閩越、兩廣地區的南越、貴州的夜郎、云南的滇越,中國至中南半島的西甌和駱越等。相似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百越民族農耕稻作、鑿齒紋身、自然崇拜、青銅冶鑄、干欄建筑等相通的文化特征。自秦漢到唐宋時期,隨著中原王朝的政治統治不斷向南延伸,江浙、閩贛的越人大多融入漢族,百越民族群體的分布不斷向西南退縮。在南嶺和云貴地區,由于歷朝實行羈縻制度和謫民移居政策,使得這些地區的百越族群一方面得以保留基本的原始形態,一方面又處于不斷分化,遷徙、再融合的進程中,于是古老的百越民族漸漸消失,并演化為俚、僚、伶、烏滸等新的族群。原來聚居在南嶺地區的甌駱人和貴州的夜郎人演化為僚,僚族上承百越,下啟近現代壯侗語民族。[6]169~170元明清是壯侗語各民族形成的關鍵時期,元朝創立土司制,明朝進一步發展土司制,明朝后期至清朝改土歸流,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不斷得以鞏固和加強,為包括毛南族在內的壯侗語民族的形成創造了歷史機遇。

毛南一詞作為地名最早見于宋代,南宋《嶺外代答》載:“自融(州)稍西曰宜州。宜處群蠻之腹,有南丹州,安華三洲一鎮,荔波、贏河、五峒、茅灘、撫水諸蠻。”[7]6《元史·地理志六》載:“茆灘等團,……茅難,思風、北郡、都變等處。”[7]7明朝《讀史方輿紀要》載:“明正德年間,南丹酋摸揚侵思恩地,于茅灘筑二堡……”[7]7清朝嘉慶年間《廣西通志》載:“思恩縣有普義、帶溪、鎮寧三砦,普義相近有茆灘堡。”[7]7民國《思恩縣志》里有“毛難”“冒南”[7]7等地名。上述歷史文獻中的“茅灘”“茆灘”“茅難”“毛難”“冒南”皆為“毛南”的同音異寫,原指廣西環江三南地區的古地名,后來周邊漢族、壯族將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僚人后裔稱為“江毛南”或“大毛南”,由此毛南族因其地而名其族[7]8。貴州毛南族的前身是佯僙人,《新元史·列傳》載:“大德三年正月,八番呈周砦主韋光正等,殺牛祭天,立盟歸降,自言有地三千里,九十八砦系暢黃五種人氏二萬七千余房。”[8]8史學家認為“暢黃”可能是“楊黃”一詞的誤書。明朝《黔記》載:“佯僙一曰楊黃,其種亦夥。都勻、石阡……龍里、萬山之界往往有之。”[8]5清朝康熙《貴州通志》載:“煙墟村落,與我偏處者實繁有徒,其類固殊,俗尚異性,亦因別約而計之,有羅羅,有仲家……有佯僙……而通謂之苗蠻。”[8]6民國《貴州通志》載:“佯僙、楊黃、楊荒,一音之轉爾”,又引《貴陽府志》稱:“佯僙苗惟定番州有之。居太平諸府,婚禮以牛馬為聘,喪則宰牛馬為祭,族戚以犬相遺。”[8]8上述歷史文獻表明,作為貴州毛南族前身的佯僙人自古就生活在當地,是貴州世居少數民族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民族識別工作的深入調查和科學論證,同時廣泛征求了本民族群眾的意見,將貴州佯僙人認定為毛南族。

桂黔毛南族主體同為古僚人后裔,具有相同的生態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的語言和文化習俗,在各自聚居的自然地域環境中發展成為同源異支的關系。從廣義民族走廊的視角考量,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與貴州卡蒲毛南族鄉既同處于南嶺民族走廊的西北段,又同處于苗疆民族走廊的南線,即從廣西河池北部經貴州獨山、平塘至都勻、貴陽的古驛道,這片區域是桂北與黔南的交界,亦是南嶺、苗疆兩大民族走廊的匯集地。歷史上包括漢族在內的眾多民族在該區域遷徙、分化、融合,形成了文化基因漂移的民族文化體系。近現代毛南族不是古代單一民族的傳承,而是多民族經過離散、重組、聚合后凝結而成的民族共同體。

三、桂黔毛南族生態文化基因的肇始——離散與競生

[離散指的是某一群體由于各種原因,如戰爭、經濟壓力、政治迫害或自愿移民等,離開原居住地,散居在其他地區或國家的現象。從行文來看,毛南族并沒有離散,請修改章節。]作為古代百越民族后裔,毛南族同其他壯侗語民族一樣是典型的農耕稻作民族,稻作文化是壯侗語民族共同的文化原點,但是毛南族的稻作文化又具有離散于其他壯侗語民族的特質——強大的競生性。發展稻作農業需要平坦的田壩、肥沃的土壤、溫濕的氣候、充足的灌溉水源等自然條件。桂黔毛南族聚居的山鄉是喀斯特地質災變嚴重的區域,區內地形破碎,石山延綿,耕地資源極為稀少。被稱為毛南族發祥地的廣西環江下南鄉,石山陡坡占當地土地總面積的80%以上,2003年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78畝,為廣西人均耕地面積的62%,貴州平塘卡蒲毛南族鄉2008年人均耕地面積0.73畝,遠遠低于貴州省的平均水平。桂黔毛南族山鄉石漠化程度高,水土流失嚴重,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中,除了稻田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貧瘠的高坡旱地,不適于種植水稻,主要種植玉米、蕎麥、大豆、紅薯等農作物,這部分旱地大多散布在山巒石縫間,無法進行牛耕,只能鋤挖點種,產出效率極低。桂黔毛南族山鄉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年降雨量充沛,但是降雨的季節分布不均衡,春季少雨,常發生旱情,夏季暴雨常引發澇災。相較于壯、布依等人口較多的壯侗語民族,毛南族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劣,生計異常艱難,傳統農業社會經濟的發展十分緩慢。明朝《黔記》、清朝《黔南識略》、民國《都勻縣志稿》等文獻中都相似地記載貴州毛南族——佯僙人的生活狀況為:“生理茍且,荊璧四立而不塗,門戶不扃,出則以泥封之。男子計口而耕,婦人度身而織。暇則挾刀操茍,以漁獵為業。”[8]5~8由此可見當時貴州毛南族仍停留在半耕半漁獵的原始農業狀態,民居為極其簡陋的草棚,社會經濟發展嚴重遲滯。廣西毛南族的農業生產力發展同樣明顯落后于周邊其他人口較多的壯侗語民族,他們在明末仍使用木制的鋤頭、犁耙等農具,到清朝才開始使用各種鐵制工具。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廣西毛南族地區水稻、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的畝產量都僅僅維持在兩百斤左右,糧食不足、生計困難的問題非常突出。

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嚴峻的生存條件決定了桂黔毛南族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心理品質、價值觀念具有強大的競生基因。毛南男子在山間田壩種植水稻,在石山陡坡上開荒拓土,農閑時下河溪捕魚,入密林狩獵,以補充生活物資的不足。毛南婦女除了參與農事,還要紡衣織布,飼養家畜,照顧老幼,操持家務。毛南山鄉交通極為閉塞,所需生活物資全靠人挑馬馱,翻山越嶺從外界運入,途中多懸崖險徑,人馬難行,稍有不慎便會失足深谷。毛南族農業生產方式原始落后,對自然因素的依賴程度很高,毛南山區多旱、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常常給農業生產、生活帶來嚴重的打擊。毛南族是一個在自然逆境中頑強生長的民族。勤苦、堅忍、感恩、務實是毛南人凸顯的競生性格與品質,是毛南族生態文化基因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肇始。競生基因對于毛南族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決定性作用和影響,是毛南族傳統文化離散于其他壯侗語民族的基本標識。

(一)競生基因對桂黔毛南族原始信仰文化的作用

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毛南族常常感到自身的渺小、無助,嚴峻的競生壓力需要尋求心靈的調適、情感的寄托、理想的歸屬,正是源于競生困境的精神需求才誕生了毛南族獨特的信仰文化。桂黔毛南族的原始信仰主要由祖先神靈崇拜和自然崇拜構成。毛南族家家戶戶供奉祖先牌位,稱為家神,其他一些神靈則稱為外神。家神在貴州毛南族信仰中處于核心地位,祭祀、祈愿等宗教儀式基本上都是圍繞家神進行,這是貴州毛南族信仰文化離散于其他壯侗語民族多神信仰文化的一個基因標識。貴州毛南族認為歷代祖先逝世后,靈魂會去往另一世界團聚,組成一個保佑子孫后代吉祥安康、繁榮昌盛的神靈集團,所以每逢節日或婚喪嫁娶必置辦酒食,焚香燒紙敬供祖先,以求萬事順遂。清明節祭祖由家族統一安排,既是祭祀活動,也是緬懷、感恩祖輩的情感儀式,并通過傳統祭祖活動強化家族的競生凝聚力。貴州毛南族主要信仰的外神是土地菩薩,認為土地菩薩有善、惡兩重性,既賜予族人福澤,又是一切禍患的根源,這反映了貴州毛南族對土地既依賴又敬畏的競生認知與情感。廣西毛南族具有和其他壯侗語民族一樣的多神信仰文化,但是在神話的建構上有明顯的離散性,表現為現實主義人性與理想主義神性的高度統一。“肥套”是廣西毛南族最盛大和重要的宗教活動,在“肥套”儀式上要供奉傳統的三十六路大神。筆者在環江下南鄉做田野調查時,據時任下南鄉政府蒙鄉長、時任下南民族中學盧校長、毛南儺面具雕刻技藝非遺傳承人譚建新先生等人介紹,毛南族供奉的諸神基本上都是以現實中的民間傳說人物為原型,

例如:三界公原本是放牛的孤兒,他去深山砍柴受神仙指點,獲得了解救族人困苦,控制土地、石山的神力。雷神兇惡,危害人間,三界公出手懲戒才讓雷神成為了保佑毛南族風調雨順的善神。社王是被父母遺棄的私生子,因得家仙庇佑而成為掌管族人安寧、五谷豐登的神。三九自幼父母就雙雙跌落山崖而亡,因此他立誓要趕走為禍族人的石山。長大后三九赴仙界學藝,學會了移山造海之術,便回鄉施展趕山法術,雖然不盡成功,但仍給毛南族后人留下了部分可種植水稻的田垌以及環江、中洲兩條河流。在毛南族的信仰建構中,神是由人轉變而來的,他們前半生是命運多舛的底層大眾,有孤兒、石匠、木工、挑夫等,在生活中歷經磨難,終因機緣巧合而蛻變為神。廣西毛南族信仰的神保留著勤勞、善良、堅忍等族群認同的人格品質,承載著毛南族與自然競生的人間故事,神性中閃爍著人性的光芒,這樣的神話形象對于毛南族在重重競生壓力下尋求心靈慰藉、情感寄托、理想世界的期盼給予了全面回應,成為毛南族改造自然、抗爭命運的重要精神力量。

毛南族的自然信仰既符合壯侗語民族“萬物有靈”的原始生態觀,同時又受競生基因的影響具有自己的個性。除了壯侗語民族群體共有的太陽崇拜、龍崇拜、牛崇拜等信仰外,毛南族還有獨特的羊崇拜、樹崇拜。貴州毛南族的羊崇拜源于佯僙人來歷的傳說:古代佯僙人曾與其他族群爭奪山林土地,佯僙人預先在約定談判地點的山坑中藏匿羊群,待對方到來再令羊群驚慌鳴叫,并假托是山神之意逼走了對方,此后外族人就稱之為“羊慌人”,后來又演變為佯僙人。羊崇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貴州毛南族先民與其他族群的競生關系,以及崇尚智慧,反對暴力的族際競生觀。在廣西毛南族的自然信仰文化中有一個離散于其他壯侗語民族的特征,就是常常把一些美好的自然現象投射到女性神靈身上,例如:將花的神跡歸屬于婆王、花林仙官。將日、月、星辰歸屬于時間女神三光。將榕樹的繁衍喻義歸屬于掌管生殖的靈娘,從而創造出具有獨特生育觀的樹崇拜文化。毛南族信仰中對于自然、女性、神靈三位一體的融合,已經包含了生態女性主義的原始思想,這在其他壯侗語民族中是較為罕見的。

(二)競生基因對桂黔毛南族生育文化中心地位的作用

由于生境艱難,歷史上毛南族的人口增長一直非常緩慢,導致毛南族在與自然界和周邊民族的競生關系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繁衍后代、子嗣興旺便成為毛南族競生基因作用的首要目標。同其他壯侗語民族相較,毛南族的生育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生育文化在整個毛南族文化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其他文化形式均具有直接或間接為生育文化服務的功能,這是毛南族文化結構離散于其他壯侗語民族的重要標識。

“肥套”是廣西毛南族最重大的綜合性宗教活動,分為紅筵和黃筵兩個部分,其中紅筵以祈子還愿為宗旨,要殺三牲作為敬神的祭品,同時還要聘請毛南族師公做三天三夜法事,供奉三十六路大神,師公必須是妻子健在、兒女雙全的人才能擔任。“肥套”紅筵敬奉的主神是婆王,婆王在壯侗語民族群體的信仰中是司職生育的女神,主管著天界的花園,只有向婆王虔誠祈愿,她才會派花仙將花朵贈送給人間,得到贈花的家庭才能繁衍后代,子女一生平安。壯侗語民族皆有向婆王請愿還愿的習俗,其中尤以毛南族“肥套”最為虔誠也最具特色。毛南族深信子女是婆王的恩賜,生育子女的人家必定要向婆王還愿報恩,否則婆王就會收回子女作為懲罰。“肥套”是毛南族每代人都必須舉行一次的人生大典,舉辦“肥套”將耗費大量的家庭財力,如果因為貧困這一代人不做“肥套”,下一代人也必定要補做還愿。一代人做“肥套”用18只牲口為祭品,第二代人補做用36只牲口為祭品,第三帶人補做用72只牲口為祭品,補做“肥套”最遲不能超過三代人,稱為“套三朝”[9]2。“肥套”儀式融合了毛南族宗教、文學、歌舞、戲劇、儺面具雕刻等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形式,是毛南族生育文化中心地位的集中表現。

貴州毛南族的求子儀式稱為“做橋”,通常在春季舉行。“做橋”時要在祖墳前殺牲祭祀,以紅線為“橋”從墳頭牽回家中,路上請毛南族鬼師做法,婦女唱起橋歌。“做橋”過程中娘家須按約定時間送“花”到“橋”上,再會同眾人將“花”送到婆家,整個儀式才算圓滿。貴州毛南族的“做橋”有贈花的環節,花是求子儀式最重要的媒介,這些內容與壯侗語民族群體的生育文化大致相同,但是貴州毛南族“做橋求子”是向祖輩祈愿,而非向天神祈愿,贈花者為娘家人而非婆王,這又表現出離散于其他壯侗語民族的文化特質。貴州毛南族重視子嗣傳承,認為“子孫出在外門家”,對于承擔生育重任的女性非常尊重。在貴州毛南族傳統節日中有專門為年過花甲的婦女設立的迎春節,一些民族學者形象地稱之為毛南族母親節[10]。在毛南族的婚慶習俗中,新娘出閣第二天新郎要去女方家恭請岳母來參加婚宴,當地俗稱“請老外婆”,“老外婆”及親友到男方家后將被以貴賓禮款待三天,然后新郎才再次去女方家請岳父“老外公”。貴州毛南族的喪葬儀式極為繁雜隆重,他們深信只有風光大葬才能讓逝去的親人安心去往祖先的世界,成為保佑家族人丁興旺、子孫安康的神靈。貴州毛南族喪葬儀式的首要環節是孝子去女眷的娘家報喪,在最隆重的“做場”環節必須要等娘家人趕到方能開始,儀式上殺掉的牛、馬等祭品最后要分給參加葬禮的賓客,最好的部分必定分給娘家。筆者在貴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做田野調查時訪談了當地的老人和婦女干部,在他們的記憶中毛南族推崇男女平等,女性地位歷來比較高,家族中很少有歧視婦女的現象發生。貴州毛南族的民俗文化處處彰顯對女性的尊重,其實質是競生基因主導的生育觀念、母權意識在各種文化事象上的作用和表現,這與其他壯侗語民族的“父權”觀念是相離散的。

四、桂黔毛南族生態文化基因的漂移——共生與聚合

毛南族的文化基因既具有自然生態作用下的競生性,亦具有歷史社會生態作用下的共生型,是競生與共生、離散與聚合相互作用的矛盾統一體。元明清三代是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加速發展的時期,在該時期我國南方民族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遷徙。遷徙的一條主線是漢、瑤等民族從原來的兩湖地區沿南嶺民族走廊遷入廣西、廣東,部分廣西壯族遷入云南。清朝《嶺南雜記》載:“壯種與瑤異類,產自湖廣溪恫間,稍后入廣西義寧,蔓延至廣東。”[11]清朝《粵西叢載》說:“世傳此輩原籍粵之西東,元初入羅,充實地方,年遠相沿,遂化為彝。”[12]文中所言“此輩”指沙人,是漢族對壯族支系的他稱,“羅”即云南羅平。另一條主線是漢、苗等民族從湖南沿苗疆民族走廊向云貴高原遷移,黔西南、黔南的布依族沿苗疆民族走廊西段向云南遷移。在兩條民族走廊上規模龐大的民族遷徙對南嶺和西南各近現代民族的形成、民族關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桂黔毛南族的聚居地正是歷史上南嶺、苗疆兩條民族走廊的匯集處,漢族、壯侗語民族、苗瑤語民族等眾多族群在此往來、雜居,相互融合,各族群的文化基因不斷發生漂移,對毛南族自身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一些毛南人離開原來的聚居地,徹底融入其他族群,其他族群的成員也在不斷融入毛南族的主體,毛南族的傳統文化基因不斷被侵蝕,進而發生重組和變異。

廣西毛南族普遍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外地遷入三南地區的,并不是當地的世居民族。譚、覃、盧、蒙是廣西毛南族的主要姓氏,四姓皆有祖先外來一說。占毛南族人口90%的譚氏普遍認為自己的始祖名為譚三孝,來自湖南。譚氏宗族的族譜和篆刻于清朝乾隆年間的毛南石碑對此皆有記載:“湖南籍常德府武陵縣東關外城太平里通常街古寧社……號譚三孝。明嘉靖元年取中八名舉人。二年會試,復中五十名進士……粵東督撫梁大棟拔擢廣西慶元河池知州。蒞任三年,廠務水災,歸貢廠稅銀八千,無由填足,罷職歸農,逃散異鄉”。譚三孝罷官后,幾經遷徙“移居毛難土苗地方,賣貨生理”,又同當地人方剛振聯姻,生男育女,安居落戶,逐步發展為毛南第一望族。然而學者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譚氏族譜、毛南石碑上的內容多為杜撰,譚三孝其人可能并不存在,毛南族為廣西世居民族,外遷一說并無根據。本文無意討論毛南族族源之爭,而是通過毛南族對先祖來歷的敷陳,發現其對漢族人文地理、科舉制度、官僚體系的了解相當全面,對漢人譚三孝遷入毛南山鄉的經歷刻畫得十分詳盡,這充分說明了漢族文化對毛南族文化浸潤之深,這種文化浸潤現象與毛南地區歷史上處于兩大民族走廊交匯點的社會生態背景完全吻合。毛南族世居廣西,明朝才遷入廣西三南地區的譚三孝固然不是毛南族的始祖,但他是漢族在大遷徙中融入毛南族的代表人物。漢、壯等民族遷入毛南山鄉,他們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于毛南族傳統文化勢必造成沖擊,毛南人開始認識到接受并學習漢、壯等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對于改變本民族境遇,豐富物質與精神生活,推進本民族生產發展的必要性,于是毛南族的自然競生基因發生了重組、變異,產生了兼具自然競生基因和社會共生基因的“雙螺旋結構”。

大多數學者認為:毛南族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的本質是社會共生基因所決定的毛南族原生文化與他族遷移文化之間的聚合。筆者從廣西毛南族社會歷史調查的相關資料中獲知:歷史上毛南族的制鐵業比較落后,直到清朝都只能打造簡陋的鐵具,后來有湖南鐵匠遷來廣西毛南山鄉,毛南人乘機向他們學習了先進的制鐵技術,使本地制鐵工藝得以大大提高。毛南族善于編制各種竹器,花竹帽是一種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毛南族手工藝品,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毛南族的民間傳說中,是一位漢族青年將花竹帽的編織技藝帶到了毛南山鄉,后來成為毛南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頂卡花”。毛南族的婚俗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毛南族禁止族內同姓通婚,同時鼓勵本族青年與漢、壯、布依、仫佬等各民族通婚,婚配以男女雙方意愿為準,沒有民族方面的禁忌。開放的婚俗文化為其他民族融入毛南族提供了主要途徑,是毛南族社會共生基因的重要表現。毛南族最盛大的宗教儀式“肥套”,是多民族文化元素聚合的典范。毛南族師公奉道教中的“三元”為祖師,在“肥套”儀式中使用的法器、咒語基本上來源于道教。師公在表演“肥套”時的朗誦、吟唱、敘說交替使用漢語方言、壯語和毛南語。“肥套”儀式上供奉的三十六路大神,有相當一部分源于他族。例如:三界、三元、雷神、灶神、魯仙是源于漢族的神靈;被視為毛南族守護神的太師六官是壯族莫一大王的胞弟莫六;瑤王則是瑤族白褲瑤支系的首領。歷史上毛南族先民與白褲瑤先民曾經有過非常激烈的競生關系,毛南人采用智謀戰勝了白褲瑤,致使他們遷徙到打狗河對岸的廣西南丹和貴州荔波地區。毛南族供奉的瑤王是一位善良、寬厚的神靈,他無私地幫助毛南族完成了神圣的送花儀式,深受毛南族同胞的感佩與愛戴。瑤王這一神靈形象的建構具有毛南族對歷史族際關系反思的功能與和融的期盼,體現了毛南族自然競生基因與社會共生基因矛盾統一的深層文化結構。

貴州毛南族先民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居住在黔東北地區。[8]11民國《貴州通志》載:“武德四年置務州,貞觀四年更名思州”[8]11,而《讀史方輿紀要》載:“思州蠻有佯僙、仡佬、木瑤、苗質數種”[8]11~12。明清時期貴州毛南族從黔東北跨苗疆民族走廊抵達黔東南,然后沿苗疆走廊一翼向黔南遷徙。明朝《黔記》載:“佯僙一曰楊黃,其種亦夥。都勻、石阡、施秉、龍泉、提溪、黎平、潭溪、新化、歐陽、中林、亮寨、湖耳、龍里、萬山之界往往有之。”[8]5至清朝中晚期貴州毛南族開始穩定地聚居于黔南惠水、平塘一帶,形成了“佯僙,惟定番州有之,居太平諸寨”的格局[8]8。貴州毛南族在遷徙過程中就不斷與苗疆走廊上的漢、苗、布依等各民族相交,此后其定居地平塘,處于黔桂古道的核心位置,貴州毛南族又與北上的白褲瑤等南嶺民族相融。石姓是貴州毛南族第一大姓,石姓族人大多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江西遷來,《石氏族譜》記載其祖籍為“江西省臨江府豬市巷大龍門……于洪武年間同當代五門:鐘、關、鄧、石、曾率師進入黔地……因戰亂于乾隆年間移平州司馬坡與關上之間的小馬坡安居”。部分民族學者反對外來說,他們根據史籍和方志記載認為毛南族先民早在1400多年前就在貴州居住,是貴州的世居民族。還有學者認為貴州毛南族為播州土司楊氏的流裔[10],唐貞觀初年貴州置郎州,貞觀十三年(639)改名播州,楊氏自唐代就開始雄踞播州,轄境在今遵義地區,這與唐代貴州毛南族聚居的黔東北地區多有重合。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播州楊氏土司政權與明政府之間的矛盾加劇,在平播一役中為明所滅,幾乎在同一時期貴州毛南族開啟了自黔東北向黔東南、黔南的遷徙之路。清《黔南職方紀略》載:“播州楊氏,其族屬在貴州者曰偒僙,今都勻、石阡、黎平諸府皆有之。”[8]12民國《都勻縣志稿》載:“佯僙,《通志》云:佯僙即楊黃,播之遺民也。”[8]12綜合上述三種觀點,筆者認為貴州毛南族在西南民族大遷徙的歷史社會生態背景下,在與多民族交融的進程中,其文化基因不斷發生漂移、重組、變異,從而聚合成為一個以原生民族文化為內核,包容了次生民族文化的民族共同體。和廣西毛南族類似,貴州毛南族文化基因同樣具有多元共生性。清嘉慶年間貴州毛南族向漢族學習采礦冶鐵技術,在卡蒲鄉擺旁村開設了第一家毛南鐵廠。同期,貴州毛南七寨頭人石金聲創建第一所毛南私塾,向毛南子弟傳播漢族文化。在與漢、布依、瑤等民族的交融中,毛南族逐漸掌握了比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毛南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斷吸收著其他民族的元素。貴州毛南族普遍能夠用漢語和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其服飾與周邊布依族服飾多有雷同。毛南族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重視學習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貴州毛南族打猴鼓舞與白褲瑤的猴鼓舞在表現形式、藝術內涵上極為近似。上述這些事例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貴州毛南族是善于學習,具有高度文化包容性的民族。

五、毛南族生態文化傳承內生機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啟示

綜上所述,毛南族生態文化的世代傳承具有競生與共生、離散與聚合的內生機理,它為毛南族等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了深刻啟示。首先,盡管毛南族的競生基因具有離散于其他壯侗語民族的特質,但這種特質是建立在壯侗語民族共同文化本源基礎之上的。毛南族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信仰習俗都源自壯侗語族先民——百越民族的農耕稻作文化,都帶有壯侗語民族農耕文化中共有的基因烙印。毛南族文化基因的個性孕育在壯侗語族群的文化共性之中,是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一個體現。因此,對毛南族生態文化的保護傳承不能僅僅局限于一族的文化視野,既要通過標識其獨特的競生基因以實現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又要通過明晰毛南族文化基因與壯侗語民族乃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血脈關系以實現族群、國家層面的文化認同,從而在毛南族的文化傳承中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其次,毛南族社會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既不能脫離本民族文化基因的賡續,也不能脫離同其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勤苦、堅韌、感恩、敬畏自然的競生基因是毛南族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態逆境中奮發進取,治理生態災變、建設生態文明、擺脫貧困落后面貌的精神動力,信仰、民俗、手工藝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毛南族社會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資源,具有很高的資源稟賦優勢。毛南族的傳統文化基因產生于農耕文明時代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環境中,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原始的自然環境在現代工業文明時期發生了巨變,文化基因逐步走向衰落,是毛南族傳統文化面臨生存危機的根源所在。因此,對毛南族生態文化的保護傳承必須要走出固步自封的靜態模式,要在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文化基因修復與重組,實現毛南族文化的活態傳承、永續發展。2020年習近平在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目標后作出了重要指示,在指示中提到:“得知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我感到很高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是黨中央基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情,對各民族一律平等、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實現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該論述對于增強各民族的“五個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為毛南族生態文化基因的修復與重組提供了行動指南。

文化基因修復是指在毛南族中尤其是在毛南族青少年中實施系統的民族文化基因教育工程,將毛南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情感記憶、精神品質以及與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血脈關系等文化傳承因子植入學校教育、職業培訓等各類教育體系中,重構受教育者科學時代的民族精神信仰,重塑民族文化基因的現代活態形式,并應用于毛南族鄉村建設和文化旅游、特色經濟的發展中,喚起毛南族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融合意識,從而為毛南族現代化發展與民族文化活態傳承提供一條耦合共生之路。文化基因重組是指將毛南族的傳統文化基因與中華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因子、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從而締造出適應現代社會生境的新基因形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的生存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生境,民族文化的活態,是指民族文化在社會生境中自在生存的狀態。社會生境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民族文化必須要隨之發展,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進步、時代的更新,因此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也是指在發展創新中的傳承。毛南族生態文化傳承的內生機理揭示了在毛南族民族文化的歷史沿革中,文化基因的流動起決定作用,這一流動包含兩個方面:基因復制和基因重組。基因復制決定了毛南族文化具有鮮明個性的傳承和延續,基因重組決定了毛南族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迭代發展。毛南族的共生文化基因就是在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歷史社會生態背景下,由本民族競生基因與漢、壯、苗、侗、瑤等各民族文化因子結合、重組而成的新基因形態。共生文化基因曾是歷史上推動毛南族經濟發展、社會演進的原動力,對于今天毛南族的現代化發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啟示:讓毛南族的共生文化基因煥發時代活力,加強毛南族與其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過學習其他民族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觀念,并融入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借此推動毛南族社會經濟與其他各民族的協調、均衡發展,這是鑄牢毛南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與文化源泉。

六、結"語

桂黔毛南族聚居地是南嶺、苗疆兩大民族走廊的匯集處,多民族遷徙、融合的歷史背景,使毛南族的社會環境始終處于開放、變遷、漂移的狀態中,進而決定了毛南族的文化基因不斷發生重組、變異,演化出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基因型態。毛南族文化基因是自然生態封閉性與社會生態開放性共同作用的產物,是競生與共生、離散與聚合的矛盾統一體。理解桂黔毛南族生態文化基因的兩種特質,對于解析毛南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從離散和聚合兩個方面完善毛南族文化基因圖式,對于新時期推動毛南族民族文化活態傳承、鑄牢毛南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長林.宇宙基因·社會基因·文化基因[J].哲學動態,1988(11).

[2]畢文波.當代中國新文化基因若干問題思考提綱[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2).

[3]吳秋林.文化基因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4]王東.中華文明的五次輝煌與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學刊,2003(9).

[5]吳福平,李亞楠.文化基因理論、概念及學術史批判[J].深圳社會科學,2020(6).

[6]王文光,李曉斌.百越民族發展演變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譚自安,等.中國毛南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8]鄒洪濤,楊正舉.貴州毛南族[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2.

[9]呂瑞榮.神人和融的儀式:毛南族肥套的生態觀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4.

[10]孟學華,鄢成鳳.貴州毛南族地區土司家族命運的歷史人類學考察[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1).

[11]蒼銘.百越族群西南邊地遷徙史略[J].民族史研究,2004(1).

[12]〔清〕汪森.粵西叢載[M].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DISPERSION AND AGGREGATION: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ETHNIC CULTURE INHERITANCE An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Genes of Maonan Ethnic Group

Yang Chun,Yang Jun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gene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ve survival cultural gene of Maonan ethnic group in Guangxi and G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ecology,interpre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Maonan culture dispersed from the Zhuang and Dong ethnic language cultures;and analyzes the symbiosis cultural gene of Maonan ethnic group in Guangxi and G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logy,exploring the laws of Maonan cultures multi-aggregation.Though revealing the deep-level mechanism of generation of Maonan traditional culture,to provide a reference path for ethnic cultures inheritance and modernized development.

Keywords:Dispersion and aggregation;Maonan ethnic group;ecological and cultural gene

〔責任編輯:奉"媛〕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青草视频久久|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欧美区国产区|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www.亚洲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亚洲a免费|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四虎成人精品| 99草精品视频| 久久午夜影院|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www色视频| 国内黄色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男人天堂伊人网|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日本a∨在线观看|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国产96在线 |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成人在线天堂|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五月天福利视频| 狠狠干综合|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色AV色 综合网站|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毛片基地视频|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1区|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啪啪| 1024国产在线|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亚洲|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片|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婷婷在线网站|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1在线|日本|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操国产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