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興邊富民行動作為我國最重要的邊疆治理公共政策,深刻體現著習近平“治國必治邊”的戰略思想。本研究以滇桂邊境地區33個邊境縣為分析單元,采用雙重差分模型精準評估興邊富民行動的真實績效。研究表明:興邊富民行動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和各族群眾收入提升;對第一產業有明顯推動作用,對第二產業影響雖正向但不顯著,對第三產業則呈現一定抑制作用。此外,該行動積極推動當地教育發展,但對醫療衛生改善效果有限。這揭示了當地產業結構仍處于較為低級階段,公共服務存在短板。滇桂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應優化治理機制,提升治理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大對民生改善的關注和投入,有效增進民生福祉,進而提升行動成效,推動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滇桂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雙重差分;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4-0173-0009
【作"者】符瓊霖,湖北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2;陶文慶,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博士。湖北武漢,430074。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提出“治國必治邊”的戰略思想,高位推動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進一步凸顯興邊富民行動的戰略地位。滇桂兩省區作為我國通往緬甸、老撾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橋梁,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既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文化背景,也面臨著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等挑戰。因此,如何優化興邊富民行動的實施效果,直接關系到當地長治久安、繁榮發展,對于鞏固國家邊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具有深遠意義。
興邊富民行動自2000年實施以來,初期研究聚焦于理論層面的戰略意義[1]與內涵價值[2]研究,隨后研究視角逐漸拓展,涵蓋文化制衡[3]、法治[4]、人口安全[5]及公共政策[6]等諸多領域。此外,還有研究興邊富民行動與“一帶一路”倡議[7]、精準扶貧[8]及鄉村振興戰略[9]等協同效應,以共同推進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隨著研究逐漸深入,在對興邊富民行動發展經驗和實踐模式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尤其強調資源型國企對邊境地區內生發展的重要性[10],以及跨境旅游合作區在興邊富民行動中的重要功能[11]。在政策績效評估方面,重點關注對邊境地區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等不同維度所產生的影響,如有研究從特定邊境區域視角指出,該行動對內蒙古邊境地區邊民收入有顯著提升作用[12],但對東北三省邊境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影響有限[13];有研究從邊境地區整體視角認為,該行動雖整體完成設定任務[14],對邊境地區短期“增長輸血”效應明顯,但長期“增長造血”效應不顯著[15]。針對上述問題,學者們提出完善頂層設計和增強政策協同[16]、構建新戰略依據和規劃新發展驅動[17],以及推進多元化邊疆治理[18]等改進建議,以期不斷推進邊境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興邊富民行動在不同視角和內容的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思路借鑒。然而,鑒于目前興邊富民行動研究多側重民族學、社會學角度,且主要運用田野調查和案例分析并呈現定性結果,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特別是在政策績效評價方面,現有定量分析多局限于統計數據的簡單縱向對比,或基于特定單一維度的面板數據直接計量,尚難以準確揭示興邊富民行動帶來的真實影響。基于滇桂邊境地區獨特的戰略地位,本研究以滇桂兩省區33個邊境縣為分析單元,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構建計量模型深入探究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背后的內在作用機理,旨在通過多維度分析,精準揭示滇桂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的真實績效,重點關注該行動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仍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進而提出針對性地改進建議,以期不斷豐富和深化興邊富民行動績效的理論研究,更好發揮興邊富民行動在推動新時代滇桂邊境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以及建設繁榮和諧穩定邊疆的特殊重要作用。
二、滇桂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基本概況
我國陸路邊疆與14個鄰國接壤,在長達2.28萬公里的陸地邊境線中,有1.9萬公里位于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穩定與發展對國家整體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針對邊疆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的重要地緣地位和發展存在諸多短板問題,黨和國家于2000年專門啟動興邊富民行動,旨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該行動遵循“試點先行、重點突破、總結經驗、逐步推進”的原則,首批在9個邊疆省區選定9個試點縣(旗),次年增至17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另行確定2個)。在試點階段取得成功后,該行動于2004年擴展至37個邊境縣,2007年增至60個,2008年覆蓋至120個。至2009年,該行動已全面涵蓋140個邊境縣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58個邊境團場。
滇桂邊境地區作為我國多民族的重要聚居區之一,有21個少數民族世居在此。該區域宗教、民族等問題交織復雜,是國家興邊富民行動重點建設區域。其中云南位于我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交匯處,擁有長達4060公里的陸地邊境線,并分別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接壤,涵蓋8個邊境州市的25個邊境縣市。自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以來,云南在麻栗坡、綠春兩個試點縣基礎上,于2004年將綠春、富寧、潞西、西盟、貢山、滄源等6個縣市納入全國興邊富民行動重點縣,并逐步覆蓋至所有邊境縣市。通過“興邊富民工程”及其行動計劃興邊富民行動正式啟動以來,云南先后出臺實施四輪“興邊富民工程”,以及兩輪“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的持續實施,云南不斷加大對邊境地區扶持力度,積極推進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及基本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有力改善了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并推動當地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廣西作為我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連的沿邊省區,擁有長達1020公里與越南接壤的邊境線,涵蓋3個邊境地級市、8個邊境縣市及33個與越南毗鄰的邊境鄉鎮。自興邊富民行動推行以來,廣西在原有龍州縣試點基礎上,于2004年將靖西市、那坡縣、寧明縣納入國家興邊富民行動重點縣(市),并逐步覆蓋所有邊境縣市。2000~2018年期間,廣西通過四次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有效解決了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所面臨的行路難、住房難、求醫難等切身問題。自2019年起,廣西結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啟動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通過實施強基固邊、民生安邊、產業興邊、開放睦邊、生態護邊、團結穩邊等“六大工程”,持續提升當地自主發展能力。
三、滇桂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績效評價
(一)計量模型設定
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是一種專門評估公共政策效果的計量方法。該方法將研究樣本分為受政策影響的“作用組”和未受影響的“對照組”,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比政策實施前后作用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精準計算出政策對作用組的凈值影響。這種方法有效分離了政策效果與其他潛在干擾因素,能夠為政策效果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由于興邊富民行動這一公共政策僅覆蓋邊境縣(即作用組),缺乏直接對照組。考慮滇桂邊境地區同屬一個地市州內,地理環境相近且共享諸多共同特征,受到的外部宏觀經濟政策影響基本相同,有助于減少實證結果的外部干擾。本研究將同屬一個地市州的邊境縣設定為作用組,而將同屬一個地市州的非邊境縣設定為對照組,以更科學地評估興邊富民行動的實施績效。因此,本研究以滇桂兩省區同屬一個地市州的邊境縣和非邊境縣的面板數據為基礎,運用DID模型具體考察興邊富民行動的凈值影響,構建興邊富民行動實施績效雙重差分計量模型如下:
Yi,t=β0+β1×du+β2×dt+β3×dudt+εi,t
在上述計量模型中,本研究引入兩個虛擬變量進行度量劃分。首先是地區虛擬變量du,若為非邊境縣則賦值為0,若為邊境縣則標記為1。其次是時間虛擬變量dt,興邊富民行動政策實施前為0,實施后記為1。Yi,t代表滇桂兩省區第i個縣在第t年的被解釋變量,εi,t為隨機誤差項。du的系數β1衡量的是邊境縣與非邊境縣之間的差異;dt的系數β2衡量的是“興邊富民行動”實施前后,所有縣域因變量的共同變化趨勢。而地區虛擬變量和時間虛擬變量的交互項系數β3,反映的是由于“興邊富民行動”所帶來的作用組與對照組之間的額外差異,這正是本研究的核心關注點,即興邊富民行動對邊境縣的凈值影響。為提高興邊富民行動績效評價的準確性,計量模型進一步設定為:
Yi,t=β0+β1×du+β2×dt+β3×dudt+λXi,t+ηGi+ψMt+εi,t
其中,Xi,t代表隨時間變化的控制變量,例如人口密度等較為外生的控制變量;Gi代表縣級固定效應,即不隨時間變化的縣級因素影響,如區域行政面積;Mt代表時間固定效應,即僅隨時間變化不隨地區變化的因素,如宏觀經濟環境等;εi,t為隨機誤差項。
(二)評價指標選取
鑒于一方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人均GDP已成為衡量滇桂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當前國家正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階段,滇桂邊境地區需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以更好地推動當地高質量發展。因此,本研究擬觀察以下三個維度目標:興邊富民行動是否顯著提升滇桂邊境地區各族群眾收入、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和民生事業改善。在借鑒有關學者關于興邊富民行動績效指標研究[19]的基礎上,本研究綜合考量數據指標的完整性,以人均GDP衡量當地各族群眾收入水平,通過第一、二、三產業比重來反映經濟結構效應,每萬人擁有普通中學學生代表教育狀況,而醫療衛生情況則通過每千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和床位數來體現。為進一步確保作用組和對照組“實驗環境”的相似性和控制其他潛在干擾因素,將滇桂邊境地區市州所轄78個縣的人口密度和行政區域面積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以更準確地分析興邊富民行動的因果效應。
(三)數據來源及變量統計性描述
本研究通過《中國縣域統計年鑒》《中國民族統計年鑒》以及滇桂兩省區和市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渠道,收集滇桂兩省區33個邊境縣,以及同一地市州毗鄰邊境縣的45個非邊境縣(具體名錄詳見表1)的統計數據。考慮長時間跨度的統計數據收集難度較大,最終收集得到上述78個縣2003~2022年合計20年的面板數據,并對個別缺失數據采取插值法進行補齊。
由于滇桂邊境地區33個邊境縣在納入興邊富民行動實施范圍的時間上存在差異,為確保研究的準確性和一致性,以該行動在滇桂邊境地區33個邊境縣全面推行的年份(2009年)為基準,界定政策實施的前后時段。具體而言,本研究將2003年至2008年的各個年份均視為“興邊富民行動”實施前的階段,關于時間的虛擬變量dt取0值;而自2009年起及之后的年份,則視為“興邊富民行動”實施后的階段,關于時間的虛擬變量dt取1值。此外,為了數據分析的便利性和準確性,除虛擬變量外,本研究涉及的所有變量均取對數表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2。
(四)基準回歸分析
1.經濟增長效應
發展是解決邊境地區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人均GDP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推動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經濟收入增加,是興邊富民行動的核心目標之一。本研究將滇桂邊境地區人均GDP作為被解釋變量,探究興邊富民行動的實施,對當地各族群眾經濟收入所產生的效應。表3的實證結果表明,興邊富民行動與作用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有力證明了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各族群眾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積極影響。通過觀察回歸方程模型(1),可以發現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人均GDP的提升幅度高達18.5%,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考慮到人口密度、行政區域面積等因素可能對人均GDP增長產生影響,為確保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通過控制不隨時間變化的縣級固定效應,以及隨時間變化的相關控制變量,以盡可能消除其他潛在因素的干擾。在此基礎上,回歸方程模型(2)顯示,興邊富民行動對當地人均GDP增長仍具有顯著正向作用。因此,充分證明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有力提升著滇桂邊境地區各族群眾收入水平,為滇桂邊境地區的長期繁榮穩定奠定著堅實基礎。
2.結構調整效應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新時代滇桂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興邊富民行動的實施,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必將對當地產業結構產生深遠影響。本研究以滇桂邊境地區三大產業GDP占比作為被解釋變量,揭示興邊富民行動對當地不同產業的差異化影響效應,并為后續滇桂邊境地區產業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表3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模型(3)和模型(4)中,無論是基于弱假設還是強假設,興邊富民行動的虛擬變量系數均為正值且具有統計顯著性,這表明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第一產業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然而,在模型(5)和模型(6)中,該行動的虛擬變量系數雖然為正值,但并未達到統計顯著水平,意味著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第二產業發展的促進效應并不明顯。相反,在模型(7)和模型(8)中,興邊富民行動的虛擬變量系數呈現較為顯著的負值,意味著該行動在某種程度上抑制著滇桂邊境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根據以上實證分析,推斷當前滇桂邊境地區產業結構發展仍處于較為低級階段,第一產業在GDP中占比較大。因此,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滇桂邊境地區迫切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也是未來興邊富民行動在實施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和優化的方向。
3.民生改善效應
以保障和改善社會民生為根本,興邊富民行動需要不斷推動邊境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完善。表4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模型(9)和模型(10)中,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教育發展(每萬人擁有普通中學學生數)呈現顯著正向效應。該行動實施推動著當地每萬人普通中學學生數顯著增長,其增幅超過8%,顯示出興邊富民行動在促進當地基礎教育發展的積極作用。然而,在模型(11)至模型(14)中,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興邊富民行動對當地醫療衛生發展(每千人醫療衛生機構數和床位數)的影響均呈現較為顯著負向效應。針對上述差異化實證結果,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過去十幾年來國家在邊境地區教育,特別是“普九義務教育”發展上的強力推進,以及將教育發展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的政策背景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經費必須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而相應提高,以保障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教育經費要達到國內生產總值4%,以確保我國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為構建現代化教育體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本研究認為,滇桂邊境地區在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的過程中,可能存在一種偏向,即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和基礎教育等硬性考核指標的提升,而相對忽視包含醫療衛生在內的公共服務等軟性考核指標的發展支持。因此,滇桂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在未來實施應加大在民生保障領域的投入力度,特別是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以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產品,不斷增進民生福祉。這不僅是實現當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五)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為確保DID模型在興邊富民行動績效評價中的準確性,進一步對滇桂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的雙重差分模型進行平行趨勢檢驗,以驗證實證結果的有效性。圖1以滇桂邊境地區人均GDP的對數為基準,直觀展示著平行趨勢檢驗結果。圖1顯示,在2009年興邊富民行動全面實施之前,作用組(邊境縣)與對照組(毗鄰的非邊境縣)具有基本一致的發展趨勢。然而,自2009年興邊富民行動全面鋪開后,兩組的變化趨勢出現顯著差異,這一檢驗結果充分證明了本研究實證結果的可靠性。
2.反事實法的穩健性檢驗
根據本研究樣本,可以采用反事實法進一步驗證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的影響效應。具體而言,通過構造一個與現有實際實施情況相反的“興邊富民行動”,來檢驗其對滇桂邊境地區的影響作用。如果實際執行的興邊富民行動在滇桂邊境地區影響顯著,則虛構的“興邊富民行動”對該地區影響不顯著,這種方法為本實證研究提供穩健性檢驗的基礎。考慮到滇桂邊境地區自2009年起全面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為執行反事實法的穩健性檢驗,選定2006年作為一個虛構的“興邊富民行動”全面實施年份。然而,當以2006年作為興邊富民行動全面實施的虛擬起始年份時,本研究發現“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的影響并不顯著(如對滇桂邊境地區第一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明顯),詳見表5關于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反事實法檢驗;對于民生改善的反事實法檢驗,其計算過程類似,則不再贅述。同時,試將2005年設定為興邊富民行動全面實施的虛擬起始年份并進行實證分析,結果同樣顯示虛擬的“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影響并不顯著,亦從反面驗證本研究關于滇桂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的績效評價結果。考慮前文已展示2006年的同類性質研究結果,故未再單獨列出2005年的檢驗結果,以免重復。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選取2009年興邊富民行動在滇桂邊境地區33個邊境縣全面實施作為關鍵時間節點,借助DID模型深入探討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的凈值影響。研究結論包括:
首先,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經濟增長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為該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通過實施該行動,當地各族群眾的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呈現出穩步增長態勢,這一經濟層面的積極變化,不僅提高了當地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更為當地的穩定和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興邊富民行動對滇桂邊境地區產業發展顯示出復雜態勢:對當地第一產業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對第二產業具有正向作用但效果并不顯著,而對第三產業呈現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從中揭示出當地產業結構仍處于較為低級階段,如仍以傳統的農業和低端制造業為主,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市場機制,因此自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必須加快步伐。
最后,興邊富民行動在推動滇桂邊境地區民生改善方面同樣呈現復雜態勢:對當地教育發展產生顯著積極影響,有效促進著當地教育進步。然而,在改善當地醫療衛生條件層面,該行動未能產生明顯推動作用,這反映出該行動在當地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尚顯不足,特別在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方面亟需加強。
上述研究結論不僅揭示著興邊富民行動在增加當地群眾收入、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和民生事業改善等不同領域中的差異化效果,更為興邊富民行動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針對性地改進方向。
(二)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當前興邊富民行動在滇桂邊境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基于上述實證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旨在優化興邊富民行動的實施效果,更有效地推動滇桂邊境地區實現安邊固邊、興邊富邊的戰略目標。
一是不斷優化滇桂邊境地區治理機制,著力提升治理能力。興邊富民行動作為邊疆治理公共政策,其成效的彰顯與當地治理水平緊密相連。為實現既定的興邊富民行動目標,首先,當地政府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著力解決各族群眾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問題作為治理首要目標,持續增強當地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次,注重提升興邊富民行動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邊境地區治理應綜合考慮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多維度因素,確保各領域政策的均衡實施。考慮到各個邊境縣資源稟賦的異質性,需采取差異化治理策略,針對各個邊境縣的發展短板實施“差別化扶持政策”,確保幫扶政策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精準助推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最后,需要構建政府、邊民、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形成興邊富民行動強大合力。通過建立多方聯動的動力機制,加強協同合作,實現政府、邊民、市場、社會等興邊富民行動主體間的良性互動,有效提升興邊富民行動的共識和執行力,共同推動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興邊富民行動持續推進的重要支撐,對實現共同富裕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物質基礎性作用。因此當地應緊密結合國家高質量發展要求,依托自身優勢,探索內生發展路徑。一方面要利用當地沿邊沿海的區位優勢,深入挖掘特色優勢資源,如獨特的民俗文化、生態農業和旅游資源,將這些資源有效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通過精心打造一批基礎扎實、潛力巨大、帶動作用強的特色優勢產業,優化并完善價值轉換機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全力應對產業轉型升級之挑戰,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發揮“通道經濟”和“口岸經濟”優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動沿邊產業和邊境貿易轉型升級,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以此培育沿邊經濟增長新動能,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加大對民生改善的關注和投入,以有效增進民生福祉。考慮到公共服務質量、普及度及均等化對當地各族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深遠影響,興邊富民行動應切實貫徹“邊民為本”的理念。具體而言,需要不斷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大力提升基礎公共服務層次和水平,同時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當地各族群眾能夠更廣泛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進而穩步推進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特別要關注的是,當前滇桂邊境地區在醫療衛生等服務領域存在明顯短板,為此興邊富民行動應給予重點關注并優先解決,如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升均衡性轉移支付比重等財政政策工具,以此專項資金精準施策補齊當地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發展短板,進而逐步滿足當地各族群眾對多元化、高品質公共服務的需求,實現民生保障政策的邊境普惠。此舉不僅能夠有力提升當地各族群眾的民生福祉,更深刻體現黨和國家對邊疆民族地區民生改善的高度關注,時刻彰顯黨和國家推動邊疆民族地區共同邁向現代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定承諾。
參考文獻:
[1]朱玉福.“興邊富民行動”的意義[J].廣西民族研究,2007(4).
[2]王文長,盛葉.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的扇形支撐結構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
[3]羅康隆.文化制衡觀在“富民興邊”行動中的價值[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4]唐勇,雷明光.芻議依法“興邊富民”:以桂滇等地邊境調查為基礎[J].廣西民族研究,2014(2).
[5]左岫仙.人口安全對興邊富民行動的影響研究:以黑龍江省邊境地區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2).
[6]李俊杰,陶文慶.興邊富民行動政策執行的制約因素與破解路徑:基于史密斯政策執行過程模型的分析[J].民族學刊,2021(9).
[7]陶文慶,李俊杰.“一帶一路”倡議下深化興邊富民行動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8]吳本健,王蕾,覃梓文.興邊富民行動與邊疆民族地區多維貧困的緩解[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9]蕭子揚.興邊富民行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邏輯關系及有機銜接路徑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20(2).
[10]呂曼秋.中越邊境地區資源型國企推動“興邊富民行動”路徑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4(3).
[11]孟維娜.中越邊境地區跨國旅游開發合作的政策取向探討[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
[12]胡超,孫李傲.“興邊富民”行動的經濟增長、結構調整與民生改善效應評估:基于“倍差法”的估計[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13]陳默,王國臣.“興邊富民”政策的經濟績效評估:基于東北三省樣本數據的雙重差分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14]張麗君,趙錢,鞏蓉蓉.興邊富民行動20年政策實施效果評價及展望研究:基于陸地邊境140個縣域經濟的調查[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20(6).
[15]梁雙陸,蘭黎娜,楊孟禹.中國興邊富民行動促進邊境地區經濟增長了嗎?:邊境地區136個縣的“準自然實驗”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21(4).
[16]張英,龍安娜,馮莉.二十年興邊富民政策與實踐的研究與展望[J].廣西民族研究,2019(1).
[17]陳建樾.制度保證與經濟發展:興邊富民行動在新時代的升級路徑[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
[18]羅彩娟,韋順華.新時代中越邊境固邊睦鄰建設的路徑研究:基于靖西市龍邦鎮的調查[J].廣西民族研究,2022(6).
[19]李俊清,謝星全.“興邊富民行動”政策實施績效評價:基于廣西的實證考察.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BORDER RESIDENTS IN THE YUNNAN-GUANGXI BORDER REGION
Fu Qionglin,Tao Wenqing
Abstract:As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 policy for border governance in China,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Border Residents profoundly reflects Xi Jinping,s strategic though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Must Govern the Borders”.This study takes 33 border counties in the Yunnan-Guangxi border region as the analytical unit,and uses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real performance of 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Border Resident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Border Residents is conducive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me improvement of all ethnic people;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function to the primary industry,a positive but in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condary industry,but a certain constrictive effect on the tertiary industry.In addition,this program actively pushe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ducation,but produces limited improvement effect on health care.This reveals that the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till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and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public services.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Border Residents in the Yunnan-Guangxi border region should optimize governance mechanisms,enhancing governance capabilities;should develop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should increase the attention on and investment in welfare improvement,effectively enhancing people,s welfare,furthe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gram,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Keywords:The Yunnan-Guangxi border region;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Border Residents;difference-in-difference;performance evaluation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