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為引領、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所形成的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廣西高質量發展是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的必由之路。廣西作為傳統農業大省,大而不優、大而不強的問題一直存在,總體上還是欠發達省區,其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由此觀之,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廣西高質量建設,“關鍵一招”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桂戰略、產業興桂戰略與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聚焦創新求變,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催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4-0182-0008
【作"者】王成,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區域實踐研究中心研究員,嘉興學院浙江省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龔婉婷,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廣西桂林,541000。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于2023年9月被習近平首次提及。習近平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錨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1]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重大理論突破,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恒久動能、為新時代全面推進廣西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與行動指南。
一、新質生產力的精髓要義與構成要素
(一)新質生產力的精髓要義
人類社會如今正向新質生產力方向邁進,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產力指的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促使社會發展進步最根本的要素。“生產力”(productiveforces)這一觀點最初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魁奈提出。他認為,生產力實際上是指土地的生產能力,并強調“農業是生產活動的天然來源”,只有通過農業生產,經濟才能得到發展。[2]78接著,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將上述理論加以擴展,在《國富論》一書中,他提出“勞動生產力”概念,并主張通過分工來提升勞動生產效率,進而增加整體的生產規模。[3]116馬克思糾正了前人研究生產力的不足,去除了其片面性和孤立性,把生產力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里,他明確指出:“一定的生產方式或工業階段總是同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社會發展階段相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質上就是生產力。”[4]532~533據此可知,馬克思對生產力的定義,是隨著生產方式和工業階段的演進,而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換言之,一方面,生產力可以劃分不同的文明時代,如農耕技術、蒸汽機和發電機、信息技術等分別對應著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另一方面,每一個時代具有特有的技術、生產要素和產業形態,即生產力具有歷史動態性。
到目前為止,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生產力都被納入了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所闡述的普遍規范之中。新質生產力在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中被視為更高層次的生產力形態,它代表了對傳統生產力的進一步擴展和提升,意味著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新質生產力代表了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無縫結合,是由新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綠色低碳技術等和數字化設備、數字智能勞動者、數字基建設施等緊密結合而成的一種新型生產力模式。對于新質生產力簡潔定義,習近平曾凝練概括,“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5]。故此,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可從其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新”與“質”兩個維度出發。
1.創新驅動是“新”的關鍵
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有新要素、結構和功能,它適應了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新質生產力代表對傳統生產力的躍遷和能級的提升,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最新趨勢和方向。生產力“新”的躍升,主要表現在其是由新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綠色低碳技術等)和數字化設備、數智勞動者、數字基礎設施等緊密融合形成的新的生產力模式,具有創新性、高效性、可持續性等特點,此類“新”的躍升,帶來的是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提升。
2.高質量發展是“質”的錨點
在新質生產力的范疇中,“質”指的是各個方面,如物質、質量、本質和品質的升華,具備高科技、高效率、高品質的特性。其中,高水準的人才隊伍、高品質的發展態勢、以及高水平的開放形式構成了生產力發展格局的“質”要素。這種“質”的躍升,具體表現在生產過程中的主導技術、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及勞動者等生產要素發生了“質”的轉變,由此帶來產品外貌、產業架構及發展品質上的顯著提升。換言之,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征不在于單純地“增量”,更關鍵的是“提質”與結構的優化。
(二)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表示:“勞動生產力取決于工人的平均技能水平、科學進步的程度以及其在工藝中的應用,生產過程中的社會融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率,以及自然環境。”[6]100更具體地說,生產力體系中涵蓋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勞動者、勞動對象以及勞動資料。立足基礎要素層面,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層次的素質與質量標準,在勞動對象方面,已經從傳統的自然資源逐漸轉向了新技術、新型材料等其他各種領域,同時,勞動資料也由物質實體范疇擴展到虛擬范疇。因此,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高質量人才、新技術和新產業。
1.高質量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
形成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質量人才的有力支撐。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時強調,“現實的個人”在生產力中居于主體地位。[7]96人才是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人才隊伍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資源,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中,勞動者被視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高級的專業技巧及出色的創新能力的高質量工作者,其從事的工作更加復雜且富含創造性,勞動主要體現為腦力勞動。[8]在新的生產要素集合當中,富含創新能力、銳意進取的高質量人才尤為關鍵。高質量人才是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主力軍、生力軍和基礎要素,依靠高質量人才的力量,有利于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攻克各類“卡脖子”難題,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以科技創新不斷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質提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
2.新技術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形成新質生產力,核心在于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根本上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產力,這類科技創新建立在前沿腦科學、通信科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眾多先進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基礎之上,具有跨學科與綜合性的特點。在新質生產力中,具有顛覆性的科學技術是核心生產要素,是引領多要素新質組合的“第一力量”。強化科技實力建設是當務之急,特別要注重推動具有獨創性和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加速高水平科技自主發展進程,全力應對關鍵核心技術挑戰,可以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和創造價值的能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高科技關鍵技術領域面臨“卡脖子”問題,更要爭取戰略主動性,堅持創新驅動,積極開拓新賽道、新領域,不斷實施產業前瞻與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利用新技術激發新動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科技內涵、夯實技術基礎。
3.新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任務
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要依托新產業為主要載體。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都隸屬于新產業這一宏觀范疇,兩者在創新活躍度、技術密集程度以及發展前景廣闊性等方面均表現出顯著優勢。首先,新興產業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與動力,更為產業結構的深度優化與升級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與保障。相較于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以其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資源集約性等特點,展現了巨大的成長潛力和綜合效益。這些特質使得新興產業備受社會各界的青睞與支持,成為各地區競相發展的戰略重點。其次,當下我們正處于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交匯期,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積極培育未來產業,不僅有助于引領科技進步,推動產業升級,更能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的道路,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我們應主動擁抱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機遇,加強在相關領域的研發和創新投入,以期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這不僅是對未來的戰略布局,更是對經濟、社會雙贏目標的堅定追求。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廣西建設的現實需求
縱觀當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發展,高質量人才驅動日益占據主導地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加速演進,推進廣西高質量發展,制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廣西面臨著“增量”“提質”雙重艱巨任務,正處在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關鍵時期,不進則退,非進不可。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發展
“視時而動”,高質量發展是依托科技創新的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規模化發展與運用,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與此同時,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正面臨著科技大爆發對現有社會結構產生根本性沖擊的文明蛻變關鍵時刻,[9]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已占領一些重要技術高地,并利用自身技術優勢,通過戰略遏制、技術脫鉤、規則壓制等手段來遏制我國的技術創新與工業發展。歷史上多次工業變革中,科技的巨大進展往往會引發產業的轉型,從而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習慣產生深遠的影響。新時代的生產力發展展現出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和國際化的特點,并在全球價值鏈中持續增強競爭力,[10]傳統的生產方式正在被新型的、更高效的生產方式所取代。新質生產力正是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大環境下所提出的。
科技創新,是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的風帆;是在變局中占據領先優勢的關鍵;是打開新質生產力大門的鑰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驅動力;也是廣西實現彎道超車、形成突圍之勢的有力抓手。基于此,中國必須以科技創新為關鍵驅動力,加速新質生產力生成與水平的持續提高。[11]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12]202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強科教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13]。同時,廣西兩會也明確傳遞出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的鮮明信號。因此,為了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14]。廣西必須著眼于提高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目標,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形勢。
(二)人才驅動日益占據主導地位
“視需而行”,高質量發展是聚合人才支撐的發展。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馬克思認為,勞動者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15]53影響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目前,各國之間在高新技術、新興產業以及高端創新人才方面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習近平強調:“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16]由此觀之,新質生產力實質上是物質生產實踐中人的本質力量的彰顯。中國正值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的關鍵階段,在工業 4.0、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關鍵技術領域,科技創新激發了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質量創新型人才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核心引擎。
2023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指出,廣西壯族自治區正在大力實施科教興桂、人才強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7]作為區域創新能力的核心資源和中堅力量,高水平、高素質、高質量人才的層次和其創新工作投入程度是確保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前提,區域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更是直接關乎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效能。[18]由此觀之,推動廣西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高水平、高質量、高素質人才支撐。
(三)高水平對外開放加速演進
“視勢而為”,高質量發展是立足對外開放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核心議題,指出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面對第三次技術革命和正在醞釀中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我們秉承開放理念擁抱世界新知。[19]習近平強調:“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協作,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1]這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支撐,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影響力與帶動力。
2023年12月14日至15日,習近平在廣西視察時強調,做活廣西高質量發展這盤棋,“棋眼”就在擴大開放上,“廣西要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開發開放步伐,將廣西逐步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戰略腹地。”[20]同年12月1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召開的全區領導干部大會強調,要堅持擴大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的雙重重要性,充分發揮廣西在區位、平臺、政策、資源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加快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廣西建設的路徑選擇
近年來,廣西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一手抓新興產業,一手抓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逐步形成。然而,科技創新仍是制約廣西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科技成果創新含量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滯后、科技人才短缺等問題亟需破解。因此,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廣西高質量發展,應重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桂戰略、產業興桂戰略與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以“科技驅動力”為引領、“人才內生力”為支撐、“產業協同力”為載體、“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目標,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生產要素的創新組合與迭代升級,推動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以“科技驅動力”為引領,牽住“牛鼻子”、走好“先手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動力。約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明確指出,創新的核心在于“構建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高無上的作用。[21]221~260梅森在《新經濟的邏輯》中也提到,“創新的驅動力是最小化成本、最大化產出,以及資源的利用”[22]215,它帶來的是利潤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習近平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23]近年來,廣西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對標如何將科技創新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問題,廣西要將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轉化支撐平臺建設落到實處。
1.著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首先,廣西壯族自治區要不遺余力實施科技“尖峰”行動,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綠色化工等7個領域,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下狠功夫。其次,要讓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如上汽通用五菱、玉柴、東風柳汽、平陸運河集團等)擔當攻關實力主體,協同合作單位、科研院所與學術機構,共同推進技術攻堅,培育具有原創性和前沿性的科技成果,提升廣西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應積極整合推進,通過明確攻關重點、優化資源配比、跟蹤成果轉化等措施,激活研發人員的創新精神和科研熱情。最后,在經費方面,要依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遵循自治區科技項目資金整合的規定,優先保障“尖鋒”行動的資金需求。并通過構建支持廣西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億級重大科技攻關工程,確保經費的合理使用,推動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
2.著力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支撐平臺
將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創建全國重點實驗室至關重要。關鍵是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中介、[24]平臺建設以及構建創新聯合體等。一是要積極推動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合作,共建重點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新型研發機構和其他科技創新平臺,以推進常態化、實質化的“產學研”合作活動實施。[25]二是要強化產、學、研、用的合作,確保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之間精準對接,聚焦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立足問題導向與緊迫需求,全面整合項目、平臺、人才和資金的配置,力爭快速獲得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成果,并加速科技成果在實際中轉化應用。三是要加強提升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領域,支持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匯聚全區創新活力、技術市場主體、創新載體與資源,構建“1+N”框架的全區一體化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體系。
(二)以“人才內生力”為支撐,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優化人才培養方式
人才是首要資源,要把握質優關鍵,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水平創新團隊。[26]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配套以“新”型高質量人才,要求培養與打造一批具備創新思維、跨學科知識與高適應性能力的優秀人才,以應對數字經濟時代變化無常的市場環境。[27]111錨定科教資源不足現狀,廣西需堅持將“帶土移植”與“厚土培植”相結合,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堅定不移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桂戰略。
1.加強人才引進力度,擴大人才對外開放
圍繞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無法避開的科技攻關任務和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實現區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目標上,廣西需要全力以赴,并特別注重在面向東盟的國際人才領域的布局。首先,廣西應充分發揮“引才、育才、用才”的協同效應,將人才、科技和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核心要素,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南寧市作為廣西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窗口,應得到更多的支持,以加速建設成為面向東盟的國際人才聚集中心。同時,其他設區市也應根據各自的城市定位和基礎條件,積極構建各具特色的產業人才聚集區,共同形成人才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推動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其次,廣西要推行高層次人才培育支持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及13個專注于緊缺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支持專項,大力實施“帶土移植”人才引育,利用“磁場效應”吸引和聚集人才。最后,廣西應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與國內外科技人才團隊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進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的申報機制,依托各類創新平臺建立研發機構,整合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全面高效地引入高端人才及其團隊、項目、平臺和研發技術等創新要素,推動廣西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2.聚力厚植沃土,全力激發創新人才活力
鄧小平強調:“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28]40基于此,完善自主培養體系,廣西要用好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這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加快培養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聯合校企培育本土化高新科技人才,促進科教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首先,要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夯實學生原始創新能力基礎。深化基礎學科專業、課程改革,全面推行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課程改革,強化學生思維訓練與創新素養培育。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針對不同學科專業基礎與知識結構需求,探索基礎學科公共課分層分類教學模式,有計劃、按階段、分層次夯實基礎學科高質量發展。并依托重大科研項目、校內外優質基礎學科平臺和科研基地,實施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大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創新人才。其次,要不斷優化基礎研究后備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提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質量。廣西高校要向教育部積極爭取,著力成為西部高校“強基計劃”試點學校,深入貫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持續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卓越系列專業、現代產業學院等分類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機制。最后,要探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充分調動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將“教育—產業—創新”三位一體有機結合,構建政府、學校、企業多元參與經費投入、人才引育、學科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三)以“產業協同力”為載體,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
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主要發展載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水之源、木之本。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通用AI、生命科學等領域前沿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工業生產函數。在這場新興革命浪潮中,廣西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梗阻,形成一批示范性強、帶動性廣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通。
1.改造提升廣西傳統產業
李斯特認為:“無論哪一種工業,都只有依靠了其他一切工業生產力的聯合,才能獲得發展。”[29]334傳統產業之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意義亦如此,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傳統產業作為廣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占廣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近80%,扮演著穩定增長和就業的關鍵角色。可以說,傳統產業是廣西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從“制造”到“智造”的躍遷,要著力推進廣西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以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數據鏈等多鏈融合思維提升傳統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聚焦區內的糖業、鋁業、汽車制造業等,一是要加快推動糖料蔗產業的發展水平,促進其穩產、提質、增效。同時,啟動實施鋁產業兩輪“倍增計劃”,[30]打造原料保障靠譜,精深加工凸顯,且在國內具有高度影響力的高端產業鏈;二是機械,汽車等產業的改造和發展,需要進行新一輪的“千企技改”,進一步推進智能制造工程,著力攻克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卡脖子”難題,打造數字化轉型典型場景,不斷推動傳統制造業實現升級蝶變。
2.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在新興競爭賽道上,搶占到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在未來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要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孕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提高其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塑造開放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31]廣西應秉持規模倍增、生態完備、龍頭突出、創新提升的發展理念,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領域加大投入。一方面,要聚焦推進具有標志性的創新項目,進一步擴大以創新為核心的企業集群規模,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及高科技制造業在工業總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另一方面,將數字經濟時代前沿數字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到現代產業鏈和產業當中,[32]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實現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全區經濟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3.布局建設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包括AI、生物制造、深海空天等,是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交匯的產物,既具備前瞻性、突破性、顛覆性等特征,又擁有開放性、網絡性、平臺性、生態性等特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目前,廣西已進入工業化后期,產業鏈短、科技含量低等問題突出,產業轉型迫在眉睫,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推動廣西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廣西產業新舊賽道切換的歷史選擇。首先,廣西要立足產業地基較牢、能夠搶抓先機、率先布局的人工智能產業,多路徑探索前沿技術發展,以自治區正在培育發展的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及智能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基礎,重點發展機器人、工業互聯網、智能農機、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其次,要向海圖強,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依托南寧、北海、防城港、玉林、欽州等地的臨海、臨港產業園區,培育全產業鏈海洋經濟。最后,要重點突破先進封裝技術等前沿核心技術,加大對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等核心領域的自主創新力度。
(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目標,堅持“內外互促”、打造“雙循環”格局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廣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更加凸顯其區位優勢。[33]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刻闡明,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對內對外開放,積極構筑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互進的新發展格局,并加強內外經濟的深度融合。鑒于此,將廣西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發展空間,并加速推動沿海地區的精細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中國—東盟工業協作區的深化發展。這一舉措在未來將有效提升廣西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注入新的活力。
1.統籌推進工業對內對外開放
首先,廣西要緊緊抓住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這一重大機遇,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為牽引,加快沿線高鐵和貨運鐵路建設,持續深挖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腹地貨源。并在產業合作層面上,構建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省際常態化產業銜接合作機制,積極融入重點地區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著力將自身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產業備份基地。其次,要加強復合運輸與產業深度融合,強化產業協作,大力發展產業聯運,重點布局西部陸海新通道優勢產業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和農產品冷鏈等領域復合運輸服務品質的提升,使其達到專業化、一體化和國際化的標準。最后,要借助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協同牽引力,推出一系列關鍵基建項目。其中,平陸運河的建設要恪守高標準、高質量的原則,旨在將北部灣塑造成國際航運的門戶。并著力于提高江、鐵、海等多種交通方式的聯運效率與自動化水平,充分發揮其連接港澳、面向東盟、服務周邊的作用,[34]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2.持續深化與東盟務實合作
一是要著力規劃建設平陸運河經濟帶重點產業項目,推動其有機銜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與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互通互融。[35]二是要推進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支持國內外企業在廣西區內建設面向東盟的進出口制造基地與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由此構建以“4+N”為導向的跨區、跨境產業鏈供應鏈。三是要借助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的深入推進與RCEP的全面實施等戰略機遇,立足科技創新,確保技術資源與產業需求的高度匹配。這不僅有助于區域經濟的穩步復蘇與可持續發展,更能持續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強與東盟國家在商貿、勞務、產業、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全面合作,共同推動雙方關系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J].人民日報,2024-02-02(01).
[2][法]弗朗索瓦·魁奈.魁奈經濟著作選集[M].吳斐丹,張草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翼經濟大省輻射帶動力習近平再釋新質生產力[EB/OL].(2024-03-06)[2024-04-16].http://www.chin anews.com.cn/gn/2024/03-06/10175359.shtml.
[6][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胡瑩,方太坤.再論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與形成路徑:以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為視角[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4(3).
[9]朱云漢.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 (一):反全球化政治浪潮全面來襲[J].經濟導刊,2021(9).
[10]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
[11]宋虹橋,張夏恒.數字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湖湘論壇,2024(3).
[12]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3-12-13(01).
[13]藍天立.政府工作報告[R].廣西日報,2024-01-27(03).
[14]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EB/OL].(2023-03-05)[2024-04-17].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05/content_5744877.htm.
[15][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24).
[17]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若措施[EB/OL].(2023-10-13)[2024-04-17].https://www.bgxf.gov.cn/staticpages/20231012/newgx65274d84-121725.shtml.
[18]張亞莉,蒙琬婷,張海鑫.技術封鎖事件對科研人員顛覆性技術創新投入行為的影響[J].科技管理研究,2022(7).
[19]姚宇,劉振華.新發展理念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2).
[20]本報記者.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N].廣西日報,2023-12-16(07).
[21][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鄒建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22][英]保羅·梅森.新經濟的邏輯:個人、企業和國家如何應對未來[M].熊海虹,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3]習近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1).
[24]Hsu D H,Kuhn J M.Academic stars and licensing experience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23(3).
[25]孟慶雷,殷宇翔.中國邊境貿易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23(5).
[26]王成.讓“新”字更突出、更鮮明[N].光明日報,2024-02-23(02).
[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9][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陳萬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0]駱萬麗,李新雄,劉演景,等.創新賦能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N].廣西日報,2024-01-01(02).
[31]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32]佟家棟,張千.數字經濟時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
[33]本報評論員.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N].廣西日報,2023-12-20(01).
[34]周均旭,李奕忻.空間正義重塑: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優勢與路徑研究:以廣西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23(1).
[35]凌經球.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基于廣西的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22(5).
THE ESSENCE AND PRACTICE PATH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TO PROMOTE GUANGXI,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ang Cheng,Gong Wanting
Abstract:New-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productivity generated by the gui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key disruptiv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Developing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to advan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uangxi is the only way to write the chapter of Guangxi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Guangxi,as a big provinc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always has the problems of being big but not excellent,as well as being big but not strong,and it is still an underdeveloped province in generalwith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new-quality productivity.From this perspective,the developmen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Guangxi,the “Key Move” is to deeply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novative drive,the talent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Guangxi,the industry strategy of flourishing Guangxi,and the high-level opening up strategy,focusing on innovation and change,pla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further fostering new momentu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New-quality productivity;innovation-drive developmen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