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錯誤是誘發學生思考,推動教學發展的動力源.在學習過程中,錯誤是無法避免的,教師要學會尊重錯誤、寬容錯誤,恰當地處理錯誤資源,將錯誤資源轉化為可利用、可選擇的寶貴的生成性資源,以此推動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有效地提高教學品質和學習能力.
關鍵詞:錯誤;生成性資源;教學品質
眾所周知,錯誤源于學習活動,其在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同時要理性地、科學地看待錯誤,充分挖掘錯誤背后的價值,通過合理的開發和改造,使其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以此豐富學生已有的認知,積累學習經驗,提高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1]那么,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利用這些“錯誤”資源,將其“變錯為寶”呢?
1 自主探究“錯誤”,深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知曉自主探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推動教學發展的價值.不過大多教師認為小學生知識儲備有限,數學抽象和數學概括能力較差,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可能很難發現有價值的信息,這樣既浪費了課堂時間,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為此教師習慣性地將知識以“灌輸”的方式講給學生,這樣“以講代學”的方式看似提高了效率,實際上因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等活動的缺失,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限制了學生發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關注學生在探究中出現的錯誤,以此通過對錯誤的整理和開發,深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發生錯誤時,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反思、去感悟,讓學生真正地明白“為什么錯”“錯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修補建構完善的認知,提高學生綜合學力.[2]
例如,在教學“認識幾時幾分”時,教師精心講解認識時間的方法后,給出圖片讓學生讀時間.圖片上的時間為4時45分,而部分學生卻認為是5時45分.錯誤發生后,教師首先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如何判斷是4時45分還是5時45分,你是怎么想的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積極思考,很快發現兩種辨析的方法:①時針經過數字4,靠近數字5時,說明時針還沒有經過數字5,應該是4時45分;②時針在數字4和5中間,經過數字4,應該是4時多,所以給出5時45分的答案是錯誤的.在此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設計了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深度思考,這樣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找到辨析時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乘勝追擊,與學生共同總結歸納出:在看時間時,先看時針,時針走過幾時就是幾時,接下來再看分針,每走一個小格是1分鐘,這樣走過幾個小格就是幾分.掌握了方法后,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游戲環節,通過“我撥你說”和“你說我撥”等活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時間,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加深對讀時間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錯誤”源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體現了學生在該知識點的理解上還存在著一些漏洞,這樣以學生的“錯誤”為生長點,充分挖掘錯誤資源中潛在的知識因素,讓學生在思錯、糾錯的過程中彌補了知識的漏缺,有效提高了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正確對待“錯誤”,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
在學習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正確地、理性地對待錯誤,要學會寬容錯誤,為學生搭建一個平等交流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以此獲得數學學習的動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當學生遇到錯誤想要放棄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名人故事,通過他人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以此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喚起學生的探究欲,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放下身段,多從學生的視角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為學生打造一個和諧的、平等的課堂環境,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可以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拓寬思路,活躍思維.
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有個學生在讀鐘表數字時順口說出了“13”,引得全班學生的哄堂大笑.見到此景,教師笑著說:“不錯哦!我們的學生很有超前意識.”教師順勢提問:“鐘面上沒有數字13,那么是否有13時呢?”教師將機會給剛剛給出數字13的學生,學生面露喜色,認真地回答道:“13時是下午1時.”
這樣教師順勢地利用錯誤,既巧妙地化解了尷尬,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引出了24時計時法,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可謂是一舉兩得.
又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大多教師會通過動手實驗讓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以此借助已有經驗總結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將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后拼一拼,得到一個長方形,仔細觀察兩個圖形,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變了,( )不變.”問題給出后,有的學生認為是周長變了,也有的同學認為是面積變了.基于此景,教師沒有對學生給出的結果進行評價,而是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對于一個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拉動后的圖形和原圖形比,( )變了,( )不變.”問題給出后,學生更是不知所措.教師讓學生先是進行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好的兩組學具(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框架;平行四邊形紙片和剪刀)進行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結果看看有什么發現.聽到動手實驗學生興致高漲,積極投入操作.學生通過“剪一剪”,發現“面積不變,周長變了”;通過“拉一拉”,發現“面積變了,周長不變”.
在上述案例中,第一個問題給出后,學生給出了錯誤答案,教師發現錯誤后并沒有點破,而是通過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出現錯誤的根源,認清了周長與面積的本質區別.這不僅促進了知識的深化,也讓學生體驗了數學探究的樂趣,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
錯誤與學習相伴而生,所以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是必然的.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教師要冷靜分析,從容面對,合理地利用錯誤,將其轉化為可選擇的、可以使用的寶貴的教學資源,以此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上都能獲得較大的發展和提升,讓錯誤成為數學課堂上的一個亮點,使課堂更精彩.[3]
3 及時捕捉“錯誤”,促進課堂動態深層
錯誤是課堂上寶貴的生成性資源,它是稍縱即逝的.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聆聽,及時捕捉學生的錯誤.當然,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需要對錯誤進行篩選和判斷,抓住一些有效的錯誤進行適時跟進,讓學生在錯誤中有所思、有所獲,將錯誤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教師先是出示3張數字卡片,卡片數字分別為1、3、5,然后根據卡片提問:“在3張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張,抽到數字3的可能性是多少?”全班學生都給出了正確答案1/3.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再加兩張卡片,此時抽到數字3的可能性是多少呢?”此時學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大多學生猜想答案為1/5,當然也有其他學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如2/5,3/5.學生猜想后,教師亮出2、4兩張數字卡片,猜想可能性1/5的學生暗自竊喜.此時教師及時追問:“什么情況下,5張卡片抽出數字3的可能性是2/5?什么時候可能性是3/5呢?”剛剛猜錯的學生看到自己的機會來了,積極參與交流,很快就有了想法:“若所添加的卡片中,有一張為數字3,則抽出數字3的可能性是2/5;若所添加的卡片都是數字3,則抽出數字3的可能性是3/5.”
以上案例中,教師以學生的猜想為導向,根據學生的“錯誤”猜想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什么情況下可能性為2/5和3/5”,既豐富了學生的認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培養了思維的嚴謹性.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堂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通過交流、探究生成了新的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自然、真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待錯誤、寬容錯誤,把它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同時,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錯誤,及時捕捉教學中有效的錯誤,通過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錯誤來提升學生學習品質,成就精彩課堂.
參考文獻
[1]吳永春.試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合理運用及作用[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5):124-125.
[2]蔣群飛.“錯誤”演繹精彩——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3):36-39.
[3]莫仕秋.基于錯誤資源利用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5):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