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崇靖高速公路至碩龍口岸高速公路為例,分析了高速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探討研究高速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的環境保護措施,為高速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的環保設計提供可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公路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影響;保護措施
U415.12A611953
0 引言
高速公路大多建設在城市間的廣大田野、山嶺丘陵區域,線路普遍較長,涉及區域范圍廣,受區域地質條件、工程技術等因素限制,高速公路線路常常會穿越已經劃定好的自然保護區。如何在高速公路的建設過程中兼顧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統籌資源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城鎮化進程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本文以崇靖高速公路至碩龍口岸高速公路為實例,分析高速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總結目前常用的生態保護措施方案種類,以期為同類型項目環保設計提供參考。
1 工程概況
崇靖高速公路至碩龍口岸高速公路是《廣西高速公路網規劃(2018—2030年)》“橫7梧州(龍眼咀)至碩龍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建設對提升邊境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水平、促進邊境旅游及邊境貿易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受線路走向、區域地質條件及工程技術等相關因素限制,擬建公路在天等縣和大新縣不可避免地穿越了廣西下雷自然保護區。擬建公路路線全長17.68 km,主線和連接線合計為3.83 km,穿越廣西下雷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穿越形式為隧道、路基和橋梁3種方式,穿越路段橋隧比為94.9%。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路段工程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2 自然保護區概況
廣西下雷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2年,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為保護重點,集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環境教育及生態旅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被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3個功能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北熱帶石灰巖森林生態系統、黑葉猴、熊猴、蜆木、石山蘇鐵和蘭科植物[1]。保護區所在區域為喀斯特巖溶地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豐富,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極高。
3 高速公路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
高速公路建設占地、施工期及運營期產生的污染對穿越的自然保護區帶來一定程度的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對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及自然保護區內保護對象的影響。
3.1 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公路建設對穿越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的影響包含施工期和運營期的影響。公路施工過程中,改變了區域原有的生態環境狀態,導致野生動物的覓食和棲息環境受到一定的影響,施工人員捕獵活動、施工爆破噪聲及振動也會對周邊的野生動物產生驚擾作用[2],最終導致野生動物的數量和種群數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公路運營期對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道路阻隔、車輛碰撞致死、噪聲及光污染等。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導致野生動物生境出現分割和片段化,公路兩側野生動物遷移、散布、繁殖活動將受到干擾,從而導致野生動物種群減少。運營期車輛行駛導致沖撞野生動物致死的影響較為明顯,據統計,荷蘭每年分別有約15.9萬只和65.3萬只獸類和鳥類因交通沖撞致死[3];在澳大利亞,每年約有548萬只兩棲爬行類動物因交通沖撞死亡[4];根據長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脊椎動物的道路死亡調查研究文章,長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有63種脊椎動物的3 475起野生動物交通死亡事件,兩棲動物是最豐富的死亡類別(2 996只,86.21%),其次是哺乳動物(198只,5.70%)和鳥類(182只,5.24%),爬行動物受到的影響最?。?]。此外,公路交通噪聲及光污染也是影響野生動物的原因之一,交通噪聲和夜間光污染,有可能擾亂野生動物以往的生活作息節奏,影響野生動物休息、覓食和繁殖等活動,進而導致野生動物的種群出現下降。
3.2 對野生植物的影響
在公路建設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改變原有的生態環境狀態,從而使植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甚至是不可恢復的破壞[6]。擬建公路主線穿越自然保護區路段占用的植被以經濟林、水田作物和旱地作物為主,占用植被主要物種為尾葉桉、荔枝、柑橘、水稻、玉米等當地常見栽培物種,自然植被占用較少。擬建公路連接線以隧道形式穿越自然保護區,不涉及自然保護區植被占用。根據調查,擬建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調查范圍內發現3種國家Ⅱ級野生重點保護植物,4種廣西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其中,隴東2號隧道上方的7株蜆木分布在擬建公路紅線范圍內,其余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均位于紅線范圍外,且距項目紅線gt;70 m。隴東2號隧道隧道設計標高與洞頂地面高程相差約100 m,隧道施工建設對洞頂的7株蜆木生長影響較小。因此,擬建公路建設永久占地損失的野生植物通過表土剝離再利用、路基邊坡綠化等措施可減緩對其造成的影響,對于臨時用地占地損失的野生植物,通過后期植被恢復后,擬建公路對自然保護區內野生植物影響較小。
3.3 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廣西下雷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類型豐富,分布有森林、灌叢、草叢和河流濕地等。自然保護區內分布的北熱帶石山季雨林為廣西所罕見,其原生性較強,分布面積大,是桂西南巖溶森林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擬建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路基路段會對項目區及周邊生境產生分割,對公路兩側動物活動造成阻隔影響。擬建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路基路段主要分布在主線,共設置兩處,路基長度分別為100 m和95 m,路基長度較短,路基占地類型以經濟林、水田作物和旱地作物為主,不涉及北熱帶石山季雨林生態系統。另外,擬建公路在穿越及臨近自然保護區路段設置一定數量的涵洞可兼做動物通道,便于野生動物遷徙,可減少公路建設對野生動物的阻隔作用。綜上,擬建公路建設雖然會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較小。
4 自然保護區保護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高速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對周邊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本文結合高速公路建設可能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的環境影響,從生態保護措施、生態監測措施和生態恢復措施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分析。
針對擬建公路建設可能對廣西下雷自然保護區造成的環境影響,本文提出以下保護措施。
4.1 對野生植物的保護措施
野生植物的保護措施應從設計期、施工期及施工結束3個階段進行考慮。在擬建公路設計階段,線位走向的選擇應避讓野生保護植物、集中分布林地、結構復雜的自然植被群落,盡量減少天然林地的占用數量,對占用野生保護植物、林地應盡量采取移栽措施,避免采取砍伐方式。在施工期,施工單位應嚴格按照公路邊界線施工,臨時場地禁止設置在自然保護區內;施工清表前,應組織專業人員對工程占地區(主要是路線經過林地區)的保護植物分布情況進行詳細調查,摸清沿線保護植物具體分布尤其是占地區保護植物分布情況,根據調查結果采取路線避讓、移栽或原地保護措施;在表土清理過程中,若發現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應報林業主管部門,并委托專業機構編制保護方案后,經過林業相關部門認可和批準,采取避讓、移植等保護措施,確保公路建設對保護植物影響降至最低;施工期或施工結束后,及時對邊坡進行植被恢復,植被恢復盡量種植當地的原生植物,并多種混合種植,彌補項目建設造成損失的生物量,降低項目建設對區域植被類型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4.2 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
公路施工期的施工活動、施工爆破噪聲及振動會對野生動物活動、休息等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野生動物具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受施工活動的影響,野生動物暫時轉移到周邊類似的棲息環境中去,且施工結束后,這些不利影響將會隨施工的結束而消失。運營期的影響將是持續長久的,為此,要應對公路運營期對野生動物生境的影響、致死、阻隔、噪聲及光污染影響,必須采取一些保護或緩解措施來減輕公路建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為減緩公路建設對野生動物生境的影響、致死及阻隔影響,目前常用的措施是設置橋梁、涵洞、通道、天橋等設施來解決野生動物的穿越問題,具體采取哪種措施,需根據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地形等綜合考慮確定。同時,在公路兩側可設置完整的隔離柵,防止野生動物隨意穿行公路。
根據調查,擬建公路連接線碩龍隧道東側約400 m處附近有適宜黑葉猴生活的棲息環境,碩龍隧道附近可能有黑葉猴一群8只[7]。根據調查,黑葉猴的棲息地海拔高度在100~300 m,棲息地很容易地區別在山頂、山腰、山腳和平地等4個層次[8]。擬建公路以隧道形式穿越黑葉猴可能出現的活動區域,隧道設計標高與洞頂地面高程相差為28~210 m,隧道施工對地表的生態環境及噪聲、振動影響較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路建設對黑葉猴的驚擾作用,有效減少了對其棲息地的影響。與隧道具有同等功能的還有人工建造天橋的路上式動物通道,通過在公路上方建設天橋將兩側山體連接,橋面模仿周邊生態環境,建造動物遷徙生態廊道(見圖1)。
擬建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路段,除了在連接線碩龍隧道附近分布有黑葉猴外,還在其他路段分布有兩棲類、爬行類及鳥類等野生動物。結合上述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擬建公路主要采用了路下式動物通道(涵洞),共設置17處,涵洞設計寬度一般為2~6 m,高度為2~5 m。同時,擬建公路在黑葉猴可能出現的路段——碩龍隧道附近設置公路網狀隔離柵,防止黑葉猴穿行公路導致交通碰撞事故。如表2、圖2、圖3所示。
由于擬建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路段周邊分布有黑葉猴、褐翅鴉鵑、小鴉鵑等動物,它們易受噪聲及光污染的影響。在上述野生動物可能出現的路段,通過采用低噪聲路面、設置聲屏障、植被帶、車輛減速等措施減少對野生動物噪聲及光污染的影響。同時,在穿越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可能出現的路段,設置指示標志和警告標志,如禁止鳴笛、進入自然保護區路段等標志(見圖4)。
4.3 措施效果跟蹤監測及動態調整
目前國內公路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及環保措施的后續跟蹤監測評價關注度不夠,大部分項目建好后缺乏后續的跟蹤監測及保護措施的動態調整。然而,實際公路建設對所穿越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的影響是長期持續的,短期內對其影響往往無法顯現,因此后續的跟蹤監測與評價及動態調整措施的環節尤為重要。跟蹤監測內容主要包括穿越自然保護區路段周邊動植物多樣性的變化,植物群落結構、動植物棲息地的受影響狀況,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等。根據跟蹤監測評價結果動態調整生態保護措施,才能有效地減緩公路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影響,確保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本文圍繞公路建設項目,闡述項目建設可能對穿越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影響,從項目實際出發提出相應的生態環保措施。在工程方案設計中,穿越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保措施方案需結合自然保護區的類型進行分析,科學地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系統及保護對象的影響進行精準預測,提出針對性、個性化、合理化的生態保護措施方案,最大程度地減緩公路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實現公路建設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打造綠色生態和諧之路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勘測設計院.廣西下雷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7—2026年)[R].2018.
[2]范庭興.高速公路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及保護措施[J].公路,2020,65(1):265-274.
[3]Zande A N,Kuers J,Weijden W J.The impact of roads on the densities of four bird species in an open d field habitat-evi-dence of along distance effect[J].Biol.Cons.,1980(18):299-231.
[4]Ehmann H,CoggerH.Australia endangered herpetofauna:a review of criteria and policies[J].New South Wales:Surrry Beatty amp; Sons,1985(6):435-447.
[5]Wang,Y.,Piao,Z.J.,Guan,L.,et al.Road mortalities of vertebrate species on ring changbai mountain scenic highway,jilin province,china[J].North-Western Journal of Zoology,2013,9(2):399-409.
[6]鄧 慧.公路工程對生態環境長期影響的識別與分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0(1):143-144.
[7]李友邦.廣西黑葉猴分布數量和行為生態學初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8]黃乘明.中國白頭葉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