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闡述了鄉村道路“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的設計與應用。該系統采用信息化的采集方法,融合高分遙感技術,通過建設進度上報、三項工程管理、軌跡采集、統計分析、統計展示等模塊,實現了“三項工程”數據在自治區、市、縣三級交通部門的聯動,提供了“三項工程”數據的查詢、展示和備案支撐,解決了業務數據不客觀、統計數據不全面、變更數據不同步的問題,有效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成本,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公路管理的效率。
關鍵詞:信息化;三項工程;系統設計;交通
U412.36+2A682163
0 引言
為逐步完善農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動數字資源賦能農村公路發展,構建了鄉村道路“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這個系統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三項工程”基礎屬性數據和電子地圖數據為依托,匯集項目規劃、計劃、資金安排等業務數據,面向自治區、市、縣三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同時滿足交通運輸部、財政部有關“三項工程”的“以獎代補”考核數據報送的需求,以“一路一圖一表”的形式進行展示,逐步提升廣西農村公路管理的效率,實現科學化管理和精細化管理。
1 業務問題及需求
“村村通”建設升級提檔,海量鄉村道路基礎數據不斷涌現。然而,目前國內關于公路信息化管理的成果大部分集中在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而且傳統的公路管理系統存在系統過于簡單[1]、統計分析主要靠人工、進度和監督不到位等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近年來我國公路建設飛速發展,公路管理的數量增加[2]、管理難度增大。為了有效地加快農村公路發展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國家不斷加大公路管理信息化投入。但目前仍缺乏針對鄉村道路管理能力的相關手段,缺乏相關信息化手段來提升對管理機構的能力建設和指導。
(2)農村公路覆蓋面廣、里程長,針對農村公路的調查手段主要為地方上報和實地調查[3]。地方編報能力薄弱、數據不夠客觀,實地調查耗時長且存在調查“盲點”,因此農村公路管理成為“老大難”問題。
(3)當前各業務數據審核只能進行簡單的邏輯錯誤、屬性錯誤等的判定,同時結合抽樣檢查的方式對農村公路建設計劃、規劃的具體執行情況、養護情況等進行檢查,該方法費時費力且缺乏全面性。由于缺乏真實、準確的農村公路路網數據,缺乏有效的數據審核手段,給農村公路規劃數據、計劃數據、年報數據等業務數據的審核與制作帶來極大不便。
針對以上問題,鄉村道路“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采用信息化的采集方法,融合高分遙感技術,全面掌握廣西三項工程項目涉及的農村公路信息,全面精準評估各地申報計劃的準確性、合理性,摸清農村公路建設需求,有效解決個別縣區在計劃上報中存在的重復上報、已修未報、軌跡不準等現象。
2 意義及必要性
2.1 提高鄉村道路“三項工程”項目管理能力,減少人工整理數據的時間和工作量
至2020年,廣西共累計建成建制村硬化路2 066.4 km、自然村(屯)通屯路7.1×104 km,實現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計劃到2025年,將實現全區具備條件的自然村(屯)通硬化路[4]。經統計,截至目前,自然村(屯)道路項目接近16萬個,而建制村的鄉村道路項目一年的項目數量不超過30個。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已建的農村道路管理系統,如“廣西公路計劃管理與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是針對建制村級別的鄉村道路項目,并未覆蓋自然村(屯)級別的鄉村道路,且管理的項目數量較少,而自然村(屯)級別的道路項目數量龐大,已建系統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迫切需要創新農村公路管理模式,建立針對自然村(屯)的“三項工程”管理系統,讓交通部門的管理人員從復雜的傳統管理模式中解放出來,提高管理效率。
2.2 提高計劃編報評估合理性,提升監督管理和行業指導能力
傳統鄉村道路管理系統的數據來源主要為基層上報、統計資料等,本系統創新管理模式,通過APP端的軌跡采集功能結合高分遙感技術,可全面、準確掌握農村公路建設需求,有效解決個別縣區在計劃上報中存在的重復上報、已修未報、軌跡不準等現象,真正把有限經費投入到最需要的項目建設中去,做到項目申請、進度安排與資金需求相匹配,從根源上避免了傳統抽查核實覆蓋性差的問題,切實反映老百姓需求,提升各級部門計劃制定與監管能力,提高計劃管理水平,摸清“十四五”農村公路建設項目需求,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高質量發展。
3 系統建設目標
鄉村道路“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將自治區、市、縣三級的公路基本信息通過一張圖進行展示和應用,通過形成規范化計劃編報評估體系,構建項目計劃制定反饋機制,制定評估作業規范,健全監管規則,創新監管方式,以“一路一圖一表”的形式,有效篩選項目,合理編制計劃,加強建設進度評估,實現對交通建設投資計劃的精細化管理和常態化管理,提高業務主管部門的計劃執行監督和行業指導能力,提升統計數據質量,為項目督察和審計提供科學依據。
4 總體框架
系統總體建設框架可以概括為“362”結構,即三大體系、六大層面、兩大內容。其中,三大體系為標準規范體系、安全保障體系、運行維護體系;六大層面為用戶層、應用層、服務層、數據資源層、支撐層和基礎設施層;兩大內容指系統建設包括APP端和WEB端兩大內容建設。項目總體建設框架見圖1。
5 系統功能設計
5.1 “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APP端
基于Android開發的APP終端,主要包括系統管理、地圖模塊、軌跡采集、進度上報等模塊,可實現業務流動性處理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5.1.1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主要實現系統的基本功能,用戶可使用APP進行賬號登錄、APP更新、通知查看、當前位置顯示等功能,為自治區、市、縣三級主管部門提供不同角色登錄,輔助有關人員便捷高效完成農村公路管理。
5.1.2 地圖模塊
該模塊作為公路數據展示查看的重要載體,涵蓋了公路路網矢量數據和免費在線地圖,APP端地圖模塊貫穿了整個APP。用戶除了可以通過地圖模塊查看當前所在位置和基礎導航功能外,也可以查看路線的空間位置信息和屬性信息,了解路線的基本情況,為用戶提供更直觀地查看道路信息的方式。該模塊實現地圖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地圖縮放、地圖漫游、圖層切換、地圖定位、路線起終點導航、POI導航、GPS信息顯示等功能,為農村道路基本屬性和周邊附屬物展示提供可視化方式。
5.1.3 軌跡采集模塊
該模塊實現“三項工程”項目規劃計劃期間的管理信息化,通過手機APP端對工程的情況進行巡檢與采集,具備采集路線及點位信息、現場拍照、填寫工程情況等功能,也為計劃執行情況提供有力依據。
5.2 “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WEB端
“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WEB端主要是通過疊加公路路網矢量和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數據,形成系統基礎底圖,實現對數據的展示、查詢、備案、可視化展示、統計分析等功能。
5.2.1 通自然屯數據管理模塊
通自然屯數據管理模塊能接入年報系統以自動獲取相關基礎數據、支持數據可視化定位、數據詳細信息查看和數據維護。通過自然屯數據管理的數據分別為自然村、橋梁、隧道、渡口和破損點,不同種類數據根據業務需要展示不同的詳細信息。
5.2.2 “三項工程”管理模塊
“三項工程”管理模塊根據實際業務需要,分為項目庫、備案庫和完成庫,三類項目庫中需分別展示“三項工程”的列表。項目庫方便業務人員對“三項工程”進行數據查詢、數據查看和數據定位,并對符合備案的工程進行備案,查看備案審批情況。備案庫中可查看已備案的“三項工程”和已有村道安防工程,修改“三項工程”備案信息,提交“三項工程”計劃改造情況,并根據計劃改造情況自動獲取計劃投資信息。完成庫可實現“三項工程”數據查詢、數據查看和數據導出等功能。
5.2.3 統計展示模塊
統計展示模塊用于統計展示各地市上報的“三項工程”數據,并可分析全自治區級各市縣公路發展態勢,具備查詢每一條公路的計劃上報、資金申報和遙感評估成果數據的能力?;凇叭椆こ獭睌祿?,通過疊加公路路網矢量和高分辨率影像數據,形成系統基礎底圖,實現對公路要素以及自然村屯的可視化展示功能。
WEB端為用戶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礎路網地圖信息。在地圖上,用戶可以疊加免費在線遙感影像,查看基礎路網數據在影像上的實際位置和情況,并且可以通過多種交互方式來查詢基礎路網及其附屬物的信息。
5.2.4 系統管理模塊
系統管理模塊主要實現基本的系統功能,主要包括賬號登錄、記住密碼、退出系統等,為用戶體提供賬號管理與登陸服務。用戶可使用WEB端進行賬號登錄、系統更新,當前位置顯示等功能,輔助有關人員便捷高效完成“三項工程”項目管理。
6 結語
通過研究建立鄉村道路“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可以有效地為自治區、市、縣三級交通部門提供“三項工程”數據的展示、查詢和備案支撐,具備“三項工程”數據規范化填報、智能化審核、流程化管理、全景化展現、標準化統計等能力,通過平臺能夠實現自治區、市、縣三級聯動,保障“三項工程”數據填報、上報、審核等工作的有效銜接,實現備案計劃的逐級上報評估,生成符合實際需求的建設項目計劃,完善數據審核與動態更新機制,實現過程留痕的閉環管理,有效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成本。未來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建制村通雙車道數據、鄉鎮通三級路數據、資源產業旅游路等專題數據,全面升級“三項工程”事前備案系統,實現公路靜態數據與動態數據的智能化、標準化管理,實現鄉村公路工程的全方位統一綜合管理和全視角立體指揮。
參考文獻:
[1]汪盛楠,劉柳楊,張 龍,等.基于WebGIS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世界交通,2023(20):4-7.
[2]姚宇峰.蘇州繞城高速交通事故發生規律與管理措施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
[3]智 灝,劉亞嵐,任玉環,等.一種簡化脈沖耦合神經網絡的高分辨率農村公路影像分割方法[J].遙感信息,2019,34(1):117-122.
[4]韋繼川.奮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壯鄉兒女一代接著一代干——在提升人民福祉中彰顯榮光[N].廣西日報,1998-0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