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基于項目安全風險接受和容忍態度,結合工程建設項目安全生產實際,評估人、物、環、管等致險因素的影響性,確立五級風險,并綜合考慮死亡事故可能帶來的損失代價,提高了可能誘發死亡事故的風險事件等級,構建了五級管控層級,重新劃定各層級職能崗位的風險管控工作重點和管控目標,以期全面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提高工作效能。
關鍵詞:安全生產;風險態度;風險分級管控
U415.12A642043
0 引言
目前公路工程建設項目安全生產風險分級主要依據安委辦〔2016〕11號文件中對科學評定安全風險等級的要求,將現有安全風險等級從高到低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項目風險大小主要采用LCD法或LEC法進行估測,且大部分估測方法均與《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的事故等級掛鉤,尤其是LCD法將一般事故傷亡標準定義為不嚴重程度,估算后其風險區間對應[0,10],為低風險~一般風險等級[1],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風險源的危害性。
在管控方面,目前行業內對基于政府主管部門的管控層級和項目管控層級區分不清,混為一體,兩者均采用同一標準。但從事故代價角度出發,一旦發生致人死亡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對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巨大的,其風險可接受程度屬于不可接受。依據海因里希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事件,其更注重的是微末事件的積累和預防。目前工程建設項目風險評估體系對微末事件重視程度不足,最低事故等級劃分界限是可能造成3人以下死亡的一般事故,重傷及輕傷事故未予區分,差異化管理手段不足,既與項目的風險態度不適應,也不利于阻斷微末事件從量變到質變的累積過程。
風險被低估,同時也會導致組織機構層級和應急響應層級與之不適應,管控措施偏軟,其后果將可能會導致風險失控。重新確立工程建設項目風險分級標準,構建風險分級管控機制,突出工作重點,對提升項目安全生產水平尤為重要。
1 風險影響指標
風險指標主要由風險事件發生可能性和事故后果嚴重程度兩項指標組合構成[2]。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主要取決于項目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從業人員安全素質水平、設施設備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物料或環境安全性。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物料或環境的危害能量值、損失體暴露情況和應急處置能力。風險等級和分級管控工作重點的設定則更多取決于項目對風險的態度。
2 可能性指標分析
在風險事件發生可能性指標中,其影響因素可分為管理、人員,設施設備、物料或環境4類致險因素[3],從各類致險因素的安全性出發,可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通過建立二維估算模型,可更科學準確地估算出其發生概率等級。
4類致險因素造成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而同時相互間又存在一定關聯性。從風險源能量角度出發,物料或環境給出的風險源能量是最基本的能量,其危險性大小對風險事件是否會發生起主要作用;從業人員與設施設備間也是存在緊密聯系的,設施設備的自動化應用可有效減少參與人員的數量;良好的管理水平則可有效提升從業人員、設施設備、工藝流程等安全性,故風險事件發生可能性估算模型的建立如表1所示。
可能性大小L按式(1)計算:
L=m×(q+a+e)(1)
可能性大小區間和可能性概率等級標準則構建如表2所示。
3 后果嚴重程度指標分析
影響事故后果嚴重程度的因素有風險源危害能量值、暴露在事故現場的從業人員數量和設施設備與環境價值、從業人員現場應急處置能力和項目應急管理水平等。
事故體及其影響范圍大小是風險源危害能量值的直接體現,能量越大,引發的事故體規模則越大,涉險范圍也越廣;而暴露在事故現場的從業人員數量或可能危及的環境與設備情況則是該事故體及其影響范圍內會發生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環境破壞程度的直接量值體現,能量值和暴露情況兩項因素主要決定事故原始后果的嚴重程度。
結合現有事故等級,進一步細化并構建項目7級原始后果等級(見表3)。
從業人員現場應急處置能力、項目應急管理水平則可有效降低原始后果的危害能量,從而得出事故最終后果的危害能量。如項目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善,應急機構形同虛設,應急預案不具備可操作性,應急過程雜亂無序,從業人員現場應急處置能力差,未能正確掌握風險特性及現場應急處置技能,則無法有效控制事故的發展,甚至錯誤的應急施救還會導致事故后果擴大,引發二次事故的疊加;反之,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從業人員應急處置能力強,則可有效控制事故發展態勢,并將其遏制在發展初期,減少或避免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破壞社會環境。而在應急救援現場,黃金救援窗口期內的應急處置措施尤為重要,故從業人員現場應急處置能力起決定作用,而完善的項目應急管理系統可有效提升從業人員現場應急處置能力。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建立事故最終后果嚴重程度估算模型如表4~6所示。
事故最終后果嚴重程度F按式(2)計算:
F=e+s-c×p(2)
事故最終后果嚴重程度區間和后果等級標準構建如表7所示。
4 風險態度分析和風險等級構建
項目對風險的接受和容忍態度是確定項目自身風險管控等級的主要指標。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十九條要求,特別重大事故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別由事故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調查。可依此認為縣級政府主管部門對事故后果的接受與容忍態度是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 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即一般事故等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則分別對應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等級。而未造成人員傷亡的一般事故,縣級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發生單位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4]。從項目角度出發,一旦發生死亡事故,其調查處理權將由政府主管部門主導,依據相關法律責任條款,生產經營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將可能會受到行政處罰,并取消一切評優評先資格,嚴重的甚至會被列為失信管理對象[5],對項目生產進度和經濟效益以及個人利益的影響是巨大的,故工程建設項目安全生產目標目前均定為零死亡事故目標,其事故后果的接受與容忍態度應是零死亡,可接受較小范圍的傷殘和財產損失事故。相對于事故最終后果而言,0~2級的傷殘是項目可接受或容忍的后果,死亡1~2人的3級后果屬于不期望發生,若發生需付出一定代價,死亡3人及以上的4~6級后果則屬于不可接受或容忍,是需付出極大代價的后果。可能致人死亡的風險事件已屬于較大或重大風險,需反觀致險因素中各項因素賦值情況,重點改進其中薄弱環節,并采取相關控制措施以降低其風險。
風險通常用事件發生可能性和事件后果的組合來表示。依據項目風險接受和容忍態度,進行可能性和后果的排列組合,列出風險矩陣,從而確定風險大小及其等級。項目安全風險等級構建如下頁表8所示。
5 風險分級管控機制構建
工程建設項目多以項目制形式出現,項目參建單位包括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和其他技術支持單位,各參建單位又均隸屬于企業集團公司。部分施工單位
以項目部組織形式組建,項目內部分設管理部門、施工工區、班組或勞務隊、崗位作業人員等(見圖1)。
根據管理職能,項目經理為安全生產主要負責人,對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負有監管職責,其他部門和工區負有安全生產職責。安全生產領導小組作為項目安全生產的決策機構,主要負責對安全生產重大方針政策、重大工作任務目標、重大問題和方案等做出集體決策。遵循“以上率下,全員參與,協調聯動,層層落實”的工作原則,可將項目分為5級管理職級,分別為公司級、項目級、部門和工區級、班組級和崗位級[6]。
根據風險可接受和容忍態度,領導小組可將低風險事件管控職責落在崗位級,崗位作業人員應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操作規程,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做好個體防護,做好崗位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避免出現輕傷事故,及時總結未遂事件發生原因;較低風險事件管控職責可落在班組級,班組應做好班前技術交底,落實班組內所有風險管控措施,及時開展班組內事故隱患排查工作,及時消除事故隱患,監督作業人員佩戴并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制止和糾正違規作業行為,嚴防重傷事故發生;一般風險事件管控職責可落在部門和工區級,工區應全面落實風險管控措施,重點管控一般、較大和重大風險,及時制止和糾正違規作業,排查并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及時如實上報安全生產事故,管理部門應做好監督、督促和指導工作,并開展教育培訓和風險告知工作,防止死亡事故出現;項目級應重點管控較大和重大風險,建立較大和重大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確保安全防護、自動化機械設備、監控檢測等安全技術所必需的安全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制度和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督促全面落實風險管控措施[7]。
結合風險可接受和容忍態度、組織機構構成與職責,構建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如表9所示。
6 結語
本次構建的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機制主要從工程建設項目風險接受和容忍態度出發,區別于政府主管部門風險分級管控層級,充分結合工程建設項目安全生產實際,全面評估人、物、環、管等致險因素的影響性,最終確立五級風險,并綜合考慮死亡事故可能帶來的損失代價,提高了可能誘發死亡事故的風險事件等級,構建了五級管控層級,重新劃定各層級職能崗位的風險管控工作重點和管控目標,以期全面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并同時突出工作重點,提高工作效能。本文所提出的風險估算模式是基于剩余風險理論基礎研究而得,固有風險的估算應剔除安全應急管理水平、從業人員素質和自動化投入技術措施。本次構建的工程建設項目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可為公路工程建設項目和水運工程建設項目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公路水路行業安全生產風險辨識評估管控基本規范(試行)》的通知(交辦安監[2018]135號)[Z].2018.
[2]GB/T 23694-2013/ISO Guide 73:2009,風險管理術語[S].
[3]JT/T 1375.1-2022,公路水運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指南 第1部分:總體要求[S].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Z].2007.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Z].2021.
[6]廣西智慧交通安全咨詢有限公司.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試點工作建設指導手冊[R].南寧:廣西智慧交通安全咨詢有限公司,2022.
[7]DB45/T 2757.5-2023,交通運輸行業安全風險評估規范 第5部分:公路工程建設[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