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本,字志道,自號伊蒿子,別號蒿庵,明初常州府江陰縣人,官至大理寺左寺正,著有《刑統賦輯義》《律疑解略》《家禮輯略》。《明史》、〔光緒〕《江陰縣志》等介紹他立身方嚴,非禮弗履,慎刑愛民,廉潔不污,深得百姓愛戴。嚴本的生卒年份,古籍文獻沒有明確記載。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吳文恪公大全集》,是嚴本的好友吳訥的傳世文獻之一。本文通過整理分析《吳文恪公大全集》與《明史》、〔光緒〕《江陰縣志》《無錫名人辭典》《江陰歷史清官》等文獻,考證嚴本的生卒年份以及斷案平冤、修身治國等事略。
生于元末,精研律學
吳訥(1372~1457),字敏德,號思庵,謚文恪,明初蘇州府常熟人,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與嚴本乃兒女親家,曾為嚴父作墓志銘《敕贈大理寺左寺左寺正嚴府君墓碑銘》。其中提到,嚴父生于元至元五年(1339)六月二十一日,卒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四月七日,享年59歲。而嚴母趙貞“先嚴府君三十一年卒。卒時,子本甫三歲”[1]。嚴母趙氏與丈夫出生于同年(1339),卒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四月,得年29歲。據此推測嚴本生于元末至正二十五年(1365)。又《明史》等載嚴本“年七十八卒”,推斷其卒于明朝正統七年(1442)。
嚴本祖籍蘇州昆山巴城里,幼年不幸,3歲時母親離世,依靠父親撫育養大。8歲時去嘉定戚氏姑家,跟從祁素室先生學習,幾年后嚴本的學問就超過同齡人。嚴本既冠成家后,其父告訴他,嚴家上世以資甲于鄉,元季家遂日落。家鄉前代賢士衰老亡故,土薄俗囂,而常之江陰沃衍淳樸,適合去游學。于是嚴本遵父言全家從昆山搬遷僦居江陰邑城北,占籍江陰。在江陰,嚴本襟懷灑落,學識卓著,交友廣泛。他結識了張庸、黃常等江南儒士,成為忘年友。嚴本舌耕筆耨、教書為業,得粟布歸養全家。洪武三十年(1397)嚴父歿后,嚴本益自砥礪,潛心于四書五經及五代史籍,對歷代刑書尤為關注。宋代律學博士傅霖所著的《刑統賦》,用韻文注釋《宋刑統》,便于記憶誦讀,在當時和后世都有較大影響,但嚴本認為該書“辭約義博”且“注者非一”,研習困難,于是他編撰了《刑統賦輯義》4卷,廣為傳誦。嚴本曾說:“古人為學,皆務實踐。今人多以辭章記誦為要,特學之末爾。”[2]嚴本故于章句之學皆不屑意,獨舉三綱五常,切切尊崇。
明太祖朱元璋主張重典行天下,重視法律的治理作用,朝廷四處征召知法明律的賢士。永樂十一年(1413),皇帝命廷臣從郡邑舉薦賢才,以安養軍民。江陰籍吏部郎中何澄與江陰令李進深知嚴本的為人和學識,共同推薦。嚴本到南京后,吏部尚書蹇義試《理人策》一篇,復舉律疑數條為問。嚴本隨問敷答,旁征博引,發微求證、條分縷析,皆能將所舉疑難法律條文“敷析明暢”,博得滿堂彩,授官為刑部廣西清吏司主事,并得到刑部右侍郎張本的器重。
永樂十九年(1421),嚴本隨工部尚書宋禮采木西蜀。因語言不通,采木官員被不明真相的烏蒙蠻戎裝圍困,情勢危急。嚴本獨挺身而前,說明實情,解山民疑慮,贏得眾人欽佩。洪熙元年(1425),嚴本得大理寺卿虞謙、刑部尚書金純論薦,晉升大理寺左寺正。大理寺左寺正負責復審各地方的奏劾和疑獄大罪,平反冤獄,為重要崗位。
嚴本初到大理寺時,司法官員量刑常以“知情故縱及大不敬”之名嚴懲犯人,冤屈了不少忠臣義士。嚴本以精深的法律修養,恪盡職守,上書大理寺卿虞謙,陳述利弊。他說:“我朝定律,除叛逆外,別無‘故縱’之文。即使‘不敬’罪,所犯輕重不一,安得一概重比,傷了圣朝明慎?”虞謙采納了嚴本的意見,全部修正。作為封建官吏,嚴本能審慎辦案,秉公執法,堅持用法平恕,敢于據理力爭,修改任意加罪于人的刑律,難能可貴。
明察秋毫,斷案平冤
嚴本審核刑獄大案細致周詳,明察秋毫,依法辦理。安慶7位鄉民一天夜間在河中捕魚時,結伙盜竊行船糧食,恰巧被巡河的兵士抓獲。兵士為了邀功,以強劫大罪處以重刑。嚴本查核此案,發現一審時定罪太重,鄉民齊聲喊冤。復審時,嚴本實事求是地改“劫”為“竊”,處以“杖徙”,鄉民服罪。
《明史》亦載有3個案例:良鄉縣民丟失一匹馬,懷疑為鄰居所盜,便告發到縣衙。縣丞將鄰居拷訊,屈打致死。此案被轉到“三法司”(明代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個官署皆主管法律事務,合稱“三法司”。凡重大案件均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會勘,刑部定疑讞,都察院糾核,大理寺平決)。官員們認為縣丞固然要嚴厲處罰,而上告者更屬可惡,應施與絞刑。嚴本卻說:“因公殺人,罪丞當矣。上告者因疑起訴,豈可坐以誣告致死哉?”由于他的正確意見,糾正了原判決的用律不當,使上告者免于冤誤。
第二個是莒縣屯卒強奪民田,平民訴訟官府,使得屯卒遭到鞭笞。屯卒報復,乘黑夜盜走民驢。平民在屯卒處搜出被盜之驢,卻被屯卒倒打一耙,反誣告平民栽贓陷害,并將平民擒送千戶處理。千戶不辨真偽,將平民囚禁致死,釀下冤案。法司判處千戶徒刑。嚴本則大義凜然道:“千戶生,則死者冤矣。”堅決駁回。
第三個是蘇州衛有10余名衛卒通過京杭大運河運糧,在天津武清段西岸停泊時趁夜劫掠客舟,一名衛卒被事主所殺。其他衛卒擔心案情暴露,便謬指死尸是臨近船只上押解囚犯人員的同伴。衛卒將押差擒告于官府,押差因有口難辯而認罪。嚴本審核此案,思考認為:同舟囚犯當知押差是否參與搶劫,那死尸是否為押差,怎么沒有囚犯證詞?核驗果得其實,遂將受誤判的押差釋放,把嫁禍于人的衛卒捉拿歸案,以強盜論罪。
仁為準則,修齊治平
受儒家思想及程朱理學的影響,嚴本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入仕前交友也多為儒學名士,如江陰縣學訓導張庸、常州府學訓導黃常、江陰縣學教諭朱逢掖、洪武三年(1370)進士馬英與周榘、永樂二年(1404)進士段民、翰林修撰張洪等人,常常一起探討學問,皆以儒家仁孝思想為行為準則。曾有一日,嚴本準備辭親外出游玩,忘年好友黃常慨然規勸道:“爾翁以鄉俗囂薄,故命避地來此。若弗克痛自修謹,寧無貽親憂乎?”[2]嚴本赫然醒悟,歸題寓舍曰“君子齋”,謝絕舊所交游,杜門讀書。客至惟講論道藝,絕口不及勢利之事。
嚴本成家后為了游學與維護家族聲望,尊父命遷家江陰。又以3歲時母親早逝、33歲時父親去世,二親弗逮養,取《詩經·蓼莪》之語,自號伊蒿,書齋命名蒿庵,以自貶自責,自寓深悲極慕之情。嚴本在父親生病時,歸侍湯藥,克盡敬謹。既歿,治喪依照朱子《家禮》,不用和尚道士。守孝出服后,更用功于學問研究。吳訥稱“伊蒿子天性孝友,年逾六十,語及父母,必嗚咽流涕”。
嚴本對子女諄諄教導,有子肅、雍、顯三人,暮年唯恐諸子皆長,弗克負荷,以玷辱先世,朝夕諄諄教導曰:“父子天性,至親雖貴賤弗倫,為父者未嘗弗望其子之克似克續;為子者匪唯鮮克似之,而或致玷辱先世者,何歟?”[2]
吳訥曾為嚴本之子嚴肅作《存省齋記》,規勸嚴氏兄弟在耕田讀書之際,要“存養省察”,“凡動靜之間、隱微之際,一以敬為主本;事君則盡乎忠、事親則盡乎孝、敬長則盡乎恭、處閨門則盡乎和而義,以至為父而盡慈、為兄而盡友,推而至乎朋友、鄉黨、宗族,無不各盡其道,罔俾一毫人欲得以蝕乎天理。夫如是,則庶無愧命名之意也”[3]。
江陰人李詡(1506~1593),晚年以“戒庵老人”自號,著有《戒庵老人漫筆》《世德堂吟稿》等。李詡的祖母嚴氏,是嚴本的孫女、吳訥的外孫女。李詡作《嚴大理遺事》一文,開篇稱“余家先世,籍吳文恪、嚴大理兩外家懿訓為多。文恪之行,傳于國史,無不聞者。大理之行,知者稱為鄉賢名公耳,其遺事不多見也”[4]。嚴氏以仁義為本的家風家訓,福蔭后世。
嚴本為官期間,慎刑愛民,寬嚴相濟,寬厚對待百姓,雖掌刑典,卻以仁厚之心待民。《戒庵老人漫筆》載:曾經有人狀告儀真主簿與書吏盜官麻萬斤,兩人被誣獲罪。嚴本審核案卷,察覺有冤情,重新查勘,麻數沒有虧缺,特為二人昭雪。還有一次,嚴本奉命至太平縣辦案,借居僧舍。有人身懷金銀準備賄賂與嚴本同行的督辦,卻誤投嚴本住所,嚴本見之不為所動,笑卻之,第二天嚴本便移居學舍。后來對那督辦做了處罰,而對賄賂者則予以教育,未做追究。嚴本一生致力于刑律的實踐和研究,仁愛待民,期“刑于無刑”。
嚴本一生清白做人,廉潔從政。明太祖朱元璋雖然重典治吏,鐵腕肅貪,但卻收效甚微,官員貪污腐敗橫行,屢禁不絕。在此境況下嚴本能節操自守,嚴謹持身,潔身自好,可謂是“出淤泥而不染”。一次,朝廷派嚴本到徽州督案,地方郡守聽聞嚴本年少時愛飲酒,擬先以“酒肴致饋”,等到時機成熟再送重禮。郡守本以為萬無一失,未曾想酒肴也被嚴本拒絕。郡守不禁感嘆:“吾守此郡,見貴人多矣,清白自持,唯嚴公一人焉。”
宣德三年(1428),吳訥巡按貴州時,嚴本告病歸老,遠避官場,隱居距江陰縣城百里的斥岸(今江陰市顧山鎮赤岸村),自保清正。〔光緒〕《江陰縣志》中有道光時江陰知縣金咸的《馬家圩圖說》一文,文中載有周忱治理芙蓉湖的事跡。宣德五年(1430)嚴本為官時的好友周忱為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各府,深入民間調查研究,親赴芙蓉湖、馬家湖區查看水患災情,廣納治水良策,走訪地方耆老賢士。一日路過江陰,夜訪已卸職的大理寺正嚴本。好友相逢,兩人暢談“興水利,重農耕”,不知不覺竟至深夜。臨別,清廉一生的嚴本未設宴席餞行,僅取兩只熟雞蛋給周忱充饑,周忱素知嚴本清廉,遂“笑納歡食而別”。
吳訥作《伊蒿子小傳》,明內閣首輔楊士奇與周忱讀后,分別作文《書伊蒿子傳后》與《伊蒿子傳后序》,記錄了嚴本在太平府督辦時笑絕賄賂、徙寓學舍以及不忍急責罰民,寫信命兒子賣田為民眾交納罰金的事跡。翰林修撰張洪也為嚴本作傳,對其有“耿介不阿,犯顏據正,勇于為義,用法平恕”之贊譽。2005年,中共江陰市紀委出版《江陰歷史清官》,介紹24位清官,嚴本榜上有名,成為廉政教育的榜樣。
*該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明代吳訥文獻整理與研究”(2023SYJB145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吳建平,常熟理工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欄目編輯:郭家旭
參考文獻
[1]吳訥.敕贈大理寺左寺左寺正嚴府君墓碑銘[M]//吳文恪公大全集.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2]吳訥.伊蒿子小傳[M]//吳文恪公大全集.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3]吳訥.存省齋記[M]//吳文恪公大全集.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4]李詡.嚴大理遺事[M]//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