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級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四級行政區,包括街道、鎮、鄉、民族鄉、蘇木、民族蘇木、縣轄區。查閱《沈丘縣志》《鎮平縣志》等全國已出版的31部二輪縣級志書,發現其中記述鄉級行政區的內容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有記述資料系統性缺乏,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不顯;記述數字羅列性過強,無法總體反映一地基本情況;記述內容重復性較高,與其他相關篇目內容有過多交叉重復;記述指標一致性不足,難以進行橫向比較等情況。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志書質量。本文以問題為導向,探討記述好鄉級行政區的重要意義、篇目設置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期對提升三輪縣級志書中鄉級行政區編的記述質量有所裨益。
一、三輪縣級志書應重視鄉級行政區編
我國首輪縣級志書編纂出版時,還沒有普遍認識到設置鄉級行政區編的重要性,大多只是在“建置”或“區劃”等編中設置“鄉鎮概況”或“鄉鎮簡況”等篇目。編修二輪縣級志書時,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全面、系統記述鄉級行政區情況是歷史賦予當代修志者的使命。所以,二輪縣級志書單獨設置鄉級行政區編的增多。如筆者所閱的31部二輪縣級志書中,單獨設置鄉級行政區編的有16部,占總數的51.61%。為搶救鄉級行政區歷史,充分發揮志書功能,突出體現鄉級行政區新成就和新面貌,三輪縣級志書應重視設置鄉級行政區編。
(一)搶救消失的鄉鎮歷史。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和行政區劃的頻繁調整,鎮(鄉)的建制減少,街道的建制相應增加,一大批古鎮古鄉湮沒或即將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以浙江蕭山為例,1987年,蕭山曾有6個區、24個鎮、43個鄉。1992年開始,蕭山進行“撤區、擴鎮、并鄉”,多個承載著深厚歷史的鄉鎮消失。1987~2022年期間,蕭山撤銷了6個區、12個鎮、43個鄉,建立了10個街道。目前,杭州市蕭山區僅有12個鎮、10個街道。三輪縣級志書設置鄉級行政區編,是為了搶救鄉鎮歷史,全面系統記述鄉鎮和街道的發端、變化和現狀。三輪縣級志書的出版,能夠為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鄉鎮留住鄉愁、延續文脈。
(二)充分發揮志書的功能。查閱31部二輪縣級志書中可見,凡只設有“鄉鎮”章、“鄉鎮概況”章、“鄉鎮”節的縣級志書,因總體規模的限制,僅簡述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許多很有價值的資料未能入志,甚至連基本地情也未能記述清楚,直接影響志書“存史、資政、育人”功能的發揮。根據《地方志書質量規定》,志書要做到“內容完整,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處理好與前志的銜接,注意對前志的拾遺補缺”。只有縣級志書設置鄉級行政區編,才能將鄉鎮、街道情況記述完整,更好地承接前志、補充首輪志書中各區域資料的遺漏,全面、系統地記述鄉級行政區的誕生、發展及現狀,更好地發揮志書功能。
(三)凸顯發展經驗與成就。三輪縣級志書上下限時段內,正是農村各項改革由試點到全面推進的時期,更是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通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農村從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到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鄉鎮集體企業的崛起到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從農民生活的貧窮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從“撤區、擴鎮、并鄉”到推進小城鎮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等。農村取得的新成就、展現的新面貌層出不窮,只有設置鄉級行政區編,才能有更多的容量去記述和展現新成就、新面貌,突出時代特點、地方特色。
(四)充分體現鄉級行政區在縣(市、區)中具有的獨特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鄉級行政區在縣(市、區)的經濟社會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經濟總量在一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鄉級行政區的產業是一地的支柱產業,小城鎮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又是一地城鎮化建設的重點,人口、少數民族、文物勝跡、旅游景點、風尚習俗等多數分布在農村,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也主要反映在農村。鑒于以上這些情況,縣級志書設置鄉級行政區編,能充分體現鄉級行政區在縣(市、區)中的獨特地位,展現地方發展風貌。
二、三輪縣級志書鄉級行政區編的篇目與內容
為充分發揮志書功能,體現鄉級行政區新成就、新面貌和鄉級行政區在縣(市、區)中的獨特地位,鄉級行政區編應該有三個重點內容:
(一)基本地情。鄉級行政區作為第四級行政區,其地理環境、建置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自然環境等基本地情的記述是不可或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鄉級行政區的基本地情,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重點記述鄉級行政區的基本地情、完整地記述該地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脈絡是十分必要的。
(二)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富有時代特點與地方特色的鄉級行政區記述更能凸顯縣(市、區)的獨特之處。應記述各鄉鎮、街道等獨特的風貌,突出諸多“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弱我強、人后我先、人劣我優”的事物,力求以特點、特色見長和以精取勝。記述鄉級行政區的時代特點、地方特色,還要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防止一般化。
在全國已出版的二輪縣級志書中,一部分志書的鄉鎮、街道篇目清晰展現了該地特色,很值得借鑒。如河南省《沈丘縣志》《鎮平縣志》,根據各鎮鄉的特色設置目標題,地區特色一目了然。《沈丘縣志》的“北部鄉”篇目,設有“煙花爆竹鄉”“機械制造專業村”“銀杏豐產示范園”等目;《鎮平縣志》的“石佛寺鎮”篇目,設有“玉雕鄉”“中州名鎮”等。
(三)改革經驗與教訓。改革開放以來,各鄉級行政區在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運行機制),發展農村經濟(包括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發展民營經濟、創辦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建設小城鎮和城鄉一體化,以及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都積累了很多經驗和做法,也有一些慘痛的教訓。如果縣級志書都能將改革開放以來各鄉級行政區的發展經驗和教訓都記述下來,將能更好地發揮志書資政的功能。
篇目的基本框架結構可設計為:編前設無題小序,各鄉級行政區分別設章,鄉、鎮、街道等行政區劃數量較多的縣級志書,可分門類設章,章下分別以街、鎮、鄉名稱設節。
二輪《蕭山市志》結合自身實際,設鎮鄉編,第一章建制鎮,分24節記述各鎮情況;第二章行政鄉,分7節記述各鄉。編前、章前和節前都有無題小序;每個鎮(鄉)節下均設有鎮(鄉)情綜述目(記述內容包括施政的經驗與教訓)和特色目(以特色名稱設立目)。特色目有臨浦鎮的“活水碼頭”“西施故里”,瓜瀝鎮的“航塢勝境”,坎山鎮的“繅絲之鄉”,等等。
為了反映蕭山各鎮鄉的總體情況,二輪《蕭山市志》鎮鄉編后,設置有《2000年蕭山市鎮鄉基本情況表》,包含的欄目有居民委員會個數、村民委員會個數、地域面積、總人口、非農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人均純收入等。這樣的表格不但能從總體上反映蕭山市各鎮鄉的基本情況,又便于鎮鄉之間基本情況的橫向對比,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三輪縣級志書記述鄉級行政區時應注意的問題
三輪縣級志書是續志,鄉級行政區編又是塊狀結構。所以,在編纂時,應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處理好與前志的銜接。續志也是一部獨立完整的志書,不是前志的續篇。所以,縣級志書中鄉級行政區編也應堅持志體,“內容完整,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記述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起點、轉折點和終點。這就需要處理好與前志的銜接,避免出現“斷頭志”,還要注意對前志的拾遺補缺(包括已消失的鎮、鄉),以及對訛誤的修訂改正。
(二)控制字數規模??h級志書鄉級行政區編記述內容涉及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內容豐富,難免會出現總體規模失控、字數過多的情況。所以,縣級志書鄉級行政區編設計初期,就需要控制字數規模,避免產生鄉級行政區編與其他編之間篇幅的不協調。鄉級行政區編記述事物時,應堅持“詳今明古”的編修方式,即突出當代、寫清古代。
(三)減少內容重復交叉。鄉級行政區是縣行政區劃的組成單位,記述其歷史和現狀,尤其是農業、工業、文物勝跡、旅游景點和風尚習俗等事物,容易與其他篇目記述重復。所以,設計縣級志書篇目時,應對鄉級行政區編的篇目與其他相關篇目的記述內容進行合理分工,以免產生重復和過多交叉。按照《地方志書質量規定》的要求,做到“內容記述不機械重復。交叉記述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記述,或此詳彼略,或用互見法”。
(作者簡介:金雄波,《蕭山市志》副主編。)
欄目編輯: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