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休閑農業是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的重要載體,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農業科普是傳統休閑農業產業的升級,對于提升產業效益、提高城鄉居民科學素養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調研和案例分析,探討休閑農業園區發展科普教育的潛力與面臨的機遇,從科普內容和傳播主體方面探析現階段休閑農業園區農業科普的發展現狀,發現存在經營主體對園區科普功能認識不足、園區科普能力建設投入不足和科普產品差異化不足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園區科普開發模式,豐富服務類型、拓展科普廣度和深度,加大要素投入、強化科普功能建設及挖掘科普資源、力爭實現品牌化和差異化發展4個方面,提出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農業科普的建議,為休閑農業園區突破發展瓶頸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休閑農業園區;農業科普;功能開發;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4"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4)04-0310-05
0 引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途徑是農業科技創新,而科學普及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進步的重要內容之一[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科普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強調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休閑農業園區是以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家生活和鄉村文化為基礎,通過開發農業和農村的多種功能,提供休閑觀光、農事參與和農家體驗等服務的新型農業產業園區[2]。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國內休閑農業園區呈現多元發展和多點開花態勢,成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的關鍵力量之一。近年來,休閑農業園區為更好地迎合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紛紛發展農業科普,既促進了當地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又提高了公民的科學素養,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助力鄉村振興實施。但休閑農業園區在發展農業科普過程中仍存在良莠不齊現象,對利用本土資源發展農業科普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如何提高休閑農業園區的效益,已成為大部分休閑農業園區開展經營活動需要突破的難點。國內部分學者已開展農業科普新模式探討[3-6],但多從宏觀角度對農業科普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提出農業科普協同創新機制,或較多關注農業科研基地和機構發展農業科普的工作模式[7-10],較少詳細探討休閑農業園區農業科普的發展情況。文章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調研和案例分析,梳理我國休閑農業園區發展科普教育的潛力和機遇,探討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農業科普存在問題,提出實現休閑農業與科普同步發展及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的新途徑,為休閑農業園區豐富農業科普發展模式和突破發展瓶頸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依據。
1 休閑農業園區發展科普教育的潛力與機遇
我國眾多休閑農業園區建設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逐漸將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科技展示和傳播作為園區的主要功能之一,在農業基礎知識普及、農業技術創新推廣、農業環境保護教育及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較好的示范作用,具備了深入開展農業科普的基礎條件。
1.1 發展潛力
一是科普教育資源豐富。休閑農業園區基于各類農業產業而建設,園區產業類型多樣化[11],具備豐富的現代農、林、牧、漁業科普內容和形式,專業性與趣味性融合發展優勢明顯,為加強農業與科普教育對接打下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二是區位交通條件便利。相對于普通農業園區,休閑農業園區具有面向廣大游客開展經營業務的特性,其交通較發達,便于引導受眾群體入園開展科普活動。三是場地設施齊全完善。以農業產業為基礎的特性使得休閑農業園區具備較大的活動場地,而大多園區具備完善的游客接待和休閑旅游設施,便于科普業務開展。
1.2 發展機遇
一是農業科普愈加受到重視。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培育壯大科普產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和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中國科協、科技部和農業農村部也出臺《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2年)》,將農業農村科普與產業發展、文化教育和基層治理等內容相結合,全方位推進農業農村科普內容縱深發展。二是公眾對農業科普的需求逐漸增長[12]。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及科學普及日益重要,除農業生產人員外,城鄉居民包括中小學生已成為農業科普服務的群體對象,也使得農業科普服務及科普作品需求逐漸多元化。目前,休閑農業園區中寓教于游和寓學于行的農業科普教育體驗項目備受公眾歡迎,成為進一步開展農業科普的重要平臺。
2 休閑農業園區農業科普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2.1 發展現狀
2.1.1 科普方式多樣化,內容較豐富
隨著公眾需求的變化,休閑農業園區從單一的農業生產逐漸向觀光、休閑、度假、養生和科教等方向延伸發展,依托豐富的特色農業、自然和文化資源,創建結構豐富的農業科普活動,國內也涌現出一些休閑農業園區農業科普品牌典范。以廣西為例,廣西特色農業資源豐富,山水風光優美,民俗風情獨特,發展休閑農業優勢得天獨厚,隨著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不斷涌現,一批區內外聞名的特色農業園區,如南寧美麗南方、玉林五彩田園和桂林龍脊梯田等,打破原有單純的觀光和生產功能,開發休閑農業+科普新業態,其中龍脊梯田打造了中國長發科技館和龍脊濕地博物館,讓游客了解龍勝龍脊梯田濕地生態系統和瑤族稻作生活文化,以科普活動的形式帶領游客學習體驗瑤族針繡和竹筒飯制作,不斷推出互動性強、體驗感好且獨具特色的科普產品,極大豐富游客的游玩體驗。
2.1.2 傳播主體豐富,科普對象廣泛
多數休閑農業園區的農業科普運營以政府和園區運營企業為主導方,近年來隨著科普研學的發展,科研院校和傳媒企業也逐步介入園區的農業科普發展中。在運營過程中,部分園區面向親子家庭、學生、殘疾人、老年人和婦女等社會群體開展多樣化的科普活動。美麗南方休閑農業(核心)示范區依托南寧市西鄉塘片區科技資源優勢及農耕文化歷史背景,借助廣西大學、廣西農業科學院、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北斗開放實驗室·中國—東盟(南寧)分實驗室等的技術和師資力量,推出田園采摘勞動、桑蠶絲文化探尋和航空科普研學,面向社會不同受眾群開發對應的農耕、土改、知青等文化教育、民族團結特色科普課程和旅行線路,同時依靠廣西日報等媒體進行活動推介宣傳,多方組織參與促進當地休閑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2.2 存在問題
2.2.1 經營主體對園區科普功能認識不足
廣西大多數休閑農業園區的經營主體為民營企業和合作社,部分經營主體管理模式較落后,對休閑農業園區發展科普教育的潛力與機遇認識不足,缺乏科普功能開發意識,通常僅重視園區的景觀建設,缺乏互動和體驗性項目規劃,無法留住游客。如大新縣明仕田園休閑農業示范區是中越邊境山水游的首選目的地之一,園區旅游資源豐富,著重于整體打造山水田園風光,近年來已成為廣西炙手可熱的景區之一,園區經營主體著力于將觀光游覽打造至極致,但其整體謀劃實施的互動體驗式科普項目不足;部分園區雖建設了科普展教設施,但是其后期經營管理不善,對設施重建設、輕管護[13],對公眾開放程度不高,未能很好地利用展教設施開發互動性項目,部分展館甚至處于半關閉狀態,造成科普資源浪費。
2.2.2 園區科普能力建設投入不足
部分休閑農業園區在專項資金、硬件設施、科普人才和監測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導致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農業科普的進度、質量和效果受限,具體表現:在資金和設施投入方面,當政府和社會對園區的科普資源投入相對較少時,經營主體自身投資開發科普功能常出現資金不足、回報率不高和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在科普人才方面,園區工作人員和科普宣講員大多為周邊農戶,非專業出身或自身缺乏專業知識和科研經驗,缺乏專業化學習培訓,服務意識和服務素質較低,其科普講解多依賴自身生活經驗與個人見解,缺乏科學性和專業性,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游客接受度不高;在監測管理投入方面,生產經營者或資源的所有者大多非農業或教育專業出身,缺乏科學謀劃科普工作的思維,活動前期缺乏系統的科普活動規劃,活動實施過程中缺乏監測評估,活動后期缺乏考察激勵。上述問題導致休閑農業園區難以實現農業科普長效發展。
2.2.3 科普產品差異化不足
部分休閑農業園區的農業科普活動形式單一,活動內容和流程大多雷同,在經營模式和科普項目上創新不夠,缺乏結合當地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品牌性科普產品,普遍照搬科普書籍內容和其他園區的活動模式,多以水稻、無土栽培蔬菜和花卉等為科普對象開展插秧、收稻谷、植物拓印、植物識別、壓花和種植小盆栽等活動,內容差異化較小;活動流程大多為先走馬觀花,后組織動手體驗,未開發出游客需求和感興趣的科普方式和科普內容,游客在不同的休閑農業園區體驗到的活動內容通常大同小異。
3 休閑農業園區農業科普發展路徑
3.1 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園區科普開發模式
休閑農業園區需結合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充分認識園區在農業基礎知識普及、農業技術創新推廣、農業環境保護教育及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示范作用,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園區農業科普功能開發運營模式,科學規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普工作,確保園區布局合理、農業科普功能完善。其中,多元主體參與的運營模式可設計為政府引導+園區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即政府通過加大對園區科普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園區農業科普發展提供制度保障[14];對尚未系統開發農業科普功能的園區,引導經營主體做好園區農業科普發展的科學規劃和系統性建設,將農業科普作為園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度挖掘和配置農業科普資源,促進科普教育全面覆蓋,助力鄉村振興實施;對已初具設施但設施開放度低的休閑農業園區,應引導科技資源、媒介平臺和專業研學機構等社會資本加入農業科普的系統化建設,盤活現有設施資源。
3.2 豐富服務類型,拓展科普廣度和深度
休閑農業園區經營主體需明確自身資源特色,根據科普對象人群的年齡特征、體驗需求和興趣點,從科普活動、產品和內容的多元化和多樣化著手,面向農作物種植、農業科技設備和農產品加工等多個方面,分類設置具有針對性的多元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科普產品和服務,寓教于樂,提高農業科普教育的全民參與度及公眾在園區中的體驗感[15],滿足公眾對農業科普的多元化需求,提高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尤其加強與地方科研院所、大國工匠和非遺傳承人等專業領域能手的合作,以單個或幾個農作物或本地文化作為科普對象,設計具有深度和參與性強的科普活動,打造特色鮮明的科普品牌。廣西是水果大省,以廣西木瓜科普為例,可設計由專業人員現場指導示范,帶領游客開展種植管護、收獲木瓜、制作木瓜“酸嘢”及生產木瓜食品等互動體驗項目,使公眾在感受活動趣味的同時,深入認識廣西特色食品文化,也深入了解現代農業生產和應用過程。
3.3 加大要素投入,強化科普功能建設
加大資金和人才投入,加強軟硬件建設,解決園區科普能力建設投入不足問題。在資金投入方面,政府及相關部門可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科普項目開發和建設,本地政府協助或經營主體自身引導社會資本加入休閑農業園區的農業科普設施建設,重視園區科普軟硬件開發建設,根據公眾需求和接受度,在園區內設置互動性強的科普性農業體驗項目及豐富多彩的知識競賽、講座和展覽等科普活動,設立展廳、多媒體教室和智能溫室等農業科普設施,為游客提供直觀和生動的農業科普體驗。此外,園區還可利用互聯網+模式構建線上科普平臺,加強平臺建設,根據園區設施建設和發展特點,運用微信、微博和直播平臺等新媒介,發布農業科普內容,使游客在游覽園區的同時可線上查詢相關科普知識,也方便游客隨時隨地獲取農業知識、了解園區經營項目[16],吸引更多游客到現場游覽學習。
建設一支科學知識儲備量大和科普經驗豐富的高水平科普隊伍,可助力休閑農業園區農業科普發展[17]。休閑農業園區首先需鼓勵工作人員參與園區的建設和經營,定期面向本地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個體戶等經營主體的農民開展培訓,為其提供學習農業科學知識的渠道,增強其對農業科普必要性的認識和對園區科普功能的開發意識,以提高經營主體的科學素養和經營能力;通過聘請專家指導、組織專類培訓和建立監測評估機制等多種方式,增強農業科普宣傳隊伍的專業性。其次,有效吸納社會各類人才資源,加強與本地學校和教育機構合作,將休閑農業園區的科普教育納入學校勞動教育課外活動,擴大科普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或與本地科研院所、高校和職業院校合作,聘請科普活動研發與授課專家,激勵更多具備專業知識的專家學者加入農業科普隊伍,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農業科普服務,以彌補園區科普能力建設人才的不足。
3.4 挖掘科普資源,力爭實現品牌化、差異化發展
針對科普產品差異化不足問題,休閑農業園區應根據所處地區的發展階段和資源種類進行產業建設和定位,挖掘當地科普資源,積極創新園區的科普方式和科普內容,讓每個園區的科普建設各具特色,提升園區競爭力。休閑農業園區的品牌化實現要結合當地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和區域特色,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產業融合,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18],順勢推出特色化和多元化的科普產品和科普活動品牌。如廣西許多休閑農業園區開展鹿、兔子和鴿子等小型動物養殖,可深度挖掘給動物喂食、科學搭建休息居住場所和學習檢查動物身體健康情況等項目,開展特色化的美育體驗。同時,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拓展科普產品、科普項目的銷售和宣傳途徑,打響品牌知名度,提升公眾對休閑農業園區農業科普的關注度[19-20],力爭實現農業科普品牌化和差異化發展,推動當地農業經濟提質增效,提高園區所在地群眾的科學認知和生活水平。
4 結語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推動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農業科普,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及休閑農業園區實際條件,對休閑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效益增值具有促進作用,可為農業發展吸納更多人才,有效提升區域農民和青少年的科學素質,讓更多群體了解“三農”,為未來鄉村振興儲備人才。各休閑農業園區在探索農業科普發展過程中,應提高主體開發意識,進行科學規劃和系統化建設,加強園區開放程度,整合社會各界資源,實現園區軟硬件建設和科普特色品牌創建同步發展,從而形成良好的業態,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助力鄉村振興實施。
參考文獻:
[1] 喬莉娟,焦云紅,廖智慧,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科普教育的內涵與外延[J]. 現代農村科技,2024(4):109-110.
[2] 徐秋香. 基于SWOT模型的江西科普產業發展對策分析[J]. 科技廣場,2023(5):15-23.
[3] 王紅蕾.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科普新模式探索[J]. 河南農業,2021(32):10-11.
[4] 陳妹,杜麗清,陳佳瑛,等.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科普新模式探析[J]. 農業與技術,2020,40(18):154-156.
[5] 宋彬,邱琳,孟鶴,等. 場域理論視野下PGC模式新媒體農業科普的實踐與思考——以“北京農業科技大講堂”為例[J]. 科技傳播,2023,15(23):31-34.
[6] 李寅秋,管思佳,楊津津,等. 中國農業科普現狀及挑戰[J]. 農學學報,2023,13(11):88-94.
[7] 戰徊旭,胡海洲,張曉,等. 農業科研基地科普工作的思考[J]. 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23(2):23-26.
[8] 李冰,牛燕燕,李文靜,等. 基層農科院科普科研兩翼齊飛機制建設初探——以濟源市農業科學院為例[J]. 農業科技管理,2024,43(1):71-73.
[9] 李偉強,梁立娟,張美華,等. 基于農業科研資源的特色科普體系構建——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為例[J]. 農業研究與應用,2023,36(2):92-96.
[10] 陳培玉,白樂高,馬麗,等. 農業科研基地科技資源科普化利用的探索與建議——以河南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為例[J]. 農業科技管理,2022,41(6):42-45.
[11] 屈婷婷,黃智,周保吉,等. 休閑農業園區建設規劃探析——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瓊園桔鄉休閑農業示范區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6):210-212.
[12] 岳趙寒,胡啟龍,張麗玲. 建立特色農業科普模式的必要性研究[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3):215-216.
[13] 萬營娜,孫靜. 休閑農業園區景觀科普功能提升方法探析[J]. 山西建筑,2022,48(22):195-198.
[14] 劉陽. 天津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轉型發展路徑研究[D]. 天津:天津農學院,2021.
[15] 王禎晗,高菲,王琳,等.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牧區氣象科普工作實踐與發展路徑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3(1):24-26.
[16] 李瑞珍,馮欣,劉世麗. 農業特色科普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效果分析——以《中國蜂業》雜志為例[J]. 新媒體研究,2023,9(12):51-56.
[17] 顧媛,張鋒,張璟,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對于農業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J]. 農業科技管理,2018,37(5):60-62.
[18] 侯長生. 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的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J]. 現代化農業,2023(5):54-57.
[19] 余航. 農旅融合背景下四川省萬源市鄉村產業振興策略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4.
[20] 邱端. 利用新媒體開展農業科普宣傳的效果提升路徑探析[J]. 科技傳播,2021,13(2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