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邵陽傳統民居建筑營造方式與保護策略。分析了邵陽地區民居建筑的形成背景和營造特征,并以邵陽地區保存完整部分傳統民居建筑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民居建筑的平面形態及組合形式、結構和材料和裝飾特色這三個方面探索現存民居建筑營造特征,結合邵陽地區民居地域文化、民居建筑營造典例和建筑營造技藝提出邵陽民居建筑的具體保護策略。該策略將為邵陽地區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與更新提供有用的理論參考。
傳統民居; 建筑結構; 營造特征; 保護策略
TU-87A
建筑論壇與建筑設計建筑論壇與建筑設計
[定稿日期]2024-04-26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3C0284);邵陽市社科聯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3YBB27);2023年教育部學分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編號:230804213163755)
[作者簡介]李菁(198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學及建筑學。
[通信作者]銀周妮(1983—),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學。
0" 引言
邵陽建筑營造活動源遠流長,從春秋開始,各族先人開發荊楚邊陲之地,成為今日邵陽,2 000余年的建筑營造工程,成為邵陽歷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1]。營造活動反映了邵陽境內各時期社會面貌和生產方式,也反映了邵陽境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藝術水平。邵陽傳統民居建筑營造方式大多為木構架結構特性,有些民居建筑因日曬雨淋年久失修自然損毀,急需保護和修繕,通過分析其營造特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新舊建筑、利用現代建筑設計手段和優化傳統民居布局對其進行保護改造,既保留傳統民居特征,修舊如舊,又增加其安全性、美觀性及實用性。同時,加強邵陽傳統民居建筑風貌引導、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發展全域旅游,對促進傳統民居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2]。
1" 邵陽傳統民居建筑的形成背景
邵陽全境屬于古寶慶府的領域。位于湘中偏西南,與廣西接壤。面積約20 759 km2[1]。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雨水較多,氣候溫和。邵陽地區是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多種宗教共處的地方,由于各民族習俗不同,宗教信仰不一,建造的民居建筑風格多樣。如漢族的四合院、侗家族的鼓樓、苗族的吊腳樓等,展示了邵陽各民族和宗教的民居建筑特色。各民族、各宗教在建筑風格和建筑技術上又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到了現代社會民居建筑風格基本趨于一致。
1.1" 邵陽民居建筑的形式與發展
民居建筑在不同時期、地域的發展狀況都會影響民居建筑的發展歷程。秦漢以前邵陽民居簡陋,據武岡州志記載:“土人所居,斬木結茅以蔽風雨,檐低門矮,出入必俯首。”宋、明、清是邵陽建筑技術三個繁榮時期,演進到民國時期,民居建筑發展為多種結構,多種形式[1]。從春秋時期到清朝中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瓦的制造,建筑技術的進步,邵陽的民居建筑經歷了三個進程時期:茅木房、瓦木房和磚木房。宋、明、清三代是邵陽建筑技術和藝術發展繁榮的時期。清末開始,由于建筑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應用,建筑上出現了新的格局。民居建筑雖然采用傳統的技術手法,但磚木結構發展到以磚墻承重,在建筑裝飾和建筑雕塑上也有很大的進步。
1.2" 邵陽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
邵陽地處湘桂黔三省交界處,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是湘西南少數民族文化與湘楚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與南方的南越文化的交集點。因為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使邵陽在既保持了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又讓各地的文化在邵陽得到了相互共存、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3]。由于邵陽屬于江南丘陵大地形區,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地域比較封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很小,所以邵陽地區的民間文化保持著穩定性,古老的文化如今在邵陽的土地上一直有生存的空間,以較好的狀態存在,因此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湘西南文化,其中就包括具有特色的邵陽民居建筑文化。
2" 邵陽民居建筑營造特征
中國的建筑技術到宋代已發展至較高水平,從宋代李誠的《營造法式》到明代的《營造正式》,再到清代頒布的《公部工程做法則例》,統一建筑構件的模數和用料標準,簡化了構造方法,清代中葉以后,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達到新高度[1]。這些發展進程,對邵陽各個時代的建筑營造都有深刻影響。
邵陽的古民居資源豐富,居民多為同姓同族聚居,由若干院落組成建筑群,傳統民居選址通常以鄰水為前提,水不但對發展生產尤為重要,也是重要的交通路線。因此,人們選擇臨水而居,村落依水而建。傳統民居建筑中,有些是單體建筑,有些是組合大院,不管是何種形式呈現,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有些宅院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1" 邵陽民居平面形態及組合形式
中國傳統居住習慣通常喜歡聚族而居,就民居建筑的平面形態來區分,“一”字形布局是最普遍的建筑形式,在“一”字形布局中又以三開間最為普遍,但在少數民資侗族村寨中,有五開間和七開間的民居建筑,這與侗族習慣集體建房的習俗有關。同樣是“一”字形布局,富裕人家的建筑建造得更高更大,穿斗式建筑的進深以五柱較為普遍。除了“一”字形建筑類型外,更多是以組合形式出現,這也是中國傳統民居最重要的特點,有兩棟建筑組合的“L”字形、三棟建筑組合的“門”字形、四棟建筑組合的“口”字形。“L”形是一正一廂的建筑組合形式,有一定圍合感;“門”形在邵陽境內集中分布在苗族、侗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比“L”形更具圍合感;“口”形建筑組合圍合感最強,如同北方四合院[3]。
2.2" 邵陽民居建筑的結構和材料
邵陽民居建筑營造技術有悠久的歷史,如清代建造的蔭家堂建筑群和席寶田別墅等建筑,不但反映了近代的邵陽民居建筑營造造詣,而且展示了技術發展的進步。民居建筑的結構與材料反映出時代進步及各時期的生產生活狀況。
2.2.1" 榫卯連接
邵陽傳統建筑重要的特征是木質結構,傳統木結構建筑主要依靠榫卯連接,結實耐用。邵陽民居建筑的框架基本都以榫卯連接,技術精湛,有些建筑不用一顆釘子,上百年可以屹立不倒。這種傳統的建造技藝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
2.2.2" 邵陽傳統建筑木構架類型
邵陽傳統房屋建筑以木結構為主,有抬梁式和穿斗式。邵陽境內的抬梁式建筑,多為祠堂、廟宇、殿堂等大型公共建筑,有些體量較大的建筑則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結合。穿斗式建筑早在3 000多年前就出現在湘西南地區,在中國建筑中,有古代建筑“活化石”之稱。穿斗式在邵陽民居建筑中的結構應用最常見,其用料較少,具有便于取材、易于施工和經濟實用的特點,因此,在邵陽境內漢族、苗族、侗族、苗族等民族聚居區都較常見,在外觀形態上也呈現豐富多樣性。
2.2.3" 邵陽民居全木建筑與磚木建筑
邵陽民居從外觀形態區分為全木建筑和磚木建筑兩種形式。全木建筑適應地形能力強,在地勢復雜區域建設較多,如山地和沿河區域,加上邵陽境內降雨量較多,濕度大,全木結構建筑又以架空方式建設,架空方式有干欄式和吊腳式兩種類型。干欄式主要集中在苗族、侗族和瑤族等少數名族聚居區;吊腳式在邵陽老城區的張家沖、北門口、臨津門等地較為常見。磚木建筑相對全木建筑造價較高,多為富裕村鎮建設。有種磚木結構建筑就是在木構建筑的外側建磚墻,分為木構架和磚墻兩大部分,中間的木構架以穿斗式為主要構造結構,磚墻不起承重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起到間隔和保護木構架屋身的作用,同時外墻還是建筑裝飾的重點[3]。還有一種以墻承重的磚木結構民居,以墻作為承重結構,將檁條直接放在墻上,墻體采用自制的土坯磚,這種建筑造價低且結構簡單,現邵陽縣、新寧縣等地還保留較多土坯磚屋。
2.3" 邵陽民居建筑的裝飾特色
邵陽屬湘楚之地,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建筑的裝飾藝術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總體風格特點是簡樸大氣,外觀整體給人觀感是簡潔內斂,樸素,講究自然景觀與人工設計相互融合,形成建筑結構功能與裝飾藝術的統一,在歷史的發展與傳承中,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邵陽民居建筑的裝飾藝術在漢族主要體現在磚木建筑,有木雕、石雕、灰塑和彩繪等形式。從建筑的外部來看,大門(槽門)、柱礎、屋脊、封火墻是重點裝飾部位;從建筑內部來看,隔扇、欄桿等構件是重點裝飾部位。而在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建筑裝飾更注重外部整體形態,裝飾部位主要在屋脊和屋檐上。
建筑論壇與建筑設計李菁, 銀周妮, 于歡艷: 邵陽傳統民居建筑營造分析與保護策略研究
3" 邵陽地區民居建筑營造典例
3.1" 邵東縣蔭家堂
位于邵東佘田橋的蔭家堂,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占地面積約8 081 m2,共有住房108間,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二層房,四進式家族院落大宅,橫向有11排建筑[3]。正中間為族祠,祠堂兩側各有四排住房,兩邊最外側各有一排雜屋。兩邊建筑對稱,大小一致,結構復雜嚴謹,形似九宮格,功能布局合理。院內建筑群對稱工整,通過4條風雨長廊連貫起來,每條長約300 m。蔭家堂建筑間有48個天井,使各個房間都盡量采光較好,天井四周均以規整的青石砌成(圖1)。建筑裝飾也頗具特色,窗欞、大門隔扇都有木雕,造型簡潔大氣。1948年倒毀正屋兩間,現存106間,都保持原貌。
3.2" 席寶田別墅
位于邵陽縣塘田鎮的席寶田別墅,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占地面積約8 600 m2,原有建筑25棟,現存16棟,別墅一面靠嶺,三面環扶夷江,背書是磚木結構的四合院,房屋坐北朝南,建筑風格大致相同,主體為木結構梁架,兩側以青磚構筑封火墻,封火墻高于屋面,以“人”字形為主[3]。前后棟之間天井相連,天井兩側為過亭,左右互通(圖2)。
4" 邵陽民居建筑保護策略
4.1"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新舊建筑
保護邵陽地區民居建筑歷史風貌,促進新舊建筑有效銜接,采取綜合管理措施,統籌新舊建筑之間關系,提出合理的保護方案和建議,保護邵陽地區傳統民居宜居空間和環境。根據邵陽地區民居各歷史時期建筑材料及建筑結構的不同,在對民居進行建筑修復的過程中,將傳統民居建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建保護,既要重視建筑本身的實用功能,又要尊重當地文化習俗,如邵陽民居中“口”形建筑,是邵陽傳統的居住建筑形式,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這種居住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居住生活需求。因此,在修繕統籌時,要把新民居與傳統建筑有機結合起來,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建設”原則,注重建筑材料的運用,使其依然能保持傳統民居建筑風貌,內部改造以更加適應現代居民的生活需求為目標進行設計,增加其可用性,這樣不僅保留了傳統民居的傳統特色,同時也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4]。
進行民居建筑修繕和更新應從不同類別建筑的共性特點出發,再到建筑個性特點優化更新,分析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確立影響邵陽民居建筑風貌和格局的決定性因素,采用“古建吸引游客,新建完善設施”的更新思路,做好傳統民居建筑與新修建筑的相互連接[5]。同時對應傳統民居建筑營造特點進行劃分,提取其特色建筑元素進行分類歸納,并對其進行針對性地修繕和更新。
4.2" 現代建筑設計手段,進行保護修繕
傳統民居文化應延續現代建筑中的“連接”理念,將城市肌理和自然元素融入空間。根據住建部2019年開始實施的GB/T 51330-2019《傳統建筑工程技術標準》指出:傳統建筑工程項目,應根據當地氣候和地貌特征、當地傳統建筑的風格特征及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進行設計[6]。現代建筑設計生態理念在傳統民居建筑中的運用和借鑒,以及使用現代建筑設計手段對傳統民居進行修復和完善。通過“傳統”與“現代” 的取長補短來達到發展的平衡點,營建一個本土化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生態環境。 通過對邵陽民居建筑風貌特色提升進行價值分析,明確其特色提升要素及思路,運用現代建筑設計手段,引導傳統民居與現代建筑設計創新,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衍生旅游業的發展,以此增加居民收入。
4.3" 優化傳統民居布局,改善居住環境
在民居建筑保護中應維護和優化民居建筑的傳統布局,根據2017年《湖南省文物保護條例》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規劃、建設、文物、國土等部門編制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的保護規劃[7]。在歷史文化街區、村鎮進行工程建設,不得破壞其布局、環境和歷史風貌。
邵陽民居改造應從傳統民居建筑中發掘其建筑特色元素[8],在不改變傳統布局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更新,延續傳統院落布局方式,通過庭院組織空間,注重庭院的景觀營造,并且在人工技術與自然山水環境中找到平衡點。通過將傳統民居進行合理布局,使各建筑間形成動態化的聯系,從而提升整體效益。充分考慮傳統民居建筑特點,以優化其空間布局為目的,在對傳統戶型進行改造時應進行合理規劃,做到整體和諧統一。首先,了解傳統民居發展現狀,找到優化布局狀態下居住質量提升的空間與要素,以此來提高整體水平和價值。其次,做到合理利用現狀區域資源,傳統民居布局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下了基礎,但隨著社會發展狀況的變化,當前不少傳統住房受到了一定影響,出現了布局不合理的現象。為了解決傳統民居布局問題,需要在規劃與空間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在對傳統民居布局優化過程中要做到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形成民居建筑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5 "結束語
邵陽傳統民居在建筑營造、地域文化以及建筑藝術等方面都獨具特色。通過對歷史的沿革與變遷所體現的邵陽民族文化內涵的發掘利用與提煉后,豐富與完善了邵陽民居建筑體系之中的文化內涵,使邵陽民居建筑承載起了鮮明的地區文化特征與民族風格特征。通過分析蔭家堂建筑群和席寶田別墅等邵陽傳統民居建筑營造特征,探索完善民居基礎設施建設、運用現代建筑設計手段和優化傳統民居布局策略,應立足于空間環境、地域文化、建筑特色與風貌,延續傳統民居的建筑營造特征,對民居建筑進行保護與更新,規范的修繕與改造可以有效地保護邵陽傳統民居建筑的風貌。
參考文獻
[1]" 邵陽市建設委員會.湖南省邵陽市建筑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 曹紫天, 郭俊明, 曹運江.湘西南地區傳統民居被動式技術優化策略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9,46(9):6-7.
[3]" 唐文林, 王艷萍.邵陽古鎮古村(上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
[4]" 高少洋, 馬云.多樣性發展下的傳統民居保護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35):98-100.
[5]" 湯莉, 張天玥.城鎮化背景下古村落風貌保護與傳承策略探究[J].中外建筑,2021(12):78-81.
[6]" 住建部.傳統建筑工程技術標準GB/T51330-2019[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7]" 肖建莉.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的城市文化遺產管理[J].城市規劃學刊,2008,(1):111-118.
[8]" 姚東升.臨沂朱村傳統民居營造分析與保護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2,19(16):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