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科與空間規劃體系調整對城鄉規劃專業的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從專業的歷史、專業建設的挑戰、新形勢下的對策、加強新型人才培養的角度介紹了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面臨的教學設計與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需要。以武漢城市學院為例,探索新工科建設和空間規劃體系調整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辦學方向,并積極推動城市規劃專業的轉型發展,以爭取成功納入新工科建設和空間規劃體系調整的步伐中。
新工科; 國土空間規劃; 城鄉規劃; 專業發展
G642.0A
經營與管理經營與管理
[定稿日期]2023-03-07
[基金項目]武漢城市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CYYBJY002)
[作者簡介]姚維勉(1982—),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與設計;洪芳(1984—),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用地規劃。
1" 專業發展的背景
1.1" 新工科建設背景
2017年4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工科建設行為路線》,同年6月頒布了《新工科研發與實踐項目指南》,標志著以“新理念、新模式、新質量、新方法、新內容”為核心的新工科建設項目正式開啟。創新工科建設目標是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適應時代變革、塑造未來為建設宗旨,以傳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發展與資源共享為主要路徑,努力培育多元化發展、具有創新意識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1]。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步入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全新階段,正處在中國新舊增長動能逐步轉換的重要歷史背景下,所以工程教育必須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共同推進。習總書記一再強調:“我們對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一切時期都更緊迫,對科學技術和優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一切時期都更為強烈 [2]”。新工科,是指根據國家戰略發展的新需求、國際競爭的新態勢、立德樹人的新要求,所提出的中國工科高等教育改革的全新目標。新工科強調開闊包容的跨學科知識結構、扎實求精的工作意識、寬廣的全球視角的能力及綜合素質的訓練與培養。
過去,地方的本科院校專業建設多是以學科評價、學科評定、工程教育認證等為主導指標,而這個模式也亟需改革,從新工科的視角重新看待和開展學科建設。新工科建設行動,就是要把產業與科技的最新發展趨勢、產業對人才的更新需求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更新課程內容、升級課程體系,從而開發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教學資源[3]。而武漢城市學院作為地方性民辦高等院校,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須積極探討構建新工科專業架構、知識體系、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資源融合的重點方向和具體路徑。
城鄉規劃學科本身也具有多學科融合的特征,以建設學、經濟學、社會學、環境學、公共政策、土地管理理論等為基礎,并基于不同角度來分析與研究人居環境。近些年來在學科發展上,也更多地運用到其他學科的新方法和新技術手段。城鄉規劃專業教學范圍將由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市政工程設計等領域,逐漸延伸至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由培養基礎工科設計方面的人員逐步拓展為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研究等多類型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深入,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趨勢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專業體系與培養模式也將相應改變,以滿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2nbsp; 國土空間規劃提出的背景
國土空間規劃是中國國家層面的重要決策安排,也是當前中國空間結構規劃制度發展的時代需要。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發布,新成立了自然資源部,同時明確提出“整合相關空間規劃職責,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2019年5月發布《關于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工作的通知》,這標志著空間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式啟動。確立空間規劃體系,是進一步貫徹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舉措,也必然會帶來整個規劃領域的全新變革,即以空間規劃工作為核心、多學科協同發展的方式已確定無疑[4]。
長時間以來,我國的空間規劃工作分別由住建、國土、發改委、環保等部門負責,各類規劃的編制和管理都相互獨立且自成體系,導致內容重疊甚至出現了相互矛盾的問題。因此,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是為了將全國各級各類規劃整合為一盤棋。這么一來,基礎數據、技術規范、審查程序等各方面的內容也將得到統一。但同時,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必須要有新的理論和方法與之相適應,行業和學界相繼進行了有關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城鄉規劃專業調整等的大討論[5]。規劃學科的建立和發展,總是與規劃行業息息相關,也正基于此城鄉規劃的綜合性與應用性才能有所彰顯。空間規劃體系的形成和建立,對規劃學科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規劃專業教學只有順應新時代背景,緊扣產業經濟發展需要,探求科學的人才培養理論與教學方法,才能培育出與現代要求接軌的技術人才[6]。
城鄉規劃專業是應用型學科專業,有著強烈的社會實踐導向性。課程的開設和專業人才培養,應適應現代城市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現代城市是個相當復雜的巨系統,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系統也將進一步的擴大。“建筑工程類”的知識面已無法應對城鄉綜合發展的多元化和復雜化。在國家新工科建設及空間規劃體系變革的雙重背景下,城鄉規劃學科也將迎來一系列的變化與考驗。
2" 專業發展的挑戰
2.1" 學科的外延與內涵需適當調整
2011年“城鄉規劃學”提升為一級學科,升級后的城鄉規劃學設有六個二級專業方向:城鄉與區域規劃理論和方法、城鄉規劃與設計、城鄉規劃技術科學、社區與住房規劃、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城鄉規劃管理。城鄉規劃學科升格以及其六個二級專業的形成,是對當代我國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總結,同時,隨著城鄉規劃學科和其他有關專業的交匯,又產生了新的學科門類(圖1)。從社會科學的視角,學科是具備相應結構的知識系統;從職業發展與管理視角,學科則是獲得相應資格的專門知識和技術來源;從大學教育的視角,學科則與課程設計、課程資源等有關[8]。
基于新工科建設和空間規劃體系調整的背景,學科領域的廣度及多學科融合的深度還有待進一步的拓展。根據我國城市規劃學會與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協會(ISOCARP)的二級機構設置劃分,可以把城鄉規劃學進一步劃分為城市安全與防災規劃、城鄉工程規劃、城鄉規劃史及理論、城鄉規劃新技術運用、交通規劃、城市設計及詳細、生態規劃、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景觀環境規劃、規劃管理與工程控制、區域規劃、村莊規劃、小城鎮規劃設計、城市社區及住宅建設規劃等十五個主要專業方向[9]。
2.2" 規劃專業理論和方法體系有待拓展創新
長期以來,城鄉規劃學科培養的專業知識體系主要以工程建設類、城市規劃設計、市政設施規劃等居多,對自然資源學、土地使用管理以及空間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涵蓋范圍較少,迫切需要查漏補缺,以滿足空間規劃體系下的教學需求。
武漢城市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學制僅有四年,受學部開設專業背景和教師學科背景以建筑學為主的環境影響,學部城鄉規劃學科的課程設置及畢業要求,更偏重于對物質空間規劃和設計能力的培養,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及其研究意識的培育還不夠,然而空間規劃體系下的學科知識相當龐雜,怎樣在有限的學時里整合更多的課程,這也是迫切需要探討和研究的[10]。
2.3" 規劃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與國土空間規劃任務匹配存在差異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包括了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項內容,但實際上它并不僅是對上述規劃的單純堆砌,而更多的是有機融合、交叉滲透,面向整個空間規劃領域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也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較長時間內和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內容進行磨合。
實踐平臺和形式相對不足,學生的實踐環節不能有效與工程設計實際要求相匹配。同時,師資隊伍也缺少空間規劃相關實踐工作經驗。一方面,要主動加強與地方規劃機構、當地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的溝通合作。另一方面,引導專業教師與業界一流的公司開展工程性實踐,提高其科學研究和駕馭實際項目的能力,更好地將理論付諸于實踐。
經營與管理姚維勉, 洪芳: 新工科及空間規劃體系調整背景下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發展探索
3" 新形勢下的應對
3.1" 面向行業改革,構建規劃學科新結構體系
基于行業的發展狀況,城鄉規劃學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必須從實際需求出發來構建新的框架,專業人才的發展應緊密結合工科教育的特點。首先,從面向與建筑空間相對應的城市發展的藍圖型設計,轉變到突出城鄉規劃的公共政策特性,強調公眾參與和管理控制,這將極大地推動城市設計、空間規劃與城市地理、城市管理、城市經濟等多領域的協調發展。然后,從集中研究城市空間結構,對城鄉二元體系的分離,轉變到城鄉規劃法下的城鄉整體設計和控制,研究范圍的進一步拓展將使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等研究領域之間產生了更大的交叉。而在未來工科語境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云計算、虛擬現實等也必然會與規劃領域產生新的融合,這將為未來的城鄉規劃學科改革提供新方向。因此,在下階段的專業建設中應考慮融合以上新科技的交叉領域,推動虛擬現實技術實驗室的建設,同時引導建立研究團隊[4]。
學科理論課程體系的設計既要重視新工科建設思想的貫徹,同時又要符合城鄉規劃學科綜合化、社會化和政策化發展的趨勢,與當前的執業制度相銜接,并強調以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武漢城市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方向是以建筑學為基礎的工科專業,規劃專業課程群的構建以城鄉規劃設計為核心,課程今后的建設方向將以國家現行設計制度和新型城鎮化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指導,著力培養本科生進行城市空間規劃設計、詳細規劃設計以及建筑設計、城市景觀設計方面的技能,同時考慮在設計表達類學科專業的基礎上適度增加規劃政策、規劃管理和城鄉規劃實踐等內容。
3.2" 適應新工科建設人才培養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適應新興人才培養需求更新課程體系強調的是教學內容的變化。規劃專業與政策制度聯系密切,規劃教育應當符合我國空間規劃體系重構的最新形勢。在我國空間規劃體系重構的背景下,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需要面向行業發展,根據執業應當具有的職業道德精神,構建空間規劃教學體系,對培養計劃實施系統優化。圍繞新工科建設、雙一流專業發展、空間規劃體系變革等,進一步優化完善城鄉規劃學科的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具有地方院校特點、實踐能力過硬、面向基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重點培養針對中小城市和村鎮地區,能到當地設計、管理、研究、咨詢、社會服務等機構從事城鄉規劃相關工作的優秀應用型人才。
其次,改變了培養過程中傳統工科過分偏向技術的局面,并整合了理科注重分析與文科注重積累的優點和特色。嘗試將與城鄉規劃學科相臨近且彼此互動頻繁的學科,如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環境科學、公共衛生學和公共管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納入到理論教學中。新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依托于城市規劃專業與多學科融合的優勢,在保持傳統核心專業課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了有關理論知識與分析方法在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運用,并注重于培養學生參與多專業交叉領域的工作能力。武漢城市學院城建學部以土建類的學科專業為主要特點,目前包括了土木工程、工程建設管理和環境科學等方面的七個本科專業,在節能環保、綠色建筑、BIM實驗室建設等重要領域,已建立了多個富有影響力、特點突出的研究方向與專業隊伍。所以,未來我們將借助城建學部和武漢城市學院的優勢學科,主動尋求城鄉規劃學科和其他專業的交叉方向,以找準自身定位、凝煉專業特點為途徑,建設相應課程體系,并逐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3.3" 理順“學科—行業”的發展關系,打造工程教育開放融合新體系
行業變革給規劃教育事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契機,也會帶來多元化的發展平臺。在此背景下,為承接校內學科交叉、校外校內資源整合的需求,應逐步健全專業建設人才引入的機制,進一步優化資源、培養有創造力和有活力的教師[4]。由于規劃專業將城市這樣的超級系統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單純靠獨立學科還無法解決復雜的課題,所以,要在高校內建立多個學科群,不但要進行技術上的長期協作,更要形成教學的聯合機制。而武漢城市學院作為美聯集團下屬的優秀民辦地方院校,培養了一批長期扎根于湖北建設的專業隊伍,也為建立更多專業深度整合的學科群,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另外,還要推動各類資源的整合利用,要促使學院的教育系統從不同方面與校外資源緊密地聯系。比如,與設計院研究所進行合作,共同制訂培養目標與培訓方案,聘請資深規劃設計專家介入課程輔導和考核過程,共建實驗室與實訓實習場所,協同培訓教師等。此外,依托設計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會議和設計大賽等活動。
教學資源的融合與貫通,一方面可以提高武漢城市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的師資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產學研共建平臺的搭建,更可以提升武漢城市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的辦學水準。“面向市場、培養實踐動手才能”是地方院校規劃專業教育的頭等要務。因此,在教學的同時,應積極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具體的工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由建筑與城鄉規劃學系、城建學部、地方設計院所和當地政府部門等單位,聯合建立城鄉規劃學科教育、研究、生產等互相支持的體系,在省內外形成持續、穩固的教育與實踐基地,必將為武漢城市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發展提供嶄新的契機。
4" 強化新型人才培養
4.1" 結合行業發展背景,調整專業培養目標
根據新工科建設、國家空間規劃體系重構、雙一流大學建設等時代變化的需要,并結合武漢城市學院的現實情況和優勢,確定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符合我國市場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德、智、體發展,符合我國城市的開發設計管理要求,熟悉自然與人文社科等相關領域的知識,系統地了解城鄉綜合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城市景觀設計等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夠在城鄉規劃、建筑設計、城市管理與科學研究等機構,和在房產研究等單位從事空間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詳細設計、道路與市政工程設計、城市景觀規劃、經濟與社會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研究、住宅規劃等領域工作的城市規劃專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訓。
4.2" 樹立新工科理念,優化完善培養計劃
多學科融合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同時“空間規劃體系調整”也為專業發展提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需求,通過對學院內的專業整合,一方面有利于優勢專業帶動其他專業,另一方面能夠轉變過去單一的技能培養方式為多元化能力培養方式。基于此,在學科體系的構建上進一步整合城鄉規劃、地理學、生態學以及人居環境學等相關內容,從而構建內容更豐富、結構更合理、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計劃[11-12]。
在課程的設置上,增加了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課程的比例,并增設了城市社會學,圍繞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把理論和實際緊密聯系,以做到空間規劃改革和傳統規劃理論的合理銜接,同時加強了ArcGIS的應用、并增設了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國土空間規劃等課程的教學。此外,依托湖北地區廣闊獨特的自然、歷史和人文資源,在區域協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方面進行多樣化和多層次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建立地方高校空間規劃設計的基礎理論及教學實踐培養模式。
4.3" 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培養學生研究實踐能力
作為地方院校,武漢城市學院積極對接省級重大發展戰略要求,把握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時機,借助湖北“百所高校進百縣”的鄉村振興行動,積極對口支援我省貧困村鎮,并建立了一批校地共建實踐基地。通過“校-地”的研發和教育協同模式和合作平臺,一方面,可以為學校的工程實踐提供保證,使教學、人才、科研、技術創新和社會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更好地把學校的專業力量特別是本土化教育資源運用并整合到了國家的戰略結構上來。
此外,一是通過開展各類學科比賽,鍛煉技能、開闊眼界、提升水平,并培育創新意識、積累經驗。如開展了全國高等院校大學生鄉村規劃方案競賽和WUPENiCity城市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國際大賽,就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設計水平和創造力。二是,通過引導本科生成立學術團隊和課題項目研究小組,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和創新性實踐,從而鍛煉他們獨立自主考慮問題、探討、解答現實難題的技能。
5" 結束語
新工科及空間規劃體系調整背景下,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轉型發展勢在必行,學科融合、產學融合的發展思路不僅更能順應時代變化,培養創新人才,而且可以體現學科發展理論與實踐并重,多元與創新的特征。武漢城市學院作為地方民辦高校,以空間規劃為核心的多學科領域相交融的教學研究和探索,將能更好地適應城鄉發展變化和行業變革帶來的新要求,提升其學科建設,并不斷完善專業教育體系,同時有效的為地方培育規劃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呂靜,鄭秋玲,楊柯.新工科模式下的城鄉規劃專業創新性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研究[J].安徽建筑,2020(12):127-128.
[2]" 劉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發展探索[J].安徽建筑,2021(1):130-132.
[3]" 王志遠, 張丹,吳博,等.新工科視域下城鄉規劃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6):1-2.
[4]" 張尚武.空間規劃改革的議題與展望——對規劃編制及學科發展的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9(4):24-30.
[5]" 張紅娟,尚國琲,于淑會,等.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21(6):143-146.
[6]" 文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鄉規劃人才培養創新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1):287-288.
[7]" 李疏貝,彭震偉.發展觀影響下的當代中國城市規劃教育[J]. 城市規劃學刊,2020(4):106-111.
[8]" 石楠.城鄉規劃學學科研究與規劃知識體系[J]. 城市規劃,2021(2):9-21.
[9]" 彭翀,吳宇彤,羅吉,等.城鄉規劃的學科領域、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展望[J]. 城市規劃,2018(7):18-24.
[10]" 黃穎敏,鐘志平,陳金泉.國土空間規劃時代城鄉規劃專業地理學系列課程教改研究[J]. 科技資訊,2021(29):139-142.
[11]" 陳宏勝,陳浩,肖揚. 國土空間規劃時代城鄉規劃學科建設的思考[J]. 規劃師,2020(7):22-26.
[12]" 黃賢金,張曉玲,于濤方. 面向國土空間規劃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筆談[J].中國土地科學,2020(8):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