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永清 1973年出生于河北廣宗縣。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文聯第十次文代會代表。作品入選第六、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等。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一等獎、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二等獎、全國第七屆篆刻展優秀獎、河北省第十二屆“文藝振興獎”、河北省首屆文藝突出貢獻獎、全國第三屆篆書展學術提名、河北省書法家協會2014年度“書法十佳精英”、河北省“燕趙文化之星”。
我曾對一位篆刻界的朋友戲謔說,你如果與劉永清不熟悉,很難從他的身材上去與他所治之印產生關聯。
永清的篆刻創作,有三個突出的藝術特征。一是其刀感;二是其章法;三是其碩大的印面。


論用刀,永清腕力之強,勝于常人。篆刻之要義,在刀與石的關系,所謂以刀鋒在石上自由施刃,驅刀如筆,大刀闊斧,刀意放縱而不失于魯莽,于酣暢淋漓中能做到把豪放與精準的火候掌控得恰到好處。這點,永清勝于常人。二是其章法布局多取法先秦古璽,印文用字大小隨形,留朱布白,開合跌宕,經營造險,于自然處時見匠心,耐人回味,此為章法勝。三是其印面碩大。篆刻一向被稱之為“方寸之間”的藝術,這是明清以來的印人,取法戰國秦漢古印模式的緣故。再加之篆刻藝術長期以來一直服務于書畫藝術,是書畫藝術的一個補充,其附屬性也限制了它的發展空間。而當代印人除了在取法先秦兩漢古代經典的同時,于戰國秦漢陶文磚瓦,南北朝、唐宋官印多有涉趣。其表達的創作空間,已經不拘于方寸之間,篆刻藝術已從服務于書畫的附屬性創作,走向獨立而自由的創作與表現。加之當代篆刻作品的欣賞與展陳,已不同程度地從書齋向展廳轉換,大尺寸的印面,在現代展廳中的視覺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永清的作品經得起展廳中的視覺沖擊,又能放到書齋里來細細品讀,這無疑是他的成功之處。他屢獲大獎也是對其創作的認可。
可喜的是,讀到永清近兩年來的新作,已有了一些新變化。原來的字法與章法,多是騰躍的體勢與圓弧線條為基本構成,給人以動態的感覺。而在其一批近作中,更多地融入了秦漢鑿印的元素,字法趨于方折,用刀也較內斂含蓄,印面上增加了幾分古拙與渾厚。



近十幾年,當代篆刻創作的主流基調是復古的。這點,已經不像20世紀之交的前后十年里的那種焦躁的心態與盲目表現個性的膚淺。當下篆刻創作的復古之風是與當下文藝的復古、生活情調的復古息息相關的。當下篆刻的崇古、復古,是朝著歷史的兩個方向延伸取法的:一類是上溯戰國古璽,一類是下延明清流派。當下,是一個審美的多元時代。清丁敬有詩句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此詩句置于當下,更為精準。我始終認為,篆刻者,刻治的是篆字。一個印人不擅長篆書,即便取得了某些成功,也只是暫時的,其篆刻創作不可能有深度地持續發展。遠且不說,清代至今的篆刻巨臂如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齊白石無不如此。明何雪漁云:“六書不能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妙論!
我想,永清取得的成績固然可喜可賀,一代翹楚,但這已然成為過去。如何使自己在篆書的創作上深化,如何在金石文字學等其他藝術方面綜合與積累,才能使自己的篆刻創作長足進步,行穩致遠。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