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健 江蘇常熟人。二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員,常熟市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江蘇省書法院特聘書法家、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獲《書法》雜志2010年中國書壇中青年百強榜“十佳”書法家稱號、2022年江蘇省十佳青年書法家。2016年7月,并非不惑——秦健書法展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河北美術出版社同步發(fā)行《并非不惑——秦健書法作品集》。2023年“春和景明”龐薰琹美術館藏秦健書法作品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上海美術出版社同步發(fā)行《春和景明——秦健書法作品集》。2015年在全國第二屆手卷展中獲獎,獲首屆“中國書法院獎”三十強,江蘇省第三屆、四屆書法獎提名獎。入展全國第九屆、十三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一、二、三、五屆草書展,全國第一、二屆行書展,全國第一、三屆冊頁展,全國第二、三屆手卷展,全國第二屆青年書法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展等。

“淡然處事,低調(diào)為人,靜心習書,踏實工作”,是秦健一貫的人生信條。藝術是需要勤奮的,哪怕過程中間有成功有失敗,我們認為都是財富和歷練,一個人只要認準了一件事,一個方向,努力堅持,絕不松懈,可能過程非常漫長,速度非常緩慢,甚至曲折而坎坷,堅信結(jié)果肯定是可觀的。我們看秦健的書法成長過程,外表非常輕松自如,個中甘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沒有哪一個成果是那么簡單而容易得來的。所有的成功,都會有其中的辛酸,秦健的這些進步和作品的感染力,相信讀者都能深深體會。

唐太宗李世民說:“凡諸藝業(yè),未有學而不得者也。”二十余年來,秦健耐住寂寞,用心不雜,每天堅持用大量時間臨習,這為他打下了深厚的書法功底。雖然身處江南小城,但秦健一直著眼于當今書壇的一線創(chuàng)作,走在創(chuàng)作的最前沿。前些年他毅然負笈進京,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首都師范大學,攻讀書法碩士,在更廣闊的天地闖蕩,豐富人生閱歷與藝術修養(yǎng)。此后,在他的書法中增加了北方氣象,格局加大,他開始嘗試與以往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創(chuàng)作,書風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小行草不疾不徐而變化自足,大幅中堂骨力和筆勢翻騰,堅勁清拔。顯然,這是他當下對書法的一種獨立思考。藝術必須要不斷地進行選擇,不斷地舍棄,只有在舍棄中才能獲取。在這一過程中,也有一段時間有不同的聲音,但是他還是堅持探索,堅持學習,不斷歸零,不停向上,在學習獲取的過程中,循環(huán)往復,去蕪存精,讓自己的作品向經(jīng)典一步一步在嘗試中靠攏,我想這個過程是非常寶貴的,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支撐他成長的應該是在他身上有三種力量。
首先秦健具備了豐富的想象力。生活需要想象力,藝術更加需要想象力,生活與藝術,有了想象力就有了新的藝術世界,想象力豐富以后背后容量就大,經(jīng)典的元素就可以裝進去,就會不斷去嘗試和挑戰(zhàn)自己,秦健具備了。
第二,秦健具備精準的藝術判斷力。對一個書法家來說,精準就相當于盡可能少走彎路。當然他也是通過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求助,在創(chuàng)作上怎樣把古人和自己的理解轉(zhuǎn)化到一個合適的點上。如果自己沒有藝術判斷力的話,就容易跑偏或者容易讓自己為了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花大量的時間。秦健能夠知道什么是我要的,什么是我不要的,這個選擇太重要了。判斷力對一個藝術家的價值是決定你發(fā)展的方向、速度、高度。
第三,就是秦健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假如你都沒有創(chuàng)新,思想非常守舊,做的功課很多,也非常認真,臨摹也非常強,但是自己沒有創(chuàng)造力,那我說這個藝術家的價值就不高。現(xiàn)在藝術家要有價值,一定要在經(jīng)典的基礎上能夠找到自己發(fā)展的方向,要能夠闖出一條比較有價值或者讓人家感覺到你在古人身上找到了適合你自己發(fā)展的最恰當?shù)哪莻€路線,這就是一個藝術家最重要的一種創(chuàng)作思想。你們看他的作品一直在變化,經(jīng)常在改變自己、調(diào)整自己,不斷地改變,不斷地調(diào)整,這就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哪怕是失敗了,我覺得作為藝術家吃點苦、吃點虧都不要緊的,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過程中要發(fā)展,會包容很多很多東西,才能夠走進自己的一個藝術新世界。我覺得秦健在這方面他花了很多的心血。我們看到的他的每一件作品,其實他背后不知道嘗試了多少次的創(chuàng)作實驗,沒有這個過程,就不可能找到自己最好的作品,這就是創(chuàng)新,就在做實驗。不做實驗,怎么找到自己想走的這條路,這個變他是通過量,通過不斷地調(diào)整才能慢慢變出來的,這樣的過程和改變是可以讓人們真正認可的。他通過大量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在過程中間找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這個就是秦健身上寶貴的創(chuàng)造力。

還有一點我想說的是秦健的人品。真的要想把自己的作品寫好的話,我想首先要做好人。我跟秦健相處大概快二十年了,這個二十年中間我覺得他變化非常非常大。我剛剛和他接觸的時候,他還是一個農(nóng)村的小學教師,跟外界接觸也比較少,后來從小學教師出來慢慢到書畫院成為一個專職書法家,現(xiàn)在又成為翁同龢紀念館的館長。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我們看到他不斷地為他人奉獻、為社會奉獻,而且堅持這么多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待人謙和而熱情,敢于犧牲,為他人著想,經(jīng)常做公益事業(yè),在業(yè)界獲得了良好的口碑,我想這也是他有今天的社會基礎的理由。為人和藝術總是相通的,有好多人總說人品體現(xiàn)藝品,人可以體現(xiàn)字,同樣字也可以反映人,看作品也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品格。秦健藝術成果的取得和藝術品位的定格,應該來自他整個人生的綜合素質(zhì),今天我們看到他的作品就可以從一個側(cè)面感受到他人的質(zhì)地、修養(yǎng)、能力和功底。
秦健這些年在碑的研習上既把線條的立體感作為藝術的基礎,在結(jié)體上平穩(wěn)端莊,又制造險情,找到夸張的支點,不難看出,碑學對他書法的滋養(yǎng)起了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他的作品更多的是行草,無論是大件還是小品,都不乏江南情調(diào),始終守住江南文人的雅致、內(nèi)斂和婉約,透出斯文的情調(diào)。近年來他更多地表現(xiàn)了新一代年輕人的創(chuàng)作風貌,特別是在字形上的挪位夸張、方正粗獷、厚實凝重、豪放爛漫,足以證明他的創(chuàng)作膽識和果斷,還反映出他對藝術作品痛快淋漓的追求,表現(xiàn)盛大氣象,不拘小調(diào)小節(jié),一反原來舊式的面目。我們以為這是創(chuàng)作不可或缺的過程,盡管可能有的造型并不完全成熟,但至少能看出他在做大膽的探索,可能會給人以粗糙之嫌,但不乏過癮之感,讓很多看得懂的人能找到他藝術發(fā)展的軌跡以及前途。
我們常常說搞藝術的人總是狂的,其實可以不叫狂,亦或稱作是自信。藝術家沒有自信,就沒有方向,但是過于自信就叫自負,自負往往是夸大其詞,難成氣候。三十歲之前的藝術家不狂可能是才情不夠,反過來五十歲以后還在狂的藝術家說明沒有底氣,一直在回憶過去的燦爛。秦健正處于四十跟五十之間,狂或不狂,各人的標準,各人的眼光,各人的要求,會有不同的回答,我們相信他自己能找到正確的答案。不管怎么說,藝術是需要沉淀的,需要清靜的,正像他自己的一向認為,“低調(diào)”就是他自身行為的準則,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一旦要是沒有主見,沒有風骨,往往會被環(huán)境所左右。一件作品光注重點畫只是寫字,注重點畫又有一定的章法,可算是書法,如果注重了前面的條件又有感情的宣泄,更有格調(diào)的追求這應該可以說是書法藝術。假如我們常處在非專業(yè)的審美環(huán)境里,有時候自己也會被通俗書法所沾染,這就提醒我們一直要堅守高端的藝術追求,除此,沒有任何回旋余地。和秦健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早就明白了這一點,珍惜所有的學習和請教的環(huán)境以及機會,決不懈怠,奮發(fā)向上。
秦健有境界、能犧牲、可包容,正直坦蕩,燦爛陽光,相信他藝術的道路一定會更加輝煌。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