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而今,數字技術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新動力和新途徑,數字鄉村應運而生。鄉村治理數字化既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劑,也是數字鄉村建設的應有之義。當前,在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由試點轉向推廣的關鍵階段,對國內鄉村治理數字化的經驗進行總結借鑒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選取我國在數字鄉村建設終期評估中成績突出的地區為案例,總結其可資借鑒的經驗,以期能為我國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提供啟示和幫助。
關鍵詞:數字鄉村;鄉村治理;數字化;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D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5-0085-03
引言
繼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數字鄉村戰略”后,2020年我國開啟了數字鄉村試點工作,117個試點地區覆蓋了西部、中部、東部和東北地區,在數字鄉村建設的試點過程中,數字技術不斷與鄉村治理縱深融合,極大推動了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進程。在歷時五年的數字鄉村建設實踐和歷時近三年的數字鄉村建設試點之后,我國的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成效顯著,鄉村善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鄉村治理數字化凸顯之問題
當前,我國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既存在“老生常談之痛”,也面臨眾多新的挑戰。正確認清這些新老痛點會使后續工作更具針對性,有利于尋找“破局之策”。
(一)治理之“制”尚不完善
首先,鄉村數字化治理平臺缺乏長效運行和必要的溝通機制,導致許多地區的數字治理平臺運行過程不暢,常常出現梗阻和平臺“空轉”現象。其次,缺乏數據規范和共享機制。調查顯示,有60.87%的基層管理人員認為數字治理存在部門間數據共享開放不足的問題[1]。數據共享不足導致數據孤島和信息不對等現象出現。最后,缺乏協調推進機制。《縣域數字鄉村指數(2020)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縣域鄉村治理數字化指數東部地區為57.5,中部地區為51.4,西部地區為43.4,東北地區僅40.3[2]。數字鴻溝的存在會導致成功經驗推廣受阻,遏制各個區塊整體推動鄉村數字治理發展的效能。
(二)治理之“人”能力不足
在鄉村數字治理中,主體能否熟練運用數字技術決定了數字治理的效能發揮。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城鎮互聯網普及率為83.1%,而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61.9%[3],城鄉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數字鴻溝”。近年來,鄉村“空心化”狀況愈發嚴重,與此同時鄉村數字人才缺口也在不斷擴大,鄉村數字人才隊伍面臨人才數量少、培養難、引不來和留不住等問題。在一些地區,數字平臺淪為有建設但無使用狀態。不僅村民的數字理念薄弱,許多基層干部和基層政府對于數字治理的認識也有待提升。村干部學習意識和學習熱情不夠高,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不夠強,個別村干部甚至使用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強推數字治理,嚴重割裂了干群關系[4],導致數字治理各項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無法有效帶領群眾進行數字自治。
(三)治理之“式”浮于表面
數字技術在改變鄉村生產生活的同時,存在有侵蝕“鄉村性”的潛在風險。一方面,鄉村文化遺產尚未與數字技術有效融合,未能實現對鄉村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數字化保護[5],使鄉村文化價值面臨式微風險;另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會對鄉村生態環境產生危害,破壞鄉村生態秩序。并且,由于鄉村的接受力難以支撐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平臺開發推廣等大量資源短時間內的集中投入,這種“積食”狀態既會造成數字資源的浪費,也會導致供給與接受的脫節,產生數字懸浮現象。還有一些地方的治理方式產生了異化:盲目地開發同質化的數字平臺,搞“面子工程”;為了提高工作APP點擊率和官方微博活躍度,不惜購買“水軍”等現象[6],呈現出“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的情況。數字形式主義導致基層治理重心偏移,不僅易使居民產生信任危機,還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為基層徒增負擔。
二、鄉村治理數字化的國內經驗
2023年5月,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終期評估結果出爐,各省份的鄉村治理數字化實踐均有其特點和獨到之處。對這些實踐進行總結對于試點經驗的全國范圍推廣具有積極意義。
(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數字鄉村一張圖”
根據學者對我國當前鄉村治理模式的分析和梳理,德清縣通過搭建數字治理平臺、構建數據資源底座等方式將數字技術作為鄉村治理工具的治理模式屬于典型的數智應用管服型治理模式[7]。作為東部地區鄉村,經濟實力相對較強,因而德清縣鄉村治理的數字化程度較高,與數字技術的融合較為完善。作為全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領跑者,德清縣有著豐富的鄉村治理數字化經驗。
1.數據資源高度整合
無論是“城市大腦”的數據底座,還是“數字鄉村一張圖”,又或是一站式公共服務應用,都體現出德清縣數字治理的高度整合性,這也是德清縣的鄉村治理數字化實踐最為顯著的特征。縣鎮村三級的數據共享、資源共享,有效化解了掌握鄉村動態信息的難題。
2.多元主體充分調動
德清縣建立了雙向通訊機制,既可以使村民的呼聲傳達到上層,上層也可以給出村民及時的反饋,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收集—辦理—反饋”的閉環機制也充分體現了德慶縣對多元主體調動的重視。以德清縣鄉村數字治理中心作為指揮單元,多元主體的協同性大幅提升。
3.鄉村治理可視化建設
借助“數字鄉村一張圖”建設以及多種物聯網設備的植入,德清縣打造了“數字孿生鄉村”,在數字端完整復現了德清縣全貌。可視化的改造使得動態信息和預警變得容易,數字信息的易保存和可重現特點使得德清縣基層干部在進行決策時有了得力幫手。
可見,德清縣以“數字鄉村一張圖”為主線,以鄉村治理數字中心為基底,以信息可視化、治理精細化、決策科學化為助推劑,通過數據流通調動各治理主體,實現共治共享,從而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
(二)重慶市渝北區——以“三網”推動“三治”
渝北區在鄉村數字化治理過程中能夠將傳統鄉村治理同數字技術結合起來,使得渝北區的鄉村數字治理繼承了傳統鄉村治理中的諸多優點。
1.“三網合一”編制精細治理網
渝北區將數據整合、物聯網建設和網格化治理相結合,形成了一張覆蓋監管全區的大網。“三網”各司其職但又共同發力,監管范圍涵蓋了渝北區的各個位置。網格化的分割以及專業人員的下沉又大幅提升了治理響應速度,村民作為網格一分子能夠充分參與進鄉村治理中,加強了治理主體的多元發展。
2.關愛老年人群
保障弱勢群體充分享有治理成果是治理過程中容易忽略的地方,但卻是人人享有是鄉村治理的目的和歸宿。渝北區在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的過程中十分重視作為“邊緣人群”的老年人,適老化的智能改造極大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通過構建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能夠共享數字鄉村建設帶來的成果。
3.引入積分制和清單制
渝北區將積分制引入鄉村數字治理中,借助村民反饋可以形成“紅黑榜”,對相關的機構和部門起到有效的警醒和表彰作用。而通過清單劃分權責范圍,是應對數據匯集與廣泛共享中可能存在的管理交叉、互相推諉等問題的有效機制。渝北區將數字治理引入清單制能夠有效銜接傳統鄉村治理,借助數字技術更好地解決問題。
可見,渝北區的鄉村治理數字化實踐是以“三網合一”為中心,通過“三網”推動“三治”融合,提高鄉村治理的網格化和精細化水平,在充分發揮各治理主體力量的同時盡可能使全體成員享有成果。治理中引入積分制、清單制,可以促進鄉村數字治理與傳統治理相融合進而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
(三)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黨建引領,多管齊下
雖然沒有德清縣的“數字鄉村一張圖”這種高集成性的一體化平臺,但淇濱區通過對接河南省政務服務網、鶴干教·云課堂等平臺,滿足了其日常治理的需求,并且形成了具有淇濱區特色的鄉村治理數字化路徑。
1.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淇濱區非常重視數字黨建,多個黨建平臺資源的整合豐富了淇濱區的黨建資源,并且通過黨建平臺方便了淇濱區的黨員管理工作。此舉強化了鄉村數字治理中黨建的引領作用,有效提高了廣大黨員的治理本領。
2.重視人才培養與引進
人才是鄉村數字治理得以正常穩定推進的關鍵,淇濱區對“數字人才”非常重視。受制于客觀因素,鄉村數字治理人才僅憑外部輸入難以支撐,因此淇濱區面向數字鄉村的工作人員和管理者分批次進行了封閉式培訓,有效地提升了工作隊伍的“數字素養”。同時,盡一切可能大力吸引人才。這些舉措壯大了淇濱區數字治理人才隊伍,加強了淇濱區鄉村數字治理能力。
3.“一村一套餐”定制服務
淇濱區的鄉村治理數字化實踐并不是簡單的嵌套模板,而是在對轄區內行政村具體情況進行實地摸排后制定的專項方案,打造出5個先行試點村。此舉既可以避免各村落同質化現象發生,也可以避免由于生搬硬套所導致的數字懸浮和數字形式主義問題,使數字治理“量體裁衣”。
可見,淇濱區的鄉村治理數字化實踐是在基層數字黨建引領下,借助智能治理平臺和物聯網設備為群眾提供服務,并且以數字監管保證鄉村秩序。同時以人才培養和引進、資金投入為保障,以“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思路為指導,實現優質的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
三、國內鄉村治理數字化的啟示
(一)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從實際出發,以人民為中心是在充分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為更好使群眾共享鄉村治理數字化發展成果所必須堅持的原則。要使技術回歸服務的本質,借鑒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的“一村一套餐”定制服務,發揚當地特色產業、融入當地特色文化、提供特色服務,滿足該地區群眾特有需求。要注重數字平臺的實用性和易用性,優化操作邏輯,減少不必要的操作,使得“互聯網+政務服務”成為老百姓愛不釋手的工具。加強物聯網監控系統建設,建成覆蓋全部村落的物聯監控體系,全方位保障鄉村生產生活秩序,提高鄉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將技術的溫度帶給特殊人群,完善智慧養老體系,普及便利設施,解決特殊人群日常生活需求。合理運用數字技術,通過數字化突出重點、打通堵點、連接斷點、解決難點。
(二)完善鄉村治理數字化的體制機制
首先,必須完善長效運行機制。人民監督是基層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是鄉村數字治理有效運行的保障,要構建起基層部門統一負責,鄉村人民廣泛參與的監督反饋機制,讓人民群眾的監督貫穿于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的全過程。引入積分制、細化考核內容、設立“紅黑榜”、引入清單制等一系列鄉村治理有效方法,限制各治理主體的權利,避免利用技術作惡的情況發生。
其次,建立人才引進,健全人才統籌使用等機制。人才是鄉村治理數字化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因此,要著力引進人才,匯聚多方英才。以政策為牽引,增加鄉村數字治理曝光度,提高人才留鄉的滿意度;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引進鄉村治理數字化精英人才;加強人才培養,增強鄉村人才內生動力;健全人才統籌使用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價值,滿足各地用人需要。
(三)提升鄉村數字治理多元主體能力
鄉村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共同發力才能有序推進。實現鄉村善治,必須提升多元主體的治理能力。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推動“互聯網+黨建”模式,優化遠程教育和培訓,打造思想堅定、工作出色、能力過硬的基層干部隊伍。優化基層黨員干部隊伍結構,著重培養一批懂技術、會治理的年輕干部,將老干部的實踐經驗與年輕干部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實現基層干部隊伍的“新陳代謝”。其次,要提升政府的工作能力,定期、多次開展集體培訓,提升其“數字素養”。發揮政府作用,協調各治理主體,凝聚起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的發展合力。再次,應當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利用企業豐富的技術和經驗進行建設,通過政策和資源傾斜吸引企業參與建設,通過企業開發完善電子政務網站的功能,創造新的應用場景。最后,要加強鄉村治理數字化宣傳滲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數字治理培訓,加強基層群眾數字治理能力。促進鄉村網格化精細化治理,每個網格配備網格員,使村民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充分發揮自治力量。
(四)加強數據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首要生產要素,是數字治理的基本細胞。強大而完善的數據庫建設是實現數字治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應著力建立省級以上范圍內的綜合性治理數據庫,盡可能涵蓋鄉村治理所需的各方面數據信息,擴大數據庫覆蓋范圍,勾勒出完整清晰的數字孿生鄉村樣貌。在設計數字治理平臺時應妥善思考邏輯架構,采用拓展性的平臺架構,統一平臺標準,方便后續進行合并與共享,逐步形成省級或以上“一網通”服務網站。還應加強數據共享,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使數據能夠跨部門、跨層級流動,促進各級間的聯動,為共建共治提供數據支撐。
結語
鄉村治理數字化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這些經驗啟示我們,要實現鄉村治理數字化,需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和民主性,同時也要注意解決數字化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獻,李瑾,崔凱.鄉村治理數字化:現狀、需求與對策研究[J].電子政務,2020(06):73-85.
[2]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縣域數字鄉村指數(2020)研究報告》[R/OL]. (2022-05-30)[2023-6-21]. https://www.ccap.pku.edu.cn/nrdi/docs/2022-05/20220530144658673576.pdf.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3,32(02):39.
[4]邵夢潔.鄉村數字治理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13(05):68-74.
[5]武小龍.數字鄉村治理何以可能:一個總體性的分析框架[J].電子政務,2022(06):37-48.
[6]田建川.謹防“數字形式主義”滋生蔓延[N].新華每日電訊,2022-02-17(010).
[7]徐旭初,吳彬,金建東等.我國鄉村治理的典型模式及優化路徑[J].農村工作通訊,2022(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