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蘭州市七里河區的金天觀西側歷史文化街區恢復工程為例,整理城市更新中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所面臨的改造與更新、保護與更新、 保護與開發、商業化等方面的問題,構思城市更新中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的規劃管理變革、規劃的延續與重構。通過實例及多方面要點論述城市更新與歷史街區保護多方面的聯系,并通過相關性進一步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作為歷史古城的金城蘭州,在千百年來留下了眾多的古建筑遺跡,隨著蘭州市不斷爭取“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屢屢失敗的實事面前,筆者發現蘭州市的古建筑遺跡已經變得越來越少,更加缺乏的是能夠提升城市歷史文化價值的成片歷史街區。
2009年蘭州市政府確定七里河區金天觀西側和西固區河口村為兩個歷史文化街區,目前已規劃編制完成。位于七里河區的金天觀西側歷史文化街區總規劃面積為23792.4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190.96平方米。除了保護好現存的13座古建筑以外,還將恢復懸樓、店面房、四合院、雷壇河握橋,同時把區域內蘭州市總工會家屬樓改造為雙坡硬山屋頂,使之與歷史街區風格相協調。此外,為了使古建筑與街區相得益彰,將打通玉皇閣和西亭的擋墻護坡,建造一座木構虹橋,建廊坊將5組店面房連接起來,形成街區效果,將市區零星古建筑按照異地保護原則鑲嵌到街區內。
金天觀歷史沿革
金天觀建于明建文一年(1400年),在此之前,唐代為云峰寺,宋代為九陽觀。后經過多次修整和重建,因地處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屬金,故名金天觀。當時的金天觀是蘭州最大的道觀,宮殿高大巍峨,同廊連貫,觀內漢柏唐槐,古木參天。有四大建筑群:東有元壇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壇;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陽山上有玉皇閣、老子殿;以北有花園,疊石為山,稱山字園。規劃后的“金天觀歷史文化街區”,坐落于雷壇河西岸,西依華林坪,南靠蘭新鐵路,北接西津路,形成一條具有明清時期蘭州歷史文化特征的街區。
金天觀現狀
概況。金天觀歷史文化街區現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華林路606號,臨近蘭州市城區主干道西津東路,1956年改為蘭州市工人文化宮。2013年5月,金天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金天觀位于蘭州市主城區較為繁華的地段,并且是兩個核心區域的交匯處,且臨近主干道,原本的金天觀歷史文化街區環境混亂、公共設施稀少、旁有河道卻水源缺乏、古樹名木及碑刻等保護方式也十分有限,一直未能成為一處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景點。建成后的“金天觀歷史文化街區”,增加了舊時歷史的體驗感,重構了人們的童年記憶。
存在問題。歷史街區的概念本身比較模糊,它最早是由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筑學會在《雅典憲章》中有過論述,我國則是在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時基于之前提出的“歷史性傳統街區”這一概念正式提出。直到2002年10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第一次提出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2008年頒布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對歷史文化街區有了明確定義。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當代城市規劃與設計中關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文脈發展和營造技藝方面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在改造過程中混淆了保護歷史街區的概念和保護方法。在認識上對“保護”所包含的內容不夠明確導致實踐過程中無法展現出豐厚底蘊和脈絡發展。
歷史街區的保護要有不同于以往的認知:首先要在概念中區分出保護文物古跡與保護歷史街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物古跡是指百年以上的,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的歷史遺跡。它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是一種傳承。但與現代的關聯是簡潔的,甚至不相關的。而保護歷史街區是在保護數量龐大的建筑群體,不光是簡單地推倒重建或者改造修整。是在改善實用功能的前提下變化更新,在發展中保護,同時在保護中發展,最大限度還原歷史街區的建筑風貌,發揮出保護歷史街區帶給社會價值的同時帶給人民群眾直觀的文化印記。模糊的界定及不恰當的論述,使歷史街區失去了原有的街區肌理、歷史遺存、風貌基調,更嚴重的是,整個街區原有的文化內涵也隨之消失。
保護歷史街區,應該從規劃管理變革和街區延續與重構兩方面入手。注意保存原有的街區肌理、歷史遺存、風貌基調及街區原有的文化內涵。由于很多歷史文化街區里單獨的每一幢建筑都不夠文物保護單位的標準,但它們的整體卻是對某一時期歷史風貌最真實的還原,所以應進行分類保護,對于內部破敗的建筑,應修繕原有外立面并對舊建筑內部進行改造。對于文物和歷史建筑,盡可能維持原狀。積極改善街道基礎設施,提高環境質量,在不改變原有道路結構的基礎上,改造路面、增加休息區域、合理規劃垃圾處理系統、規劃功能分區,創造政府主導、居民參與、高質量改造的外部環境,最終達到新與舊相得益彰的感官效果。一些保存完好的院落可以作為民俗館、紀念館、博物館等,起到更直觀的宣傳教育作用。重構的作用是為了更加全方位地展示歷史文化街區,沉浸式展示“時間的故事”。很多比較成熟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已經出現主題餐飲、主題紀念品商店、主題書店等模式,持續對歷史文化街區中歷史文化遺產多元化利用,引入社會化、商業化運營模式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品牌是近年來很多歷史文化街區較為廣泛的發展模式。但如何延續原有風貌,不過度商業化,保持文化特色,提高原住民居住品質等方面仍舊是當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相應的專項規范及技術措施也應盡快跟進,大多現行的行業規范適用于現代建筑,刻板地用于歷史文化街區,必將導致大拆大建。
方法及措施
參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范》對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建筑、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整治方式等相關規定(見表1)同時考慮到金天觀歷史文化街區的狀況,針對金天觀歷史文化街區的現有狀況和周邊區位條件,對整個街區做出了五大造景方式:一為固本培元,將規劃設計與歷史環境相吻合,沿西津路的鋪面房一層設計成為護坡形式,二層設計成為四合院形式,市內拆除的和需要保護的四合院都可在此異地保存起來;二為梳脈成絡,沿華林路一側設計將根據地形逐漸抬起,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筑街景,歷史文化街區的主入口設在此;三為劃區管控,將從歷史街區的入口內開始恢復“牡丹園”,同時將玉皇閣和西亭處的擋墻護坡打通,架起一座木構虹橋;四為開辟空間,從華林山路繞工會家屬樓開辟一條車行路,天龍水宮和鍋爐房之間的空地將作為停車場使用;五為塑屋造景,對于街區中不能進行古建筑遷建的,將通過對其進行仿古街設計而提煉出蘭州市古建筑和民居的傳統文化符號。
表1 歷史文化街區建、構筑物保護與整治方式
分類 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建筑 歷史建筑 一般建(構)筑物
與歷史風貌無沖突建(構)筑物 與歷史風貌有沖突建(構)筑物
保護與整治方式 修繕 修繕 維修 改善 保留 修整 改造 拆除
資料來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范》(2005年)。
對于金天觀歷史文化街區的修繕和改造,將通過劃分12大主題展示區、兩個展覽館、文化宮大殿、文化宮玉皇閣道教文化區幾大區域初步定位。12大主題展示區分別為名人民俗文化區、絲路古建筑文化區、民間旅游產業文化區、傳統戲曲文化演藝區、古樹和桃林區、蘭州物質文化區、精神文化區、飲食文化區等,兩個展覽館為民俗展覽館、古建筑文化展覽館,集中展現蘭州歷史長河中人文等各方面的文化成果。
傳承與創新
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在城市更新中存在并且是城市規劃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所以,保護與更新、改造與更新、保護與開發是歷史街區規劃設計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保護與更新。擁有文化記憶的歷史文化街區,必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建筑的門窗、墻體、房屋結構等需要經過統一規劃,統一修復,通過加入新材料介入舊庭院,但又修舊如舊,重新布局整體空間秩序,劃分功能區域,使空間布局與園林綠化相互協調,將比較分散的建筑互相關聯,加入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元素,豐富文化內涵。加入一定的商業元素植入原始庭院,重塑商業空間,這個過程需要逐步細化,連接文化產業與商業,不顯突兀。商業與街區之間既是獨立個體又彼此聯通,由空間連接,區域之間自由過渡,使游人在順暢流線里,實現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商業利用內容是商業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的重要方面,所占比重和質量特色都會影響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就金天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來說,商業業態規劃必須納入其中。因其地理位置因素及周邊環境的關系,保護歷史文化建筑與發展仿古商業化街區并存的建議是比較適合于現今發展需求的合理化建議。
改造與更新。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它又是一項系統性強,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把遺留下的歷史建筑群作為一個單獨的區域規劃看,新發展的建筑與古建筑風格相統一,不破壞歷史建筑就可以了。讓新建筑和歷史建筑統一成為一條曲線。在原有的歷史街道上加上新建的建筑。采取恰當的技術手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分類制定出改造與更新的具體方式,比如——改善歷史文化街區內居民居住條件、改善交通等各方面基礎設施。針對建筑所存在的問題,對具體價值進行具體分析,把建筑分級。例如不可以改變其使用性質的建筑,繼續利用,加強保護;有的建筑可以僅保存外立面完整,內部進行全面改造。依托歷史文化街區本身的歷史文化資源,引入新型可持續發展理念,增加歷史文化街區活力。在不改變原有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引入新元素,增強創新觀念,使歷史和文明散發持續動力。
保護與開發。許多歷史文化街區在改造之初并未明確文化要素,或者本身具備的文化要素較為單一,在定位核心價值時會更趨于現代商業化需求,從而忽略了改造本身的意義。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對城市歷史的展示,如何適應現代城市規劃又不失歷史本真,既要使城市發展,又能完整保存歷史的記憶。保護與發展共同進行,是城市更新過程中面臨的復雜化、系統性問題。對于如何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應在理論完備的前提下,把其看作為一個統一的、系統的、協調的整體,創造出一種協調統一且具備動態平衡的美,各種元素相互適應,又具備變化。在城市更新與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規劃中,文化延續、選擇具有時代特點和歷史文化特點的進行局部保護、城市更新要注意適應歷史街區的建筑和文化特點是三個應當注意的問題。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劃定保護范圍的方式,不僅是對街區范圍內歷史遺留建筑進行保護,還應對街巷精細劃分,設計出景觀節點、小品及道路鋪裝,增加街道層次感,避免設計突兀,沒有整體意識。更新模式有很多,但需要遵循整體與統一的設計思路,通過改造、治理與保護等不同方式達到更新目的。在弄清楚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風貌特征、控制要求、保護標準后,進而提出相關街區尺度、建筑風貌、環境空間等規劃,使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具有可操作性。構建合理的歷史建筑、文物古跡、保留建筑的分類別和分層級保護體系。
意義
在城市更新中對其中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街區等有效規劃,達到歷史與現代、自然與人工、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以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文化效益。如何對歷史街區進行深入挖掘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是規劃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重點對街區歷史文化的挖掘與延續、街區主題的打造、街區城市功能的完善、街區復興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動態演化。隨著我國城鎮化趨勢的增強,在新時代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不單單是對建筑本身的保護,更多體現出某一時期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在充分考慮地域性、差異性、城市規劃、建筑學、景觀規劃等多學科因素后,在全面、完整的保護措施下,合理、有效地進行,讓每一個歷史文化街區煥發生機。
新舊協調。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發展,是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中必須要注意的觀點。城市發展本就是一個漫長動態發展的過程,長期和可持續是必然要素。在改造過程中首先明確劃分保護范圍和層次,實現新舊建筑有機融合,展示出歷史文化的傳承,保留傳統建筑特色,修復傳統建筑元素,維持建筑外立面風格、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在建筑材料上可加入新型材料,維持建筑本身結構,使得建筑內部多樣化。建立穩定的建筑歷史價值,達到創新與傳承的平衡狀態,實現街區自身的協調統一,與城市整體規劃和諧共生。
我國的社會歷史發展使得城市規劃中城市更新與歷史街區保護成為不少城市規劃中必然存在的問題,處理好城市更新與歷史街區保護的關系也是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對于歷史的保護與開發是考驗規劃長期性與延續性的重要目標。通過對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改造建設,城市在保護好文物古跡、優秀近代建筑的同時,很好地處理改造與更新、保護與更新、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給城市建設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使歷史街區保護與現代城市更新相協調。
(作者單位:蘭州市五泉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