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文物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記錄著我國革命的偉大征程和無數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感人事跡。革命文物作為文物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珍貴的歷史財富,是生動的歷史教材,在宣傳我國紅色傳統文化,推動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激勵民族精神和弘揚愛國熱情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革命紀念館作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一環,要切實履行責任,保護、管理和利用好革命文物,充分發揮其在黨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文章基于工作實踐,探究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路徑,希望能給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帶來些許借鑒及思考。
隨著當前紅色文化旅游蓬勃發展,部分革命紀念館對于革命文物的保護不足、過度利用問題也逐步凸顯。此外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相對復雜,因此革命紀念館應該在政府主管部門的主導下,精心進行資源整合,使得革命文物在使用的過程中得以有效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精神引導價值得以充分彰顯,保護好革命文物,保護好革命先烈浴血奮戰換來的成果。革命文物保護的相關從業人員,也要從自身做起,努力鉆研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途徑和方法,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同時結合當前的先進科技,對革命文物進行有效管理和保護,使得革命精神得以長久傳承及發展。
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的意義
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是革命紀念館工作的重中之重,革命文物藏品是開展黨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素材,維護好保管好革命文物藏品,是革命紀念場館展覽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保障,對于紅色文化的弘揚和紅色基因的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革命文物記錄著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和無數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感人事跡,是文物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國家的珍貴歷史財富,是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其在宣教我國紅色傳統文化,推動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激勵民族精神和弘揚愛國熱情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革命文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其中包含了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包含了紅色傳統文化和基因,能夠起到激發愛國熱情,帶動民族榮譽感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另外,在對革命文化保護利用的同時,有效融合革命文物中革命文化事跡和現代理念,借助當代科技實現革命文物觀賞學習價值的提升,方便國民高效趣味化學習理解革命知識,在革命品質和精神的熏陶浸潤下,能夠有效傳承革命文物所承載的革命理念和精神。
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中凸顯的問題
從總體上講,我國的革命文物工作已基本形成穩定健全的保護利用機制,但是在不同地區,在加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進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存在缺乏科學規劃、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革命紀念館要保護好革命文物,保護好革命先烈浴血奮戰換來的成果。文物保護的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從自身做起,加強鉆研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途徑和方法,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同時結合當前的先進科技,對革命文物進行有效管理和保護,使得革命精神能夠持續傳承和發展。從總體來看,許多革命紀念館的文物保護工作還缺乏必要的科學規劃。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管理工作相對繁雜,一些縣級革命紀念場館由于文物保護經費不足,沒有專門的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化水平落后,沒有及時對館藏文物信息進行統計,文物檔案工作也相對滯后。部分革命紀念館的文物保管條件不達標,缺乏恒溫恒濕的設施設備調控環境,對革命文物的專業保護措施技能缺乏,同時又加大對其利用力度,導致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不能協調一致。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管理意識和能力相對落后。部分革命紀念館沒有按時期或按材質對文物進行科學分類和管理,文物藏品盤點和查閱難度大,存放位置隨意,沒有規范的管理流程,導致許多文物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害。當前我國紅色旅游業發展迅速,各地的革命紀念館成為許多紅色旅游團體參觀的首選場所,每天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但是部分革命紀念館對文物保護的意識相對淡薄,對文物缺乏專業管理,導致部分文物出現損壞現象。對革命文物的研究更是滯后,沒能充分挖掘出革命文物的故事和精神內涵,導致革命文物的精神價值無法充分發揮。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專業化人才隊伍欠缺。革命文物管理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管理人員必須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須具備深厚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但是當前許多革命紀念館缺乏專業的文物保護人員,許多管理人員從別的崗位臨時調用,且大多身兼數職并超負荷工作,其文物保護的專業知識也相對欠缺,同時還缺乏必要的文物保護工作實踐,更談不上對革命文物的研究,從而使得許多革命紀念館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困難重重。
革命文物利用傳播教育手段及模式有待創新。當前很多革命紀念館的宣傳教育主要依靠現場宣教,以及傳統媒體傳播?,F場宣教的方式主要是在場館通過傳統講解手段對現場觀眾進行宣傳教育,以及青少年的紅色研學和紅色文化宣傳等,現場宣教方式受諸多情況限制,宣傳方式較為單一,傳播影響力不夠廣泛。媒體宣教主要是依靠傳統媒體,借助紀錄片和宣傳教育片的形式進行播放,受到播放頻次和時段的影響,受眾范圍依然有限。革命文物利用傳播教育手段和模式有待創新。同時受眾群體文化層次不同。參觀紅色景點,往往流于形式,走馬觀花,達不到震撼心靈的效果,更談不上將其消化吸收并付諸生活和工作。全民學習氛圍不濃。目前,紅色文化主要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形成傳播陣地,廣大群眾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士缺乏對紅色文化學習的動力,全民學習紅色文化的氛圍還沒有形成。
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對策探析
文物工作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要做好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管理制度,建立文物信息管理數據庫。首先要建立健全文物保護的相關管理制度,用制度指導工作。革命紀念館要根據自身實際工作需要,依據行業規范建立健全文物保護管理相關工作制度。如廣西革命紀念館近年來不斷完善《文物藏品管理辦法》《文物庫房管理辦法》《藏品登錄流程》《文物庫房管理員職責》《文物庫房安全應急預案》和《展廳和文物庫房安全巡查制度》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讓文物保護工作人員能夠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對充分保障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有效落實,有效規范文物從業人員的行為,提升文物保護工作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建立文物藏品信息數據庫。使用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統,以信息化的手段,對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進行全面系統地梳理和優化,將“技”和“人”的管理結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利用管理系統設置藏品的征集、入館、審核、鑒定、賬目業務、出入庫業務、修復和注銷等系統功能對文物藏品進行數據化管理,使得文物藏品管理業務流程更加規范,信息數據統計更加準確、方便和快捷,有利于文物藏品的有效利用和深入研究。另外,要加強對革命文物保護制度執行狀況的監督,確保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制度及相關工作措施落地實踐。
增強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管理意識,提升管理能力。與時俱進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管理意識和能力是文物保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要加強文物保護從業人員的管理意識。管理意識缺乏及管理能力缺失,沒有科學的保管方法,就可能會導致文物信息不翔實,存放錯位,賬目混亂等諸多問題。所以在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中,管理人員要做到理清底數,數據信息翔實,數據統計準確,賬目清晰,流傳經歷和故事記錄清楚等,這樣才能為文物的利用價值得以充分發揮打下基礎。要對文物藏品進行科學分類管理,可按照材質和時期進行分類存放,對不同的材質進行針對性管理。要重視文物庫房的保管保存環境。文物對保護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容易受到光線、溫度、濕度、空氣、有害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文物變質、變色、腐爛和損壞,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要使用專業的設施設備對環境進行優化,達到適合保管文物所需的恒溫恒濕防潮等條件。另外還需注重文物藏品的霉變生蟲防治工作,新征集的藏品入庫前要對粉塵、霉菌等有害生物進行清潔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同時每年定期對館藏文物藏品和陳列展品進行防霉蟲治理工作。定期巡查庫房和展廳的溫度、濕度、蟲霉等情況,遇到問題及時處理,確保文物藏品的安全。
加強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的專業化管理首先要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革命文物利用價值的最大化。要注重革命文物研究管理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吸收政治素質高,專業技術過硬,并善于管理的人才到文物保護隊伍中。也可以通過外聘文物保護學者專家等,為革命紀念館的文物保護利用建言獻策。要重視研發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革命文物經受著時間的考驗,日常維護和修復工作尤為重要,需加強文物保護的專業科技研發人才隊伍建設??梢酝ㄟ^建立專業的研究部門,構建革命文物專業保護人才庫,依托文物保護專家及學者,成立專業團隊。也可以通過聯合科研所、高校,實現革命紀念館和高校的教研學充分融合,實現高校定點向紀念館輸送專業化人才。另外要加強專業講解人才的培育。革命文物大多是靜態化陳列,單靠展示牌的文字和想象很難讓文物故事和精神內涵深入人心,難以引起觀眾共鳴,如何能更好地吸引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就需要通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和專業的講解水平,將文物革命精神有效傳遞。因此要加強專業講解員人才的培育和培訓工作,進一步提升講解員的專業素養和解說技巧,從而達到傳遞革命文物的精神和意義目的。
創新革命紀念館文物利用傳播教育手段及模式。革命紀念館要充分延伸革命文物的傳播服務功能。在利用現場講解傳播教育的同時,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傳播渠道,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推動革命文物的宣教手段和模式轉型,擴大受眾范圍及受教范圍。可以依托多媒體實現交互方式宣教。借助新媒體,把歷史資源盤活,利用栩栩如生的立體形象,賦予革命文物新的形象。比如廣西革命紀念館,在疫情期間線下場館觀眾減少的情況下,借助多媒體技術,傳播弘揚革命先烈的精神。以革命文物紅色書信為基礎,挖掘書信背后故事,在線上推出《廣西紅色信簡》。利用便捷方式吸引受眾,通過這樣的交互,使得革命先烈的精神傳播宣教的力度和效果明顯增強。可以借助多平臺進行革命文物的宣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比如利用網上革命紀念館,實現革命文物的影響力傳播速度的突破。民眾不但可以在家中參觀學習革命文物,同時也能在評論區抒發感想,從而有效提升了革命文物的社會民眾基礎。延安和井岡山革命紀念館就是依托這種模式全力推動了革命文化的有效宣教。另外也可以借助網絡社交平臺的影響力,實現革命文物文化精神的傳播。例如借助抖音、微信公眾號或者直播,在移動社交平臺進行受眾宣教。借助社交平臺有效縮短了革命文物和參與者的心理距離,同時以極快的速度和極大的受眾面,實現革命文化的快速傳播。革命紀念館要精細化鉆研不同受眾的心理需求,同時把革命文物利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以視頻或者音頻的方式,個性化進行創新,在多個新媒體渠道進行發布,可以有效增強其實效性。近年來,國內各大革命紀念館紛紛通過這種模式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云講解服務,通過在平臺以語音和文物圖片及視頻的方式聲情并茂地講述革命烈士感人事跡,使觀眾隨時隨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銘記歷史方能鑒往知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積極做好革命紀念館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才能有效發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相關從業人員要增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意識及責任感,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途徑,為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貢獻個人力量,不斷推動革命文物工作持續前進。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