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通過對古城文化旅游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梳理古城旅游開發過程中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傳承的雙贏模式,并以麗江古城為例,分析我國現有古城文化與旅游結合的發展模式,根據現有問題闡明解決措施和創新發展策略,推動古城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實現古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人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觀光旅游,而更渴望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古城作為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能夠滿足游客對于文化體驗的需求,成為旅游市場的熱門選擇。同時,許多古城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雙重挑戰。一方面,古城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妥善保護;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的壓力也促使古城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將古城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可以在實現文化傳承的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對古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發展策略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可以實現古城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古城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古城文旅融合發展現狀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古城文化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現存的古城就是古城文化的載體,著名古城有麗江古城、平遙古城、閬中古城、徽州古城等。現存的古城蘊含著濃厚的當地民族文化,留存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優質的文化資源。
以我國著名古城——麗江古城為例,對古城目前發展優勢狀況進行分析。
優越的歷史條件。麗江古城具有獨特而優越的歷史條件,使其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麗江古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是古代西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麗江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宋末元初,麗江古城就已初具規模,以“家家臨溪,戶戶垂柳”而聞名于世,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無數海內外游客被其吸引,來“打卡”的游客數不勝數,刺激當地的旅游需求,促進旅游的發展。
高質量的民族文化遺產。麗江古城擁有豐富且高質量的民族文化遺產,除了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是麗江古城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麗江古城的傳統建筑同樣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城中的木府是納西族土司的官邸,其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裝飾精美,融合了漢、白、彝、藏等各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以木構架為主,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布局形式,體現了納西族高超的建筑技藝和文化內涵。古城中的民居建筑也各具特色,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風格,展現了納西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
麗江古城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手工藝,如納西族的木雕、銀飾制作等。這些手工藝精湛細膩,體現了納西族人民的勤勞和創造力。
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納西族是麗江古城的主要民族,他們的文化獨具特色。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瑰寶,東巴文字那獨特的形態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東巴儀式和祭祀活動充滿神秘色彩,展現了納西族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納西古樂穿越歷史的長河,其悠揚的旋律和莊重的演奏方式令人陶醉,仿佛能聽到過去的回響。在麗江古城,傳統的民族服飾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納西族的服裝色彩鮮艷,圖案精美,體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審美追求。而傳統節日如三朵節等,則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人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歡慶節日,傳遞著喜悅和團結。麗江古城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結果,它不僅是納西族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化遺產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讓他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文旅融合發展的問題
古城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眾多旅游游客,一方面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古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出現了眾多問題,如商業氣息過于濃厚、陷入經濟轉型的困境、環境破壞嚴重等都成了古城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商業氣息過于濃重。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旅游漸成生活必需。以麗江古城為例,商業氣息使當地民俗文化、古城建筑發生變化,部分居民外遷,部分棄原來的生活方式,租店經商。特色民居庭院變觀景民宿,雕梁畫棟、小橋流水受市場經濟大潮沖擊,古樸消失。越來越多的餐廳、酒吧出現及過多游客,給本土文化保留帶來較大阻力。這也是眾多古城的發展問題,過度商業化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和經營模式,久之,阻礙當地整體經濟發展。
陷入經濟轉型的困境。伴隨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演變,麗江古城往昔所依仗的傳統經濟模式,已慢慢無法契合現代市場的需求。因為其都依賴住宅銷售,由于主題單一、盈利模式相似,所以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文旅市場發展已然遇到了瓶頸。旅游產品功能較為單一,經營項目單一,參觀項目和個別的游戲項目種類還是不夠的,與此同時,旅游市場的競爭亦愈發激烈,游客對于旅游體驗的標準也日益提升。此外,古城內的居民同樣面臨著經濟轉型的考驗。直面這些難題,麗江古城需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達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破壞嚴重。在商品經濟的持續影響下,傳統古城難以置身于商品經濟的浪潮之外,資本、商人等皆紛至沓來,在古城追逐利潤與利益。古城的傳統優質文化屬性逐漸被商業所侵蝕,其原生態文化因資本的逐利性而變味。古城中經商雖獲利頗豐,然而他們的行為卻導致了古城環境污染的加劇,也破壞了古城文化遺產的原本韻味,致使古城磨損折舊日益嚴重,過度且不科學的商業化對古城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無益。此外,超負荷的人流量讓古城的生態承受巨大壓力。外來人員在古城經商后,并不知曉納西族人千百年來形成的對河流保護的規矩。眾多餐飲、酒店直接向河流排放污水,污染水源,嚴重損害了麗江古城依山傍水的形象。
可持續文旅融合的發展策略
運用創新手段,打造“互聯網+景區”。利用游客對旅游景點的喜愛,建立互聯網3D建筑建模,可以向人們介紹旅游景點,為了提升游客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利用互聯網技術,建造出更清晰的景點建筑和景點介紹,給游客提供更大的便利,提升景區吸引力。與影視創作相結合,可以播放古城的建筑過程和發展歷史的紀錄片,帶領游客一起融入古城之中,感受古城文化,而不是客觀欣賞的局外人,并且可以發揮其影視的商業功能。開發智能旅游產品和智能旅游APP,增加游客的體驗感、滿足感和信任感,通過手機應用的關注,培養粘性消費顧客,通過手機應用關注即使是消費者已經身離古城也會接收古城相關的文案推送和產品推廣。把科學技術成果運用到旅游業發展上,促使傳統旅游業轉型升級,保障旅游資源文化的可持續利用,使旅游業持續發展。
科學合理規劃,在保護中予以開發。科學合理的規劃是確保麗江古城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古城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特征,制定出全面而細致的方案。古城開發保護需先規劃近期和長遠項目。空間上,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分類劃片旅游資源,統籌規劃開發區域,保留原汁原味并開發商業價值,劃分原生態區和商業區,滿足不同消費需求。時間上,依次開發文化資源,先保護后開發,獨立易受破壞的區域,建設保護措施和配置安全員,科學合理開發。這樣既打造原生態古城,又實現經濟創收,確保古城持續發展。在項目開發決策中應該留有開發后的后續保護措施,對于文化資源的后續保護不容忽視,這樣才能夠使得文化旅游做到可持續發展,例如,要定期對文化旅游景點的部分區域在特定時間定期進行歇業封閉維護保養,對于建筑、雕塑、自然景觀進行修繕。
在保護的基礎上,予以適當的開發是必要的。可以通過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如文化體驗活動、手工藝品制作等,豐富游客的體驗,提升古城的吸引力。同時,要積極推動古城的商業發展,引入與古城文化相契合的商業業態,促進經濟增長。但開發過程中要把握好度,避免過度商業化對古城造成損害。麗江古城的科學合理規劃和在保護中予以開發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平衡的過程。只有在保護好古城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才能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煥發出更加獨特的魅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創新文化產品,彰顯古城獨特文化。文化創意產品就是在大的范圍內以文化為基礎,發揮創造力去設計、研發的產品。深入研究和挖掘麗江古城的歷史、傳說、民俗等文化元素,為創新文化產品提供豐富的素材。結合這些文化資源,可以創造當地的特色文化創新產品,例如專屬的紀念物、吉祥物。還可以發展創新文化度假、休閑體驗、會展、生態旅游等旅游產品,以旅游精品的打造和旅游體驗質量的提高打造旅游發展的核心和增長點。將文化貫穿在“吃住行游購娛”各個要素中,從前端的影視作品策劃制作到最后的相關周邊產品的設計銷售,努力增加文化產品的邊際效用遞增,突出文化在產品中的地位,為文化產品增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產生更多的利潤。
保持當地本土特色文化的原有風貌,持續進行文化的提升與塑造。既要維系古城內獨特的古城文化與民族文化,又要開發古城內的景觀文化,以促進本土特色文化的進一步提升和塑造。在開發過程中,讓游客能夠參與互動,增強其參與感。譬如,在麗江古城內,可讓游客們一同書寫東巴象形文字,現場觀看東巴舞蹈;前往納西族人家居住一段時日,學習特色的納西風味美食,參與麗江傳統工藝品的制作,深入領略納西族的生活習俗與文化內涵。還可以與非遺傳承人達成合作,將其引入景區。充分利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讓消費者進行體驗式消費,在普通文化消費的基礎上,實現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使消費者能更好地接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作品,以及其中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融合發展、相互滲透乃是文化和旅游二者發展的客觀演進趨勢。本課題將麗江古城作為實例,剖析我國古城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實際狀況,梳理古城文旅發展進程中的優勢所在與劣勢之處,探究古城文旅發展期間涌現的各類問題,且依據問題提供相應的解決之策,同時就古城未來的發展給出相關建議,推進“旅游+文化”的融合發展,豐富旅游的內在含義,激活文化的活躍元素,進而提升經濟收益。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