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數千年的文明史傳承,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精美絕倫的建筑群、遺址,也有文化遺產文物,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表演藝術、語言、儀式、節慶活動、社會實踐等。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及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意義。物質文化遺產刻錄著我國在長期歷史進程中的審美及價值理念,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載體,而文物又是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文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受到損壞在所難免,但適當的文物保護與修復是緊迫的,需要人為干預手段。可持續文物修復強調的是在尊重文物原貌、保持其歷史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采用環保、可逆的修復技術,確保文物的長期保存。這一理念旨在平衡文物保護、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避免過度干預導致的文物損傷,并減少修復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文物保護
文物保護概念。文物保護,是指對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研究和傳承的活動。這一概念涵蓋了物質文化遺產,如古代建筑、雕塑、壁畫、考古遺址、古籍文獻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技藝、音樂、舞蹈、戲曲、民俗等。文物保護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歷史、傳承文化、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連續性。
文物保護分類。文物保護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傳承工作,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類別:古遺址保護、古建筑保護、館藏文物保護、石刻藝術保護、古籍文獻保護、近現代遺產保護、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等;古遺址保護包括古代城池、村落、墓葬、窯址等具有歷史價值的地點,這些地方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古建筑保護涵蓋古代宮殿、廟宇、園林、民居等各種建筑物,它們是歷史文化的實物見證,體現了古代建筑藝術和科學技術。館藏文物保護主要保護博物館內的各種藝術品、文獻資料、化石、標本等,需要通過專業的保存技術和環境控制來防止老化和損壞。石刻藝術保護如碑刻、摩崖石刻、造像等,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珍貴載體,需要定期維護和修復。古籍文獻保護主要對古代書籍、手稿、檔案等紙質文物,需避免蟲蛀、霉變,采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數字化保存。近現代遺產保護包括近現代重要事件的發生地、名人故居、工業遺產等,反映了社會發展歷程。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技藝、民間音樂舞蹈、戲曲、民俗活動等,需要通過口述史和實踐傳承。
文物修復
文物修復是一種直接性的人為干預手段,實體文物的修復通常作用于文物實體,以保證文物結構的完整性。文化信息的修復主要是恢復文物的文化信息,這個過程需要創新和探索,遵循真實性原則。文化修復涵蓋文物實體修復和文化信息修復,根據文物存在和所屬情況分為以下三種。
考古修復。考古修復就是對考古出土的文物進行修復,比如對陶器進行黏結、配補、加固等,考古修復的最大目的是用于考古學研究,如器物的時間、分類、分型等,是根據科學的考古方法將文物材料規范地公布及研究必經的過程,若有些文物無法修復,是不能使用和研究的。當考古學家用專業的語言將文物客觀真實的報告打出來后,之后就是文物保存和展示。對于陶瓷之類的修復主要采用石膏和環氧樹脂黏合劑,這些違背了與原材料的兼容性,但也實現了可識別性原則,由于考古修復的特殊性,部分文物修復是很難復原的,如下圖所示。
博物館修復。博物館修復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職能,博物館的兩個基本職能就是收藏文物和傳播,保存文物是核心,傳播則是利用文物;博物館功能與社會效益是緊密相連的,如文物收集、保藏、科研教育、娛樂等,從收藏職能來說,博物館需做好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從傳播職能來說,博物館需要利用文物進行文化傳播,這就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文物損傷,也需要保護和修復。要想實現博物館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有先進、優秀的保存文物的能力,訓練出一支專業并且高素質的保護和修復團隊。
商業修復。商業修復是一種體現商業修復價值的修復手段,其目的在于修復到真假難辨,不遵守任何修復原則,是略好于文物造假的修復行為;在利益的推動下,商業修復在技術手段方面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有的技術手段需要文物保護修復者學習與借鑒;商業修復追求的是看不出來,這種做法和現代修復理念不同,但也有一些類似之處。
文物修復與保護的核心思路
最小干預原則。在文物修復與保護的工作中,核心思路主要體現在“最小干預原則”的堅持上,這一原則是國際公認的文物保護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歷史信息,防止因過度修復抹去文物的歷史痕跡。最小干預原則強調的是謹慎和適度,它主張只有在文物出現破損或病害,且這些狀況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影響到文物的安全時,才應采取必要的修復措施,修復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對文物本身的改動,避免添加新的物質或者改變原有結構,以確保文物的原真性,任何修復行為都應當是可逆的,便于未來科技發展后能有更先進的方法來處理。修復過程不僅要恢復文物的外觀,更重要的是保護其內在的歷史信息,每一道刮痕,每一處磨損,都是文物承載的歷史記憶,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記錄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因此,修復者需要尊重這些刮痕或磨損,盡量不破壞它們,而是通過科學手段讓這些信息得以保存。
科學性與技術性。文物修復與保護是一項集科學性與技術性于一體的復雜工作,盡可能地恢復和保持文化遺產的原始狀態,同時確保其長期穩定性和安全性。科學性體現在對文物材質、年代、歷史背景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對損壞原因的精確分析,這需要借助各種科技手段,如化學分析、物理檢測、生物鑒定等,以獲取準確的數據支持;技術性則體現在實際的修復過程中,包括選擇適當的修復材料、采用合適的修復技術和方法,以及運用先進的保護技術,如使用無害或低影響的材料進行修補,應用微環境控制技術防止進一步腐蝕,或者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三維掃描和復制,以備不時之需,此外,技術還包括了對修復過程的記錄和監控,保證每一步都可追溯,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
預防性修復。預防性保護是文物保護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強調在文物損害發生之前采取措施,以防止或減緩自然環境、人為因素或其他潛在風險對文物造成的破壞,包括了對文物存儲環境的控制,如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避免光照、塵埃和有害氣體的影響;定期監測和評估文物的狀態,及時發現并處理可能的問題;以及對公眾進行文物保護教育,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
教育與公眾參與。教育在文物修復與保護中扮演著奠基者的角色,不僅包括專業領域的學術教育,培養具有深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文物修復師,同時也涵蓋了對廣大公眾的歷史文化教育,通過學校課程、講座、展覽等多種形式,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提高公眾對文物價值的認識,使每個人都成為潛在的文化遺產守護者。公眾參與是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關鍵環節,每個人都有權利了解并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不僅是文化的消費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鼓勵公眾參與文物的發現、報告、保護活動,可以增強社區對自身文化遺產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如開展“公眾考古日”“文物修復體驗課”等活動,讓公眾在實踐中理解文物的價值,同時也能發現和防止非法破壞行為。
可持續發展視角。文物修復與保護的核心思路,首要理念即為可持續發展,該視角強調了文物作為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其價值不僅在于歷史的見證,更在于未來的傳承,在對待文物的過程中,應該以長遠的目光審視,確保每一項決策都能兼顧保護、研究、展示和利用等多個方面。文物保護是基礎,它是文物能夠得以存續的前提,通過科學的保護手段,可以減緩甚至防止文物因自然侵蝕或人為因素而遭受的損害,使其能夠在時間的長河中保持原貌,流傳后世。科學研究是理解文物的關鍵,通過對文物的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歷史信息,了解過去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和技術水平,從而豐富人類的知識體系,科研也是提高修復技術、優化保護方法的重要途徑。展示是讓公眾接觸和認識文物的橋梁,合理的展示設計可以增強觀眾的體驗感,激發大眾對文化遺產的尊重和熱愛,進一步提升社會對文物保護的意識。適度的利用是對文物價值的最大化挖掘,這包括但不限于學術研究、教育推廣、文化旅游等,但必須以不損害文物為前提,避免過度商業化或者短視的行為對文物造成潛在傷害。
尊重文物的歷史性和文化內涵。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文化的載體,每一道痕跡,每一處磨損,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在修復過程中,必須秉持尊重歷史性和文化內涵的原則。文物的保護與修復需要關注其承載的文化價值,這意味著需要深入研究文物背后的故事,理解其在歷史長河中的角色和意義,然后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將這些文化信息傳遞給后世,通過對古代壁畫的顏色分析,可以還原古人生活的色彩;通過對青銅器紋飾的研究,可以解讀遠古社會的思想觀念。為了實現文化的延續,還需建立完善的文物保護機制,如定期地維護、監測和教育公眾,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是文物長久保存的關鍵,通過教育活動,可提高大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讓每個人都成為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文物保護與修復策略
綠色修復理念與實踐。環保材料的選擇是綠色修復的基礎,在修復過程中,應優先選用無害或低害、可再生或者易于降解的材料,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所選的材料不僅能夠有效地保護文物,也能避免因使用有害化學物質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和文物二次損害,可使用天然粘合劑替代合成膠水,或是選擇生物降解的包裝材料來存放和運輸文物。
環保技術的應用,環保技術的應用是實現綠色修復的關鍵,現代科技如3D打印、數字化掃描等可以精確復制文物,減少物理接觸帶來的風險;利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驅動的設備進行修復工作,既節約能源又減少了碳排放;環境控制技術,如恒溫恒濕系統,能為文物提供適宜的保存環境,防止因環境變化導致的損傷,同時也降低了能源消耗。
綠色修復的環境影響評估,綠色修復的環境影響評估是對整個修復過程的全面審視,在項目啟動前,應對修復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估,包括修復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處理、能源消耗、噪聲污染等方面,通過評估,可以找出潛在的問題并采取措施減少其影響,確保修復工作的環保性。
經濟可持續性與文物保護。文物保護的經濟價值,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寶貴的經濟資源,具有獨特的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能夠吸引大量的游客,推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通過對文物的合理保護和展示,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相關產業鏈如旅游服務、文化創意產品的繁榮,從而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且文物保護還可以帶動文化遺產研究,推動科技、設計等相關行業創新,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以文物為基礎的文化旅游產業是一種有效的經濟可持續策略,通過打造文物景點,開發歷史文化主題的旅游線路,可以吸引國內外游客,增加地區旅游收入,近幾年,好多城市打造文旅產業,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不但給西安帶來很大的旅游收入,同時也將大唐文化傳播給海內外旅游者,文化旅游有助于提升城市或地區的知名度,塑造獨特品牌形象,進一步吸引投資,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文物的合理利用,避免過度商業化,保護文物的原始風貌和歷史信息。
長期資金保障機制,建立穩定的長期資金保障機制是實現文物修復與保護經濟可持續性的基石,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參與,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納入公共財政預算,設立專項基金,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如通過公私合作模式吸引企業投資,或者設立捐贈制度,引導公眾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來,還可探索文物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手段,將文物的價值轉化為市場資本,為保護工作提供持續的資金來源。
結構化文物保護政策建議。制定綜合性的保護策略,構建一套全面的文物保護策略,包括預防性保護、主動修復和后期維護等各個環節,這一策略應涵蓋文物的識別、評估、記錄、研究、保護和利用等方面,確保每一步都遵循科學原則,尊重文物的歷史價值,并考慮到其未來的可持續性。
政府、社區與市場的協同作用,文物保護不應僅是政府的責任,而應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過程,政府需要提供法律框架和資金支持,引導和規范市場行為;社區則需積極參與,通過傳承本地文化,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市場力量可以引入創新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保護效率,三者之間應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
法規與標準的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國家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方權責,嚴懲違法行為;制定科學的文物保護標準和技術指南,如文物修復材料的選擇、方法的應用等,用于保證修復過程的專業性和合規性。此外,法規應鼓勵公眾參與,如設立舉報制度,讓公眾成為文物保護的監督者。
文章論述了可持續的文物修復與保護的核心思路,除了文章提到的這些內容,這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需要在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實踐操作中持續努力,共同解決文物保護中的復雜問題,來確保這些承載人類文明記憶的瑰寶得以永續傳承。
(作者單位:泰興市文化博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