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由于盜墓賊的活動,考古專家對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挖掘。經過五年多的挖掘,轟轟烈烈的發(fā)掘工程于2016年落下帷幕。在這次發(fā)掘中,整個海昏侯墓葬共計出土各種文物一萬余件(套),數(shù)量之多創(chuàng)中國考古之最。其中,占比最大的青銅器共有數(shù)千件,這些青銅器不僅映射出海昏侯劉賀在即位為帝前的簡樸生活,也為后世學者研究劉賀的三段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讓學者們得以窺探當時的方方面面并與其他研究相互印證或批駁,從而使得研究更加完善。
青銅鼎的存世與其背后的內涵
在古代方方面面的禮儀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青銅鼎了。據(jù)考古工作可知,整個劉賀墓出土了二十余件青銅鼎,其中主槨室十件,大部分為生活實用器。
鼎作為祭祀的禮器,在商周時期地位比較崇高,到了漢代時其祭祀功能有所削弱,被主要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仍是一些特殊場合所使用的禮器,比如為了紀念逝去的先人,西漢的王公貴族也會鑄造青銅鼎以表孝心,也寄托哀思。郭林森副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談到,青銅在當時仍然是一種十分值錢的金屬,青銅鼎一般也只供給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貴族使用,平民既沒錢也沒資格去購買或是使用。海昏侯墓主人劉賀身份地位比較特殊,既當過王又當過皇帝,最后以侯爵身份辭世,幾件青銅鼎對于他來說再正常不過。這一席話也肯定了在劉賀墓中發(fā)現(xiàn)這些青銅鼎的現(xiàn)象。
除了從祭祀方面考慮之外,其實當時的鼎也運用在飲食方面,比如在大中貴族之間的宴會或者盛大節(jié)日的家宴中,由于自身“身材”和當時盛行的分餐制所用的食案不匹配,鼎一般不抬上賓主用餐的席面,而是列于庭院之中,由主人的奴仆將其中的食物分發(fā)給賓客們。不過,就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這套鼎來說,由于其個頭不算過于龐大,因此它們列于席上應該也是可以的。
在欣賞完這些鼎的整體之美后,筆者對鼎蓋也產生了好奇心:為什么鼎蓋要鑄造成這樣一種穹形呢?后來筆者查閱資料后得以解惑——鼎蓋之所以為穹形,一是給鼎內部留出足夠的氣體流通空間以達到更好的保溫效果,二是體現(xiàn)出了工匠對天空的想象——在古代人看來,天空就該是這樣一種穹窿狀。
既然提到了天空,那么這一批鼎的鑄造有沒有受到當時“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漢武帝時期的儒學大家董仲舒提出消除天人之間距離感的觀點,這一觀點對西漢的民眾產生了深遠影響,而由此演化產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就必然會對青銅器的設計產生很深的影響,這也是西漢時期青銅鼎逐漸變?yōu)樯钇骶叩闹匾颉?/p>
不僅如此,除了“天人合一”的觀念之外,這一套七件的鼎的出土也證實了西漢時期,經過董仲舒發(fā)展后的儒家學說對于人們生活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董仲舒在他的著作中使用非常凝練的語言論述了《春秋》中有關大一統(tǒng)的觀點,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制定了“獨尊儒術”這一影響深遠的國策,至此儒家思想完全確立了正統(tǒng)地位,影響著各個階層的人民。按照儒家思想來看,天子使用九鼎,諸侯使用七鼎,而劉賀生前的最后一個身份是海昏侯這樣一個諸侯之位,使用七鼎并不逾矩。
從青銅蒸餾器看蒸餾技術的起源及器型界定
從考古發(fā)掘的結果來看,海昏侯墓中不僅有中規(guī)中矩的古董,也有一些現(xiàn)代人看起來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的器物,比如大型的青銅蒸餾器。
蒸餾技術的起源問題學界關注已久,有學者認為傳自古埃及,也有學者認為傳自阿拉伯,可謂是眾說紛紜。筆者在查閱資料后,對趙倩卉《對古代蒸餾器的再認識》一文中所給出的觀點比較認同,趙文提到了中國古代的蒸餾技術與阿拉伯或古埃及的蒸餾技術產生動因及發(fā)展脈絡均不同,且兩國的蒸餾技術產生時間也均晚于我國。因此雖不能確定西方的技術對我國技術的發(fā)展有無影響,但可以肯定我國古代的蒸餾技術是自成體系的。而且,就目前出土的數(shù)件蒸餾器來說,筆者認為我國古代的蒸餾技術應當是起源于西漢時期,理由有二。
一是在西漢以前,夏商西周時期生產力極不發(fā)達,蒸餾器鑄造冶煉技術尚不成熟,雖然出土了不少“甑”或“甗”,商朝婦好墓出土的爭議較大的“青銅汽柱甗”也因為沒有冷凝功能而只能被稱作蒸煮器而非蒸餾器,更遑論其他器物;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有所發(fā)展,但國家政權較為動蕩,統(tǒng)治者只能把精力集中在維護自己統(tǒng)治區(qū)域的穩(wěn)定上而無暇他顧。直到西漢時期,國家在秦的基礎上完成了大一統(tǒng),政局穩(wěn)定發(fā)展,生產力和生產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才使得真正意義上的蒸餾器開始出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
二是漢初黃老學說開始盛行,煉丹、煉汞技術日益成熟。為了減小煉制過程中劇毒的汞蒸氣帶來的危害,“上火下凝”技術逐漸普及,冷凝技術也初具形態(tài)。此后,在煉丹方士的不斷改進下,蒸餾技術從內承法變?yōu)橥獬蟹ǎ淠夹g從空氣冷凝演變?yōu)樗淠屨麴s器得以實現(xiàn)長足發(fā)展。
據(jù)西安博物院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的幾位專家研究,雖然目前確認最早的漢代蒸餾器出土數(shù)量十分稀少,但考古實踐與現(xiàn)代實驗已經證實:到了漢代,我國民間的蒸餾技術已經獨立出現(xiàn),并且十分有可能用來生產酒精度數(shù)更高的酒。從蒸煮到蒸餾這樣一個轉變是我國科技發(fā)展史上的爆炸性變化,而漢代就是這個重要的節(jié)點。漢代蒸餾器多出土于有一定爵位的死者墓中,這或許與漢代貴族精益求精的飲食習慣有關。貴族們?yōu)榱颂岣呱顧n次,就費盡心思地改造釀酒方法和釀酒器具,以求得更好的酒,這就推動了中國甑式蒸餾器的誕生和發(fā)展。
不過,對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這件器物來說,到底是蒸煮器還是蒸餾器呢?有學者認為其只是一件蒸煮器而非蒸餾器,但這樣一個觀點并未得到廣泛認同。張瓊等《海昏侯劉賀墓出土青銅蒸餾器研究》一文中通過描述該件青銅蒸餾器的內外構造和工作原理,總結出了它的性質可以被認定為蒸餾器。
青銅當盧紋飾的含義
當盧,又名“钖”。許慎的《說文解字》里說到“盧”是“顱”的聲部,所以“當盧”也可以寫作“當顱”。據(jù)相關專家考證,當盧最初始的形態(tài)與出土于安陽殷墟的馬頭部分的銅泡飾有關,它通過額帶固定于馬的頭顱正中,對馬頭起到保護和裝飾的作用。漢代極重禮制,諸侯大臣乃至平民百姓的任何一件用具都不能逾矩,車馬器也不例外。
前文提到,海昏侯墓中出土了數(shù)十件青銅當盧,其中有5件當盧上刻畫著精美的紋飾,每一件上的紋飾都不盡相同,但是龍紋、鳳鳥紋和虎紋在這5件當盧上均有出現(xiàn)。那么,這一批當盧為什么會刻畫龍、鳳鳥和虎這三種紋飾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眾所周知,龍鳳是我國一直尊崇的神獸,被當作中華民族共同的象征和信仰。早在原始社會時期,龍紋便逐漸產生至成型,商時龍紋已應用在青銅器之上;春秋時期,龍紋的使用范圍從青銅重器擴展到了貴族的日常用具上;漢代,由于舉國上下盛行陰陽五行學說,龍也成為漢代人渴望得道成仙的精神信仰和寄托。
和龍類似,鳳鳥也是集多種禽類的形象特征于一體,被當作吉祥的象征。賈璽增教授就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海昏侯墓當盧上的鳳鳥紋進行了一番描述,讓我們更加清楚地明白這批當盧上鳳鳥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涵。
除了龍鳳之外,虎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元素。這5件出土的當盧上所刻畫的虎無一不是威猛霸氣,勢若騰空飛躍,顯現(xiàn)出了極強的生命力。據(jù)《史記》記載,虎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xiàn)在社會上,起到了保護部落的圖騰作用。西漢時期,人民延續(xù)了對虎的崇敬,虎也在漢武帝時期流傳于民間的神怪思想影響下成為辟邪的神物。
筆者認為,不論這些當盧是劉賀生前使用的車馬上的物品還是死后專門的陪葬品,上面的各種花紋都是對當時社會思潮的真實反映——生前,劉賀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對縹緲的神仙世界產生了一定的想象和向往,他期盼著能在死后進入神仙世界,因此需要這些特定紋飾作為精神的寄托;死后,由于擔心鬼怪作祟,劉賀就需要龍虎等陽剛之物辟邪、鳳鳥等吉祥之物賜福,以期保佑自己不被邪氣侵蝕從而順利升天。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器數(shù)量占了文物總數(shù)的大半,其蘊含的內容也是十分豐富。筆者結合自身實地調查的經驗及求教于方家,對其中的三件器物進行了初步討論。青銅鼎方面,漢朝的青銅鼎除了祭祀時使用外,也被使用于日常的飲食之中,且以劉賀的身份使用這一系列的鼎是毫無問題的;青銅鼎上的精美造型與紋飾也蘊含了當時“天人合一”的思想及漢朝以儒治國的政治理念。青銅蒸餾器方面,海昏侯墓出土的這一件青銅蒸餾器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鑄造時間最早的青銅蒸餾器實物,基本上可以判定我國古代的蒸餾技術起源于西漢時期。青銅當盧方面,這三樣華美的瑞獸紋飾也是對當時人們向往仙界與死后不受邪祟侵蝕,順利升仙的社會風氣的一種真實反映。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