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文物保護工程相較于現代建設工程的不同特點,其所產生的工程資料也具有一定特殊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單位在文物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編制及管理資料的困難。如何提高編制質量及對資料進行有效管理呢?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陸續發布了《文物保護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工程竣工驗收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行業規范、辦法及要求,來規范文物工程施工、資料、驗收的相關過程,但文物保護工程尚未形成統一的編制及管理模式。相當多的文物保護工程資料在編制形成后沒有施工工藝、做法記錄或是缺少工程維修相關有價值的內容信息。如何能夠使其成為真實記錄文物保護施工過程的載體,為后續保護、利用、維修提供可靠的依據,為編寫相關修繕技術報告提供詳盡的信息,是目前仍然存在的一項難題。如何將其落到實處呢?
完善人員配置,明晰崗位職責聯動配合
文物保護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和修復因環境變化、自然災害、生物病害等因素造成的文物本體破壞。由于導致破壞因素的復雜,造成了文物工程工期相對較長、內容復雜等情況。也為資料編制及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
完善人員配置。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無論是從規模還是體量上相較于現代建設工程都較小,常存在崗位配置不齊全、人員流動較大、一人多崗等情況。對資料工作重視不夠,未設置或未能及時補缺相關專職資料崗位,常導致資料出現編制滯后、缺項或資料后補等狀況發生。因此,需做到從文物保護工程準備階段起,完善人員配置,將資料收集整編等工作部署有序。
明晰崗位職責。多數人概念上認為“專職資料員”就是負責填寫和制作資料,所有的工程資料都應該由資料員填寫制作,事實上并非如此。施工技術人員要編制各項施工方案、技術交底等;材料員要對材料質保等資料進行收集;施工員要對施工記錄等進行填寫……資料員要對所有產生的文件資料進行整理、分類、上報、存檔等。因此,明晰的崗位職責使參與資料產出和收集過程的相關人員對自己負責的內容了然于心,避免了重復性工作。
做好分工聯動。在資料產出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需要多個部門或單位傳遞的文件資料,如:工作聯系單、設計變更通知單等。如果相關人員溝通配合不到位或管理流程設置不合理,很容易造成資料漏簽、遺失、簽章不及時等現象。所以,還需要各部門在各司其職的同時協作聯動,才能避免問題,保持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
了解資料分類,項目初期形成整體認知
每一處不可移動文物建筑都是獨特的個體,都區別于現代建設工程中的標準化流程化施工。其工藝的獨特性及所帶有的保護和研究性質,也造成了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目前的劃分方式多種多樣,沒有統一標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施工單位在形成和保管資料過程中的歸類混亂,也不利于管理查閱及后期組卷移交。
了解分類。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產生于文物保護工程的全過程,應遵循自然形成規律,保持文件的有機聯系,便于資料的保管和利用。文物保護工程資料按性質可劃分為:施工質量管理、竣工驗收綜合資料;分部分項工程檢驗批質量評定資料;施工技術資料;施工質量保證資料;施工安全資料;照片影像資料;竣工圖,七類。
明晰過程。在整個文物保護工程的全過程中,如圖1所示,以上七類資料都有不同程度產生。通過對項目各階段資料的梳理,形成整體認識,各環節應形成哪些資料,產生的單位主體是誰。這即使資料整編時分類明確,也明晰了其產生和流轉的過程。
收集整理。做好以上兩步,最后只需要將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資料進行分類收集整理,必然會有條不紊,使其整體產生有機的聯系和連續性,不會給工程資料收集整編造成程序的混亂、類項的遺漏及內容的缺失等情況,使最終形成的文物工程記錄檔案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收集過程信息,突出特點彰顯保護理念
《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第二條中明確規定:“文物保護工程,是指對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具有文物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的保護工程?!钡谖鍡l中明確規定:“文物保護工程分為:保養維護工程、搶險加固工程、修繕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遷移等工程等?!彼裕奈锉Wo工程的主體就是文物本身,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要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雖然在施工中采用“最小干預原則”,使用原工藝、原材料、原做法,維持原形制,但由于以往施工單位只重視保護施工過程本身,對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的編制和管理卻不夠重視。這就造成了很多重要文件、文字記錄、圖紙、表格、照片等必須歸檔保存的過程記載和歷史信息資料收集缺失、與工程不同步。
重視保護過程記錄,彰顯文物工程特色。在施工開始前對文物本體保護現狀及病害拍攝,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相關施工記錄填報和施工影像留存,在施工結束后,再對工程維修后效果進行拍攝。如下圖2所示的文物保護工程同部位同方位維修前、中、后對比照。
通過對文物保護工程維修前中后、施工中特殊工藝流程等相關影像的留存與收集,在形成直觀的保護維修效果資料同時,也將一些特殊獨有的維修工藝進行記錄和保存,為文物保護中維修技藝的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
做好竣工報告的編寫,為后續研究提供依據。按照《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規定,重要工程應當在驗收三年內發表技術報告,在眾多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當中,施工單位竣工報告,是最具有總結意義的工程全過程總結性書面報告,也是后續研究編寫發表技術報告時的直接依據和重要支撐。竣工報告的內容應包括工程概況、保存現狀及病害、保護措施及工程做法、竣工效果、竣工自檢與初步驗收等內容。這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可以有效促進文物管理單位在竣工后對文物進行有效保護、利用和管理,保證竣工驗收后所編寫的技術報告將施工技術管理經驗、保護方法等進行交流和分享。同時也為文物建筑后續的預防性保護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強化培訓學習,提高從業人員業務能力
文物保護工程中,施工單位相關人員是資料最初的填寫及形成者,因此,施工單位應當強化培訓學習,建立相關的制度,加強資料編制人員的業務學習能力。
學習政策法規。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的編制必須依據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標準和文物行業規程等進行,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先后發布了多項行業標準,規范、規定及辦法等來規范文物工程施工、資料、驗收的相關過程。只有在正確理解及通曉的基礎上,才能確保工作順利有效地開展。
學習專業知識。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的編制不同于現代建設工程。編制人員既要具備建筑行業相關建筑材料、施工技術、建筑學、工程力學知識,又要對歷史、文物、考古等學科具有一定的了解,具備文物保護理念和認識。因此必須掌握相關的文物保護領域專業知識,才能確保所編制的資料符合實際情況,滿足文物保護工程相關要求。
學習檔案管理知識。由于文物保護工程資料在內容、收集整理方面存在特殊性,除了政策法規、專業知識外,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管理人員還要掌握檔案管理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管理全過程中需要收集和整理的各項程序內容材料,從而不斷規范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的編制內容和要求,提升整編水平。
近年來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使文物保護工程數量有所增加,文物保護施工單位應在追求工期、質量及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提升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的編制質量、完善其內容、豐富其內涵,讓文物保護工程資料不再是為通過工程竣工驗收而制作的產物。施工單位應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的重要性,認真梳理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程序,總結資料整編管理的實踐經驗,通過建立健全人員配置等一系列做法,把好資料“編制關”。使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真正成為有利于文物工程施工管理、技術研究、保護利用的高質量檔案,促使文物建筑的真實性得到更好延續,從而為文物事業的發展發揮更加有效和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陜西省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