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體育領域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專家訪談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與競技體育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剖析了當前環境下競技體育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在此基礎上,重點討論了在競技體育發展中應如何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這六對重大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為競技體育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動力,同時競技體育的發展也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要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促進競技體育發展,助力實現體育強國這一宏偉目標。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重大關系;競技體育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4)03-0015-07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Logical Relation,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ZHANG Ying,SHAN Jingyi
(College of P.E. and Health,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n the field of sport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unde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o deal with six pairs of important rel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op-level desig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strategy and tactics,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vitality and order, self-reliance and opening-up.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provided the direction and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has also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help realize the grand goal of becoming a powerful sports country.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competitive sports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二十大報告針對體育工作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要求,為新階段我國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從理論層面建構了體育事業與國家興盛之間的邏輯關系,揭示了體育在現代強國建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3]。當今社會,體育對于國家的影響深遠而廣泛,它不僅僅是娛樂活動或者強身健體的手段,也是推動經濟與科技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展示國家形象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平臺,是實現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競技體育是體育事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體育競爭力最直觀的表現。對于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
1 中國式現代化與競技體育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
競技體育作為體育事業的核心組成部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要厘清中國式現代化與競技體育發展之間的聯系,從而指導競技體育在新時期、新階段尋求突破性發展。
1.1 中國式現代化統領競技體育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各領域實踐的根本遵循[4]。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體育現代化是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目標的必由之路[5],而競技體育發展作為實現體育強國的關鍵一環要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充分發揮中國式現代化的統領作用。
競技體育發展要與國家發展戰略相一致,服務于國家的整體利益。要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級體育發展戰略,明確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戰略指引。由黨來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組織建設,完善體育管理體制,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由黨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整合社會資源,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實現競技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競技體育發展的根本目的和發展方向。1952年毛澤東同志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6],高度凝練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根本目的和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體育,堅持“人民至上”的體育觀,要讓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3]。在新時代,要以目標為引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競技體育事業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競技體育強國,積極融入世界競技體育大家庭,著眼于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
1.2 競技體育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作為一個擁有十四億多人口的泱泱大國,人口基數超過西方國家的人口總和,這也為競技體育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庫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競技體育的普及和發展,可以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緩解社會壓力,促進社會進步。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競技體育發展為社會開辟了一條公平的競爭上升通道,為個人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和獲得社會地位躍升的平臺。同時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如運動員、教練員、新聞人員等大量就業崗位,推動了體育品牌和贊助市場的發展,為體育產業、傳播業、旅游業等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創造了大量的社會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競技體育發展激發公眾對體育的興趣與參與熱情,有助于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這是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礎。而運動員在賽場上的優異表現也能大大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加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以“女排精神”為代表的一系列根植于競技體育的體育精神為社會提供了積極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態度和價值追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競技體育中如馬拉松、自行車賽、高山滑雪、鐵人三項和越野跑等戶外項目,給賽事參與者和觀眾提供了親近自然、挑戰自然、敬畏自然的機會。此外,如今綠色辦賽、綠色參賽、綠色觀賽的理念也在不斷鼓勵人們將競技體育與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相結合。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競技體育一直被視為和平的象征,如奧運會、世界杯等國際大型賽事更是超越語言與文化、跨越民族與國家、充滿文明與包容的世界性盛宴,在特定情況下甚至可以起到緩解國家或群體之間緊張關系的作用。競技體育為我國提供了展現我國“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9]的舞臺。
2 當前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我國競技體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競技體育方面。但取得成績的同時,更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巴黎奧運會、米蘭冬奧會日益臨近,我國面臨的形勢和挑戰也更加嚴峻。
2.1 國際環境動蕩復雜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與和平兩大主題正遭受嚴重挑戰。我國面臨更為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外部壓力前所未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7],國際政治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因霸權國家挑起的大國間的戰略博弈安全風險趨于加劇,臺海局勢持續緊張和中美臺海博弈風險明顯上升,朝核問題引發中國周邊和東北亞安全形勢日趨惡化,南海海域和海洋航道安全風險長期存在[8],俄烏沖突、巴以沖突愈演愈烈,我國和平發展空間不斷地受到擠壓。在競技體育領域,體育單邊主義和集團政治回潮,美歐等西方國家以意識形態劃線,頻繁干預國際體壇的事件增多[9]。新冷戰思維將干擾我國的參賽辦賽秩序,我國運動員在世界舞臺可能遭遇更多非公平的競爭風險;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亞洲將進入奧運會辦賽休眠期,西方主導的國際體育秩序短期內難以改變,我國在競技體育方面的話語權將會受到嚴峻挑戰,融入國際體育發展的渠道將受到進一步壓縮,我國的訓練備戰和參賽工作將會面臨巨大挑戰。
2.2 世界競技體育競爭激烈
當前世界競技體育的競爭壓力巨大,競技體育綜合實力仍有待提升。以東京奧運會為例,我國領跑金牌榜11天,僅以1枚金牌的劣勢遺憾負于美國。但是在獲得金牌的運動員人數方面,中國為58人次,美國為112人次;比賽中獲得獎牌總數量方面對比來看,中國在20個項目上總獲得獎牌88枚,獲獎牌運動員140人次,美國在28個項目上獲得獎牌113枚,獲獎牌運動員291人次,中美兩國在獲得獎牌項目數量、獎牌數量、獲獎牌人數方面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在“三大球”項目,我國只有女籃進入八強,美國獲得3項冠軍、1項季軍。此外,日本、澳大利亞、荷蘭、意大利等國所獲金牌數明顯增多,獲得10枚以上金牌數的代表團數量,由前三屆奧運會的7個增至東京奧運會的10個。部分國家挖掘本國在優勢項目上的潛力并取得重大突破,甚至改變了部分項目的競爭格局。如,田徑項目中意大利獲得5枚金牌(倫敦0、里約0)、波蘭獲得4枚金牌(倫敦1、里約1),分列金牌榜的二、四名。可見世界范圍內競技體育仍保持著高強度競爭,各國都在結合本國實際尋求在國際賽場上的突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3 奧運備戰工作艱巨
巴黎奧運會、米蘭冬奧會備戰工作周期短、任務重、困難多、期望高。首先,由于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加之新周期備戰工作啟動較晚等因素,備戰的有效時間十分緊迫,需要快速適應巴黎周期備戰的新特點,做好亞運會、奧運會的有效銜接,實現運動隊新老更替和運動員能力提升。其次,巴黎奧運會設項變化對我國備戰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如,舉重項目將由14個小項調整為10個小項,隨著級別調整和參賽數量限制,我國在舉重項目上奪金點必將減少;帆船帆板項目中,我國取得過2金1銅的帆板RS:X級男子、女子兩個小項在巴黎奧運會上都將被取代。如何在新增設的沖浪、滑板、攀巖及霹靂舞等項目中實現突破,如何填補因優勢項目被壓縮或取消導致的金牌點的空缺,是新周期備戰工作面臨的重大問題。此外,相比東京奧運會,巴黎奧運會期間的時差、氣候、飲食習慣對運動員的快速適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米蘭冬奧會將是我國冰雪運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第一次境外參賽,北京周期的各項東道主參賽有利條件將不復存在,各方面激勵保障機制有所調整,順利完成“不能退”的參賽任務十分艱巨。
2.4 國內競技體育發展不充分
國內競技體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待解決。在區域發展方面,夏季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省份在北京奧運會后穩定在17個,獲得獎牌的省份也僅有23個;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全項參賽,勇奪冬奧會9枚金牌、15 枚獎牌創造了我國參加冬奧會的歷史最好成績[10]。但12位冬奧冠軍除齊廣璞(江蘇)和谷愛凌(歸化,北京)外,均來自東北三省,其中更是有8人來自黑龍江省,地域發展差距尤為顯著。此外,我國大賽成績性別失衡問題依然突出,在奧運會上的金牌數、獎牌數、參賽人員幾個方面,男運動員數量均僅為女運動員的一半左右。在項目發展上,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與世界一流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在奧運新增項目上的爭金實力也有待提高。
2.5 競技體育發展環境尚待凈化
競技體育領域的腐敗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它不僅損害了體育的公平性和純潔性,也影響了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在我國,長期以來國家體育總局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體育領域的反腐敗工作。體育行業治理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包括改革頂層設計謀劃不足、管理體制不暢、協會運行管理失序等問題。此外,體育領域還存在行風行紀、賽風賽紀問題,如打罵裁判、隊員互毆等,嚴重影響體育形象。同時體育領域黨的建設存在短板,如“重業務、輕黨建”等問題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及時跟上經濟社會發展和思想觀念變化。特別是在足球領域出現了塌方式腐敗,與黨中央的要求存在明顯差距,嚴重影響了我國競技體育在社會上的正面形象。
3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競技體育發展實踐路徑
3.1 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出于對落實奧運戰略、滿足民族心理和解決資源難題的需要[11],國家體育總局先后出臺了三部《奧運爭光計劃綱要》頂層設計文件,詳盡指導了我國競技體育二十余年的發展實踐,依托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快速推動了我國競技體育在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場上實現了趕超式發展[12]。從最初的著眼于“完成保持奧運第二集團領先位置的歷史使命”[13]逐步向“保障競技體育自身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努力推動競技體育與整個國家體育事業的整體協調發展”[11]轉變。現如今,隨著中國代表團在奧運賽場上的出色表現,我國已圓滿完成了奧運爭光計劃的階段性任務,競技體育迎來了新的戰略發展階段,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迎來了新的歷史起點。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對于競技體育發展強調“完善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堅持開放辦體育,形成國家辦與社會辦相結合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強調“堅持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構建競技體育發展新模式”。兩份頂層設計文件中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競技體育的高度重視,為競技體育在新階段的發展厘清了方向,即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的“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體制優勢,以國家任務和社會利益為最高目標,以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核心,形成政府、社會、市場三位一體,財政和市場雙輪驅動的體育事業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
針對不同運動項目發展實際,要進行不同的發展規劃。在足球職業化改革的示范效應下,籃球、排球、乒乓球等項目先后進行了職業化改革,而職業化也為這些項目帶來了豐厚經濟效益和與日俱增的社會影響力。對于這一類市場化開展較為順利的項目,要積極引導政府、社會和市場三方資源的高效整合,充分調動市場機制活力,而政府以引導和監管為主,推動項目職業化發展。積極落實體育管理機構改革,淡化政府、項目中心在項目發展中的角色,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的職能,為傳統舉國體制減負增能[14];對于如舉重、射擊等市場化較為難以開展的項目,或是女足、女籃等職業化發展不充分的項目,要以政府力量為主,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優勢,集中國家力量保障項目發展,為運動項目營造良性的內部發展環境,與國外隊伍形成錯位競爭。同時,提高項目賽事水平,增加項目社會影響力,力爭早日實現職業化改革,形成項目良性發展。
3.2 處理好戰略與策略的關系,完善賽事體系建設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構建多部門合作、多主體參與的金字塔式體育競賽體系,暢通分級分類有序參賽通道,推動青少年競賽體系和學校競賽體系有機融合。”隨后在2020年,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教育、體育部門整合學校比賽、U系列比賽等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建立分學段、跨區域的四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深化具有中國特色的體教融合,進而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在競技體育方面,推動體教深度融合,完善后備人才培養的策略突破口就是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競賽體系。
首先,要完善青少年賽事體系,增強賽事供給能力。明確青少年賽事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后備人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暢通青少年參賽途徑,滿足青少年競技能力發展的賽事需要,提升青少年賽事覆蓋面與傳播面。積極構建教育部門、體育部門政府協同引導、依托市場、協會監管的賽事管理制度,打破現有青少年賽事體系之間的參賽資格壁壘,鼓勵學生及運動員共同參賽、交流提高。適當增加地區性賽事,以降低參賽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并盡量采用主客場制,鼓勵師生和家長共同觀賽,積極帶動各地營造良好校園競賽氛圍。在擴大知名度方面,各地區優勝隊伍可在寒暑假階段參加全國性賽事,并在全國各大平臺進行直播,吸引更多的學校關注并參與到學生賽事之中,持續擴大青少年賽事的影響力。
其次,充分發揮大學生聯賽、專業聯賽以及全運會等成年賽事的領頭羊作用。打破大學生賽事與專業賽事的人員流動藩籬,教育部門、體育部門共同全力支持各高校組建高水平運動隊,同時為優秀大學生運動員加入項目聯賽打開綠色通道,鼓勵專業隊伍與大學生隊伍的賽事交流。在頂級聯賽方面,建立健全準入門檻,完善多級聯賽制度,增加賽事競技性與觀賞性,從而提高賽事產業發展,增加對競技體育人才的吸引力。積極發揮全運會“總杠桿”的作用,做好賽事宣傳服務工作,激發賽事的社會影響力,提高人民群眾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發展的價值認同,為競技體育培養積極文化生態氛圍。
3.3 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推動競技體育改革創新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競技體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守正是競技體育的本質屬性和根基所在,創新則是其發展的動力源泉。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競技體育發展既要在頂層設計和戰略決策上守住基本發展原則和發展方向,也要在實踐探索和策略制定過程中不斷探索,尋求突破。在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歷史過程中,前輩留下了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和實踐方式方法,如三級訓練網的管理模式、三從一大訓練方式、國家隊集中統一訓練管理模式等,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運動訓練管理體系,奠定了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根基。
在守正方面,一是要堅守公平性、競爭性、科學性和安全性等基本原則不變;二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公平競爭等道德觀念不變;三是以運動員為競技體育的核心主體,促進其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不變;四是提升賽事水平,積極提升為國爭光能力,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變。
在創新方面,一是深入推進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打造政府指導下國家與社會共同興辦,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競技體育運行機制,拓寬多元投資渠道,廣泛吸納社會資源支持競技體育發展,提升競技體育的社會化水平。二是運用新質生產力助力競技體育發展。當前我國科技水平快速發展,數字革命、場景融合、破圈效應、綠色體育等理念深深影響著競技體育發展。要高效融入國際競技體育發展趨勢,通過建設多功能復合型團隊,加快研發高科技智能型設備器材,加快提升競技水平的智能化、科技設備研發能力,提升國家隊科技備戰訓練的攻關水平。三是推進國家隊辦隊模式多元化。包括國家隊辦隊模式的社會化,促進體育單項協會與社會組織合作建設新型國家隊,依托多方力量,調動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單項協會積極建設新型國家隊,針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競技成績優異、項目特色鮮明的體育單項協會,與其共建新型國家隊;國家隊辦隊模式的院校化,發揮高等體育院校教、科、競、訓一體化優勢,積極與一些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國家隊辦隊模式的地方化,通過與地方政府簽署合作協議的形式,采取年度考核,實行動態調整,實施扁平化管理,以創新的管理模式和考核體系規范國家地方隊,運用“省市選派、自主聘用”實現團隊構建。可以選擇項目成績較好、后備人才充裕的省、市,以協議方式與之共建國家隊,實現精英體育資源的共建與共享。如國家滑板隊在巴黎奧運會備戰周期采用與企業共建模式組建國家隊,公路自行車項目采用與華興、李寧公司合作組建國家隊。自由式小輪車、競速小輪車、山地自行車也分別與相關省市通力合作組建國家隊,并且自由式小輪車在四川省的支持下在世界大賽接連取得優異成績并順利獲得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
3.4 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優化人才培養與選拔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創新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選拔、激勵保障機制和國家隊管理體制”,為競技體育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改革的方向。
在運動員培養方面,一是要大膽地打破以體校為中軸的傳統的三級訓練網模式,拓寬人才輸入通道。結合體教融合的發展趨勢,結合運動員競技能力實際,依托普通學校、體育院校、俱樂部等社會多方力量,整合訓練、教育、資金等資源,共同培養、選拔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二是建立后備人才信息數據庫,對于適齡的運動員的身體數據、訓練水平、賽場表現等進行長期而系統的統計管理,并以此為各級各類運動隊隊員選拔的重要客觀依據。三是要做到不同項目間后備人才數據信息互通互享,打破單一運動項目的向上人才輸出通道,科學化地跨界跨項選拔競技人才,豐富我國的后備人才梯隊建設體系。
在教練員培養方面,一是要優化教練員培養體系。依托于專業院校成立教練員學院,對教練員開展提供系統的體育科學和教練學教育課程,豐富教練員的知識體系,聘請國內外優秀教練員傳授實踐經驗。二是要建立健全教練員評定管理系統,完善教練員人才庫。錄入教練員終生學習記錄及執教履歷,完善多級崗位培訓制度,嚴格執行教練員持證上崗制度。三是要完善教練員終生獎勵機制。詳細記錄運動員自基層起歷任教練信息,在其進入省隊、國家隊或是取得大賽成績后,對歷任教練員、培養單位給予適當獎勵,避免在運動員青少年時期“揠苗助長”的現象出現。四是積極引導優秀退役運動員投身教練行業。對于優秀退役運動員給予足夠的政策引導,豐富教練員人才梯隊建設。
在運動員、教練員選拔選聘方面,要依托后備人才信息數據庫和教練員人才庫的量化標準,完善客觀評價為主、主觀經驗為輔的選拔機制。做到選拔全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各項目中心、協會及時公開選拔方案、選拔標準及選拔結果,并接受社會及媒體監督[15]。
3.5 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凈化競技體育發展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應當而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希強調“要深入查找、推動解決體育領域特別是足球領域腐敗和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如今是體育改革的關鍵期,同時也是體育行業反腐敗斗爭的攻堅期。
“金元足球”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資金快速涌入足球行業,購入大量國內外優秀運動員及一批國際頂級教練員加入中國俱樂部,快速提升了俱樂部的即戰力和比賽成績。在短期來看提高了聯賽的競技水平,帶動了社會的觀賽情緒,促進了足球產業的發展高額的工資收入也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體育項目。但從長期來看,這種收支嚴重不符的資金投入造成巨大的財務風險,一旦資金鏈斷裂俱樂部乃至整個聯賽即面臨嚴重的運營危機;過度追求短期效益,盲目購買國內外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對需要長期效益的青訓系統和教練員培養系統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金元至上”的觀念深深腐蝕了運動員和從業人員的愛國精神,相較于為國爭光的光榮使命,其更看重在俱樂部的高額薪水;同時,大量資金的無序涌入勢必造成了嚴重的貪腐問題。
市場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16],競技體育發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環也要積極融入市場化改革。避免因為“金元足球”的失敗就拒絕市場的參與,同時也要從中吸取失敗的經驗。在實踐中,一是要建立健全競技體育法治體系。以新版《體育法》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為基準,聯合紀檢、公安、稅務、市場監管等多部門進行聯合監管,推動競技體育聯合執法常態化[17]。積極推動落實普法工作,接受媒體和社會的全面監督。二是加強行業內部監管能力。以足球行業為重點,明確各項目協會的主體權責,強化協會治理效能,督促各行業頒布、優化如《中國足球協會“假賭黑”問題舉報處理暫行辦法》的行業內部監管條例,落實項目化、清單式細化監管。三是加強體育文化道德教育。培養從業人員的公平競爭意識以及愛國情懷,以祖國至上,以為國爭光為最高追求,提升其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強化自我約束能力。
3.6 處理好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積極融入國際發展潮流
英國在游泳、自行車、賽艇等項目強勢崛起,美國的競技優勢項目重回巔峰,日本在羽毛球、乒乓球、體操等項目上步步緊逼……種種跡象表明國際競技體育正在形成新格局。
在此大背景下,一是我們要在訓練上積極探索、刻苦鉆研、敢于創新,特別是要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優勢的基礎上,認真落實“三從一大”科學訓練原則持續加強體能訓練,切實發揮科技助力作用,進一步提升備戰訓練科學化、精細化、自主化水平。需要教練員根據項目特點和我國特色,發揮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創新訓練和技戰術方式方法,提高訓練和比賽效果。正如在上世紀女排的短平快、乒乓球直拍橫打、籃球的跑空等技術突破為我國體育事業開創了屬于自己的時代。二是我們要堅持開門開放辦體育,用好“請進來,走出去”兩種方式,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才能拓寬我國競技體育發展道路,釋放競技體育發展活力。既要根據自身項目特點針對性聘請外教,也要適時與國外高水平隊伍進行合練和比賽,同時積極參加國際高水平學術研究提升業務水平,及時與國際接軌了解最新項目動態和發展方向,充分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創新競技體育發展方式。如游泳、田徑等項目在外訓外賽過程中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手段和訓練理念,近些年不斷取得新突破,歸根到底是教練員們在借鑒國際先進技戰術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道路,走中國特色競技體育發展之路。三是積極申辦國際比賽,努力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建設。北京冬奧會與杭州亞運會的順利舉辦為中國競技體育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再次提高了我國競技體育的國際形象。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國際型體育管理人才梯隊建設,扭轉2008 年北京奧運會后我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任職人數急劇下降[18]的頹勢。體育部門、行業協會要深化與國際體育組織的交流協作,努力參與競賽規則修訂、國際賽事組織等重要工作,在競技體育領域維護與我國國力相符的大國話語權與國際責任。
4 總 結
中國式現代化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動力,其本質要求競技體育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國家發展戰略相一致,服務于國家的整體利益。競技體育作為體育事業核心組成部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應正確認識到當前競技體育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面對現實困境,我們需要明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這六對重大關系。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競技體育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需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人民為中心,以目標為引領,積極推進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為實現體育強國目標、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1).
[2]楊國慶.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新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6):664-671.
[3]張欣.中國式現代化競技體育強國:內涵特質、原則遵循與實踐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6):621-625,637.
[4]顧海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對重大時代課題的創造性探索[J].紅旗文稿,2023(5):4-9.
[5]李崟.中國式現代化體育發展新道路是體育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2):12-18,51.
[6]張守冬,王朝軍.中國共產黨百年體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J].體育與科學,2021,42(4):21-27.
[7]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8]海云志.“兩個大局”下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安全環境與應對策略[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3):116-123.
[9]鮑明曉.“新冠疫情”引發的國際政治變動對全球體育的影響與中國體育的應對之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3):1-5.
[10]新華網.習近平: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2-04-08)[2024-01-12].http://www.news.cn/2022-04/08/c_1128541836.htm.
[11]壽在勇,何強.實施《2011—2020年奧運爭光計劃綱要》的戰略定位與路徑選擇[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3):243-248,263.
[12]唐炎.對我國“奧運爭光計劃”的多維審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2):16-21.
[13]袁偉民.全面加強訓練工作為實現本世紀末的奧運爭光計劃而努力奮斗[J].體育科學,1998(3):1-7.
[14]彭國強,高慶勇,陳海鷗.治理能力現代化視域下美國競技體育治理體系的特征及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3):274-283.
[15]劉紅建.新形勢下競技體育國家隊建設和管理優化路徑研究—基于美、英、德、日的國際經驗[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0,36(6):81-89.
[16]彭森.市場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N].中國經濟時報,2024-01-12(A01).
[17]楊國慶,方泰,林郁箐,等.新階段我國競技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基于新版《體育法》競技體育部分內容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10):99-110.
[18]高英哲,張也,王小凡,等.中國體育國際話語權:歷程、挑戰及提升策略[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2,38(2):50-55.